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何寧可割地、賠款、納貢,偏偏就是不願意和親?

史事春秋


【宋朝對外鉅額進貢削弱財政軍事,轉嫁掠奪農民起義不斷】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和親是怎麼回事】

“和親”是中原王朝對遊牧政權的特殊外交,“和親”是一項低成本的政治聯姻,一次花費不會超過一萬兩銀子。“和親”的前提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政權軍事對抗基本保持平衡,中原王朝無法消滅遊牧政權,遊牧政權也無力攻佔中原地區。當中原王朝的軍事實力比遊牧政權強大時,中原王朝決定是否“和親”或者戰爭。當遊牧政權的軍事實力比中原王朝強大時,遊牧政權通過發動戰爭,劫掠中原財富或長期歲貢,所以他們就不願意接受低成本的“和親”。

“和親”是一種權宜之計,在中原王朝無力消滅遊牧政權時,遊牧政權也無力攻佔中原時,“和親”成為中原王朝取得和平環境的重要手段。漢朝初年,匈奴30萬騎兵入侵漢朝,劉邦率32萬漢軍出征,劉邦被困在白登城,匈奴七天攻不下白登城,自己反被漢軍反包圍。王黃、趙利、白土人曼丘臣率領的10萬聯軍,被漢軍阻擊在燕山一線,而無法增援白登山戰場。而漢軍的增援部隊,在源源不斷地向白登山戰場集結。短時間內,單于吃不掉劉邦,漢軍也吃不掉匈奴,繼續打下去勝負實在難料,誰都有戰敗被浮的可能性。最好的結果,單于撤圍撤退,劉邦突圍出城,雙方各自罷兵。

漢朝選取宮廷秀女或者皇族遠親,賜給她們公主的名分,置辦一些嫁妝而遠嫁“和親”。由於匈奴沒有在“和親”中獲得實際利益,因此,匈奴依然長期的入侵、騷擾、搶劫漢朝。所以,在漢初的六七十年裡,漢匈之間的戰爭一直沒有中斷,“和親”也是時斷時續。文景之治為漢朝積蓄了強大國力,漢武帝終止對匈奴“和親”,對匈奴發動大規模的撻伐,匈奴被打殘了。被打殘的匈奴,在漢宣帝時主動請求和親,秀女王昭君就遠嫁而“和親”。此後,漢匈“和親”成為拉攏匈奴的手段,東漢末年,蔡文姬出塞“和親”。唐朝有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親”吐蕃。

 【宋朝沒有資格和親】

宋朝是一個很奇葩的朝代,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奪柴氏江山得國不正。為了防止武將效仿再篡奪江山,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建立了一整套制約削弱武將的制度,第一,練兵權和帶兵權分離,練兵的不能帶兵,帶兵的不能練兵,將領和部隊缺乏交流配合,宋軍的戰鬥力打了個對摺。第二,文官為主將的帶兵打仗制度,在戰爭中和重大戰役中,文官出任總指揮、總司令,不懂軍事的文官凌駕在武將之上,武將的軍事靈動性大打折扣。

北宋一朝,宋和遼、西夏的戰爭中敗多勝少,或者小勝而大敗,宋朝不是不想“和親”,而是沒有資格“和親”。宋太宗趙光義,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兩次對遼國發動戰爭而失敗。党項人本來是宋朝的少數民族,由於政策失誤而導致党項人造反獨立建立西夏政權,宋朝在對西夏的三大戰役中失敗: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戰爭是要花錢的,勝利者一定會讓失敗者補償損失的,向宋朝索要鉅額歲絹、歲幣才是正事,遼、西夏怎麼會傻到接受低成本的“和親”呢?

1004年,遼國大舉南下,侵佔了宋朝大片國土,宋真宗不得不親征澶州。在澶州城下,遼軍元帥蕭撻凌被牛弩射死,宋軍取得了一個小勝。但是,大片國土還在遼軍的佔領之下,一場小小的勝利怎麼能讓遼國退兵呢?遼國提出的退兵條件是,宋朝每年進貢遼國300萬兩銀子。曹利用前去談判時,宋真宗給出的底線是100萬兩銀子。雙方的差距太大,這個談判是怎麼談下來的呢?遼國把銀子換成了絲綢(絹),宋每年向遼進貢歲絹20萬匹、歲銀10萬兩,曹利用知道宋真宗並不清楚絲綢的價格,就答應了下來。

