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戰鬥群為什麼用驅逐艦防空?

米高天南張


首先,航母是進攻型裝備。這個要明確。而航母實施進攻,依靠的是飛機。所以,為了保證航母發揮出應有的威力,大家都是想盡辦法讓航母盡最大可能裝最多的飛機。像遼寧艦的前身瓦良格號,最初的設計是艦首還有12具大型的反艦導彈發射筒。這明顯是擠壓了戰機的空間。到了中國以後,也全部改成了停機區。這樣可以多搭載幾架戰機。

航母為了攻擊威力的最大化,基本上不安除了飛機之外的其他任何大型武器。只在角落裡安幾座近防炮,作為最後的防線。像蘇聯在航母上安反艦導彈的情況,是屬於無奈。它那已經很難稱得上嚴格意義上的航母。

航母是隻攻不防的裝備。它自身不裝中、大型的防空導彈。

然而作為這麼大的武器平臺,面對戰爭,它肯定需要防禦的,攻防要均衡。尤其是最近幾十年,反艦導彈的蓬勃發展,給水面艦船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像原蘇聯就主張飽和攻擊,打算用幾十上百枚的反艦導彈去打擊美國的航母。

航母需要防守,但它自身又不傾向於防守,那也只能把防守的任務交給其他人:驅逐艦。

像美軍的驅逐艦它的職責就是防守。用防空導彈攔截敵方的反艦導彈。用直升機驅逐敵方的潛艇。它也能發射巡航導彈,攻擊地面縱深目標,但這屬於欺負小國幹副業了。它也帶著幾枚反艦導彈,這也是為了應付複雜特殊情況,留的後手。像打擊敵方的艦艇,他們主要還是依靠航母的艦載機。

航母和驅逐艦的關係就是航母專心負責進攻,驅逐艦部署在航母周圍,進行防禦。

但說到這,就得糾正一下我前面說的瑕疵了,航母防禦、防空的作用也很大。因為航母編隊最外圍的防空是由艦載機執行的。

艦載機可以攔截敵方的反艦導彈。

反艦導彈採用巡航模式飛行,其實就是一架飛機。加上它火箭發動機燃燒猛烈,尾焰紅外特徵明顯,發現不難。如果剛好有戰機在附近巡航,完全可以用空空導彈將其擊落。

艦載機部署在航母編隊外圍,幾百公里的位置上。作為第一層攔截。

導彈衝過外圍戰機的攔截以後,就進入了驅逐艦的防禦範圍。

像美國的宙斯盾戰艦和中國的中華神盾艦,都是以防空為主要任務。攔截反艦導彈的能力都很強。然後這些艦還都部署在航母的周圍。實際上反艦導彈不光要突破宙斯盾的攔截,也得把護航驅逐艦敲掉,打開缺口,才能有機會摸上航母。

而航母自身也有近防炮,對漏網之魚也能進行最後封鎖。

以美國的航母為例,它那個體積,中10枚常規反艦導彈是絕對沉不了的。算上戰機和驅逐艦的攔截,以及驅逐艦擋槍,如果低於300枚反艦導彈齊射,打不上航母。想擊沉,再加100枚。


銳度何老師


這是因為驅逐艦比航母便宜,用驅逐艦當替身來擋外圍第一發炮彈,這本身是不得已的做法!屬於兩害相權取其輕。

正常來說第一防空網應該由艦載機組成,用艦載機來擔當整個艦隊的防空防海主力。這是因為艦載機作戰範圍遠,一般來說艦載機的作戰半徑是700~900公里以上,而各種空射反艦導彈射程也不過200~300公里。這就有大約500~600公里左右的作戰纏鬥區,艦載機會有足夠的時間攔截來襲的敵機。

但是有一種特殊情況很難預測,那就是萬一敵機突破了艦載機的攔截,這時候要麼航母自己挨炸彈,要麼就只能用一個價值更低一點的戰艦來替航母擋炸彈,這時候就只能把驅逐艦抓包來頂槓了。

戰機突破艦載機攔截的情況很多!由於地球的球面原因,軍艦雷達無法探測到超低空飛行的航空器,也無法探測超過600公里的目標,這必須要藉助於預警機來實現早期預警,但是在惡劣環境下預警機是無法起飛的,也就無法預警。等發現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比如在英國跟阿根廷的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的戰機就採用超低空飛行的方式突破了英國艦載機的防守,這時候英國的兩艘驅逐艦就來給英國航母擋了炮彈了,被阿根廷的導彈直接送到海底餵魚了。


優己


因為現在驅逐艦防空能力強!

