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它轟動了國際影壇,如今90後還有人知道嗎電影《孔雀》

哥哥送傘的一段我是深有體會,我就是弟弟的角色,不過角色變成了我爸和我。


記得剛上初中那會兒,我是非常不願意我爸出現在學校的,因為家庭條件不好,爸媽在我不到一歲時就分開了,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是真的被人嘲笑過的。老爸外出打工,我對他的記憶是從快上學的時候才開始的,我至今仍記得第一面的印象:我在田裡插秧,他提著行李箱回來。所以會有疏離感覺,而且我爸從小右手殘疾,我非常怕同學知道了會嘲笑他,這會讓我很沒“面子”。
後來高中離家遠了,而且年紀也稍大一點了,再想起當初的情形,簡直好笑,所以這一段的劇情聯想到我自己,簡直覺得自己蠢爆了。

15年前它轟動了國際影壇,如今90後還有人知道嗎電影《孔雀》

這部佳作真的是上個世紀的味道,寫實的故事,真實的人物。


在那個時代,有夢想的人大多都是這麼壓抑著,直到青春結束。
在沒有改革開放的年代,小縣城的信息的不流通,一塊手錶就是一家最重要的東西。
當地普通的年輕人既沒有知識,又要臉面,找工作全靠老一輩送禮和街坊鄰居介紹。
有的在工廠上班一兩個月,麻木了年輕的心,失去了夢想,早早的結婚,開始現實的過日子。
有的受不了平淡的日子,會去參軍,會離家出走,很多沒有混出頭,再也沒有回來……

15年前它轟動了國際影壇,如今90後還有人知道嗎電影《孔雀》

電影《孔雀》插圖


這部電影展示了一個矛盾的時代,一個真實的時代。
小縣城的年輕人既有著雄心壯志的心卻又平庸至極的度過青春,甚至因為自己對自尊心和夢想的追求讓生活更是一團糟。
在大部分的時候,普通年輕人的人生沒有那麼多美好,或者說他們等不到美好發生就已經離開原地。
許多人一開始經歷現實的磨難,也許會因為堅持夢想而抵抗,但過不了多久就會因為疼痛而麻木,等到年紀到了壓力大了接著就會放棄。
每個時代的年輕人大抵相似,只因身邊環境不同過著不一樣的生活,大部分走著同一套流程。

15年前它轟動了國際影壇,如今90後還有人知道嗎電影《孔雀》

電影《孔雀》插圖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無奈,本應燦爛的青春裡卻又有各自期待的綻放。為什麼很多人讀了百年孤獨卻深以為然,因為每個人能從此找出自己孤獨的縮影。又為什麼那麼多歌頌青春的電影,我們看得住精彩,卻總對於憂傷如此銘記?因為歡笑與精彩只是夜空綻放的璀璨煙火,但綻放後,只剩下心裡空落落的塵埃以及寂靜,我們嚮往精彩,卻總對於傷痛刻骨銘心,我們喜歡在陽光下綻放微笑,但也會有卑微感甚至自卑感,我們有時樂於接受挑戰,但也會被挫敗感擊敗得不願起身。人們說好了傷疤忘了痛,但青春裡留下的傷痕不會消逝,或許憂傷,或許孤獨,或許遺憾,都成了我們的軟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