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曹操這個人雄才大略的,兵力也很強盛,怎麼在漢中之戰中,打不過劉備呢?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漢中之戰,曹操固然很強,劉備也不弱!

漢中之戰,是三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戰場範圍最廣,雙方參戰兵力最多,參戰名將最多的一場戰略決戰。

整個漢中之戰,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持續近兩年之久。劉備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諸葛亮坐鎮成都。曹操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

雙方投入的兵力難以考證,諸葛亮集中只是籠統說到,曹操帶了“數十萬眾”。

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

按照三國志的表述習慣,數十萬,至少是三十萬。

劉備有多少人呢?沒有明確記載,我們只好推測。當時劉備集團,除了荊州的關羽四五萬人,其他兵力全部投入漢中戰場。估計有8萬人左右。

在漢中之戰前兩年,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偷襲荊州。劉備勃然大怒,親自統兵五萬增援荊州,命關羽帶兵3萬,要與孫權決一死戰。可見當時除了荊州兵,劉備至少還有5萬的機動兵力。加上留守益州的軍隊,最少也應該有六七萬人。

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

此後兩年,劉備厲兵秣馬積極準備攻打漢中、涼州,兵力肯定有所增加。後來漢中之戰爆發,劉備又給留守成都的諸葛亮寫信,要求增派援兵。諸葛亮竭盡全力,把益州所有的人員都動員起來了。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

劉備經過這次增援,兵力應該在十萬人左右。

所以說,曹操雖強,劉備也不弱。

劉備的戰術選擇極為高明。

雖然劉備也很強大,但是比曹操還是差一點。為什麼劉備最後獲勝呢?就是因為劉備的戰略戰術非常高明。

漢中之戰,劉備用了三個高招,取得勝利。

第一是反客為主之計。公元218年7月,劉備親自領兵攻打漢中南大門陽平關,想要從這裡打開通路進入漢中。但是陽平關易守難攻,夏侯淵張郃領兵死守,相持一年,劉備難以攻克。此時,劉備兵鋒一轉,留下部分人馬繼續圍攻陽平關,自己率主力南渡沔水,抄小路翻過米倉山進入漢中,佔領定軍山。

佔領了定軍山以後,劉備就控制了漢中南部的廣大地區,威脅陽平關魏軍的側後方和糧道。夏侯淵不得不立即帶領張郃等人圍攻定軍山。雙方攻守之勢徹底改變。夏侯淵一方反而成了進攻一方,攻打漢中的劉備,反而成了防守的一方。這就是反客為主之計。把夏侯淵張郃從易守難攻的陽平關調了出來。

第二是圍點打援之計。夏侯淵張郃分兵攻打定軍山。劉備派一萬人輪番攻打張郃。夏侯淵帶兵增援張郃,半路上卻被埋伏的黃忠斬殺。張郃孤木難支,逃回了陽平關。至此,劉備基本打敗了曹魏駐守漢中的人馬。曹操不得不親自出馬了。劉備這一招“圍點打援”實在高明。

第三是避敵鋒芒之計。為了保住漢中,消滅劉備。曹操決定親征漢中。為此做了精心準備,時間長達半年。從公元218年7月開始準備,9月達到長安,219年3月終於到了漢中。準備不可謂不充足。

面對曹操的數十萬大軍,劉備明志的選擇了“避敵鋒芒”,堅守不戰。

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先主傳》

劉備佔領定軍山等高山,固守營壘,絕不野戰。曹軍多騎兵,山地戰難以發揮優勢。一個多月兩個月,也攻不下劉備的營壘。曹操軍中逃亡的人越來越多。形勢十分不利,為了避免更大的失敗,曹操只好率軍撤退。

曹操有數十萬人,也沒有重大損失,為什麼只打了兩個月就撤退了呢?

因為曹操的後勤補給壓力太大。幾十萬人,人吃馬喂,一天要消耗多少糧草!這些糧草都得從關中運多來,途中要翻越秦嶺。同志們,走過秦嶺的都知道,那路是真的太難走了。

而且,劉備手下黃忠、趙雲不斷襲擾曹軍後方,切斷曹軍糧道。使曹軍的後勤供應更加惡化。

劉備緊緊抓住了曹操後勤困難這個病根,明智的選擇了大軍堅守不戰,小部隊不斷騷擾的戰術,活活拖垮了曹軍。曹操最終支撐不住,無奈撤軍。

漢中之戰的勝利,關鍵是劉備指揮高明。








上將噯福斯


在漢中之戰中,如果曹操的對手只有劉備一個人,那以曹操的實力,自然不會敗給劉備。但問題是,當時曹操面臨的對手實在太多,他需要分散力量來應當不同的敵方,以至於讓他根本無法下決心全力與劉備去爭奪漢中,這也才給了劉備可趁之機。

首先,在曹操集團內部,在漢中之戰前,曹操與漢獻帝的矛盾已經徹底激化,對此我們可以看兩件事:

一是曹操曾進殿見獻帝,漢獻帝對曹操說:“您若能輔佐我,就寬厚些;否則,您就開恩把我拋開。”曹操大驚失色,急忙應付著請求告辭。漢朝舊制規定:領兵的三公在朝見皇帝時,都要由虎賁武士持刀挾持。曹操出殿後,回顧左右,汗流浹背,從此不再朝見獻帝。”

