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大會內容矩陣居然是這麼來的!

劉瀚方,心理學科班出身,14年心理學行業經驗,11年心理培訓行業經驗,參與2009年和計劃心理師學院、2014年1879計劃課程體系搭建,是中國心理學家大會11屆的內容策劃主創人員之一。


本屆大會從去年12月份的籌備到3月份最終推出歷經三個月的時間,策劃內容幾易其稿。我自認為歷經了11屆大會,負責內容和專家工作也已經11年,這項工作已經輕車熟路了,沒想到本屆大會卻遭受了些挫折。


一、遙想當年,我所經歷的大會


講實話,在我最初接手大會工作的那幾年,我不懂產品設計,不懂會議形式,只是靠著自己在心理學專業領域的經驗,覺得這個療法不錯,對諮詢師群體會有幫助,那個專家很會講,代表會很喜歡,我就都嘗試著邀請、溝通。靠著領導的提攜,自己一股子真誠的蠻勁,以及各方代表、專家的支持,大會一年年做出品牌,得到業內越來越多的認可。


回想早先幾年的會議,我們確實引入了不少的心理諮詢技能、療法,各領域專家齊聚一堂,百家爭鳴,讓諮詢師開足了眼界。現在想著應該和時代的發展也有關係,在心理學剛在大陸興起的那陣子,諮詢師所關注的就是臨床本身。


誰能想到,大會內容矩陣居然是這麼來的!

2007年首屆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場景,前輩告訴我,這是心理學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會議內容要與時俱進


不過隨著時代越來越進步,我們愈發感到心理學不僅僅要幫助個體解決心理困擾,更要關注個體的健康發展(即治未病)、以及心理學對各個行業、社會本身的價值。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應該是心理學行業、心理學人的最大價值。


所以近幾年的會議我們在設計內容時,也更注意擴充視角,讓諮詢師關注到臨床以外的內容。尤其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如火如荼的進行,確實是給諮詢師以及這個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


誰能想到,大會內容矩陣居然是這麼來的!

第4屆大會圓桌論壇【三“家”對話:當前經濟背景下領導藝術與人力資源的創新】,從此專家對話類活動成為大會的保留項目


去年的會議我們舉辦了首屆社會心理服務案例徵集活動,優秀案例代表被邀請至大會圓桌論壇做討論,他們作為社會心理服務的提供方來彙報案例,同時我們也邀請到需求方(政府部門代表)以及業內知名的學者參與討論,讓需求方以及服務提供方都更加了解彼此,再加上心理學者的專業點評,幾次將會議推上小高潮。


三、獨上高樓,窮盡天涯路,大會方案數次修改,連續被“槍斃”


今年大會是5000人的規模,各路專家學者也將突破60人,規模為歷屆之最,又是首次和政府部門聯合主辦,在內容策劃方面更要下足功夫。


去年的社會心理服務圓桌論壇將繼續舉辦,同時我們也在想,要邀請更多從事社會心理服務基層工作者,深入一線去調查研究的學者,以及可以深入應用心理學去嫁接其它行業、創造社會效益的創新型人才。


為此,我和團隊夥伴嘗試用社會心理服務的6個陣地、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第一階段等各種關鍵詞去搜尋信息,也特別關注到在今年抗“疫”過程中默默奉獻的心理援助人員,利用自身的專家人脈資源,請他們推薦…… 想到了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希望能呈現給代表一個不一樣的大會。


誰能想到,大會內容矩陣居然是這麼來的!

代表在首屆(2010)心理學圖書與器材博覽會上展示自己的產品,今年的博覽會已經升級為心理嘉年華大型體驗項目


在內容方面,圍繞社會心理服務的6個陣地,我們畫了詳盡的思維導圖,每個陣地的工作內容是什麼,重點為何,對象有哪些等等。根據導圖內容,又列出了一系列核心話題,心理援助、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平臺建設、臨界預防與社區矯正、精神病患管理等等,這些都是社會心理服務中的重點與難點議題,相信這些話題的呈現與討論,能夠帶來切實的使用價值。


