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寧死不降,曹操為何斬了高順,卻收了張遼?

Aaron31116701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三國演義》呢,我相信有很多的人都應該看過的,畢竟羅大大的《三國演義》這麼出名,當年我可是看到精彩處熬夜也要看完。


那麼大家應該知道三國時期的吳國、魏國、蜀國都是有很多的將領,其中最出名的可能就是蜀國五虎上將,魏國五子良將還有東吳十二虎臣了。那麼相信大家都知道魏國的五子良將張遼這個人吧,他可是威震逍遙津,差點殺掉孫權的人物!他對於東吳來說可是可以夜止小兒哭啼的存在。

那麼你們知道其實在三國早期,有一個人跟張遼是同僚,有著不弱與張遼的人嗎?

可惜那個人卻沒有張遼那麼長的壽命,要知道張遼可是成為了古今六十四名將之子,而那人卻有著不弱於張遼的能力如果他並沒有早早的逝去,那麼他會不會有著不弱於張遼的成就呢?

大家猜到這個人是誰了嗎?沒錯!他就是當年和張遼一起在呂布手下並稱八健將的高順!

那麼為什麼同為同僚的兩人最後的結局會相差這麼遠呢,為什麼曹操當年接受了張遼的投降卻殺了高順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高順此人,東漢末年呂布帳下中郎將。史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好飲酒,所統率的部隊精銳非常,號稱“陷陣營”,平定呂布部將郝萌的反叛。屢次進諫忠言於呂布,呂布雖知其忠而不能用。曾與張遼一起連破夏侯惇、劉備。曹操擊破呂布後,高順被曹操所殺。

由此可見高順此人的能力是有的,曾經擊敗過蜀國開國皇帝劉備和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惇!

那麼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曹操會殺了他呢?

首先,前面提到過,高順擊敗過夏侯惇,這裡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此人名叫曹性,當然,他跟曹操沒有多大的關係。

曹性這個人有一手箭術特別厲害,在一次曹操個呂布的大戰中,那可是一箭開門紅,直接就射中了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惇的眼睛,這可不得了要知道古時候可是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可棄之!”,在加上曹操和夏侯惇可是同族兄弟,這就相當於直接射了曹操一箭,作為曹性的上司,高順怎麼會有好下場。

其實曹操也不是這種小氣的人也曾詢問底下處理高順的意見,那手下的人一聽,這哪成,狼多肉少沒聽過,還又來一個這麼厲害的人,因為高順也是很有練兵之道的,“陷陣營”的大名都聽過,在這種情況下,那肯定是死道友不死貧道了。

再加上高順此人忠義無雙,對於曹操的納降是一言不發,這也就造就了一個能力不弱的人卻早早退出了三國的舞臺!

那麼我們來看看張遼此人為何會活了下來。

從古到今,大家都知道處好人際關係很重要,早在三國時期,張遼就辦到了這點,早年間他跟關羽的關係不錯,所以被曹操擒住後很可能是走了關羽的路子,要知道關羽和曹操的關係那可是不用說,槓槓的!

還有人說張遼之所以被曹操接受,是因為他主動啊,要知道張遼可是自己提出投降的,而高順此人卻是一句話都沒說,那可真是一聲不吭啊!在這種情況下,肯定要選擇讓自己舒服的人嗎,而且如果高順此人不能為自己所用的話,那留著給自己的敵人這麼傻的事,以曹操的本事是絕對不會做的!

總之因為種種原因,一個本可以像張遼一樣名震天下的大將,卻為了自己的忠義而早早逝去。

也許在三國這個亂世之中,早早的逝去並非是一件壞事,在這種王朝的更替中,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從容而退,

其實總的來說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高順是個忠義之人,而張遼是個識時務的人

二、關係戶很重要,不能像高順一樣得罪人,得像張遼一樣處好關係

三、以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性格,他是不會允許有一個潛在的敵人的。

在這種種情況下,也就造就了一個或許可以名揚天下的人最終變成名不見經傳的人。


無筆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高順和張遼根本就是兩種人。

大家注意,高順被抓住押到曹操面前時,一語不發。

操問曰:“汝有何言?”順不答。操怒命斬之。(引自三國演義)

什麼叫做一語不發,第一不求饒,第二不說大話,第三根本不理睬你。

這是什麼意思?我高順根本看不起你曹操,老子不屑和你說話,要殺就殺,不就是個死嗎?