二是據史書上記載:“漢朝太醫令吉平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密謀反叛,偷襲許都,火燒丞相長史王必的兵營。”也就是說,吉平等人在許昌聯絡起一千多人,大舉偷襲曹操留守許昌的最高軍政長官。關鍵是,還差點把曹操留守許昌的最高軍政長官殺死。

雖然,這兩件事情都被曹操妥善解決,但從這兩件事情本身可以看出,當時曹操集團內部,各種不滿曹操的力量,都已經是蠢蠢欲動、呼之欲出,準備與曹操展開最後的對決。在這種背景下,曹操如果率領軍事主力長期遠離許昌,誰敢保證會發生什麼事呢?



其次,在漢中失守前,恰恰正是曹操對匈奴、烏桓方面的戰績,取得空前成功的時候。

在這場戰爭中,曹彰開始閃亮登上軍政舞臺,而曹彰一生的輝煌、榮耀,大約就是在徵烏桓上得到的。這一戰,曹彰把烏桓人打得那是屁滾尿流,旁觀望的鮮卑人直接嚇得投降。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的時候,曹操有相當大一部分的軍事力量,被分散到北方與匈奴、烏桓作戰。而因為要保證北方這場與遊牧民族戰爭的勝利,曹操自然無法將全重心全部調到漢中來與劉備一決雌雄。

第三,曹操還需要面對孫權的威脅,想當初曹操在大舉征伐漢中張魯之時,孫權就曾把握這個機會大舉進攻淮南,只是因為機緣巧合,張遼在合肥戰場上大敗孫。但問題是,張遼的成功非常僥倖,因為從當時的軍事力量對比,估計沒有人敢說,張遼能大敗孫權。

事實上,當時一聽孫權大舉進攻,整個合肥城都慌做一團。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曹操與劉備全力爭奪漢中,孫權抓住機會再次大舉進攻淮南,曹操肯定沒有辦法及時回援的。因為,這兩個戰場隔的太遠。至於能否再次出現逍遙津這種戰役,那曹操顯然不敢保證,因為這種事情的概率實在太低。



當然,除了上面這三個威脅,曹操還有一個威脅,那就是關羽。雖然,關羽本身所能帶來的威脅並不大,問題是,如果曹操將所有的軍政力量都投入到漢中戰爭,這時候孫權把握機會大舉進攻淮南,此時曹操集團內部各種不滿曹操的勢力,也趁機在許昌發動叛亂,那關羽出兵席捲中原,顯然就有了機會。

如果是這種結果,北方遊牧民族也有可能趁機咬上一口,這樣曹操苦心的經營勢力,很有可能瞬間崩盤。也正因為此,在劉備已經把自己的全部人力、物力、財力都調集到漢中前線作戰時,曹操卻只是率軍到達長安,並沒有立馬向漢中戰場集結。

因為,曹操坐鎮長安,可以比較好兼顧西南、淮南、中原和西北四個地區。

在當時,淮南地區,隨時可能受到孫權的進攻;中原地區,隨時可能受到關羽和集團內部反派分子的威脅;西北地區,隨時可能遭到遊牧民族的反撲。所以,曹操的軍隊到達長安後,就不敢繼續向西深入了。



事實上,當時曹操率軍剛到達長安後,宛城就發生了叛亂。

雖然,來自宛城的叛亂,很快被鎮壓了,但曹操就更不敢輕易將自己的主力部隊投入到漢中戰爭。在這種背景下,漢中戰場上的夏侯淵,自然是壓力越來越大。因為,他相當於是用一枝偏師,來對付劉備的全部軍事主力。於是,夏侯淵被黃忠給斬殺,漢中也因此失守。

在得知漢中失守的消息後,曹操終於坐不住了,於是趕緊率軍從長安殺向漢中。但是,已無力迴天了。因為,漢中已經被劉備控制,他耗也能把曹操耗死。

事實上,當時劉備的態度,就和後來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態度一樣。總而言之,我耗也把你耗死。

於是,在隨後的戰爭中,曹操在漢中戰場上越來越不利。因為,曹操的後勤需要越過秦嶺補充,這樣耗下去,後勤壓力越來越大,同時其他幾個方面的威脅,也開始在蠢蠢欲動,尤其是中原地區的關羽。在這種背景下,曹操知道再耗下去,後果很危險,於是不得不撤軍。


我是趙帥鍋


曹操大意了,劉備其實贏得很險。

公元215年,曹操滅掉漢中張魯後,由於年紀大了的關係(61歲),他對統一天下的信心產生了動搖,認為自己已經不可能滅掉劉備和孫權了。因而自此之後,他本人就不再親自掛帥出征,而是把工作重點主要放在了內政,即為篡漢稱帝做準備。

至於軍事方面,曹操將自己地盤的南部劃為三個防區,對劉備和孫權以防守為主,不再奢望能消滅他們。

當時曹操具體的部署是這樣的。

東線由夏侯惇坐鎮,張遼、樂進、李典輔助配屬(張遼、樂進為五子良將),防孫權;

中線由曹仁坐鎮,防關羽;

