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第一個原因大家經常聽,就是自古以來。這個不要笑,高句麗所佔那疙瘩,自古以來真是中國的,韓國真的認錯祖宗了。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這故事得從商朝講起。商紂王不是喜歡撩妹和搞人體實驗嘛,結果不得民心,周武王姬發就趁著紂王大軍東征,京城空虛的時候,在背後踹了他一腳,滅了商朝。但是紂王他叔箕子不願意投降,就帶了5000人從河南出發,一路往東北溜達。

剛滅了商朝,周朝也沒實力派遠征軍去打箕子,但為了噁心箕子,姬發就想了個嗖主意:箕子跑到哪,他就派個人過去,下道詔書把箕子封到哪。

天天看著這種嘴炮,箕子覺得很噁心,就想離姬發越遠越好,於是,一路就跑到了朝鮮半島北部,沒辦法再跑了,再跑就進海里餵魚了,於是,就在那裡建立了個國家,史稱“箕子朝鮮”。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箕子朝鮮很能熬,周朝滅了她還在,秦滅了她還在。劉邦統一天下後,就把陪自己從小長到大,又替自己扛刀子又是替自己捱罵的小夥伴盧綰封到了燕國當燕王,燕國也就是北京附近。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後來劉邦不是大殺異姓王嘛,盧綰也是異姓王,害怕也被劉邦殺了,就造了反,但事情很快就敗露了,盧綰就跑到了匈奴。盧綰手下有個叫衛滿的人,帶了1000多人跑到了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好心收留了衛滿,結果卻是引狼入室,一年之後,衛滿就反了,滅了箕子朝鮮,建立了“衛氏朝鮮”。當時的東北亞國際形式大概就是下圖那樣子,因為沒找到合適的地圖,我就自己畫了個,邊界肯定非常非常不準,大家知道那個意思就行。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扶余和高句麗又是咋回事呢?這倆都是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濊貊 ( huì mò )建立的。他倆原來都屬於扶餘國,後來扶余一位太子不受老爹待見,就跑到了南邊,建立了高句麗。

衛滿滅了箕子朝鮮之後,就向漢稱臣,年年朝貢了。又往後傳了兩代,衛滿的孫子“右渠”當了國王,但這傢伙是個二貨,不知道漢有多強大,以為自己老牛逼,就不朝貢了,而且還挖漢的牆角,招收漢人流民,不讓其它小國去漢朝進貢。

碰巧右渠的運氣不好,遇到了神擋殺神佛當殺佛的千古一帝漢武帝。漢武帝當時一心想打匈奴,也沒把這事放心上,就派了個叫“涉何”的大臣去勸右渠老實點,但右渠就是不聽,讓一個大臣護送涉何回大漢。

涉何也是個暴脾氣,走了一路氣了一路,覺得太沒面子了,剛到兩國邊境,就把右渠的大臣給殺了。這等於是二貨碰見二貨啊。

漢武帝知道這事後,非常生氣:握草,好好說話不行嗎,你咋能殺人家大臣,不應該殺他全家嗎?

然後漢武帝就任命涉何做了遼東郡東部都尉,專門針對朝鮮。右渠氣不過,就率兵突襲了遼東郡又把涉何給殺了。

為了幾匹汗血寶馬就敢發兵6000裡,跑到中亞滅大宛國的漢武帝怎麼可能忍受這種悶氣。於是,漢武帝派了5萬大軍兵分兩路,就把衛氏朝鮮給滅了。並在那裡設了4個郡,長官都由大漢中央直接任免。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最近幾年,在漢四郡發現了幾千座漢代墓,墓葬的風格,裡面的東西和當時漢朝的一模一樣,也能說明這裡在當時絕對屬於漢朝領土。

王莽篡了西漢後,天下群雄並起,這四個郡也要搞獨立,割據了一方。劉秀統一天下,建立東漢後,又把這四郡收了回去。

東漢滅了之後,就到了魏晉南北朝,中原地區不斷混戰,這時候原來那個位於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就變強大了,滅了扶餘國、還滅了四郡。到隋朝時,東北亞局勢就變成了下圖的樣子。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商朝到隋朝,朝鮮半島北部的政權全部都是中國人建立的,並且西漢、東漢在那裡設郡的時間將近400年。這塊地絕對屬於自古以來中國的領土。

朝鮮半島北部的政權,什麼時候不再是中國人建立的呢?

