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怎麼理解這句話?

阿登愛美食


想必都看過《西遊記》,又名《西遊釋厄傳》,原著中有一首佛偈:“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我想這首佛偈剛好和你那句“聖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記得《金剛經》有一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世間聖賢都在講“無為法”,只是講的方式有差別。歸根究底莫過於兩個字——【修心】

說來說去,兜兜轉轉,無非就是這麼回事兒,簡單明瞭!無論是學佛還是修道,最重要的不是去看世間美醜和人心善惡,而是去反躬自省、修身養性,做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就可以了!

很多道理啊,說上幾天幾夜都說不完,但是如果概括起來呢,就是“修心”二字,如果去深究呢,又修無可修,得卻無所得,看似模模糊糊,實則清清楚楚。很有意思啊



古道西風


有一句話叫:“人無信仰情必迷。”人人皆有信仰,只是信仰對象不同而已。聖人一般都自我修煉,跳出三界,無慾無求,唯獨守心,保持聖人的最佳狀態,所以,聖人求心,信仰的是自己。


而凡人靠天吃飯,靠地生存,求佛是有所求的,求風調雨順、求平安、求健康、求財……既然是有所求,即存在功利私心,人們為什麼燒香拜佛捨得花錢?甚至花大錢建造寺廟,大把的捐款捐物也不心疼?那是因為乞求佛祖的賜福,所以,凡人覺得花錢是公平、值得的。如果把這些錢拿去救濟窮人,恐怕心有不甘,因為這是單相的付出,沒有回報。

因此,一般聖人都認為,凡人求佛是被洗腦或心理暗示的結果。有信仰的付出是接受了某些心理暗示,即回報,都是內心隱藏功利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其心理亦是有所求,只不過所求非物質,而是精神上的。


其實說到底,聖人求心不求佛,信仰不求回報,但死後還是收穫了名譽上的“聖人”稱號,貢世人瞻仰及紀念。


詩驀詩書畫


聖人求心不求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自己本來就是佛,皆因自己的忘想、分別、執著不能證佛;這句話和凡夫畏果不畏因,聖人畏因不畏果意思大體相同;然而這句話的真正含意是求別人不如求自己,這句話好懂。聖人求心不求佛隔了層意思,所以一般人難理解,然而為什麼求心不求佛呢,打個比方,施主容易懂,有一位窮人家裡很窮,而自己也很窮,為什麼窮,沒錢花,因為有錢就能解決因貧困帶來的一切問題。於是他天天求佛,很虔誠的樣子,不管怎麼拜也好,怎麼虔誠上香,自己總是一直很窮,佛菩薩很慈悲,看到很窮,想加持兩個,加持不上,原因很清楚,貧窮無財皆因上世不佈施,造成這世無財貧窮,解決貧窮的唯一途徑是多佈施,等果報現前,自己有財了,進而改變了因無財使自己貧窮的真正含意,從這個事上不難看出,求心不求佛的道理,進一步,凡夫求佛不求心的道理就會迎刃而解。



140979666有緣


“聖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這句話很有道理啊,不過與原文有些出入。

原文出自《壇經》:

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這句佛教偈語是很高妙的,但是我們從原文意思來看,是指導修佛者開悟的途徑。《壇經》是佛教在中國留存併發揚光大的支流“禪宗”的寶典。

隨著經文的流傳,國人在世俗影響下對原句進行了修改,將頑冥不靈的執著偏修者“愚人”換成了普羅大眾的“凡人”,讓這句佛教用語超出了佛教本身的範疇,成為社會俗語,為更多人所熟悉。

佛教脫離人世間痛苦的方法就是跳出輪迴,手段是修,結果是悟,化身是佛。而原始佛教中,佛其實就是開悟的智者——一個想通了的人而已。通過自身的哲學思考,想清楚了世間萬物皆空,從而得證大道,成為一個明心見性的人。明的是自己的心,見的是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的佛性。

所以從來道教信徒求登仙界,而佛教中人追求的就是成佛。這個佛在後來大乘佛教中被神化,成為無所不能,和神仙差不多的人物。那麼我們是該追求心靈開悟,還是追求成為無所不能、神通廣大的佛陀?很明顯,第一種追求才是原始佛教的本思所在。

佛教修為,特別是源自原始佛教的禪宗,講究的就是修心,擦乾淨心靈上的塵埃,看見我們原本所具有的佛性。“聖人”——真正的修為者看重的就是“明心見性”,而那些為成佛的信眾還執著於各種儀式、各種規則、各種身份,在禪宗大德眼裡看起來,這些人不過就是“愚人”。