西線由夏侯淵坐鎮,徐晃、張郃、曹洪、曹真、曹休和郭淮輔助配屬(徐晃、張郃為五子良將),防劉備;

至於曹操,他只留曹彰和于禁在身邊,作為機動部隊使用。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都是當時的猛將。曹操分別把兩個五子良將部署在淮南和漢中,這就足以可見他對淮南和漢中的重視程度了。

曹操在部署期間,孫權來攻合肥,此一役即歷史上的“逍遙津之戰”,孫權被張遼打的慘敗。而他的慘敗讓曹操志得意滿,認為自己的部署沒有任何毛病。劉備、孫權都是鼠輩,對自己構不成威脅。

結果他這一得意,就大意了。


合肥之戰兩年後,劉備發動漢中之戰,企圖一舉吞掉漢中。

起先,曹操很是重視,多次提醒夏侯淵要注意劉備的動向。劉備見夏侯淵有防備,就沒敢輕舉妄動,只是讓張飛、馬超、雷銅和吳蘭沿著陽平關向西,攻打武都郡,藉此繞過曹軍防守嚴密的陽平關。

夏侯淵得知後,也派遣曹洪、曹休、曹真等人前去迎戰。戰至218年三月,劉備軍將領雷銅和吳蘭被斬,張飛、馬超跑路。

張飛失利後,劉備又派遣將領陳式去攻打馬鳴閣道,打算斷絕漢中與武都的聯繫,順便繞過陽平關,但這一部署也被徐晃攔截,陳式所部被徐晃打的死傷慘重。



西線兩戰皆勝,讓曹操非常高興。據史料記載,曹操“甚喜”。

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聞,甚喜。——《三國志·徐晃傳》

劉備連輸梁場,非常惱火,於是,就有了漢中之戰的第三次戰役。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劉備親自率軍抵達陽平關下,與曹軍進行決戰。

曹操得知消息後,心裡又是一緊張,他也在鄴城整軍,準備救援漢中。並在九月,也率軍抵達長安,為夏侯淵助威。

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劉備,九月,至長安。——《三國志·魏武帝本紀》



在接下來的半年裡面,劉備被夏侯淵堵在了陽平關下,一步都不能前,戰爭陷入了尷尬的僵持局面,而這種局面對劉備很不利。因為劉備從成都攻漢中,補給線長達一千五百多里,而曹軍可以直接在漢中就地補給。雙方的戰爭消耗是不對等的。

為了儘管解決漢中的僵持局面,劉備於是便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二月,做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親自率一支部隊沿狹窄的金牛道,向南渡過漢水,再冒險的翻越米倉山西北段,繞到陽平關的背後,找夏侯淵決戰。

夏侯淵聽說劉備繞到了自己身後,並在定軍山設下大營,做出與自己決戰的態勢後,感到莫名的緊張。他有點坐不住了。於是他緊急把張郃從廣石前線調回,與自己一起出陽平關,跟劉備在定軍山下決戰。

劉備聽說夏侯淵親自來了,很是謹慎,他沒敢立即下山迎戰,而是依山固守,跟夏侯淵相持起來。


按照劉備的設想,他在定軍山上,夏侯淵只能仰攻,他居高臨下,握有主動權。夏侯淵拿不下定軍山。

事後的發展果然如劉備所料,夏侯淵拿不下定軍山,就在山下修鹿角作圍(鹿角就是一種帶刺的防禦柵欄),以防劉備軍居高臨下攻他。

不過戰爭打到這裡,劉備仍然是被動的。因為前面已經說過了,劉備從成都到漢中,補給線一千多里。並且陽平關也掌握在曹軍手上,劉備的大軍被擋在關下。劉備他是帶了一支偏師在定軍山與夏侯淵決戰,這個舉動是非常冒險的行為。如果這一戰敗了,他的大軍就崩了。

遠在長安的曹操知道前線的這一情況,並且根據前兩戰取勝的經驗,曹操產生了一種錯覺判斷,他認為劉備跟孫權一樣,都是個鼠輩。並且曹操還認為,劉備從成都攻漢中的後勤補給線太長,以劉備的實力來說,打漢中是得不償失。


基於這兩點判斷,曹操對劉備的行動也就沒太當回事。認為劉備此次進攻漢中也就是撓癢癢之舉,用不了多久就會自己撤退。他也沒往漢中派增援。

然而曹操沒有想到(劉備也沒想到),夏侯淵這個棒槌在關鍵時刻做出一個錯誤決定。

什麼決定呢?

