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溯源:在數字時代的春天留有姓名

「首發」溯源:在數字時代的春天留有姓名 | Launch 首發

3月14號凌晨,蘋果公司宣佈接受了「創新形式」——進入第31個年頭的WWDC改為6月在線上舉行。


當然還有很多更早就面對變化了的科技界「節慶」:SXSW、Facebook F8、Google I/O,以及全球各大車展,各大時裝週……這注定是一個發佈會缺位的春天,但「發佈會」的精神仍在深化,哪怕新規則仍處在紛亂的醞釀之中。


3月9日,「吳聲造物」上線專注新商業首發的研究品牌「Launch首發」。今天推出「Launch首發」專欄第2篇,我們想單純溯源「首發」這個名詞:在商業與科技的進程中,「發佈會」怎樣成為觀念的時空標尺?從「媒介」「渠道」到成為IP本身,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時代指向?以及當下「首發」的真正意義,我們到底是在「首發」什麼?


·文|王若師

「首發」溯源:在數字時代的春天留有姓名 | Launch 首發


我們逐漸開始以所喜愛品牌的新品發佈會,作為對日期的某種暗號。


如果你是米粉,也許提前很久就開始期待小米10的線上發佈會;而對於忠實的果粉來說,每年的三月、六月和九月是與眾不同的日子。


大型科技公司每年節日慣例般的2~3次新品發佈會、層出不窮的車展、消費電子展,甚至還可以算上紐約倫敦巴黎米蘭每年兩次的時裝週……關於「新東西」的日曆早已被各種大大小小的新品發佈充斥填滿。


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新品發佈會形式,來自於史蒂夫·喬布斯創造的流派——「新品發佈個人演講」。2007年,當他獨自一人站在臺上,穿著極客們的非正式「制服」,在技術愛好者面前推出iphone 3G的時候,一種新的語境開始出現。


在這場著名發佈會的開始,喬布斯說,「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革命性的產品,改變一切。」 他的例子包括蘋果公司歷史上的幾個關鍵時刻:Mac在1984年重塑「整個計算機產業」,iPod在2001年改變了「整個音樂產業」,iPhone則即將「重塑手機」。


喬布斯為新品發佈設立了一種新基準,興奮與懸念,發佈會需要沉浸到底的內容。今天,從谷歌到三星再到微軟,亞馬遜、Facebook、特斯拉、小米、華為……所有的主要玩家都在這個語境之中,雖然彼此風格可能有所不同,唯一關鍵的,是在數字革命的每一次更新中都留有姓名。


「首發」溯源:在數字時代的春天留有姓名 | Launch 首發


儘管這些被定位在數字時代光環中心的大型科技公司造就了「首發」語境,但通過一場公共活動來發布科技新品本身並不是硅谷的原創。


如果我們試著去追溯歷史,會發現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新品發佈會」,遠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早很多。


1892年10月18日,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組織了一場活動,以一個簡單至極的儀式,宣告從紐約到芝加哥的長途電話線的開通。這場只有60個人出席的活動,與今天動輒幾百萬人在線觀看的新品手機發佈會在本質上並無二致:充滿儀式感的產品亮相,令人激動的話語,以及各大媒體記者的嚴陣以待。


「首發」溯源:在數字時代的春天留有姓名 | Launch 首發


「The City of Chicago greets the City of New York.」

「The City of New York returns the compliment and wishes you all success in the you are to have this week.」


至少可以說,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新品發佈會就是技術革命的狹義表達,過去的每一次「首發」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技術進步給人類帶來新的未來願景,而每一次「首發」,都是這種願景的預兆與回應。這是一個強大的信念,無數個新產品的疊加帶來了我們正在經歷的數字革命。因此,我們就能理解「首發」之於這個時代的意義:「首發」實際上並不是發佈新品,而是一次又一次傳遞和堅定關於未來的信念。


對於品牌而言,每一次的首發事件,都是為了保持其在「數字革命」中的角色——不僅需要不斷的技術產品更新,還需要不斷培育用戶賴以生存的信念。歸根結底,真正讓品牌偉大的訴諸情感也訴諸理性。


數字化一向承載雙向溝通的承諾,當我們期待著每一場新品的發佈、關注著每一次新觀念的表達,每個新鮮的變化的點滴都將我們——每一個微不足道又至關重要的個體,裹挾進數字革命的洪流之中。


紛至沓來、層見疊出的「首發」是時代的表象,其下洶湧,向未來而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