航母戰鬥群防空艦一直在變,誰的防空強,誰就負責防空。

二戰驅逐艦防空能力遠遠比不上戰列艦和巡洋艦。當時美軍主驅逐艦“弗萊徹”級只有5座127毫米單管高平兩用炮,兩座雙管40毫米機關炮,6-10座單管20毫米機關炮。而美軍巡洋艦通常有6座雙管127毫米高平兩用炮,8-10座4管40毫米機關炮,超過20門20毫米機關炮。最重要一點,巡洋艦和戰列艦有統一的防空指揮系統,防空效率比驅逐艦更高。因此二戰美國通常把巡洋艦甚至戰列艦作為航母編隊的防空主力。

(二戰美國主力驅逐艦“弗萊徹”級,還是一個小弟弟)

(二戰美國主力重型巡洋艦“巴爾的摩”級,Armament就是武器數量)

當今戰列艦徹底退場,巡洋艦慢慢下崗,驅逐艦就當上防空主力。尤其是伯克級出現,它的宙斯盾防空系統,就為了應對當時蘇聯導彈飽和式攻擊,單艦可以同時攔截8-12個空中目標。而且伯克級驅逐艦上的標準系列防空導彈,射程發展由一百公里到兩百公里,從防空發展到反導打衛星,最近還打算髮展副業——反艦和對地攻擊。

(現在伯克級驅逐艦是美國主力!)

歡迎大家關注“紅羽翼騎兵”,獨特分析,水分少,幹活多,堅持原創。


紅羽翼騎兵


航母戰鬥群為什麼用驅逐艦去防空,而不是用戰鬥機去防空?因為飛機之間的空戰效率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高,兩架飛機往往糾纏許久,誰也打不掉誰,這樣的效率如何保證在高烈度對抗中密集殺傷敵人的飛機?


戰爭的經驗表明,航母戰鬥群對抗戰鬥機攻擊的最佳方式是通過本方的艦載機去衝擊敵人的攻擊航空兵編隊,逼迫其提前進入攻擊,或者打亂其攻擊的陣型,使其各個戰機之間難以配合,戰術機動變形,然後再由防空軍艦(二戰中是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現在是區域防空艦)去擊落那些陷入困境的戰鬥機,一般而言,收割敵人戰機最多的恰恰就是那些防空艦。


防空火力的最大優勢是可以集中火力對準被突破的方向,而艦載機卻需要通過機動才能趕到事發區域,然而海戰瞬息萬變,如果航母被攻擊導致失去戰鬥力,那就得不償失了,與其等待艦載機緊急趕到攔截,倒不如防空炮火或者導彈直接對準射擊來的精確快速,而且說實話,戰鬥機一旦進入攻擊程序,那麼就會變得笨拙,此時如果對這些飛機射擊,擊落概率很大。


再者,現代海戰中反艦導彈大量使用,艦載機可以攔截敵人的艦載機或者戰鬥機,但是卻無法攔截敵人飛機或者軍艦發射的導彈,而這些導彈射程又往往很遠,等到開始攔截的時候,往往只能對這些導彈實施攔截,根本來不及攔截其艦載機,因此需要專業的防空驅逐艦,或者護衛艦去對這些反艦導彈實施攔截,保護航母安全。


再者,現代戰爭強調分佈式的武器體系,而不是集中式,不要把所有的火力和兵力都集中在一艘航母上,否則,這艘軍艦遇到攻擊就等於全軍沒有還手之力,而且從應對來說,一艘軍艦控制大量火力,和多艘軍艦分別行使這些火力的使用權相比,效率差距是很大的,因此分佈式系統有生存力強和對抗專業的特點,因此,誰還會把所有的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呢?航母當然需要驅逐艦來保護了。


海事先鋒


二戰以前,戰列艦、巡洋艦屬於進攻性主戰裝備;而驅逐艦、護衛艦屬於防禦性輔助裝備。它們以艦載火艦的口徑尺寸為標準劃分。

20世紀90年代以來,冷戰的結束,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世界形勢出現了裁軍的趨勢,巡洋艦這種進攻性艦種又面臨一次大的考驗。人們也都發現,數萬噸的大型巡洋艦與幾千噸級的驅逐艦所用武器與裝備相差並不大,都是指控系統、雷達、導彈、艦炮和直升機,所不同的只是攜載數量的多少而已。所以,人們對於是否還有必要繼續建造新的巡洋艦提出質疑。美國已經決定,現役所有核動力巡洋艦,在2000年前全部退役,同時停止建造新的巡洋艦。俄國海軍只保留基洛夫級,其他巡洋艦也將全部退役,而且不會再建造新的巡洋艦。其他國家的巡洋艦已經基本退役完畢,今後也不打算再建新的巡洋艦。這樣一來,到21世紀初期,世界上只有美、俄羅斯海軍擁有兩個級別的巡洋艦。到2030年之後,預計巡洋艦這個艦種將和戰列艦一樣,全部消亡!