劉備見夏侯淵和張郃在山下修圍欄,就派人去燒圍欄。夏侯淵見圍欄著火,就命人挑水去滅火。劉備見魏軍大亂,就派人去襲擊張郃,打的張郃軍心大亂。夏侯淵見張郃軍心大亂,害怕張郃被打垮了,自己就被蜀軍包圓,於是他就分出一半的兵力去救張郃,結果他這一分兵,就完蛋了。

當時劉備軍的頭號智囊法正在山上發現魏軍居然分兵了,便瞅準機會,建議劉備派出一支精兵奇襲魏軍(按三國志的記載,這支精兵的統帥是黃忠)。

當這支精兵下到山下後,居然意外發現身為統帥的夏侯淵正帶著士兵救火。然後這支劉備軍也不客氣,直接衝進曹營,把正在忙於救火的夏侯淵砍死了。

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三國志·夏侯淵傳》


當曹操聽說夏侯淵被斬後,整個人當場就愣住了。他是千算萬算,就是沒有算到夏侯淵會如此愚蠢。遂即,他親點大軍進入漢中與劉備決戰,準備奪回漢中。

然而,曹操是老糊塗,他親自出馬,居然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與劉備對峙時,把自己的補給線暴露在了劉備眼皮子底下。

由於漢中供養不起曹操大軍的糧草,所以曹軍的後勤要從關中運來。而時間緊,曹軍的糧草只能從褒水走河道,然後再從褒水轉漢江,最後再運到前線的。

這樣的運糧路線,劉備把漢水河道切斷,曹操就斷糧了。

後來事態的發展果然如此,劉備自己在定軍山上吸引曹操,另派黃忠、趙雲襲擾曹操在漢水上的補給船。耗了一個多月,曹軍的軍心士氣大大降低。

曹操為了儘快拿下定軍山,及早班師,便令人強攻。結果曹軍強攻不克,死傷慘重。軍心士氣跌入谷底。

軍心問題是會傳染的,並且關羽在荊州,孫權在淮南,都有相當多的機動兵力。如果曹操久在漢中對峙,其它戰場的不可控因素太大。若因漢中而丟襄陽或淮南,這就得不償失了。

於是,曹操趕緊下令撤軍,十多萬百姓和十多萬魏軍如同喪家犬一般,趕在劉備主力進入陽平關前,火速撤離了漢中。

以上就是曹操失漢中的大致過程。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曹軍全程佔據主動權,即便劉備斬了夏侯淵,反客為主進入漢中,曹操也依然有主動權。但是曹操仇人多,提前又沒有做好準備。他在漢中根本耗不起!當劉備穩坐定軍山,切斷他糧道後,他就打不下去了。


Mer86


首先我表明一個觀點,曹操的軍師才能並沒有現在大家傳頌的那麼強,曹操自幼愛讀兵書,前期和趙括很像,中後期愛出奇兵,反其道行之,而且他慘敗次數很多,列數下曹操敗績

1,諸侯會盟討伐董卓時自己去打董卓,當時夏侯曹仁曹真都在,硬是被董卓打的精光,有曹洪讓馬才得以脫險。

2,討伐黃巾軍時軍隊指揮不當,導致騎兵步兵拉開距離太遠,鮑信拼死才救了曹操,鮑信戰死。

3,討伐徐州,兗州本營不設防,差點被呂布端了老窩,多虧荀彧賈詡的計策高

4,對剛剛投降的張秀太輕視,自己也是差點死了,大兒子戰死。

5,屠城徐州彭城,導致官渡之戰後期出現反叛。

6,赤壁太過驕傲,把步騎都拉倒船上,其實完全沒必要把直接步騎都拉上船的,太飄了。

7,漢中打起來和劉備前面還是難分勝負,輸在準備不足,和劉備當時兵力五五開就上去打了,然後劉備增員先到,曹操撐不住了也是當然的,和多少名將關係並不大。

總結就是大家都曹操評價過高,其實輸的不奇怪,就那水平很正常。


害蟲fc遊戲


雙方勢均力敵,拼死力戰,可算是三國時代規模空前的大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與劉備為爭奪漢中歷時二年雙方都拼盡了全力。曹操因糧草不濟,又無法戰勝劉備,主動放棄了漢中之地,使劉備自入蜀之後又一大勝,蜀漢政權從此固矣。

漢中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佔據漢中便能更好的進入關中腹地。

之前漢中之地為五斗米道之主張魯把控,曹操趁孫、劉為荊州之事內鬥之時從張魯手中接過了漢中。劉備言及:“欲定益州,須北得漢中。”

兩害相權取其輕。劉備趕緊和孫權再分荊州,平息了事態。隨即派張飛率軍進攻張郃。“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我,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從間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士獲安。”張飛利用地形大敗張郃,奪回了秦、巴之地,為劉備奪得漢中做了鋪墊。

之前曹操收降了張魯,自己就率主力回朝了,留下張郃、夏侯淵鎮守漢中,張郃“別督諸軍,降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適做屯駐之用。此被張飛擊敗,前功盡棄矣。

張郃戰敗失二巴之地,使劉備主力進取漢中無論是運兵、運糧都沒了阻礙,之後定軍山一役黃忠陣斬夏侯淵,使曹軍失一統帥,外圍防線被劉備軍攻破,漢中的曹魏軍只得退入城中據守。此時的魏軍已處下風,曹操雖親統大軍前來增援但劉備已佔盡地利,擺出了與魏軍做戰略決戰的態勢,雖然魏軍有人數上的優勢,但無法切斷劉備的後勤補給,雙方已成僵持局面,魏軍糧草不濟,無法在漢中屯留重兵,若兵力不足又有被劉備吃掉之憂。最終曹操還是放棄了他眼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之雞肋~漢中。


