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慧勇诗评]《白玉兰》中的悲悯情怀

谷慧勇诗评:《白玉兰》中的悲悯情怀


《白玉兰》

作者/流泉

窗外的白玉兰开花了

无声无息,一朵一朵的,开了

一树一树的,开得那么耀眼

那么白


白过了一个春天的冷冽

白过了一座城市的寂寞与空旷


那么白

白口罩那么白

白大褂那么白


白过了暗夜一盏盏不眠的灯火

白过了生命线上一只只挣扎着始终不肯落下的手


一把热泪,洒在广袤的大地上


窗外的白玉兰开花了

开得那么热切,那么白

就像此刻,我卑微的身体和祈祷

一片寒风中的白云兰花瓣那样

颤抖在疼痛中的祖国

春天的白玉兰,花朵硕大鲜艳,那种蓝天下旷野中,饱满而恣意的白,确实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但我们多数人的震撼,往往停留在“美”上,并没有从中觉悟出“悲悯”,或者说,还没有深入到一种情怀中去,与挣扎中的生命对话。

而诗人流泉做到了。他只所以能做到,源于他善良而柔弱的灵魂,也源于他敏感的艺术触角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首诗中,白玉兰的“白”,就像一条河流一样,始终在流淌着。“白”,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仪式,一场声势浩大的白色悼念,无时无刻不在掏空我们的眼泪。

多角度、多维度比喻,是本诗的主要特色。

比喻的奇特所造成的陌生感,让这首诗的张力伸到最大。

比喻的无所不及,又让眼前的白兰花,成为我们观照生命的一面多棱镜,给人以立体的透视。

白与城市的空旷相比,是城市的静默;白与口罩、白大褂相比,是对医者的赞颂;白与灯火、挣扎的手相比,让我们想到痛惜。

特别是“就像此刻,我卑微的身体和祈祷/一片寒风中的白云兰花瓣那样/颤抖在疼痛中的祖国”,把诗人的悲悯之情推向高潮。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每一个都感同身受。我们的“颤抖”何时有过一刻的停歇。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非常明显,一是反复回旋,把“白”就像涂抹墙壁一样,一遍又一遍糊在我们的心岸上,构成一片白色的崖畔,崎绝而惊目;二是联想丰富。一个个看似无关,却又恰当的比喻,让我们对仍然身临的疫情和受难中的祖国,有了更深的痛感和怜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