現在世界各國海軍主戰艦艇都是現代化的導彈驅逐艦,原因如下:

1.巡洋艦與驅逐艦所用武器與裝備相差並不大,都是指控系統、雷達、導彈、艦炮和直升機,所不同的只是攜載數量的多少而已!無本質的區別。

2.現代海戰主要是以導彈攻擊與防禦為主,並非眾多大口徑艦炮的對抗,所以不需要那麼大的艦艇空間,數千噸至萬噸級的驅逐艦就能滿足需求。

3.現代化導彈驅逐艦已經能進行高強度的遠洋攻勢作戰,並且其所提供的防空反導能力不亞於巡洋艦,且在海上的隱身效果、機動能力以及適航能力也要優於或相當於巡洋艦,更適合於進行多用途的海上作戰需求。

4.部分國家為了掩蓋其軍事意圖,直接將接近巡洋艦標準的大型水面艦艇命名為驅逐艦。典型的有:日本的金剛級、韓國的世宗大王級導彈驅逐艦,它們的滿載排水量均接近10000噸。而相對的,美製提康德羅加級、俄製光榮級巡洋艦也就10000噸左右。



所以,現在各國海軍的主戰艦艇都以導彈驅逐艦為主。現代驅逐艦裝備有防空、反潛、對海、反導等多種武器,既擔任進攻性的突擊任務,又能擔任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等防禦任務,還可在登陸、抗登陸作戰中擔任支援火力,以及擔任巡邏、警戒、偵察、保/破交和海上救援等任務。驅逐艦已從過去一個力量弱小、幾門小炮,防護力差的小型艦艇,變成了一種多用途的大中型主戰軍艦。除了名稱留下一點痕跡之外,驅逐艦早就已經擁有過去巡洋艦的噸位在執行巡洋艦的任務了!因此,航母戰鬥群用驅逐艦防空,就毫不奇怪了!



逸民112


嚴格來說,不能叫作航母戰鬥群用驅逐艦來防空,而只是某些驅逐艦充當了航母戰鬥群中程防空的主力而已。

航母戰鬥群的防空,分為遠、中、近三個層級,其中的遠程防空(或者稱為制空),主要有航母搭載的預警機、戰鬥機等擔負。近程防空,則由戰鬥群中擁有近程防空武器的軍艦一起承擔。

(日本海上自衛隊裝有宙斯盾系統的“愛宕”級導彈驅逐艦)

只有中程防空才用到驅逐艦,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國人研發出了具有區域防空能力的宙斯盾型驅逐艦,這種驅逐艦裝備有先進的相控陣雷達,帶有4塊大型平面天線陣,不僅搜索掃描速度快,而且受海空影響小,能夠實施360度全空域掃描,同時監視、跟蹤大量空中目標,並可同時引導導彈進行打擊。另外宙斯盾艦的防空導彈採取垂直髮射方式,一艘軍艦可以搭載大量艦空導彈,其一艘驅逐艦所能發揮的防空能力已經非常驚人,是目前世界海軍中防空能力最強大的軍艦形式。

也因此,航母戰鬥群裡,宙斯盾型的驅逐艦成為了中程防空的主力軍。


海研會


問題提的不夠嚴謹,應該是驅逐艦隊是航母戰鬥群的重要防空力量。

大家知道,現代航母戰鬥群一般由以下艦艇編隊組成:

1、航空母艦本身

2、兩到四艘驅逐艦或護衛艦,或數量再多一些,各國的配置不同,軍事大國配置更多一些。

3、一艘或兩艘巡洋艦,但隨著現代驅逐艦的發展,有全部替代巡洋艦的趨勢。

4、一到兩艘攻擊潛艇,核動力或常規動力,核動力為趨勢。

5、一到兩艘補給艦。

從上述航母戰鬥群組成看,編隊的防空主要由艦載機和驅逐艦或護衛艦組成防空體系,為何?