賀拔嶽


劉備漢中之戰分兩個階段都是可圈可點!能以弱勢兵力擊敗曹操的確非常強悍!曹操兵力強盛不假!手下大將英勇無比!但是戰爭的勝敗並不已強盛的一方獲勝!看一下劉備如何具體運用哪些謀略,第一階段、1,分化敵軍!當劉備與曹操對恃時修書孫權發動合肥戰役!讓曹操東西不能相顧,曹操權衡利弊後必然放棄漢中回守合肥!2,背水一戰!誓死一博!沒有漢中劉備將永無立足之地。3,在赤壁之戰中坐享其成的到大量資源!後伐川西勢力大漲。對比一下曹操,曹操赤壁之戰水軍殆盡!接著又和馬超打了很久,兵力疲憊!國力空虛!在漢中戰中出現孫權捅屁股的現象。出現了兩線作戰的情況,又因漢中土地貧瘠,資源匱乏,所以只能把所有百姓都遷出,雞肋就是這麼來的。接下來的大戰就不用多說了,一個誓取一個放棄!漢中戰役第二階段表現為關羽配合劉備進攻襄陽和樊城。威震華夏!幾乎把魏國所有大將都打出來了。如果不是孫權怕劉備做大。背後捅關羽。估計曹操真要遷都閉其鋒芒啦!我們對孫權分別捅兩次刀的結果可以得出。劉備集團還是比不上曹操集團的!


火車站


一劉備雖不如曹操,但也不是草包,也是一代人傑。軍事能力有一些。

二劉備在曹操來之前爭取到了有利形式,並且殺了漢中軍區司令夏侯淵。

三劉備知道正面打打不過曹操,選擇了消耗戰,堅守不出,跟曹操拼消耗和後勤。

四劉備和曹操的後勤都很困難,但曹操更困難,劉備這邊已經全民出動了,而曹操這邊運輸困難加上不時劉備派黃忠趙雲騷擾,更加困難。

五後期劉備態度基本明確,就是跟你耗,所以主動權在曹操這邊,此時曹操基本有以下幾個選擇,1全力出擊,拼了,勝率不高,就算勝了傷亡太大,無法應付以後的局勢。

2陪劉備耗,等待時機,可以這樣,但不知道耗到啥時候,後方不一定出啥事,而且軍心不穩,耗下去有點不值當。

3撤出漢中,實際上曹操最後也這麼做的,劉備爭取漢中原因不必多說,就是無漢中就無蜀,他一定要爭取到漢中這一防禦前線,不然蜀地天險大大折扣。而曹操為什麼撤的這麼徹底呢,除了打不贏以外還有下面的原因,曹操的國策由原來的重點進攻轉為全面防禦,因為曹操感覺自己在有生之年很難統一,所以他後期的國策在為後世做準備,魏國的國策就是全面防禦,積攢力量,拉大國力差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一統天下,而以長安為核心的防禦體系要比以漢中為核心的好。


高松155089805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曹劉漢中之戰歷時兩年,從建安二十二年到建安二十四年,最終結果以曹操兵敗、全軍撤出漢中而結束。

漢中這塊地方,可以說是兵家必爭之地,曹操在起初就為了得到漢中之地興兵攻打過張魯,從而從張魯手中奪取了這塊壓制西川的優越地勢。而當時的劉備剛剛攻取西川,漢中就成為了劉備必搶之地,於是曹劉漢中之戰由此展開了。


經過兩年的拉鋸戰後,曹操最終兵敗。其實總體來看,曹操與劉備的數次交鋒中,曹操的戰勝次數是遠遠大於劉備的,不過也有例外,漢中之戰就是一個例外,但細細想來,漢中之戰,曹操兵敗是必然的。

在我看來,曹操之所以敗於劉備,有三個原因:

其一,在於曹操的心思。作為曹軍的最高領導人,曹操並沒有十分珍惜漢中這塊土地,在得到漢中之後,曹操就將大部分兵馬撤回了,選擇了夏侯淵為漢中守將,而這在守城將領的選擇上,就已經導致這場漢中之戰的失敗了。


誠然夏侯淵在武力值上有他的可取之處,但是夏侯淵的指揮作戰能力卻是捉襟見肘。如果換成曹仁,倒還不至於此。不夠曹操選擇夏侯淵是必然的,於親,夏侯淵是曹操的族弟,曾經為曹操頂過罪,還救了其性命,於情於理,加上曹操多疑的性格,選擇夏侯淵是必然的。

其二,曹操對漢中之戰的作戰態度。對比兩軍,曹軍對漢中之戰是持消極態度的,曹軍並未盡全力,只是採用觀望的態度。而劉備那邊,卻是在漢中之戰傾盡全力,務必拿下漢中是劉軍每個人的目標。這兩種心態的對比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此次戰役的勝敗。


綜上所述,漢中之戰是曹操自赤壁之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敗,不過這也是必然的。


青史回聲


方圓論壇在線

歷史上真正能做到戰無不勝的統帥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很顯然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這段時間內,並沒有任何一個統帥或者將軍可以做到戰無不勝。赤壁之戰後曹操遭受了自己人生第一次重大失敗。戰敗後的曹操暫時放棄了繼續進攻南方軍閥的打算開始回到許昌休養生息。而趁著這個功夫孫權開始鞏固東吳勢力。而劉備則趁機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原本劉備對於劉璋的益州垂涎三尺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後來劉璋自己“開門迎虎”把劉備請到了益州對付張魯。但後來張魯還沒有打,劉璋和劉備倒先打了起來。而與此同時曹操也對馬超,韓遂聯軍發動進攻。