而將“愚人”改成世俗化的“凡人”之後,一個就是擴大了受眾面,咱們誰不是凡人呢?這句話放到社會準則中來,聽起來就有了些世俗逐利的味道。

在俗人眼中,利益是追求的目標,而帶著這種想法去學佛,其目的也很明確——我就是要成佛跳出六道輪迴之苦——這也是佛教迅速吸納信眾的一種說辭。而在修為高深的佛教大家眼中,這種帶目的的修行其實和世間所有為了利益而進行交換的庸眾所為是一樣的,不過是通過虔誠膜拜和各種功課來換取自己的解脫,並不是真正意義精神上的開悟,甚至可能會因為慾望過於強烈而走火入魔。

梁武帝蕭衍出資蓋了很多寺院,將佛教奉為國教,得意洋洋地去求問高僧:“我有多少功德?”高僧說:“一點功德也沒有。”

為什麼蕭衍做了那麼多善事,卻沒有功德?

因為他做善事是為了求功德,而不是發心求善。也因此和禪宗祖師達摩不歡而散,達摩一葦渡江,傳法中原。

又好像如今的放生表演,有沒有功德?這種買來活物放生的行為不但沒有功德,簡直是作惡。正確的放生是在遇到生靈受難的時候幫它一把,而不求回報。那些為了放生而促發的捕撈,又禍害了多少本不該被塗炭的生命?

行善與作惡,就在於一念之間。你的發心不同,決定了你的行為,決定了是否有佛教中的功德。“種福田,得福報”,但是你如果是為了得福報而去種福田,那就錯了。

這種行為的人就只是愚人,而無法成為真正的修行者——聖人。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不做聖人,做凡人的現象也比比皆是。

你給老人讓座,是看見老人,生了惻隱之心,這就是發心善良,那一瞬間,你就是求心不求佛的“聖人”。但是,你是為了寫作文,為了聽旁人說你胸口前的紅領巾更鮮豔了,雖然行為、結果是一樣的,但是發心是虛榮的,是求佛不求心的“凡人”。

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六祖壇經》說:聖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聖人教化民眾,教化別人,先得從自己做起,求得自己的本心後,然後擴充出來,才能教化民眾,讓自己本心成為萬民之心,成就聖人之位。

平凡的人看不到,碰到問題無法解決,不向自己求取答案,結果去求神求佛,佛講無心,心都沒有如何解決此人心裡的疑惑?

這個是說明一個道理 ,就是修行人要從內心開始改變 ,而心外求法是絕對不可行的。有一首詩偈說的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心外無佛,自己純真的本性就是佛。把心治好,有清淨正直的思維,有善良的言行,有知足常樂的心胸。生活自然就安穩祥和、幸福快樂。





易心向上


聖人都是悟道之人,都是悟到了一個真理——就是世間的一切皆有因果!悟到了萬法唯心造的道理!凡所有都是幻生幻有都不是真,是假的,是畢竟空的。

聖人悟到了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安住於自己的真心,就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就不會有過錯,知道向外馳求都是妄,就生成了幻有法,都是虛妄不實的東西,這都是生滅法,也是不可得的!所以聖人求心,因為自己心就是佛!

眾生是凡人,沒有悟道,眾生不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已的真如之心就是佛,佛說——眾生是懷揣著摩尼寶珠而向外去追,向外去求,到處去流浪!流浪了無量劫結果什麼也沒得到,還弄的自己罪業深重,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緣生的,是幻化而有的!是生滅的,不可得的!諸法的體性本來就沒有,是無自性的,是空的!所以我們要學習佛法,開採自己真正的智慧!因為真理就座落在我們自己的心中!

我們求佛是想得快樂果報,那就要為善,不做惡,如果罪業深重,求佛也沒用,只有受完此果報才算完!因果的真理是不可壞的!唯有遵循!



如如菊


“心”與“佛”什麼關係?“佛”是覺悟的人,智慧的人,超凡脫俗的人;佛學是人類頂級“哲學”,它告訴人們如何具備慈悲心,如何走出苦難,覺悟“離苦得了”的理念;人們有兩種行為,一種是“信佛”,一種是“學佛”;信佛的人相信佛的覺悟,佛的智慧,強調與“信”,解析“信”,左邊是人,右邊是言,意思就是一個人在說“佛”的經歷;或者一個人說自己對佛認知等等,總之“信佛”的人是在聽別人說佛,而不是自己按佛的行為在生活中按佛的理念規範自己,往往產生“迷信”狀態,自己的心並沒有“轉化”;“學佛”與信佛就不同,強調與“學”。學佛的人不僅聽法,在生活中按著佛的要求修行自己的言行,分秒“慈悲”,“苦樂”平衡,心念“智慧”,“覺悟”成性,佛心轉為強大的空間,身體細胞釋放光明,接受所有“光明黑暗”,他們杜絕迷信執著…

