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宇蘊:社會工作在疫情防控中的優勢能力

2月23日,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中特別指出,“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支持廣大社工、義工和志願者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務”。

今天,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藍宇蘊來談談社會工作在疫情防控中具有什麼樣的專業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的寥寥數語,既是對整個社會工作行業、職業和專業的巨大激勵,表明社會工作已經引起黨和國家領導層的特別關注,並因此而可能催生其快速地走向顯性化,但也同時意味著,社會工作揹負的社會責任更重、公眾寄予的社會期望更高。當前,在全民防控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面對這一突然降臨的重大災難,社會工作所表現出來的積極姿態,恰好彰顯出其在應對公共突發事件中的獨特能力。

01社會工作的“實踐本性”

決定其擁有活躍的社會行動能力


社會工作是行動取向的專業和職業,其知識技能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內涵,這又與其所針對的領域特點高度相關。無論是社會工作知識還是其方法和技能,都並非主要來自理論抽象,而是更多地來自實踐中的能動創造,特別是來自化解或緩解弱勢群體問題的過程中。恰恰是社會工作在變換不居與複雜多樣的情境中面對、解釋和解決各種社會問題,而需要社會工作者時時處處根據不同情形進行價值意義和行動方式的建構,並在此基礎上採取權宜性策略,且此策略通常具有唯一的適用性特徵。相反,如果沿用既有理論知識或技能套用到不斷變化的具體條件中,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而且與其擁有強大的實踐本性相關,社會工作在面臨問題化的情境時,隨時都有挺身而出去主動應對的驅動和衝動。在武漢剛剛下令“封城”第三天的1月26日,廣州市社會工作協會就火速發出了《關於全行業援助抗擊新型肺炎疫災,實施“廣州社工紅棉守護行動”的倡議書》,緊接著,全市社會工作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紛紛起來響應,快速地返崗投入疫情防控的戰鬥。其中,有的值守在紅棉熱線旁耐心為市民提供心理輔導和支援;有的協助街道深入社區開展疫情排查監測;有的進入社區隔離安置點為疑似患者和居家留觀人員提供各種服務;有的走進獨居孤寡老人家送上緊急生活物品或服務等等。一時間,廣州社會工作行業熱火朝天地投入疫情防控的服務運作中。社會工作領域噴發出來的這種行動力,並非是其他不少行業或職業可以與之相比的。

02社會工作的“反思本性”

決定其擁有沉著理性的應對能力


除了具有顯著的實踐本性之外,社會工作還具有與其實踐本性密切相關的反思性本性。或者可以說,社會工作是職業化和專業化的反思性科學。關於此,甚至有研究者認為,社會工作的核心點並不在其系統化的科學知識中,而在於它的專業行動中,即認為,社會工作專業性只有通過其專業行動,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然而,由於專業行動會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限制,因而,構建這種專業行動的關鍵,就在其擁有的反思性意識和能力當中,其中包括結構性、互動性與系統性的反思,還有諸如關於人在情境中、知識與能力的相對性、理論與實踐的互構性、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的互動性等方面的反思中,還尤其關注反思性在社會工作職業能力中的重要性。

而這種反思性本性,恰恰又是社會工作能快速成為理性防控主體的重要原因。雖然新冠疫情防控是具有臨時性特點的應急服務,但在社會工作提供這一相關服務的過程中,卻是在不由自主中投入集體行動的,並沒有產生服務的慌亂與無序,而是可以及時轉換工作重心而服務於防控需要。如社會工作者在發現和報告疫情風險點的工作上,具體如在對準街道小區的麻將聚集地上,在瞄準菜市場的防疫盲點上,在抓住商店超市的購物風險點上,在定位流浪者的晚間聚集點上,能按“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原則,第一時間反饋給相關部門並給予及時處理等等;再如,廣州社會工作機構與社會工作者在主導發起與實施“安心社區守護團”中,可以快速將社區黨員與居民共同組成疫情防控志願監測隊,並構築出“社區+社工+居民”的聯動防控機制,合理推動著社區防控工作的落地結果。而這些種種的專業服務舉動,每個都凝聚著反思性的智慧。

03社會工作的“學習本性”

決定其擁有敏捷的隨機應變能力


相對社會工作知識體系與實務技能而言,一方面,它處於無休止“未完成”與“未確定”狀態的過程中,但另一方面,由於作為特定的專業與職業體系,它又不斷通過建構學習的過程,而獲得具有相對“超越性”和“確定性”形態的知識及技能。恰恰是這種不停歇的建構歷程,而使其在很大程度上擁有深度的學習本性。此外,由於當今時代正處在信息爆炸時代,信息技術在史無前例地改變與重塑著我們的社會與日常生活,也在不斷地重構著人們適應環境的各種方式,同樣給社會工作注入了厚重的學習品性。

在疫情防控的各前沿陣地,社會工作者往往都有主動開展種種充滿挑戰性的專業服務活動。如廣州社會工作者利用社工站或專項服務點,開設相關的臨時服務點,提供疫情防控諮詢與心理輔導,協助不同困境群體進行防疫援助與自助,為殘障孤寡人群提供緊急求援服務,跟蹤困境家庭,配合鎮街村居展開線上線下的排查、安撫與服務留觀隔離人員,整合鏈接愛心物資和參與築牢線上線下聯動的群防群控防疫網,發動與調動街坊志願者服務於困難居民,發起與愛心企業、基金會及政府部門共同籌劃的“暖守午餐行動”並向防控人員配送愛心午餐,等等。這些不勝枚舉的社會工作行動,無時無處不提出實踐情境下的學習性訴求以及合理選擇中的專業訴求,而回應訴求的修煉過程又反過來強化了社會工作學習本性的厚度。

這場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無疑給社會工作提供了展示其多重本性的鮮活場景,同樣也給其提供了發揮自身能力的恰當舞臺。社會工作以其秉持的利他主義價值觀,在其實踐本性的驅動下,在其反思本性的引領下,在其學習本性的支持下,眾多社會工作機構和社會工作者合力形成疫情防控的中堅,特別是共同成為理性化與組織化防控的重要社會力量。甚至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社會工作具有面對和解決突發性社會問題的“先賦”能力。而且,值得強調的是,這種能力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關注,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因為我國社會工作的總體資源和力量還比較單薄,有必要在廣泛的“矚目”中逐步獲得培育和發展自身的“肥沃”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