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擔心會重蹈袁紹覆轍。所以曹操回去之後馬上開始穩定內部。並且曹操廣發《求賢令》。從曹操此舉就可以看出曹操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次年曹操假借攻打張魯為名發兵關中。而關中韓遂、馬超等人紛紛起兵狙擊曹操大軍。之後曹操大軍橫掃涼州地區。韓遂、羌族,氐族等皆被曹操擊敗。馬超僥倖逃脫投奔漢中張魯。而曹操在平滅馬超和韓遂勢力後,曹操又發兵漢中,張魯在曹操來犯之後就投降了曹操。而與此同時劉備也剛剛佔據益州。這下子劉備和曹操的地盤就緊緊相連了。

原本在司馬懿的建議下曹操準備趁著劉備立足未穩的時候攻打劉備的川蜀之地。但不湊巧的是曹操的後方發生叛亂。所以曹操暫時擱淺了進攻益州的計劃。而是派人鎮守漢中。自己回去平定叛亂去了。之後劉備在穩定益州之後決定發兵派張飛馬超攻打漢中。而此時曹操還在平叛沒有精力顧著漢中。所以派了曹洪,曹休,曹真抵禦劉備的進攻。原本張飛馬超是打不過曹氏兄弟的。但之後劉備眼看久攻不下所以親率大軍支援。這下子曹氏兄弟就抵擋不住了。曹軍被打的大敗而逃。而此時曹操也騰出手前來漢中支援了。


等曹操大軍來到漢中的時候,此時劉備已經全面佔優了。劉備屬於堅守的一方,而曹操屬於進攻的一方。本來劉備不打算和曹操開戰,乾耗著等到曹操糧草消耗的差不多了,也就會退兵了。但後來劉備見曹操開始大量的囤積糧草有打持久戰的意思。後來趙雲率軍準備偷襲曹操的糧庫但被曹操伏擊。逃脫後的趙雲來了一個回馬槍再次偷襲曹操。曹操大意之下損失慘重。這次趙雲偷襲曹操糧草的戰役徹底改變了劉備和曹操對峙實力的對比。後來曹操無奈只能撤兵。

後世對於漢中之戰的分析考證得出的結論是,曹操漢中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趙雲偷襲曹操所導致的。南宋朱熹編纂的《資治通鑑綱目》記載“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劉備將趙雲擊其軍,敗之。”宋代胡一桂編纂的《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記載“趙雲大敗操兵,操引還長安,帝遂有漢中,自稱漢中王。”而章如愚在《群書考索》中記載“趙雲將數千騎大破魏兵,備遂有漢中。”由此可見後世史學家文豪大多認為曹操漢中之敗是由於趙雲的原因。


表面上漢中之戰是劉備獲勝了。但實際上究竟對誰更有利還猶未可知。在陣亡將領上劉備死了一些二三流的角色。而曹操損失了夏侯淵,並且手下將領王平還投降了劉備。但當時劉備的兵力已經到了蜀漢可以支撐的臨界點了。當時就連運輸物資的隊伍都是由女人組成的。由此可見劉備當面人力有多麼的匱乏。再說了,雖然曹操丟失了漢中之地,但是人口卻被曹操全部遷移走了。而劉備得到的漢中就是一個空殼子。從這麼來看劉備費盡心機得到的漢中貌似也沒有那麼的重要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因劉備已襲奪益州(四川),擔心他乘勢進兵漢中繼而威逼關中,就乘機調集大軍征討盤踞漢中的張魯。同年十一月,張魯被曹軍擊敗,被迫放棄南鄭(今陝西南鄭),逃往巴中(今四川境內、嘉陵江上游地區),漢中遂為曹操佔領。

得漢中後,曹軍繼續向三巴地區挺進,三巴土著部落賨族豪酋樸胡、任約、杜濩紛紛率眾降附,曹操任樸胡為巴東太守、任約為巴郡太守、杜濩為巴西(巴東郡以西,治所在閬中)太守,曹魏勢力已經深入到三巴地區,如一把楔子插入西川腹心,對剛被劉備集團平定、百廢待興的益州威脅甚大。

彼時劉備已率軍順江東下,與孫權相持於公安,雙方正準備為全取荊州大打出手,聽說曹操已揮軍奪佔漢中,其軍隊已進抵嘉陵江上游一帶,頓時驚慌失措,而且傳聞曹軍正向成都進發,一時間“成都震恐,蜀中一日數十驚,守將雖斬之,而不能定(彈壓不住)也”。

劉備惟恐後方有失,急忙向孫權妥協,經磋商雙方達成共識:以湘水為界中分荊州(荊州長江以北地區屬曹魏)。 與東吳重新修復關係後 ,劉備立即率軍溯江西上,抵達江州(今重慶),派將軍黃權率軍出擊三巴,擊敗曹操任命的巴東、巴郡、巴西太守樸胡、任約、杜濩後,重新恢復了蜀漢對三巴地區的統治,經一段時間的整飭,惶惶不安的人心漸趨穩定。