“心”是佛的“根”,心不轉為佛心,無論表面多麼“像佛”,你還是愚鈍的,並沒有覺悟,即使出家身披袈裟你還是凡心與佛無關。佛在心中的道理就是說“覺悟是自己的事情,要向自己內心修正自己”不要到外面去找“覺悟”,去找“智慧”,甚至花錢滿天下找“佛”,你就是找到死也找不到佛,因為佛不在外面,是在自己心裡,為什麼不到心裡找呢?所以,聖人求心,不求佛的道理如此而已…


貝卡他爹


智者求心不求境,愚者求境不求心,

若無是非掛心頭,便是人間好境界。

為何寫成聖人,寫成凡人,聖人就是聖人,有句古話,人非聖賢豈能無過,知過必改真君子,說明聖賢之人,聖人也是人,聖人不是神仙,只是與人不同境界,聖還有何求?佛不在天,佛不在地,佛就在闔心中。

君子問兇不問吉,佛在靈山莫遠求,闔心中有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修心免修口,修口無修心,有修也是無。



老道石敢當


佛是智慧覺悟。所以佛不是神,不是你以外的人和力量。若有人自心達到智慧覺悟圓滿就可以成就。聖人深諳這個道理便善用,於是但求內心不求心外。

聖人靠智慧覺悟內心,靠覺悟增長智慧來成就聖人之道。

聖人與凡人的區別不是求物質財富和名聞利養,沒有哪個聖人去貪圖什麼而成就聖人之名與實,都是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儉以養德,修心修性。所以聖人之道完全是內求內觀內覺,不去向外攀緣。

凡人因為內心貧瘠,總是想要得到,永不知滿足而不自知自覺。凡人認為要得到一切就是要向外索取,向外所求。把佛當成如神一般的額外存在,去求保佑,求給予,求滿願!卻不知佛是出世間之道,佛能給你的就是戒定慧讓你來覺悟人生,來充實你的內心,讓你的內心不因物喜,不以己悲,永遠自在灑脫。而不是物慾滿足。


茶入真知


聖人求心不求佛,是因為聖人知道,佛在心內,而不在心外,凡人求佛不求心,是因為凡人迷於此理,認為心是心,佛是佛,心在佛外,而佛又在心外。

佛教裡有一首偈語說: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

這道偈語說出了佛法追求真理的方向,是在內,而不是在外,唐代的義玄禪師,是禪宗門下臨濟宗的創派祖師,有一次有人問他“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他回答說:“佛者心清淨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無實有。如真正作道人,念念心不間斷。”

這裡義玄禪師打了一個比喻,他就所謂的佛、法、道,都不離一心,心就如同一顆寶珠,寶珠的純淨無瑕之體,就好比是佛,寶珠的明亮圓潤,就如同是佛所講的法,寶珠的光明遍照黑暗而無障礙,就是佛法所產生的道果功德。這個比喻非常形象的描述出了佛、法、道之間的關係,既有不離於心的共性,也有清淨、光明、遍照的差異性,可以說是既三又一,由一而三,是一個非常奇妙的組合,但無論怎麼組合,是同是異,都不在心外。

所以有一次義玄祖師上臺說法,就提到一個“無位真人”,他說:“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眼裡耳裡,鼻裡口裡,頻頻出入,出入頻頻。能言能喚,能屈能伸。能好能惡,能喜能嗔。諸人若也未曾證據,便請證據,集雲今日為汝保任。”

這段話裡的“赤肉團”指的就是我們這個肉身,真正的“道”,不在這個身體上,它只是道的幻化而已,而“無位真人”,指的就是既三又一、由一而三的這個“心”,他時時刻刻都在我們這裡,從來沒有離開過,肉身可以變壞,但它卻輪轉三界,只要我們不悟道,它就不會停息,所以有古德講,僅此一心,成佛由它,做魔也由它,除此外別無它物。

對凡人講,佛陀遠在靈山,好象和我們的心沒什麼關係,所以凡人求佛,都是向心外求,但上面的偈語告訴我們,靈山不在別處,只在汝心頭,這個“汝”包括了我們每一個人,所以後面才接著講“人人有個靈山塔”,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自然不會再南轅北轍,只需向內心的靈山塔下修就行了,這就是“聖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的奧秘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