其實絹(絲綢)是絲綢之路的硬通貨,絲綢也分三六九等,一匹中上等的絹(絲綢)價值10兩銀子左右,一匹中上等的絹(可以)交換一匹馬,20萬匹絹價值200萬兩銀子左右,遼國索要歲絹20萬匹、歲幣10萬兩,其實並沒有讓步多少。宋朝對西夏的戰爭失敗後,前有車後有轍,宋朝給遼國進貢之事擺在那裡,西夏如法炮製而已。1044年的慶曆合議,宋朝每年給西夏歲絹15萬匹、歲幣10萬兩、茶葉一萬斤。宋朝每年對遼、西夏的歲絹35萬匹、歲銀20多萬兩,總價值將近400萬兩銀子。

【宋朝對外進貢和農民起義的關係】

中外的一些歷史研究者,吹捧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他們提出了兩個指標,第一個指標是宋朝的JDP佔據世界的40%,第二個指標是宋朝年財政收入一億五千萬兩。關於宋朝的JDP佔世界40%,這是外國學者估算的結果,當然是很不科學、很不準確的。外國學者還說當時印度的JDP佔據世界50%,問題來了,中印兩國的JDP佔據世界90%,中亞、中東、歐洲、非洲這些國家的JDP僅佔10%,中印兩國的人口只佔世界的小一半,其他大一半人口這麼少的生產總值,豈不是都餓死了嗎?還有,外國學者所說的是當時的中國(china),當時的中國不僅有宋朝,還有遼、西夏,宋朝並不能完全代表中國。

宋朝年財政收入一億五千萬兩,僅僅就是一個誤會而已。宋朝因為進貢而造成白銀和銅錢大量外流,不得不大量鑄造鐵錢,鐵錢太賤而且重,在日常生活和貿易中使用不便,後來就發行紙幣,紙幣因為沒有金屬貨幣做本金抵押,所以很快大幅度貶值,交子壞了發會子、會子壞了發錢引。鐵錢一貫770枚,4000個鐵錢摺合一貫銅錢或銀子一兩,折算下來,5.3貫鐵錢摺合一貫銅錢或一兩銀子。《宋史》記載北宋中期,財政收入7700多萬緡,是指的鐵錢,摺合銀子1400多萬兩,這是北宋最好的年財政收入。紙幣在正常年份,一貫紙幣僅值六七十個銅錢,宋徽宗大觀年間,一貫紙幣僅值十幾個銅錢。《宋史》記載北宋晚期,財政收入一億五千萬緡,是指的紙幣,摺合銀子也就一千多萬兩。

宋史記載,生產一匹絹(絲綢)的平均成本是22500個鐵錢,摺合銀子是5.6兩。一匹絹(絲綢)的正常收購價格應該是七八兩銀子,一匹絹的市場零售價在10兩銀子左右。宋朝如果以市場價格每年向民間收購35萬匹絹(絲綢),就要花費300萬兩銀子的財政收入,宋朝的中央財政是拿不出來的。宋朝的辦法就是稅收的“非法折變”,以稅賦的形式向農民低價收購糧食,就是壓低大米和小麥的價格。用低價收購的糧食,超過市場價格估算糧食價格,壓低絹(絲綢)的價格,從桑蠶手工業農民手中大量收購絹(絲綢),宋朝收購一匹絹(絲綢)給兩石大米,兩石大米的市場價摺合2兩銀子。

宋朝並沒有發生資本主義革命,手工業生產主要還是以農戶為主的家庭作坊式生產,很多桑農、蠶農自身就是手工業者,壓價收購糧食、壓價收購絲綢布帛,殘酷的盤剝農民的利益,幾年時間一大批農民手工業者破產,造反起義就是最後的選擇。986年,宋太宗20萬大軍分三路北伐燕雲十六州,歷史上稱為“雍熙北伐”,結果以失敗而告終。雖然,史書沒有記載宋朝是否給遼國賠償,但是,很奇怪的是宋朝不久在蜀地加徵“桑蠶稅”。993年,蜀地爆發王小波、李順起義,起義軍發展到20多萬人,建立“大蜀”政權,後來被宋朝鎮壓了。

兩宋320年時間,北宋從1004年至1127年,有123年時間是對外進貢的;南宋從1142年至1234年,有92年時間對外進貢。兩宋發生的433次農民起義,絕大部分都發生在兩宋對外進貢時期,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大多發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1119年北方爆發宋江起義,縱橫十幾個郡省;1120年,南方爆發了方臘起義,攻佔了六州五十二縣。1130年,爆發了鐘相楊么起義,小規模的起義數量之多,本文不便一一列舉。平均每年爆發1.4次農民起義的兩宋,怎麼可能是富裕的呢,如果宋朝真的很富裕,怎麼會爆發433次農民起義呢?