可以說,三國演義裡面,最強硬的傢伙就是高順。

相比高順,呂布就下三濫了,不但屈膝求饒,還讓劉備幫他說話,就是怕死。

不過,張遼也好不到哪裡去。

卻說武士擁張遼至,操指遼曰:“這人好生面善。”遼曰:“濮陽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卻?”操笑曰:“你原來也記得。”遼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遼曰:“可惜當日火不大,不曾燒死你這國賊!”操大怒曰:“敗將安敢辱吾?”拔劍在手,親自來殺張遼。遼全無懼色,引頸待殺。曹操背後一人攀住臂膊,一人跪於面前,說道:“丞相且莫動手。

張遼當年曹操面說大話,還罵人,是幹嘛?如果真不怕死,就學高順那樣,一語不發了。

之所以罵人,擺明了就是情緒不穩,是掩飾自己內心恐懼,說白了張遼還是怕死。

只要怕死,就好辦,曹操可以藉機收下。

再說兩人性格。

高順是呂布的愛將,也是頭號大將。高順一開始就跟隨呂布,身為中郎將高職,忠心耿耿。即便呂布是個莽夫加攪屎棍,肯定不會有大出息,高順也是一心一意跟著大哥。

高順自己認為作風正派,不喝酒不胡鬧,老實帶兵,戰功也很大。高順部下大敗曹軍,把夏侯惇一隻眼睛都射瞎了。

即便呂布糊塗,將他的大部分兵權交給有親戚關係的魏續,高順還是默默的做著自己的事情。直到呂布被曹操打的節節敗退,又將兵權交給高順,高順卻也不計較,和呂布並肩死撐,直到城破被俘。

可見,高順人品很高,為人忠貞不二,和曹操之流不是一路人。即便現在投降了,高順將來恐怕也會找機會拉部隊走人,還是和曹操對抗。

張遼就不同。這傢伙先跟著丁原,丁原被殺後跟著董卓,董卓被殺後又跟著呂布。

同時,在呂布軍中,張遼只是一個普通將領,地位和高順不能相比。

既然是邊緣人員,又有多次換主子的先例,曹操顯然可以將張遼收用。

同時,高順統領呂布軍主力,多次大敗曹軍,殺了曹操不少部下。

如果此時不殺高順,曹軍官兵難免不服氣。但張遼地位較低,殺不殺無關大局,自然就收了。


薩沙


高順是呂布一員大將,呂布征戰時,左邊是陳宮,右邊是高順,其地位是眾武將之首。高順生平作風嚴瑾,不喜飲酒,作人威嚴。所帶部隊被美稱“陷陣營”,是呂布的精銳部隊,所部人數700多人,作戰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公元198年2月,呂布對劉備部發起進攻,高順受命攻劉備佔居的沛縣,劉備向曹操求救,曹操派大將夏侯惇增援劉備,被高順率軍擊敗,主將夏侯惇一隻眼睛被射瞎。城破劉備潰逃,家眷盡被高順所俘 。高順作戰勇敢,智謀長遠,常勸呂布在軍事行動上指揮失誤,不要移罪下屬。不要取不義之財,以毀名節。呂布對高順有猜疑之心,平時將部隊指揮權收繳,讓親戚魏緒掌控,戰時才給高順指揮權。儘管如此,高順仍然無怨無悔,對呂布忠心耿耿忠於職守。這年9月曹操率軍東征呂布,雙方 大戰數日,陳登用計從徐州騙出呂布,徐州為曹操所得,呂布敗守沛縣,被曹操圍困,三個月後糧草不濟,部將侯成,宋憲,魏續等人叛變,呂布,陳宮,高順,張遼等巨首皆被擒住,呂布,陳宮被殺,張遼因劉備求情,被赦免死罪,投降曹操。高順被殺,可能是對呂布的忠心耿耿,讓曹操有些顧慮,讓劉備心有餘悸沒有給高順求情。就這樣一代勇將消失了。後來晉代陳壽寫《三國志》時,對高順是一筆帶過,造成後世對高順的感覺很平庸。