當我把這版內容交到組委會去討論後,沒有通過。大家給的意見很模糊,沒有創新、價值呈現不明顯、只是主題的羅列沒有框架思維……


幾次討論得不出結果,一度陷入思維僵局。


四、柳暗花明,找不到出路就要想當時為何出發


很多前輩都說,當被問題卡到死角之時,一定要回到初心,我們每年辦會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的客戶是誰,客戶的需求又是什麼。


毋庸置疑,中國心理學家大會的客戶從來都是以諮詢師為主。最初我們以為,只要把社會心理服務中重點模塊的架子搭起來,諮詢師會結合自己的經驗去分析、加工再應用到臨床中。


實際上,通過諮詢師的臨床經驗直接嫁接到社會心理服務領域是有困難的。面向個體與面向民眾、臨床取向與普及思維、對接企業與對接政府,都是完全不同的工作領域,如何能夠深入對話確實是需要慎重考慮。


於是,我們想到了關於會議內容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不能脫離心理專業談社會心理服務。


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我們要從諮詢師的切實需求出發,他們的工作狀態是怎樣的,他們學過哪些東西,以及他們的工作經驗集中到哪方面。


據我們瞭解,諮詢師在掌握基本諮詢技能的基礎上,都要再深入學習1-2種流派,如果能邀請各個流派專長的學者來分享他們在社會心理服務領域的成果,是能和諮詢師的臨床經驗緊密貼合的。於是,矩陣式的內容思路就形成了。


我們將社會心理服務的6個工作陣地作為橫軸,諮詢師耳熟能詳的流派和療法作為縱軸,它們之間的交叉領域就可以作為內容議題來呈現。


誰能想到,大會內容矩陣居然是這麼來的!

第9屆大會(2015)假面舞會現場,以“撕掉假面,勇做真我”為主題的活動設計,讓參與者情緒達到高潮


舉個例子,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作為後現代思潮的代表流派,與黨政工作相結合可以提高機關幹部領導力,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同樣具有療程短、見效快的特點,同時又是EAP諮詢領域不可或缺的實用技術。這樣,焦點解決這個技術就具有了三個應用場景,在每個場景的應用中有哪些要點,需要注意些什麼,我們會邀請對這部分專長的學者以不同的方式(專家報告、體驗式工作坊、圓桌論壇)分享經驗。


這樣,對焦點解決療法有所瞭解的代表,就很容易知道自己如何利用專長在社會心理服務領域找到位置,發揮價值,其它所有流派均是如此。


框架圖勾勒出來以後,我們發現這樣的策劃雖然讓會議內容立體起來,不過也有侷限性,有很多宏觀層面的討論無法實現。比如說社會心理服務雲平臺如何搭建,每個系統的人才梯隊要如何建設等等。


這些議題政府部門的參會代表會關注,渴望承接政府項目的諮詢師個體和機構同樣關注,大家需要這樣一個平臺充分去交流、分享和討論。於是我們在心理學流派以外,又在縱軸中加入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點議題,同樣與橫軸的6個陣地結合,能碰撞出不少火花。


會議內容的另外一個亮點是,我們將邀請在心理行業有影響力的企業創始人參會,共同討論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浪潮下,心理學的行業、企業以及諮詢師個體如何把握機會,共謀發展,實現整體的飛躍。這個話題和置身行業中的每個人都切實相關,也歡迎代表積極參與。


至此,第十四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的內容框架圖就整體描繪出來了,有心理諮詢代表流派、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重點議題與6個工作陣地的融合;有圍繞社會心理服務6個工作陣地的案例討論與分享;有針對於心理學行業發展機遇的CEO論壇。


誰能想到,大會內容矩陣居然是這麼來的!

當然,這只是會議內容的第一階段,很多部分還待修正、完善與充實,我們也在不斷蒐集各方意見,如果您有任何好的想法和建議,可以隨時聯繫我([email protected]),也謝謝各位代表的大力支持。


結語

2020年伊始,每個人都過得不容易,即便如此春天也已經如約而至。我們也在嚴密的防疫措施下開始了正常的工作,北京又逐步恢復了往日的城市活力。心懷希望,困難總會過去。


庚子八月,第十四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與您相約駐馬店,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