【兩宋對外進貢嚴重影響軍事建設】

 北宋建立初期,由於還沒有對外進貢,因此,中央財政有能力支持宋太宗發動“雍熙北伐”,而“雍熙北伐”的失敗,是因為宋朝的不合理的軍事制度造成的。“雍熙北伐”失敗之後,北宋就再也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北伐,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澶淵之盟對遼進貢,加重了宋朝的財政負擔,由於缺錢和政策失誤,夏州李繼遷部脫離宋朝序列,幾十年中北宋敗多勝少,最終導致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權,不斷戰敗的北宋,不得不和西夏簽訂《慶曆合議》,向西夏政權進貢。

北宋長時間對外鉅額進貢,嚴重影響到經濟發展和中央財政,北宋不得不把沉重的經濟負擔轉嫁給農民,榨取農民血汗的結果就是農民起義不斷。同時,北宋中央財政持續不斷的赤字,影響到宋朝的國家政治和軍事建設,北宋沒有足夠財力發展軍事,科技進步的同時,北宋的軍事裝備沒有大面積更新提升,軍隊和政府時常出現欠薪欠餉。宋朝433次農民起義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軍隊欠餉造成的兵變。

北宋長達123年鉅額對外進貢,最終壓垮了北宋的金融和經濟,在徽宗末年而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宋金滅遼後,北宋無力兌現給金國的承諾,1127年終於被金國攻破汴梁而滅亡。康王南渡建立南宋朝廷,到1142年簽訂《宋金合議》,南宋每年給金國歲絹25萬匹、歲幣25萬兩。在南宋早期這15年中,南宋的軍隊卻越打越強了,南宋不但在南方站穩腳跟,後來還出現了岳飛北伐,收復了大片的淪陷國土。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康王趙構南渡建立南宋朝廷初期,南宋小朝廷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不得不對抗金的武將放權,帶兵武將的自主權很大,軍隊的招募、訓練等等都是武將自己說了算,無疑南宋的軍隊戰鬥力大幅提高了。另外,從靖康之變後,宋朝鉅額對外進貢停止了,儘管金兵佔據了北方大片國土,但是南宋佔據的地區經濟發達,充足的稅收不用對外進貢,財政的相對改善有利於軍隊建設。南宋財政狀況變好,軍隊的經費相對充足,武將權力的相對寬鬆,軍隊戰鬥力大幅提升,這一切都支持岳飛北伐收復失地。這一時期,是兩宋軍事實力最強的時期,可以用“兵強馬壯”來形容。

但是,好景不長。對內,宋高宗趙構急於收回軍權;對外,宋高宗趙構急於媾和投降,岳飛就被莫須有的給殺害了。1142年,宋金合議簽訂之後,南宋再次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年年的對外鉅額歲貢,一點點的侵蝕著南宋的經濟和軍隊建設,結果就是,軍隊的戰鬥力逐漸降低,農民起義年年不斷。宋金合議20年後,1161年金國完顏亮率兵60萬南下,南宋再度出現亡國的危機,為了提振軍民的士氣,宋孝宗不得不於第二年為岳飛平反。採石磯之戰的勝利,挫敗了金國吞併南宋的野心。

1234年,宋蒙滅金,對金國的歲貢中斷了,由於蒙古的胃口太大,宋朝實在無法接受,南宋也不對蒙古進貢,宋蒙之間就開始了長達45年的戰爭。一直有人疑問,宋朝對蒙古的抗戰為什麼會堅持45年時間,研究宋史的專家學者都回避了一個問題:歲貢。1234年後,南宋佔據的國土僅有蒙古佔據的國土的四分之一,南宋控制的人口數量僅有六千萬,遠遠不及蒙古控制人口8000萬,宋蒙雙方的國土、人口、軍隊顯然是不對稱的,為什麼南宋能夠堅持抗戰45年之久?

冷清先生的研究結果是,南宋的經濟總量還是很可觀的,同時不再對外鉅額進貢,南宋有更多錢財和物力發展軍事,是南宋的經濟和財力支撐南宋抗戰45年之久。冷清先生還發現一個問題,宋朝的最後一次農民起義,發生在1234年,贛州農民軍在松梓山戰敗,張魔王自殺,陳三槍受傷被浮,在隆興府就義。自此以後的45年間,南宋就再沒發生有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1234年宋蒙滅金後,南宋不再對外鉅額進貢了,既然不再對外進貢,南宋對農民的剝削和壓榨也就減輕了,農民不再大規模的破產,也就不會再發生農民起義了。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謝謝!