厚土高天識君


同樣是寧死不降,曹操為何斬了高順,卻收了張遼?這個問題叫我怎麼說呢?演義與正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在演義中,張遼被押到白門樓下,寧死不降,期間甚至大罵曹操為“國賊”,後悔濮陽城中火不大,沒燒死曹操。曹操聽後怒不可遏,拔劍在手親自去殺張遼。後來在關羽、劉備求情的情況下,曹操靈機一動收降了張遼。

而正史不同,正史張遼並非沒有全身心的服務於呂布,他在呂布麾下保有一定的獨立性。類似於泰山臧霸。呂布的識人用人眾所周知,基本處於負值狀態,原本就具有獨立性的張遼,沒理由為呂布陪葬。所以在下邳城破後,張遼主動帶著隊伍投靠了曹操。

《三國志·張遼傳》原文:

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高順的能力定位

高順是呂布麾下第一大將,其能征慣戰,曾擊敗過劉備集團,以及曹魏第一大將夏侯惇的援軍,並且射瞎了夏侯惇的一隻眼睛。而且他麾下的陷陣營,雖只有七百之眾,但裝備精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是漢末三國時期第一特種隊伍。

所以!高順之才,有足夠的戰績證明,他是漢末時期的一大勇將,絕對符合曹老闆的選才標準。

但是,最終他被曹操殺掉了,為什麼呢?

第一,跟張遼相比,張遼是主動投靠,而且是帶兵加入。高順沒有選擇主動投降,而是強烈抵抗後兵敗被俘。一個是棄暗投明,一個是階下之囚。

第二,高順是呂布集團的核心人物,他是呂布的忠實粉絲,甚至愚忠於呂布,曹操明知沒有機會招為己用,故而殺之。而張遼並不是呂布的核心管理層,他以魯相、北地太守的名義保有一定的獨立性。

第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因此,他得罪了很多人,素來與諸將不和。如今淪為階下之囚,魏續、宋憲等人肯定會藉機在曹老闆面前中傷高順。

第四,高順曾經弄瞎了曹魏的第一上將夏侯惇的眼睛。夏侯惇不僅是曹操的兄弟,還是曹操發家致富最得力的助手,而且是曹魏集團的大股東。這方面,曹操也深恨高順。


愛尚文史


曹操在擊敗呂布後,只殺高順,而不殺張遼,卻是一件比較蹊蹺的事情。這件事情即使在三分史實,七分虛構的《三國演義》中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不殺張遼好理解,那是因為關羽為他求情了。高順和張遼被俘後,從對待曹操的態度上來衡量,曹操似乎應該放掉高順,殺掉張遼才是正理。因為畢竟張遼高聲痛罵曹操,而高順只是低頭不語而已。

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還是先拋開《三國演義》,從正式中找答案吧。

高順在呂布軍中的地位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帳下也曾人才濟濟,有對外號稱“八健將”的張遼、郝萌、臧霸、成廉、曹性、魏續、宋憲、侯成供其驅馳。在正史中,雖然也有這八位將領,但是卻沒有所謂的“八健將”的名號,而且,臧霸也不是呂布的部下,只是呂布的盟友。因此,應該把臧霸去掉,加上高順才是。

在這八位將領中,高順和張遼齊名,其他幾位還稍差一點。呂布出身涼州軍,手下以騎兵居多,所部主力有兩隻:一是高順率領的“陷陣營”,二是張遼率領的遊騎兵。

據王粲《英雄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陷陣營”負責攻城拔寨,遊騎兵負責穿插策應,正是在高順和張遼這兩人的配合下,呂布才能以幾千人的兵力敗劉備,佔徐州,威逼泰山諸賊,敗夏侯惇,使曹操都屢次陷入險境。

不僅如此,高順還屢次進諫呂布,“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呂布在部將郝萌謀反後,更加不相信部下,因此把高順的軍權剝奪,任命魏續執掌“陷陣營”。可魏續能力有限,每當出戰,還需要高順回到“陷陣營”指揮作戰,戰後再把軍權交給魏續。可即使這樣,高順仍然對呂布忠心耿耿。反而是被呂布委以重任的魏續最終背叛了呂布。

由此可見,高順不僅軍事才能優異,人品和忠誠度也非常高,而且還識大體,顧大局,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被一向以有識人之明,愛財如命的曹操殺了,這不得不說是一件比較奇怪的事情。

曹操為什麼要殺高順

筆者認為,曹操之所以殺死高順,恐怕是出於以下這兩種考慮:

其一、高順雖然忠誠於呂布,但屬於愚忠,從眼界和見識上並不高。即使自己放了高順,恐怕也不能得到高順的真心擁戴,反而可能會出現不可預料的反噬。為了不出現隱患,還是殺了比較保險。

其二、呂布、陳宮、高順是被侯成、宋憲、魏續三人反叛捉拿的,以高順嫉惡如仇的個性和對呂布的忠誠,肯定會對這三人恨之入骨。可以預見的是,即使高順投降了曹操,高順也不會放過這三人。如果產生內亂,就會造成曹操軍心不穩;如果再被有心人,如劉備等人加以利用,自己剛剛得來的徐州也有可能得而復失。因此,還是殺掉高順比較保險。

曹操為什麼不殺張遼

至於張遼,雖然也在呂布與曹操的作戰中大出其力,但他和高順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其一、高順沒有受過漢室的正式任命,僅是呂布帳下的一名中郎將。這個職位另一個名字就是帳下督,是可以由主將自己任命的。而張遼則不同,他本是何進的部下,和曹操還是有著歷史淵源的,而且,張遼是受過漢室正式任命的騎都尉,後又任北地太守和魯相,相當於漢朝的中級官僚。

其二、張遼雖名義上歸屬呂布,但也僅是“以兵屬呂布”,在呂布軍中的地位相對獨立。

其三、張遼被沒有被俘虜,而是主動率軍投降曹操的,這就和高順是被俘的性質截然不同。所以,曹操不殺張遼很正常。

正是因為張遼和高順在本質上有很大不同,所以曹操才會殺高順,收張遼,您認為我說的對嗎?


萬事之始


高順,真的是可惜,跟錯了主子,如遇明主,其成就必不在任何名將之下,作戰勇敢果決沉著冷靜,又忠心耿耿。呂布兵敗,其手下真正一言不發慷慨赴死的也只有高順。張遼當時的表現比之高順要遜了一籌,張遼其實並不想死的,這從書中所寫就可以看出,他對呂布也沒什麼忠心,在呂布手下張遼並沒有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三國時期武將叛來叛去,都是形式所迫,也很正常,並不像三國演義裡面標榜的忠義。所以不管張遼還是高順投降曹操並沒有心理負擔。張遼是呂布手下的將領,雖然視死如歸,但是也是懂得看清形式,勸一勸就投降了,但是高順不同,高順是率領呂布最核心最精銳的陷陣營的將領。

陷陣營雖然人少,但在呂布心中的地位可是比老婆孩子都重要的,那麼高順能統帥這樣一隻軍隊說明他和呂布的關係非同一般,是呂布絕對的心腹,是呂布的私人保鏢。而為人又少言寡語武藝高強,態度又強硬。請問如果是你你敢招降這樣一個和你有殺主之仇又武藝高強的悶葫蘆嗎?關於這些人物的下場,史書與演義大致相差無幾,看看演義中的描寫:呂布多方乞命,自然不足道;陳宮慷慨就義,然死前不免掛念老母妻小;張遼破口大罵,與其說膽略,更不如說是明知必死後的破罐破摔。而真正率真的是高順,在曹操問起時一言不發,從容就義。無言中透出來的那種輕蔑,那是一種"老子不屑與你說話"的氣魄!

高順在帥才方面聽你意思是不如張遼?大繆矣,高順一直是呂布陣營裡僅次於呂布的第一位大將,張遼的排名還在其後,呂布的精銳“陷陣營”就掌管在高順手裡,高順也不負眾望,多次打敗呂布的對手,其中也包括曹操。這是三國裡近乎完美的一員戰將,於公於私沒有可黑的地方,除了跟錯了主子以外,再說主子的失敗他也沒有太多的責任。高順能獨當一面,統兵能力一流,這是三國裡真正的人才。別和我說什麼武力值高低方面的事,單挑群毆什麼的只是小說演義裡面才有,真正的作戰還是體現在武將的軍事指揮水平和統御部下的能力。

以曹操愛才如命的性格,要能收了高順,他能選擇殺嗎?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曹操前期武將主要仰仗曹氏、夏后氏。夏侯惇更是沛縣眾人裡最重要的人物了。而且據說夏侯惇是個對外表比較看重的,獨眼後情緒低落,心懷忌恨。一隻眼睛的仇不報,無法安撫眾人。張遼什麼時候寧死不降了!!就是三國演義小說裡,張遼也只看呂布醜態百出,罵呂布匹夫,死則死耳,何必求饒嗎??又沒說不降。意思就是,你曹操愛殺就殺,愛留就留,反正不求饒!!仔細一想,這文遠兄有點賣隊友的嫌疑!