從防空的效率和成功率看,艦載機是最佳的防空手段,當然也是主要的進攻手段,但其缺點也是明顯的。首先艦載機一般都要受到作戰半徑和滯🈳時間的限制,還受到天氣,海況,出動頻率,燃油儲備等條件的限制,同時,還存在反應時間,一般來講,艦載機的防空主要負責艦隊外層,半徑在500公里以上,而且需要保持一定數量的滯🈳時間和出動頻次,才能有效。

而編隊中驅逐艦和護衛艦的防空系統在無特殊情況下基本可以做到24小時無縫銜接,隨著現代化的防空導彈服役,可以做到從高空,中空,近空全覆蓋,而且隨著大型相控陣雷達的出現,做到了360度無死角,因此,編隊中驅逐艦的防空能力大為提高,也就成了防空的主力。


海上迎舟


當然是需要其他更多的艦艇來保護了,其中最重要的人選就是大中型艦艇了。首先說說這些艦艇,第一就是巡洋艦了,巡洋艦在整個艦隊除了航母之外地位也舉足輕重了,龐大的噸位和先進的武器系統足以可以來用來執行防空任務,也是最好的平臺。但是巡洋艦噸位大,一般在1-2萬噸之間。造價也非常高,不是誰想造就造的,而且產量也非常有限。如果像美國那樣,來個10艘航母,那護航艦艇都是巡洋艦的話也不是現實的。所以這種巡洋艦也就美俄有,產量有限。

所以防空這個重任的主力就交給了驅逐艦,現代的導彈驅逐艦,噸位也很大,在7000噸以上,艦上武器系統齊全,拿防空導彈來說,垂直髮射系統有遠程、中程防空導彈,艦上還有近程防空系統,很齊全。

主要特徵為具備區域防空能力,主要裝備為相控陣雷達、遠程艦空導彈、高性能自動化指揮系統。除了裝載大量大型防空導彈外,其他武器裝備有艦炮、近程防禦系統、反潛深水炸彈、魚雷等。這種艦艇可以為艦隊提供大範圍的防空安全保障,因而必不可少,但也因具備高技術、高成本的特點,造價極其昂貴。但是相比巡洋艦,還是低一些。這一艦艇的代表是美國的伯克級,歐洲的地平線級和中國的052C、052D型,它們都配置有先進的作戰指揮系統以及“垂直髮射系統”和“相控陣雷達”,掌握強大的防空能力。

所以看見美國的航母戰鬥群,一般有2-4艘伯克級驅逐艦。


雷姐的機械空間


航母,一旦出海,必然是浩浩蕩蕩的一支大軍,內有綜合補給艦,提供航母包括編隊其他艦艇吃喝拉撒以及戰備物資和機械零配件等備品的補給,保障航母戰鬥群海上執勤和作戰之需。

其他有驅逐艦、護衛艦等護航艦艇,包括水下開道的核常潛艇,美國海軍是特例,沒有常規潛艇和護衛艦,水下是核潛艇,護航的是巡洋艦和驅逐艦。

航母作戰群,是大國海外用兵最主要的形式,通常以航母為中心,由外中內三層組成大縱深、層次多、陣位疏開、火力集中的兵力配置,以全面奪取戰區的空中、水面、水下和信息等多維空間的控制權。

航母上的艦載機是驅敵戰機,防止敵對勢力空軍,在航母護航艦艇防區外發射反艦導彈的最有力武器,對航母威脅最大的就是反艦導彈,魚雷由於射程近,水下有己方潛艇在掃清航道,敵方潛艇極難靠近航母編隊發射反艦魚雷和反艦導彈。

因此,艦載機聯隊是航母作戰編隊最強大的攻防武器,而不是護航的水面艦艇和潛艇,這一點必須要非常明確。

對缺乏巡洋艦這般大型水面艦艇的海軍來說,無疑大噸位的防空驅逐艦,是最重要的護航艦艇,在航母編隊中的作用遠大於那些專職的反潛護衛艦。

現在,驅逐艦基本上向大型化發展,尤其是擔任航母護航艦艇的驅逐艦,必須得配備相控陣雷達和垂直髮射系統,兩者缺一不可,兩者只居其一,都是不合理的配置,戰時的戰鬥性能都會大打折扣,極難抵禦來自四面八方的反艦導彈的攻擊。

防空驅逐艦,由於有遠程探測能力的相控陣雷達,多單元的垂直髮射系統,配備有遠程、中距和近程三種防空導彈,數量都是數十枚甚至百枚以上,加上近防炮系統和火箭干擾彈等軟殺傷手段,能有效攔截來襲的各類反艦導彈,是航母除了艦載機以外,最有力的帶刀侍衛。