 








冷清先生


不是不和親,而是和親已經沒有用。宋遼對峙和漢匈之戰不同,漢朝時期,匈奴的社會發展很低,只是早期部落聯盟體。他們抄掠漢朝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拓展生存空間,對於漢朝的政權和法統不感興趣。所以,白登山之圍中冒頓單于貪圖財貨而放過了劉邦,並非是一念之差,而是因為他們的戰略目標已經得到。匈奴入侵很多都是為了人口、牧場、金銀、婦女。所以以公主和親,附贈大量的金銀他們是非常樂意接受的。

到了宋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經歷了五胡入華和大唐盛世的洗禮之後,文化社會發展等進程很快,在五代時期遼朝的建立就已經是從法統上與中原王朝並立的朝代。而這種格局的核心就是統一中國,消滅並立政權,是自己的法統成為正宗。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了遼國進取燕雲十六州,石敬瑭稱臣的事情發生。在這種局面下,和親基本上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因為遼朝的君主已經是皇帝而不是單于或者可汗,他的身邊可以有很多的妃嬪。漢族公主最多隻能是其中之一。根本沒有影響力,也不會遲滯遼朝進取中原的決心,所以和親無效。

第二,遼朝的皇后基本上在述律氏(後改姓蕭)之後,都是從蕭氏家族中誕生。只有遼世宗的皇后是漢人甄氏,這就導致漢朝女子在遼國內部幾乎沒有可能掌握權力。在各種派系之中根本就沒有漢人的生存空間,有漢人血統的皇子比如耶律只沒的下場也非常慘。他與宮人私通。遼穆宗耶律璟聽聞大怒,“鞭笞數百,刺一目而宮之,繫獄,將棄市。其弟遼景宗即位後被釋放,賜以所私宮人。又封為寧王。保寧八年,妻造鴆毒,被奪爵,貶烏古部。”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宋朝就沒有再使用和親的政策。


經典守望者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以其文人治國和繁榮的商業經濟而著稱,卻又因為對外戰爭的失敗和妥協而長期遭受詬病。可是有一件事向來難以理解,為何北宋寧願割地賠款也不願意和親呢?這與歷史上漢朝、唐朝的和親而不割地賠款有著巨大的差別。原因其實有很多,但最重要的莫過於此。

首先,宋朝自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來,對士大夫的態度可謂是仁至義盡,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使得士大夫在朝堂決策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薰陶,明華夷之辨,以中華正統自居,對契丹、西夏等異族有著一定的偏見,為了強調正統地位,在主觀上反對和親。

再次,宋朝經濟實力太過於雄厚,經濟手段高深,契丹、西夏等反而要被宋朝賺錢。俗話說,能用錢擺平的事都不是事。就以北宋來說,北宋政府歲入一億兩白銀,而《澶淵之盟》以來的歲幣不過三十萬兩,簡直可以忽略不計。更重要的是,遼國賺錢後,遼國貴族又貪於享受,羨慕宋朝豐富的物質享受,又購買宋朝的絲織品、茶葉等,把馬匹等賣給宋朝,反而自己虧了。和親反而對北宋有利。

最後,遼國、西夏對和親自己也不感興趣。這些異族在中原王朝強盛時便臣服,衰弱時便侵略,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功利主義,和親除了一點嫁妝加一個公主沒什麼大實惠,而歲幣賠款就不一樣了,每年的都有的孝敬何樂而不為呢,所以遼國、西夏自己更喜歡賠款而不喜歡和親。


海洋說歷史


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這句話很有道理。那我們得首先了解什麼是和親?和親的目的是什麼?

和親

和親,具有政治目的聯姻。一般特指在中國古代中原皇朝統治者與外族或者外國出於各種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

既然是政治聯姻,那就是有政治目的。一般來說是希望兩國彼此友好親善、或互相結成友好關係。因此,和親的雙方要麼是敵強我弱、敵弱我強、敵強我強這三種關係。中國古代皇朝的和親政策基本上也逃脫不了這三種關係。稍微也瞭解下漢唐歷史上著名的兩次和親。

  • 昭君出塞。王昭君以前,漢武帝已經將匈奴打趴下了。此時和親明顯屬於敵弱我強,主要用來籠絡人心。(漢高祖劉邦也和親一次,那時敵強我弱,主要用來緩和關係)

  • 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是歷史上著名的狠人之一,被尊為“天可汗”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因此與吐蕃和親明顯屬於籠絡人心之舉。

宋朝

唐末,五代十國開始後中原大地戰亂頻繁。此時在北方一個強大的皇朝建立,即契丹(遼國),五代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就是當時遼國皇帝的乾兒子,俗稱“兒皇帝”,為帝位獻出燕雲十六州。石敬瑭死後,契丹(遼國)就入侵中原,大肆燒殺搶掠一番回去。

宋朝是在五代後周基礎上建立,逐漸統一除燕雲十六州外的中原大地。但宋分南北,整個有宋一代對外戰爭基本上處於敵強我弱這種關係狀態,因此,宋朝不斷出現割地、賠款、納貢的行為,但為什麼就不採取漢唐和親的模式呢?