曹操是很愛才的,能為自己所用的都不想殺,賈詡暗算曹操後還是被留用,呂布他都想留著,被劉備點醒殺了,高順和張遼他都問話了,就是想給他們個機會,張遼和曹操有一面之緣,又有很多人脈,曹操很會收買人心,不會違背眾意,高順這裡卻沒有任何臺階下,可以說是沒有緣分吧。


歷史深度揭秘


現在單從武值個人看法:高順,張遼他兩單打獨鬥,高順完勝張遼。

二,從兩人治軍,領軍,排兵佈陣看,張遼不及高順,如高順親自召兵,親自訓練,操練的陷陣營,人數之少,但是,是一枝特別能打的特種部隊,而張遼沒有。

三,高順威信比張遼高。

四,高順比張遼講信用,講忠心,那怕是死,也要忠於前主公。而張遼有點見風轉向,反覆無常,四姓家奴,假如曹操陷入絕境,他張遼也可能反叛。

五,張遼才能只能祘一名很有名氣的一流戰將,對曹操整個軍閥集團,假如張遼有什麼反叛心和行動影響不大,因而可留,用其所才。

而高順,不但一流將才,而且還是統帥之才,曹操如果留下高順,假如以後反叛,也是一方諸侯,對自己威協最大。而曹操手下無人求情,也可能擔心今後自己的地位。

所以曹操殺高順,是庇護,怕反叛……而留下張遼只是利用其才。


徐老大


同作為敗軍之將,為何曹操殺了高順而收了張遼呢?很簡單,因為高順是被活捉的,又拒絕了曹操的美意,而張遼是率部投降的,所以曹操才會做出這種選擇。

高順和張遼都是呂布手下大將。特別是高順,手下有700“陷陣營”號稱精銳,而本人清白有威嚴,更對呂布忠心耿耿,甚至兵權被呂布剝奪仍然對他不離不棄,是絕對的忠臣。

下邳之戰時,曹操圍城三個月,又用水攻,使呂布軍中人心離散。後呂布部將侯成、宋憲、魏續反水,活捉了陳宮、高順二人,投降曹操。這一幕被白門樓上的呂布看到,他自知大勢已去,便吩咐左右砍下他的首級獻給曹操請功,但左右不忍心,呂布只好下城投降。這時仍然在外圍堅守的張遼得知消息後,便帶著本部兵馬又收攬其餘兵士主動歸降曹操,放棄了抵抗。

從中可見,張遼要比高順識時務,能夠認清形勢做出正確的判斷。而曹操好不容易拿下下邳,首要任務是穩定秩序,面對主動率部投降的張遼,肯定不會殺他,還會重用他,藉以收買人心,穩定局勢。所以曹操當即拜張遼為中郎將,並賜爵關內侯。

其實對於呂布、陳宮、高順三人,曹操也給了他們機會,只是他們沒有把握住。

呂布早在下邳之戰開打前就有了投降之意,但被決意抗曹的陳宮勸阻。這時呂布主動投降,先向曹操表態,我為曹公統率起兵,何愁天下?曹操頗為心動,但一旁的劉備卻說,曹公不見丁原和董卓的故事?

呂布破口大罵,你個大耳賊最無情無義!於是,呂布卒。

然後是陳宮。陳宮和曹操是老交情了,但因為曹操殺了邊讓,讓陳宮對曹操徹底寒心,所以和曹操決裂。這時曹操仍然勸降,但陳宮一口拒絕,執意赴死。曹操沒辦法,於是陳宮卒。

最後是高順。曹操問高順,你原意投降不?高順沉默不語。面對生死問題,高順竟然一言不發,其實可以理解為高順拒絕和曹操合作了,甚至不把曹操放在眼裡。

曹操心想,都淪為階下囚了,你還擺什麼臭架子?