公元668元,新羅聯合唐朝,滅了高句麗。之後,唐朝在此設置安東都護府,676年唐將安東都護府遷至關內,隨後朝鮮人才統一朝鮮半島。到元朝時,還有近100年,朝鮮再次由中國開始統治。

也就是說,從周到唐,大概有1600多年,朝鮮半島北部的政權是由中國人建立的。從668年到現在,不到1400年,朝鮮半島北部是歸朝鮮統治的。

如果按統治時間長短算領土的話,那地方現在也應該屬於中國的。

那麼,楊廣以及後來的唐朝派兵去打它,絕對是名正言順,這叫收復故土,如果當時有聯合國的話,那也不能指手畫腳對不對?

所謂,中國雖大,但一點也不多餘!


當然,這只是在法理上決定了四位皇帝一定要攻打高句麗。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大國戰略,防止他從小強變成隔壁老王。


啥叫大國戰略,其實咱們老祖宗已經把原因說的特別清楚了,一句話: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翻譯一下就是:國家主要的事就兩件,祭祀和軍隊。

這裡的“祭祀”很多網友說是古人迷信,祭祀代表著君權神授,代表著統治的合法性。這個不假,的確如此。


但是,我覺得這個“祭祀”還應該包含另外一個意思,古人還認為祭祀能夠使國家風調雨順,國富民強。


總之大家知道那個意思就行了,用官方一點的話說就是,國家的大事就兩件:財政安全和國家安全。


你想一下,是不是很有道理,如果還不理解,我們的歷史上,剛好就有這兩個方面的典型例子。

財政有保障,但國家安全沒保障的是哪個朝代?

宋朝嘛,國家富得流油,但軍隊戰鬥力比意大利還渣。最後的結局就是北宋變南宋、南宋變元朝。苟延殘喘那幾百年,還天天被北方政權欺負。

那麼,國家安全有保障,但是財政匱乏的又是哪個朝代?

明朝末年嘛,軍隊戰鬥力依然很牛逼,關寧鐵騎打滿清騎兵一點也不怵。但是財政收入不行,拆東牆補西牆都不夠用。

最後,就因為發不出軍響,軍隊快叛變完了。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把這一點講得非常通透,為了幾百萬兩白銀,把皇帝、嚴嵩、張居正他們愁的從第一集愁到了最後一集。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財政安全沒保障,國家安全也沒保障的就是大清末年和民國,幹啥啥不行,給人家欺負了一百多年。中國也從一個世界大國,淪為了半殖民地。

所以,國家安全和財政安全非常重要,從這兩點考慮朝鮮的事情,就能搞明白了。

先講國家安全。

假如你穿越到了古代,成為了一名國家的君主,你會不會去攻打鄰國?

你可能會說,自己比較愛好和平,不會去打。但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抗災能力特別差,稍微有點天災人禍,國家就容易發生動盪。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假如你的國家發生了大旱,人民生活不下去了,你該怎麼辦?

現在你的面前只有兩個選擇:

1、要麼帶著人民去打其它國家,搶他們的糧食。

2、要麼等著人民造反,把你推下臺。

你會選擇哪一個?

你可能是個白左,選擇了自己下臺,以謝天下。

但是,我們把問題反過來,假如鄰國遇到了天災,你所在的國家又很富有,你能保證他不派兵過來搶嗎?

假如你又恰好處於春秋時期,周圍有幾十個國家呢?你敢保證他們不來搶你的嗎?

《左傳》裡有句話說的非常對“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所以,一個國家只可能有兩種命運:要麼吃掉別人,要麼被別人吃掉。

所以,中國歷史幾千年來,無論是誰建立了政權,第一個目標,都是統一中原。第二個目標,都是打服周圍所有的國家,讓他們對中原王朝沒有實質性的威脅。

秦漢、魏晉、隋唐、元明清、個個如此。

隋唐四個皇帝為啥一定要打高句麗,因為周圍其它國家都服了,就他一個國家不服氣,而且還咄咄逼人,以為自己的超級大國,有事沒事想踹隋唐兩腳。


臥榻之側,豈能容他人酣睡?

