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真正的修行,修的是“未知”的心念


道德經:真正的修行,修的是“未知”的心念

人生是一場修行,也是完善自我的過程。

一個人明白什麼是對錯的時候,他會按照既定的標準前行,這不叫修行,真正的修行修的是未知的心念,是迷與悟之間的區別。

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修行,修的就是自己未知的“迷”。

自己始終執念某一個念想,讓我們永遠處在一個問題和矛盾之中時,就會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就好像一個人身處迷悟之間,他會永遠看不清方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

很多人的人生因為自己的言行不當,無法客觀認知而變得更糟糕,就是因為他不能把自己的問題當做問題。

道德經:真正的修行,修的是“未知”的心念

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番話: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是以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好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是毛病,聖人之所以沒有毛病,就是因為他把毛病當做毛病去對待,所以他就沒有毛病了。

正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有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處於迷的境界之中,無法客觀的審視問題,更無法悟透自身的問題,才是人生最大的可悲。

道德經:真正的修行,修的是“未知”的心念

晉朝時,有一個人叫周處,年輕的時候特別蠻橫,鄉里人都將他們稱為禍害,這個時候在義興河中有一條蛟龍,山中也有一個老虎,一起危害百姓,百姓將這三者稱為“三害”。

有一天,一個人勸說周處去殺虎斬蛟,其實是希望三害之中只剩下一害,周處聽了之後立刻殺死了那隻老虎,又跳進河裡斬了蛟龍,但是當他殺虎斬蛟之後,在水中游了很久都沒有上來,別人以為周處和蛟龍搏鬥時已經死了,就一起慶賀,認為三害同時除掉了。

結果這個時候周處回來,撞見這一幕,這個時候他才知道,別人早已將自己當成禍害,因此決定改過自新,這個時候他就去拜訪陸機和陸雲。

他見到陸雲之後,就把這一情況告訴了陸雲,就說:“我想要改正,可是歲月已經荒廢,擔心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

陸雲說:“古人早就懂得‘早上明白的道理,晚上死去也甘心的道理’,何況你前途還有希望,再說人只怕沒有志向,何必憂慮美名得不到宣揚。”

於是周處下定決心改過自新,最終成為忠臣孝子。

道德經:真正的修行,修的是“未知”的心念

據歷史記載,周處除害之後,在鄉鄰父老的鼓勵之下自立自強,直到擔任太守職務,而且周處在當上太守之後,在工作期間結了30年積案,讓叛羌戎狄都歸順朝廷,做了許多被人稱讚的事情,到最後他帶兵作戰,在彈盡糧絕下戰死,真正做到了忠臣孝子的地步。

這個故事對於周處來說並非是詆譭,而是一種宣揚,宣揚的正是周處從迷到悟之間的轉變。

人永遠不怕出現問題,因為古人常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明白這個道理,到晚上死都無憾了。

而最可怕的,則是一個人身處問題之中,卻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深受自己的執念遮蓋和束縛,那麼這樣的人一生都談不上覺悟。

所以看到自己未知的問題,也要看到自己的執念所在,這才是修行。

道德經:真正的修行,修的是“未知”的心念

一位學者請示禪師,說:“古德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不幸的人認為是學說,有信仰的人認為不可思議,不知信與不信,哪個正確?”

禪師這個時候就說:“這是文殊菩薩的情節,並不是凡夫俗子所能參透的,信者為菩提,不信者為真諦。”

學者說:“不信者為邪見,禪師怎麼能說是真諦呢?”

禪師回答說:“不信者自不信,真諦自真諦,正因為是真諦,凡夫俗子才會斥之為邪見。”

信與不信之間隔著千山萬水,而迷與悟之間,也隔著我們看不見的人生和通透,這是佛法真理,這更是人生修行的真理。

在信與不信之間,如何轉變呢?

就是放下自己的念想,把物質世界通通去除,把自己的身體念想通通放下,放下的也是執念,這時便能看到未曾看到的一狀態,這便是修行。

道德經:真正的修行,修的是“未知”的心念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