於是,高順卒。

後來司馬光評論高順,是愚忠。對呂布這種反覆無常的人竟然忠心耿耿,真是白瞎了高順的才華了。這種缺乏遠見卓識的人,留著也沒用,讓他死倒是一種痛快。


石頭說歷史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我們可以做一個情境來模擬一下當時的現場情況。然後就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當時曹操的勸降順序是高順——陳宮——呂布——張遼。然後我們進入情境.

曹操圍城兩個月,就是打不下下邳城,圍城兩個月,損失的士兵、糧草等均是一個大數目,曹操當時也不算是太過富裕,這兩個月的圍城對他來說也是一種煎熬。好不容易殺進了下邳城,活捉了呂布一行人,曹操需要的是什麼?是別人誇兩句曹丞相英明神武,然後曹操自己大手一揮,呂布手下諸將皆降,然後班師回朝,稟報漢獻帝,然後天下都傳遍了曹操捉拿呂布的故事。因此曹操現在屬於氣勢最盛的時候,也是最志滿得意的時候。

然後曹操開始招降第一個人高順。結果高順死硬死硬的,面對著曹操的招降,硬是一句話也不說。這種人就像是一塊石頭,你拿他沒辦法。因此曹操的氣焰直接被高順這盆涼水給澆滅。我估計高順這個時候應該是一副愛答不理,冷漠無比的臉。曹操看到高順這個樣子,直接暴怒,直接就殺了高順以洩憤。而且高順在曹營中也沒有熟人,每人給他求情,可憐高順就這樣慘死了。

然後招降第二個人,老朋友陳宮。面對老朋友陳宮,曹操心理應該是悔恨交加。後悔當時自己的所作所為逼走了陳宮,恨陳宮幫助呂布不幫自己。在陳宮跟曹操說完後事之後,曹操決定幫陳宮照顧家人,最後處死陳宮。經過陳宮勸降後,曹操心理應該是處於一種悔恨、難受、悲傷的複雜情緒。

然後招降第三個人,老對手呂布。面對著這個曾經的天下第一武將,自己的老對手呂布。看他被按在地上向自己求饒的醜樣子,曹操心理一定是非常得意的,“你小子也有今天啊”。然後曹操這個人,疑心病很重,這就決定了曹操不會招降呂布,曹操表面上找劉備問要不要呂布,實際上就等著劉備說不要,然後把這個鍋推到劉備身上。劉備寄人籬下,自然也只能配合曹操表演。就這樣呂布死了,然後還在大罵劉備“大耳賊”。此時曹操殺掉了心腹大患呂布,還耍了劉備一下子,曹操心理應該是非常爽的。

然後是第四個人,張遼。張遼對著曹操就是破口大罵,說實話啊,不怕你罵人,就怕你跟高順一樣一句話不說。但是曹操還是有點不爽,因此拿劍要砍張遼。結果被關羽攔下,碰巧這時候曹操心情不錯,就沒有繼續追究張遼。反而是脫下自己的衣服披在張遼身上,還讓他坐上座,就這樣,張遼被曹操感動了,就歸降了。

這個招降的順序也是有學問啊。我們雖然都說成大事的人喜怒不形於色,但是畢竟心理還是有所感觸的啊!


日航通鑑


那是高順請死而已!無憾一生,無怨一聲!活的真是坦蕩!想那高順,統帥陷陣,戰必勝攻必克!可謂無憾一生!不求名不求利,目標堅定,思想單純!敢勸諫被冷遇,從不抱怨!可謂無怨一聲!

三國志記載:高順有勇有謀,部下皆陷陣之士!每戰皆勝,實為高統帥力的悍將。但從不居功為傲,與部下親密無間。實為好將領!作為呂布手下,也是直抒己見,毫不迴避!兵權被奪也不抱怨,安心職守!實為好部屬!

看三國演義描述:呂布被拖下斬首,邊走邊罵(估計是罵劉備落井下石)!高順見之,大喝:“呂布匹夫,大丈夫要死便死,婆婆媽媽幹啥!”呂布不語!此時高順之坦蕩表現到極致!曹操問:“願降否!”高順回:“願死!”此時高順之敞亮也是展現到極致!於是昂首就義!

唉!一位真漢子就此落幕,可惜! 總結:高順思想境界高,一路走的順!從出場到謝幕,既敞亮又坦蕩!沒有一句廢話,是三國時代難得的痛快人!三張圖片皆為高順,你喜歡哪個?

這個回答滿意嗎?謝謝,下個問題見!(團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