揍他,就是為了國家安全,

防止他從小強變成隔壁老王。

下面,再拓展一下知識面,為何中原王朝對朝鮮的統治力總體比較弱,後來還給丟了?

主要原因就是財政問題了。

朝鮮那疙瘩山地太多,平原太少,以古代的生產力,種地養不活多少軍隊。駐軍多了,還要從內地調糧,得不償失。駐軍少了,有叛亂時,又不好鎮壓。


而且中朝之間還有個長白山,運糧、運兵都很不方便。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下圖是朝鮮半島地形,大家可以看一下,幾乎全是山,就巴掌大的一塊平原。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所以,即便是21世紀了,朝鮮也經常發生荒災,需要國際社會運糧去救濟,現在的金家再腐敗,那生產力也比古代強吧?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即便是韓國那麼發達,水果的價格也高的嚇人不是?一個西瓜29800韓幣,摺合成人民幣差不多180塊。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總之,就是朝鮮那地方,能種地的地方太少,養活不了多少人,統治這地方財政上不划算。所以,歷代中原王朝的態度就是,只要你服我,我就懶得理你。

朱元璋對這一點認知就非常到位:“朕視高麗不止一彈丸,僻處一隅,風俗殊異,得人不足以廣眾,得地不足以廣疆。”

越南、琉球和朝鮮類似,也是這個原因,中原王朝不是必須去統一它們。

其實我國國內也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例如明朝之前的貴州、雲南等地,也是因為窮,雖然它們名義上歸中央統治,但歷代王朝基本施行的都是羈縻政策(差不多就是現在的“一國兩制”,這些地方的長官是當地的大地主——土司,中央不直接認命)。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明清兩代,才開始對雲南和貴州施行“改土歸流”,就是不承認原來的土司了,地方長官得讓中央任命。為啥會出現“改土歸流”呢?

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明朝的時候紅薯和玉米傳到了我國,雲南和貴州原來不適合種地的地方,竟然可以種地了,能養活更多人了,中央加強統治,在財政上划算了。

2018年,雲南省糧食產量為1860.54萬噸,在30多省市裡,位居第14位。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其實,我們還可以從反面上看財政安全的重要性,即:只要是有利可圖的地方,老祖宗都幫我們給佔領過了。

比如河套地區,“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周圍全是荒原和沙漠,但這一塊卻是綠洲,被稱為塞上江南,原來被匈奴佔著,但秦朝時候,秦始皇就派蒙恬率十萬大軍給佔了,並遷徙了3萬戶到那裡戍邊。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還有甘肅和新疆,放眼望去全國荒漠,但老祖宗們還是給納入了中國,為啥?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通過絲綢之路,中原王朝的絲綢、茶葉、瓷器、香料等,可以運到西方,賺取大量錢財。

例如,史書記載,絲綢被運到羅馬後,成為了羅馬人狂熱追求的對象。價格最高時,1斤絲綢價值6兩黃金(約6萬人民幣)。以至於羅馬帝國黃金大量外流,迫使元老院制定法令,禁止人們穿著絲綢。

所以,甘肅、新疆等地,就相當於中原王朝的聚寶盆、財政銀行,是必須統一的。

西北還有一個地方非常典型,就是伊犁,它周圍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下,就這一塊在400毫米以上,加上還有伊犁河,也非常適合農耕,能夠提供財政收入。所以,唐朝時老祖宗們都給佔了,還調撥了大批常備軍進行駐防。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麗?

套用現在吃貨們所說的一句話:凡是可以吃,但中國人不吃的,肯定是不好吃。以此來形容咱老祖宗對領土的觀念就是:

在古代那種經濟條件下,凡是可以佔領,但中國人沒有佔領的地方,肯定都是些不好的地方。

所以,隋唐四位皇帝去打高句麗,無論是站在法理的角度考慮,還是站在國家安全的角度考慮都是應當的。

朝鮮為啥最後沒被納入中國,是因為它——窮窮窮,不能怪咱祖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