黃權隨後向劉備建議不如乘勢奪取漢中,只有佔領漢中這一咽喉要地,才能保障全蜀的安全。《三國志》記載,黃權對劉備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是割蜀之股臂也”。但劉備認為時機還未成熟,於是沒有采納黃權意見,劉想採取守勢,靜待情況出現變化後再行進止。

曹操聽說三巴復為劉備所奪,立刻派大將張郃率軍再入巴中,曹軍很快開至宕渠、矇頭、蕩石(均在今四川渠縣境內)一帶,與劉備派去守禦的悍將張飛對峙。

雙方在宕渠相持了50餘日,誰也不敢率先發起進攻。張飛苦思對策,突然想出一招出奇制勝的奇策。

張飛命偏將率軍繼續與張郃對峙,自己挑選一萬精銳翻山越嶺走小路去截擊曹軍,出其不意就把張郃軍截成兩段。巴中山勢險峻,道路崎嶇逼仄,曹軍首尾難以相顧,各自為戰,被蜀軍打的七零八落、死傷狼藉。張郃雖是名將,此刻也端的是狼狽不堪,他丟下戰馬,和十多個親兵爬上陡崖,拽藤攀援,經險道得以逃生,然後收拾潰卒退回南鄭。

經宕渠惡戰,曹魏勢力徹底退出了三巴,全部縮回漢中。曹操雖然佔據了漢中,卻無意對蜀中大舉用兵,他在三巴地區只是做了些試探性的軍事行動,稍有不利,便立即罷兵,謀士劉曄、丞相主簿司馬懿都勸他出兵滅蜀,曹操卻嘆息道:“人若無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拒絕了部下勸其征伐西蜀的建議。

其實曹操雄才大略,素懷大志,麾下兵多將廣,人才濟濟,實力雄厚,他何嘗不想出漢中攻取西蜀,只是感到時機未到,滅蜀並不容易,且自己後方並不穩定,孫權在東線虎視眈眈,威脅淮南,關羽在中線(荊州)窺視襄樊,如果自己在西線與劉備展開決戰,勢必引爆與孫劉兩家的全面戰爭,後果不見得有利於自己。因此,他決定採取守勢,將駐守長安的心腹愛將夏侯淵調來與張郃、徐晃同守漢中,並派長史杜襲“綏懷開導”漢中之民, 還將八萬餘漢中百姓遷往洛陽、鄴城,曹操自己也回到中原洛陽。

漢中對於曹操並非攸關生死之地,對劉備則是必取之戰略要地,漢中在曹操手上,對巴蜀就如芒刺在背,蜀漢政權就無法鞏固,攻取漢中,穩定巴蜀,已是刻不容緩之事。

諸葛亮、法正等人對奪取漢中的緊迫感也很有感觸,尤其是法正,為劉備剖析了進取漢中的上、中、下三策,很有見地,深得劉備讚許。

諸葛亮對法正過人的“智術”嘖嘖稱奇。法正提出的攻取漢中並以它作為攻伐中原基地的上、中、下三種策略,可以說與諸葛亮不謀而合,真乃英雄所見略同。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親率趙雲、黃忠、魏延等大將進軍漢中,法正為參謀,隨軍出征,派張飛、馬超、吳蘭進兵武都,駐紮下辨(今甘肅成縣),以牽制隴西、關中曹軍進援漢中,配合主力奪取漢中。諸葛亮留守成都,負責為前線輸送兵員和糧草器械等作戰物資。

次年春,曹操聽說劉備率軍開至隴右,急調曹洪、曹休領軍攻取下辨。

曹洪是曹操的從弟,曹休是曹操的族侄。曹休文武雙全,足智多謀 ,深得曹操寵愛,誇其為“吾家千里駒”。此次率軍出擊隴右,曹休為騎都尉,為曹洪參贊軍事,但曹操卻特意囑咐他道:“汝雖參軍,其實帥也”。因此,資歷更老的曹洪雖為主帥,但出謀劃策全仗曹休,基本由曹休說了算。

彼時,駐守下辨的是蜀將吳蘭,當曹軍準備發起進攻時,突然發現大軍身後的固山上人喊馬嘶,出現了張飛的旗號,看樣子是欲截斷曹軍的後路。

曹軍頓時有些慌亂,曹休對眾將士說:“張飛若真的打算斷我後路,就應該偃旗息鼓、伏兵潛行,不讓我等知道,如今他這樣大張旗鼓,虛張聲勢,說明他不能斷我後路。我們應該乘他們還未來得及集中,迅速擊垮吳蘭,下辨一破,張飛必退走”。