有4艘以上的防空驅逐艦,加上航母上起飛作戰的艦載機,對方要想徹底擊沉或擊傷航母,都是非常困難的。

首先,必須得經過艦載機這一關,一般能躲開艦載機的攔截,飛到空射導彈的距離,對航母發動空艦導彈的打擊,戰時應該有,但也比較困難,除非航母艦載機,都被對手打下來了。

其次,即便敵方戰機突破了航母艦載機的攔截,在一定距離發射空艦導彈,防空驅逐艦最起碼有好幾波攔截機會,所以要擊中航母也非常困難。

最後,當代航母也都配有近距攔截導彈和近防炮系統,包括火箭干擾彈的軟殺傷等手段,航母本身就具備抗擊來襲的反艦導彈的能力,是航母免遭打擊最後的自保手段。


國平軍史


首先是因為驅逐艦防空有它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快速反應和載彈量大,相對於另外一種看似高大上的攔截方式——艦載機空空導彈攔截有很大優勢,畢竟可隨時出動的航母艦載機是有限的,其出動速度受制於飛行甲板的調度乃至掛彈和加油的掣肘,十萬噸的尼米茲級甲板最多隻能放27架,可隨時出動的必會遠遠小於這個數字。就算是已經全副武裝在空中待機巡邏的艦載機,比起垂直髮射裝置內隨時處於待射狀態的導彈,攔截的反應速度那也是無法相題並論的,所以艦載機對已經突防到較近距離的目標無能為力,尤其是潛射反艦導彈,艦載機幾乎不可能攔截。

即使是巡邏中的艦載機在接到攔截指令後,也要依據預警機的引導,先開加力趕到攔截空域,打開雷達搜索相關海域,發現、跟蹤並鎖定目標,這中間必須一氣呵成,不能有卡殼,否則立馬錯失攔截機會,由迎頭變成尾追,再發射中程空空導彈攔截,而且必須用中程空空導彈,不能用格鬥導彈,為什麼呢?因為攔截的是反艦導彈這種小型複雜背景下的高速目標,就格鬥導彈那點射程,殺傷區域小的可憐,命中率會低得感人。艦載機攜帶的中程空導彈是有限的,也就四到六枚,與之相比驅逐艦的載彈量就海了去了,比如052D的64單元垂髮彈艙如果分成四個隔艙的話,即使是一半帶中防也載彈128枚,非常適合攔截作業。總之艦載機攔截過程非常的繁瑣和複雜,在實戰中就會變成不可靠,這種方式更適合攔截對方的發射平臺。

其次,主力的攔截導彈都是雷達指令+半主動雷達制導,它是更專業的攔截者,導彈導引頭只負責接收,把最耗電的發射工作和最複雜的濾波環節交給艦載火控雷達,火控計算機解算出結果再用雷達制導波束搭載指令發送給飛行中的導彈,艦載設備的電力支持和計算能力是小小的彈載設備無法企及的,與之相比機載空空導彈的首要目標是對方的戰鬥機和巡邏機等大型目標,攔截導彈時由於信噪比太小,接收機極易過載,變成雪花一片。另外,小小的彈載雷達要在幾秒的時間裡,解算攔截諸元和濾除海浪背影雜波,難度很大,要知道俯衝攔截的提前量計算是很關鍵的,也就是很難直接命中,以空空導彈只有中程防空導彈一半重量的戰鬥部,能否有效攔截存疑,因此指令+半主動雷達制導攔截彈的命中率是遠遠超過主動雷達空空導彈的。雖然艦載中程防空導彈掩護的範圍有限,但航母編隊的防空陣形是高密度的,真的能形成傳說中的"飽和防禦"。

最後艦載攔截還有兩層近防系統,這就是近程防空導彈和近防炮,它們都是直接命中的模式,精度更高。先說近防導彈,不同於艦載機的半路堵截,近防導彈是守株待兔,這就為坑干擾能力更強的紅外熱成像制導創造了條件,擁有這種導引頭的攔截彈完全可以射後不理,比如有集裝箱式發射架的拉姆,因為有相對速度帶來的極高動能,戰鬥部即使很小,攔截效果也很可觀。至於近防炮,雖然無制導,但它有高射速,通過增加炮管的數量,可達萬發每分以上,能迅速封住反艦導彈可能的前進路徑。雖然它們射程有限,只能用於自保,但只有首先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的保護母艦,且航母作為編隊旗艦,它的近防系統必定是最高配置,用逆天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總之,對於反導攔截作戰來說,艦載防空仍是最好的選擇,但單純的防禦是不能制勝的,防禦只是為更好的進攻嬴得時間,最終還要靠艦載機的遠程對空對海攻擊來完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