首先說北宋時期,主要面對的外來威脅是契丹(遼國)、金、西夏

  1. 契丹(遼國)因佔據燕雲十六州,是北宋面對北方騎兵沒有任何屏障可言。契丹(遼國)舉兵攻擊宋國,達成澶淵之盟,未提到和親。為什麼?上述已經說過,和親是政治目的。而此時的契丹(遼國)入侵中原的政治目的顯然不是女人也不是想與宋搞好關係,而是土地、財富,以滿足契丹(遼國)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顯然,和親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2. 金國崛起於東北,與北宋並不接壤。金國以武力滅遼,然後直接殺抵開封,滅了北宋,搶了為數不清的財富、人口。因此,北宋和金國根本就不用談,金國是直接滅北宋,搶就是。
  3. 西夏位於西北,主要控制河西走廊。北宋與西夏打打談談幾百年,自從北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後,北宋的作戰方向基本上都在西夏邊境。因此無論北宋還是西夏當時都把雙方當成死敵,北宋自認為正統,瞧不起分裂的西夏;西夏也不服北宋,認為太弱不配擁有大片土地。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沒有改善關係的需求。和親,根本不在考慮範圍內。西夏需要的是北宋的土地、財富,來增強西夏的綜合國力。

其次說南宋時期,主要面對的外來威脅是金、蒙古。

  1. 金國,已經滅了北宋,對於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權他們更不會放在眼裡。雖然南宋與金國打打談談很多次,根本不提和親,那是因為沒用。因為金國認為他的目標就是吞併南宋,南宋的所有土地、財富、人口都將是金國的。這時和親有什麼用?用來改善關係還是加強關係或緩和關係?沒法說和親、也根本不用說和親,金國人會搶啊!
  2. 蒙古,需要和親嗎,鐵血征伐直接靠搶。滅了金國,南宋的土地、人口、財富也是他垂誕的範圍。這個沒得談,也不會談。

因此,綜上所述,北宋時期不和親是因為外來威脅的需求不同,主要目的是在土地和財富層面;而南宋時期不和親是因為外來勢力比南宋強太多,外來勢力的目的就是吞併南宋,和親根本沒用。

雪峰居士論曰:

縱觀有宋一代,因為軍事不行 而導致不得不割地、賠款、納貢等等,這是宋朝面對外來威脅能夠想到的最好解決辦法。其實不是他們不想和親,而是對方不願矣。因為外來威脅的胃口已經不再是女人層面,而是需要更多的土地、財富來滿足他們國內日益發展的需要。相對來說,契丹(遼國)只要部分土地(即掌握燕雲十六州,時刻威脅北宋即可)和歲幣,那麼金和蒙古要的則是宋朝全部的土地、財富和人口。和親政策,只會徒添笑話,不會起到漢唐時期和親政策該有的作用。

如此,有宋一代外交政策雖然昏聵,但還是沒有鬧出如此笑話,雪峰居士心甚慰!



雪峰居士


和親是中原王朝處理與少數民族關係的重要外交手段。當自身國力抵抗不了外族的侵擾時,和親算得上是最有效的對外政策。一位公主的遠嫁,就可以換回雙方停止交戰,維護邊疆穩定。所以,自先秦時期,到西漢,再到唐朝,和親就常有發生。凡事都有特例,至宋朝時期,宋朝寧可割地、賠款、納貢,偏偏確不願意和親。細究其因如下。

首先,宋朝自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來,國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使得士大夫在朝堂決策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薰陶,明華夷之辨,以中華正統自居,對契丹、西夏等異族有著一定的偏見, 正統思想不斷加深,民族觀念越來越重,也就對少數民族越來越輕視,認為他們都是未開化的野蠻人,自上而下的國人一致認為和夷狄和親是件極不光彩的事,有損國家顏面,即便是遼兵壓境,也拒絕和親。 為了強調正統地位,在主觀上反對和親。