曹洪覺得有理,大手一揮,下令曹軍大舉進攻吳蘭。吳蘭部將任夔被殺,吳蘭潰敗逃走,被曹洪部下的氐族將領強瑞追上斬殺。張飛、馬超見下辨失守,只好揮軍後退。

劉備率主力猛攻漢中,曹軍據守陽平關與其對峙,為了保障道路通暢,劉備派部將陳式領十餘營兵卒駐紮馬鳴閣道。馬明閣道是秦漢時修築的蜀中古棧道,大體在今四川廣元以北朝天鎮附近,一面是湍急的嘉陵江,一面是險峻的高谷深豁。劉備派重兵駐守於此,一方面保護糧道,一方面防止被曹軍截斷退路。魏將夏侯淵遣悍將徐晃率軍越險道偷襲陳式,陳式疏於防範,蜀軍猝不及防,大敗虧輸,潰散的士卒無路可逃,紛紛跳入幽深的山谷,傷亡慘重。

曹、劉兩家第一輪交手過後,劉備吃了虧,只能與曹軍相持於巴、漢之間。

在此期間,劉備“急書發益州兵”,意思是請諸葛亮儘快發兵來援 ,諸葛亮接信後立刻與從事楊洪商議對策。楊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諸葛亮很看重楊洪的意見,當即增兵馳援漢中前線。

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出兵漢中到二十三年(218),曹劉雙方在漢中一帶僵持了一年多。

建安二十四年(219)開春,劉備統大軍從陽平關西南渡過沔水,依山(定軍山)勢結寨佈陣。夏侯淵深恐漢中西南屏障定軍山有失,於是親自率軍前來爭奪。

夏侯淵人多勢眾,所部素稱精銳,來勢洶洶,劉備採納法正以逸待勞之計,據險堅守,不輕易出戰。夏侯淵日日耀兵陣前,卻求戰不得,曹軍將士銳氣漸挫,人馬都有些倦怠,法正瞅準時機,說:“可擊矣”!劉備立刻命宿將黃忠“乘高鼓譟”而下,黃忠雖已鬚髮皆白,但仍一馬當先,好比老鷹搏兔,虎入羊群,直奔敵軍主將夏侯淵而去,夏侯淵措手不及,被其一刀斬於馬下。夏侯淵是曹軍主將 ,又是曹操的同族兄弟,是被他譽為“虎步關右,所向無前”的百戰驍將,卻被老將黃忠一刀給剁了,而且還把曹操任命的漢中刺史趙顒也斬殺掉了。曹操既驚又怒,決定親自前往漢中前線督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三月,曹操率大軍出長安經褒斜道趕赴漢中。劉備聞訊,並不慌亂,信心滿滿地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

曹操親自到漢中,準備反擊劉備,以保住漢中。然而劉備故技重施,斂眾據險,不與曹操硬拼。曹軍遠來,隨軍攜帶了數千萬囊(麻袋)軍糧,儲藏於北山下。

老將黃忠認為可以襲奪曹軍糧草,糧草不濟,曹軍必不戰自退。趙雲贊同黃忠的建議,並願意從自己的部兵中撥出一部分人隨黃忠去北山劫糧。黃忠率軍前往北山後,在約定的時間內卻不見迴歸,趙雲放心不下,領數十騎兵前往接應。不料沒見到黃忠,卻遭遇曹軍先鋒,一場惡戰隨即展開。趙雲寡不敵眾,只能率眾且戰且走,一直退到自己的大營。副將張翼主張閉門堅守,趙雲卻讓他大開營門,士兵們全部埋伏起來,偃旗息鼓。曹軍大舉追至,見寨門大開,不見一兵一卒,懷疑蜀軍早有埋伏,便主動後撤。趙雲見曹軍退卻,下令擂響戰鼓,並命士卒用強弓硬弩猛射曹軍,箭矢如雨點般落下,曹軍將士很是驚駭,紛紛抱頭鼠竄,亂了隊形,自相踐踏,很多士卒被擠入漢水溺斃。次日,劉備來到趙雲軍營,見他昨日與曹軍激戰處屍橫遍野,水中伏屍如麻,且大都是敵方將士,大喜稱讚道:“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趙雲從此得了個“虎威將軍”的稱號。

到這年四月,曹軍在漢中仍無任何進展,而且軍糧被劫被燒,軍中糧食漸漸緊張起來,士卒普遍厭戰,有些人還乘亂開小差逃亡,魏將王平也在這段時間內投降了劉備。曹操看出再相持下去對己方不利,於是想放棄漢中卻又心有不甘,有些捨不得。某日,他規定軍中口令為“雞肋(雞翅膀)”,眾將不解其意,而料事如神的主簿楊修卻開始整理行裝,人問其故,楊修解釋道:“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以此比喻漢中,所以知道魏王要還軍了”。曹操對漢中還是相當看重的,但不如劉備那樣志在必得,由此可見一斑。

漢中對曹操來說,雖可做進攻巴蜀的跳板,但在戰略守勢的情況下,與後方關中隔著一道巍峨險峻的秦嶺,補給異常不便,不利於長期堅守,而且,當時他主要用兵方向是東部和南部戰場,這年五月,他忍痛放棄漢中,率軍返回長安,自此,劉備終於如願以償,徹底佔據了朝思夜想的戰略要地漢中。

漢中之戰持續了三年,以劉備全勝而告終。從此,益州北部的防務大為穩固。不久,他又派孟達、劉封襲奪房陵、上庸,與關羽鎮守的江陵遙相呼應,對曹魏據守的襄樊構成了一定的威脅。這段時期的劉備,各方面均達於極盛,稱帝建國的條件已經成熟......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