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為何光緒皇帝對“親爸爸”慈禧半點也不敢違拗?

北京時間3月17日

同治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875年,年僅四歲的愛新覺羅·載湉在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后主持的暖心閣會議上被指定為下一任皇帝,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光緒帝。

到了1881年,性情溫和的慈安太后過世,慈禧獨自垂簾聽政,並在1884年罷黜恭親王·奕訢,獨攬大權。

1889年,慈禧名義上還政於業已成年的光緒帝,實則大事小事仍由慈禧做主。

1898年,慈禧宣佈光緒帝身患重疾,將其囚禁,再度重新訓政。

再往後這清末就沒有光緒帝什麼事了,到了1908年,光緒帝突然去世,一日之後,七十四歲的慈禧也撒手人世。

可以說,光緒的一生都處於慈禧太后的陰影之下,在慈禧那當政幾十年的威嚴之下,光緒一輩子都沒有多少喘息調整的時間,看似是個人所共敬仰的皇帝,實則宛如處於毛尖角銳的牢籠之中,稍有動彈,則必然觸碰到尖銳。

光緒在慈禧的陰影之下長大,面對慈禧太后的權威,他的內心的膽怯和惶惑會比別的人要多得多,既然從小到大什麼事情都是由這位“親爸爸”拿主意,那麼自然光緒自己就很難變得果斷善謀,畢竟他從來就沒有在那樣的環境中待過。

這些慈禧和光緒兩人之間的糾葛,在電視劇《走向共和》裡面闡述得淋漓盡致。

《走向共和》:為何光緒皇帝對“親爸爸”慈禧半點也不敢違拗?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一開始光緒便已經親政,但親政的場景往往是慈禧和光緒共同召見大臣,慈禧坐在正位,而光緒帝坐在側位。

無論大事小情,慈禧都會在表面上讓光緒說話,之後便仍是由她拿主意、定規矩,而光緒也是個乖巧的,往往會在很多事情上說“還是請親爸爸懿旨吧”。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甲午戰敗之後,因著民間維新情緒日漸高隆,而慈禧在頤和園的住所也已經建立妥當,光緒才稍稍擁有了多一些些的定主意的喘息空間,在有一個場景中,慈禧還特意讓光緒坐到正位,而自己坐到側位,以示自己絕不拿著大權不放。

從歷史政治的角度說,這分明就是慈禧太后的惺惺作態,滿朝大臣和皇族親貴都是慈禧一手提拔的,無論是保守派還是改革派,都是慈禧的人,雖然朝野中頗有同情光緒的大臣,但光緒並沒有自己的“帝黨”,所以基本上政治局面便是無論慈禧坐在哪裡,慈禧所在的位置就是正位。

但電視劇並不是歷史,電視劇是講述故事的,更重要的是矛盾、是感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事,恰好,明清兩代皆以孝治國,而在光緒登基那年,便已經過繼給了已經過世的咸豐帝當兒子,於是從血統上說便是慈禧本尊的兒子,而光緒也親切的稱慈禧為“親爸爸”,所以這兩人之間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圍繞“孝”在做文章。

光緒不敢拿主意,無論什麼事情都要恭請懿訓,這在慈禧看來是“孝順”的表現,而光緒在後來的“百日維新”中間重用康有為等維新黨人,以至於在慈禧干涉他們激進改革的時候,試圖傳出“密詔”以囚禁慈禧太后的做法,在慈禧那邊便是“不孝”。

“本朝以孝治天下”,既然兒子皇帝“不孝”,那麼慈禧自然要從幕後走到臺前,並且打算廢掉光緒帝。

從政治的角度,孝不孝的都只是藉口,最終目標是拿權,可是在慈禧和光緒兩人之間,這個“孝”字便成了一座不可動搖的大山!

《走向共和》:為何光緒皇帝對“親爸爸”慈禧半點也不敢違拗?

“孝”這個字也成了光緒皇帝身上厚重的枷鎖,他如果不是皇帝,必然是一個對長輩極為敬重,對於儒家傳統倫理道德和規矩極為看重的人,哪怕是在慈禧跟光緒談心告訴光緒放膽去做不要顧慮,她慈禧一定支持光緒的時候,光緒滿眼也只有感激,而並未意識到自己那點子可憐的改革特權來源於慈禧太后的恩賜。

由恩賜而來的權力顯然是弱不禁風的。

所以看著劇中光緒意氣風發、急躁改革,似乎要改天換地了,實則慈禧不過在頤和園裡面鬥蛐蛐的時候,把一個蛐蛐兒叫做“康有為”,便直接讓光緒的意氣風發煙消雲散了。

雖然電視劇中把歷史上尚無定論的“密詔”事件給實實在在的拍了出來,但很明顯光緒並沒有真正的意志和膽量對慈禧太后發起攻擊,即便是劇中他被逼急了發了密詔,但卻並不敢說明這密詔是發給誰的,以及需要誰做什麼。

他害怕慈禧太后,這種害怕並不是因為大多數朝臣都站在慈禧這邊,而是他發自內心的恐懼。

以“孝”來作為控制人的枷鎖,便會讓人束手束腳,天長日久,這手腳就算是想長也長不了了。

《走向共和》:為何光緒皇帝對“親爸爸”慈禧半點也不敢違拗?

我以為“孝”這個字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並不需要去過分強調,人從出生開始,由父母養育長大,自然而然,心中對於父母便有了感情,這份感情是真實存在的,這便是“孝”。

而我國過去傳統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逐步發展,竟把“孝”跟治國策略聯繫在一起,不斷強調,不斷固化,搞出了很多教條主義的規矩和儀式,明清兩代的朝臣,父母去世,必須回家守孝三年,否則就會被人在道德上鄙視,說是不“孝”。

實際情況呢,在三年歸家的日子裡,有多少朝臣是一直恪守他們那一套“孝”的儀式,而其它什麼都不做的呢。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的慈禧和光緒那裡,“孝”已經被功利化,成為了一種工具,有“孝”這個字鎮著,作為晚輩的光緒便斷然不敢跟慈禧相爭鋒,而慈禧卻能夠反覆利用這個字去維護自己的權力。

自從咸豐皇帝在熱河殯天,慈禧垂簾聽政以來,同治、光緒都是她手中的棋子,她獲得了皇太后這個身份之後,便能夠順順利利理所當然的以孝之名讓兩個兒子乖乖聽話,“孝”也就成了慈禧手中的政治籌碼!

她讓光緒親政,是她明晰事理、不貪權力;她囚禁光緒,是光緒“不孝”,而她是被逼無奈不得已才出山,是為了穩固局面。兩頭的好處都讓她老人家一人佔了,這便是“孝”被教條化、功利化的結果。

可惜呀,佔了這個好處並不能助清國打贏戰爭,也並不能讓清國成為世界強國,而她這個光緒的“親爸爸”也毫無成為成為全世界人民“親爸爸”的可能。

《走向共和》:為何光緒皇帝對“親爸爸”慈禧半點也不敢違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