再者,宋朝經濟實力太過於雄厚,經濟手段高深,契丹、西夏等反而要被宋朝賺錢。如北宋其時,北宋政府歲入一億兩白銀,而《澶淵之盟》以來的歲幣不過三十萬兩,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宋朝的經濟發展水平超過了之前的任何朝代。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紡織業、造船業、航海業等有了長足的發展,南方的農業、手工業的快速發展更是帶動了紙幣“交子”的出現,這個時期農業社會開始向工商業社會邁進,工商業的極度繁榮帶動了國家收入(稅收)的突飛猛進,極大地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更重要的是,遼國的貴族貪於享受,羨慕宋朝豐富的物質享受,購買宋朝的絲織品、茶葉等,把馬匹等賣給宋朝,反而自己虧了。

還有從遼國、西夏等和親國家立場來說,對和親也不感興趣。他們在中原王朝強盛時便臣服,衰弱時便侵略,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功利主義,和親除了一點嫁妝加一個公主沒什麼大實惠,而歲幣賠款就不一樣了,每年都有實際的收入。所以遼國、西夏等國家更喜歡賠款而不喜歡和親。

故宋朝時期,儒家思想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人們內心排斥與少數民族通婚。再加上經濟實力允許,宋朝統治的三百年間,一直沒有與少數民族政權進行和親。宋朝以納貢稱臣的方式維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和平,邊境貿易增多,經濟往來加強,反過來又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繁榮。所以,即使宋朝軍事弱,他們也沒有和親的意願。


劉文廣


1、靖康之恥前北宋對遼基本只是賠款,沒必要和親、割地;如日本史學界竟認為(講談社),“澶淵之盟的30萬賠款,是一種賞賜性質的賠款”;


2、靖康之恥後敵強我弱,宋對金奉表稱臣。這回就算想和親,金朝也看不上;我喜歡哪裡的女人,直接搶或者要就行了,幹嘛娶你?



一、和親的前提是基本平等、地位差不多。

處對象講求門當戶對,不能相差太多。比如今天,某非洲貧窮國家的女人,想嫁給中國TOP5的富人,你問問中國人願意嗎?


漢唐和親,是因為匈奴、吐蕃實力和當時中國差不多少,還喜歡中國文化,公主送過去,隆重歡迎,當個王后、妃子什麼的,互惠互利。


而北宋前期軍事實力有的,澶淵之盟射死蕭撻覽,前中期守城戰也是勝利居多。這個時候只要稍微出點血,一年收入的0.3%(北宋當時歲幣收入1億貫,掏了30萬歲幣),不比嫁公主合算?


(澶淵之盟)

哪個父母都算的來這筆賬。


但後來宋徽宗在位時期,宋朝秦檜、蔡京、童貫、高俅等奸臣當道,最終落得靖康之恥;宋皇室被搶的后妃、公主、妃嬪達上千人,多進金國洗衣院,為娼為奴,你想和親,那時高攀。

(靖康支持宋朝的公主一文不值 )


二、後期,蒙古崛起,宋金關係又顛倒。


其實宋金和議有多次,宋對稱臣,到叔侄、到叔伯;金國在更北面蒙古的壓力下,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這種情況下,南宋報仇心切,錯誤的聯蒙滅金,更不必和親了。


(宋蒙戰爭)

到了更強的蒙古南侵,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知道南宋孱弱,只需要征服,更不會和南宋和親了。


三、結語:


人生在世打拼第一,否則,你連和親的機會都沒有。南宋就是例證,引以為戒。


濤說精彩歷史


在強敵時常壓境的情況下,宋朝堅持不和親。這其中,什麼因素使宋朝如此堅守自主的婚姻陣地呢?本文試從文化和經濟方面分析其背景和緣由。 背景之一:宋朝士大夫對少數民族政權的態度 一、外求謀和,內嚴守備,待機消滅之。 北宋宰相李昉持這樣的觀點:“……況天生北狄為患中國,漢髙祖以三十萬之眾,困於平城,卒用奉春之言,以定和親之策,以至文帝,奉之彌優,外示羈糜,內深抑損,而邊城晏閉,黎庶息肩,所傷匪多,其利甚溥矣。況獯鬻之性,惟利是求,倘陛下深念比屋之磬縣,稍減千金之日費,密諭邊將,微露事機,彼亦素蓄此心,固乃樂聞其事。不煩兵力,可弭邊塵。



御前帶刀侍衛


大宋自趙匡胤建國,其基本國策是:“重文抑武,獎農興商”!所以有宋一朝的三百一十九年,發展極不平衡。一面是高度發達的經濟和繁榮的文化;一面是孱弱的國防實力。而宋朝所處的時代,前有契丹、西夏;後有女真:蒙元。邊患一直是頭疼的問題。

宋朝歷史也曾有過幾次大規模的禦敵戰爭。如太宗徵遼,范仲淹御夏,岳飛抗金等,可以要麼敗多勝少,要麼被主和派所阻,難以長久,也沒有轉扭被動局面。

所以朝廷只能啟動“議和"程序。宋朝議和大的有兩次,即北宋“澶淵之盟";和南宋:“紹興和議"。

“澶淵之盟"是1004年北宋宰相寇準陪真宗皇帝,北征大遼,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對峙,簽訂的和議。宋朝以每年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白溝河以北歸遼的代價。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局面。

按宋朝年稅入億兩白銀算,這個代價對宋廷來說,不疼不癢。

“紹興和議"是趙構秦檜害死岳飛,打壓了主戰派後和金人達成的和議。宋向金稱臣,宋帝須經金朝冊封;自淮河至大散關以北歸金,南宋每年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南宋得以偏安苟且。

不得不說,紹興和議後戰事平息,南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因為趙匡胤的國策之弊,整個大宋發展畸形,行動跛腳,對周圍強敵始終挺不起腰桿來。

花錢買平安就成了首選。

而女真、契丹、党項、蒙古等要的是金錢絲綢,土地子民,那比要個公主實惠的多。

趙宋王朝割地賠款,不過是割破肉皮出點血,送公主和親那是剜心頭上的肉。








滄州老夫子


從五代十國末期開始,儒學復興,朝廷就越來越重視個人了。

畢竟儒學傳統,以人為本,和親這種事,太沒有人性了,在士大夫看來,跟給河神送女人,幾乎沒有區別。

五代十國太亂了,人們達不成一個共識,沒有一個基本的社會秩序,每個人都活的提心吊膽的。

百姓活的艱難,統治者也不容易啊,說被殺就被殺了。

漸漸的,人們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啊!

要想安居樂業,人們就得達成一個共識,有一個基本的社會秩序。

那達成一個什麼樣的共識呢?建立一個怎麼樣的社會秩序呢?

佛道兩家不行,漢唐都重視佛道,可是結果是什麼呢,人們常說,髒唐臭漢,這兩個朝代的結束,都帶來了長久的混亂,三國亂世,五代亂世,人們都生活的水深火熱。

漢武帝時期,確實提出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也只是走個過場,形式主義,並沒有真正的實行下去。

最後,通過歷史的總結與教訓,統治者認識到,只有儒家!

只有儒家才能拯救這個已經破敗不堪的社會。

事實證明,重視儒學的宋明兩朝,都沒有出現統治者被自己人弄死的結果。

而且他們的結束,都沒有帶來長久的混亂。

就算是清末,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也沒亂了多少年。

畢竟,清朝也是以儒治國的。

其實元朝大體上也是以儒治國,也還好。

總之,宋朝以後,就沒有出現三國,五代這樣的亂世。

也沒有出現過秦始皇,隋煬帝等這些不重視百姓生命的皇帝。

也沒有出現司馬懿,趙匡胤等謀反成功的逆臣。

不得不說,這是儒學的功勞。

儒家能保證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皇帝能保證人們的生活穩定不動盪。

即使是更新換代,只要新的統治者重視儒學,也能很快的確立權威,重新穩定全國。

所以說,宋朝之所以,割地,賠款,納貢,就是不和親,背後的原因,就是儒學的復興!以人為本!



茅匯


引言

和親作為一種外交手段,經常被用來維繫邦交關係。在古代社會,統治者通常會運用這種“賣女兒”的方式來解決一時的危機。相對於割地、賠款、納貢來說,和親看上去或許是最為經濟的一種邦交方式。而宋朝在面臨外患的時候卻不去考慮和親這種方式,在這背後又隱藏了哪些原因呢。

分析

  • 歷史上和親的典範

在宋朝之前,和親是經常存在的,有很多的和親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1、昭君出塞:漢元帝時期的昭君出塞是我國最為成功的和親典範之一。當時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而依附於漢朝。呼韓邪單于為了能夠獲得漢朝的支持,主動向漢元帝自請為婿。漢朝當然也希望能通過呼韓邪單于來消耗郅支單于的力量,於是就從宮女中選了一個人嫁給了呼韓邪,這個人就是王昭君。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最終控制了整個匈奴,昭君出塞這個事情也在後世廣為流傳。出使後的王昭君和匈奴人相處的很好,還向匈奴傳播了大量的文化知識,為匈漢和平做出了貢獻。

2、文成公主入西藏:在中國歷史上,文成公主入西藏是同昭君出塞有著相同歷史地位的和親。當時的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經過了一番奮鬥之後,相繼的擊敗了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等部落。連續的勝利之後讓松贊干布開始膨脹起來,於是他開始向大唐進軍。在被大唐擊敗後,他認識到自己的實力不足,主動向大唐請婚。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大唐與吐蕃的和平,從宗室中選了一女子,封為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在此之後的長達兩百年時間裡,吐蕃與大唐都維持著相對和平的關係。每次有新的贊普要繼位,都會請唐天子來“冊名”。文成公主雖然遠嫁到了西藏,但是她為西藏帶去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促進了大唐與吐蕃的和平。

  • 和親的目的

通過對歷史的學習,我們會發現,不同時間段的和親有著不同的目的

1、為了緩解當時所處的危機環境。在漢朝建立的初期,漢高祖劉邦被匈奴的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因為當時漢朝的實力不足以戰勝匈奴,漢高祖派遣婁敬為使者,與匈奴和親:

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使婁敬往結和親約。

這一次的和親雖然漢朝是以失敗者的身份主動提出的。但它給了漢朝發展的時間,讓建立不久的大漢王朝得以休養生息。

2、以軍事為目的的和親。在古代的時候,和親往往也是締結盟約的一種手段。當一方的力量不足以滿足他所要完成的軍事目的的時候,就會選擇和親的方式來尋求新的軍事力量,來幫助自己完成軍事目的。

3、以促進雙方和平,穩固兩國關係為目的的和親。歷史上,最被人們所稱頌的兩次和親,都為和親雙方帶去了和平,這是一種偉大的和親,沒有什麼比和平更加可貴。

  • 為什麼在宋朝的時候,外交政策中沒有和親

一、根據不同的協議來分析其原因

  • “澶淵之盟”:

1、“澶淵之盟”裡面有很重要的一條,那就是遼國要稱宋朝為“兄長”。由此可見“澶淵之盟”在經濟上宋朝的確是損失了,但是在名號上宋朝看上去反而更有尊嚴。所以說,對於好面子的宋朝而言,統治者不會選擇“和親”這種有損國家“尊嚴”的方式。

2、對遼國而言,能得到歲幣這種有實質性價值的東西,要比“和親”來的更實惠。和女人相比,遼國更為缺錢。而對宋朝而言,他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支付這一筆“歲幣”,能用錢解決的事情那就不會用人的。

  • “慶曆和議”:

1、“慶曆和議”是北宋與西夏的和議。在簽訂“慶曆和議”的時候,西夏已經與遼國聯姻了。宋朝怎麼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西夏來做一個第三者呢?

2、西夏的統治者李元昊是一個民族感極強的人。他根本就瞧不起宋朝,即便宋朝拋開自己的面子選擇與李元昊和親。按照李元昊的個性來看,他都會選擇拒絕。

  • “紹興和議”

1、南宋朝廷於金國簽訂“紹興和議”的時候宗室早已經被金國擄走了。當時的南宋根本就沒有宗室女子可以去和金國“和親”。

2、金國更在乎的是南宋的土地與財富,即便有宗室女子可以“和親”,那也只能是附贈品,無法替代土地與財富。

二、對上述的原因進行一下總結

1、隨著時間的推移,少數民族政權的野心也隨之膨脹。到了宋朝的時候,對少數民族政權而言,土地、財富這些更為實惠的東西,要比“和親”為他們帶來的實際價值高。

2、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和親之所以能成為有效的外交策略,有很大程度上基於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政權的內心敬畏或者憧憬。雖然說有些時候是中原政權在弱勢的時候與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但對於少數民族政權而言,這種和親可以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而宋朝的時候,無論是西夏也好,還是遼、金也好,他們並沒有覺得中原政權有多麼的高貴,他們不需要滿足這種虛榮心。

3、宋朝本身也不願意選擇和親這種有損尊嚴的事情。在宋朝的統治者眼中,和親是一種羞辱,他們寧可選擇用錢來換取和平,也不想通過“賣女兒”的方式來維繫雙邊關係。

結語

“和親”作為歷史上一種慣用的外交方式在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民族融合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個外交政策在宋朝卻沒有被使用。宋朝寧願選擇割地、賠款也不選擇和親的原因要從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看。主觀上宋朝為了維護自己所謂的尊嚴而牴觸和親。客觀上少數民族政權也不願意選擇和親的方式。同“和親”相比,賠款與土地帶給他們的實際價值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