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大家上的80%網課,都算不上在線教育

  是的,我相信在線教育一定是未來趨勢,但此次因為疫情隔離,學生延遲開學而催生的80%網課,都算不上什麼真正的在線教育。

  至少我觀察到是這樣的。


對不起,大家上的80%網課,都算不上在線教育


  這一輪網課大致分三種形態吧,公立學校的網課算是“大一統”類型,民辦雙語類或國際化學校會加載些自己的設計和特色,算是“小而美”,第三種網課來自機構,算是“產品化”的課程。

  這三類我都特別去了解了一下,為的是想弄清楚,疫情之下促成的到底是“在線教育”的春天,還是凍土仍然堅硬。

  實際上我自己的孩子也正在經歷這一場在線教育的全民實驗,這使我不僅能從“在線教育”的邏輯上去看在線教育的得失,還能從用戶體驗上去感受這個“現象”。

  首先看“大一統”類型的網課。我覺得這一型網課完全暴露了大家對“在線教育”的一個誤解:那就是覺得“開個視頻就是在線教育”,排練排練,然後對講課的“腳本”做些編輯優化之後,架上攝像機,就叫在線教育。

  但實際上,這種“高度還原”線下課堂的視頻,離在線教育遠矣。

  且不說課講得如何,只說這種形式,與真正的課堂相比,至少出現了三重崩壞。

  一是教師節奏感的紊亂;

  二是班級生態的崩壞;

  三是師生間“時差”困境。

  第一是節奏感的紊亂。

  今天老師上課,無論是公立課堂還是引入個性化教育的國際範課堂,對知識點的“灌輸式”教學,或多或少都被現代教學法迭代了。


對不起,大家上的80%網課,都算不上在線教育


  現代教學法的意義是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老師會做更多不同形式的引導,幫助學生鞏固。

  我女兒在公立小學唸書,我去參觀過學校的公開課,一堂課時間裡,老師除了講解內容,會分組讓小學生互相討論、互相講述,這就是或多或少引入現代教學法的課堂。

  但是換到在線模式,老師其實沒有機會,也沒有技術支持去做這樣的鞏固,一刀切的內容讓小學生又回到了“靠天收”聽課的狀態。

  老師的感覺很像斷腕的壯士,能感覺出來網課與孩子的差距在哪裡,卻很難彌補,且小學生的接收程度、家長的陪讀程度都不一樣,對老師來說,對班級的掌控感和節奏感,都被一道屏幕截斷了。

  第二是班級生態的崩壞。

  什麼叫做班級生態,其實是一個同伴學習的概念。

  小學生通過注意同班同學回答問題的陳述、當堂自己解決問題的反思、小組共同完成任務的體驗,去感受相同知識點,同伴是如何理解的,“我”的理解是相同還是不同,同在何處,不同在何處。

  這是學習的生態,而“網課”隔斷了這種生態。

  第三是“時差”困境。 “時差”困境其實跟前兩者相關,但表現形式會很值得思考。老師和家長其實都在關注同樣的問題,這樣上課,我的孩子到底學得怎麼樣?

  對於老師來說,孩子接觸每門學科的時間,就是對著電視的20分鐘。隔著網絡,我都能感覺出老師的壓力和焦慮。

  每天20分鐘,這知識點到底掌握的是好呢還是不好呢?這開學了,網課的內容是重上呢,還是就當上過了呢?重上浪費時間不說,這自以為“得之矣”的熊孩子能好好聽嗎?不上呢?這知識點真掌握了嗎?

  所以老師會一直跟家長說,預習複習根據自己的情況多做些練習。

  然後家長也很崩潰啊,每個老師都以為孩子只學了20分鐘,其實孩子從早上8點到晚上5點半,連著體育課,一通跟下來,可真沒啥空閒。

  等晚上一回顧知識點,發現要回爐的地方多了去了,一抬頭,發現睡覺時間早過了。

  這是“大一統”的網課,“小而美”呢,我放在最後說。我先來說說機構的。

  機構開網課,也有兩種情況。一是有網課傳統的,二是疫情之下,沒奈何趕鴨子上架的。後者甚至還不如大一統網課,兩個方面很難擺平,一是上課效率,二是控場。

  孩子分分鐘把網課玩成點贊聊天室,根本拉都拉不回來。

  但是有網課傳統的機構。不點名了,除了被擠爆的意外狀況,總體還是貢獻了很多在線教育的積極範例,總結出來有這樣幾點: 1、對知識點的精細化拆分;2、課堂流程與節奏的成熟;3、交互練習獲得即時學習反饋。 其實這三點做得相對成熟的網課,對“大一統”式直播課的問題,或多或少是有些借鑑意義的。

對不起,大家上的80%網課,都算不上在線教育

  而通過這三點觀察,我只想吐槽一句,那些頭部機構花了那麼多金錢、人力和時間研發設計的網課流程,難道不值得其他網課發起單位研究一下,吸取點經驗嗎?

  最後我再來說那些“小而美”的,我覺得與機構在線教育相比,他們貢獻了另一種經驗。

  因為機構的“產品化”網課,雖然在節奏感、控場、反饋與評估上做得不錯,但唯一無法反駁的質疑就是——這是“教”的產品化呈現,卻沒有“育”的內涵。

  那麼一些民辦雙語或國際化學習則在“育”上有些獨創性做法。

  這期間,我剛好跟一個教育集團的老師聊天,談及在線教育,她給我描述她們學校的做法。

  首先是發給學生一份學習指南,描述清楚學生需要自學或有所準備的內容,繼而在線過程,重點還是如同一個線下的課堂,或是更像我們的線上會議,學生分享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老師再彙總,給予各個學生不同的指導,同時分別安排下一個週期的準備工作。

  在這樣的“在線教育”中,知識點與教學法反而有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意味。

  但是我知道哈佛和MIT的一些創新項目,是採用過這種“各自學習,集中討論”的模式,並且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做分佈式學習(distrubuting learning),意思是每個人都能向每個人學到新東西。當然作為課程,分佈式學習要建立在每個人都做好充分準備的前提下。 但我後來又想,這也許是一種更適合3年級以上的學習方式。

  無論如何,從可汗學院到分佈式學習,在線教育的本質意義在於“個性化學習”,而不是存在於線上的一刀切式學習。

  在線教育的精細化之路、與教育之規律並行而不悖的探索、迭代之路,還有的好走。

  還是那句話,我相信在線教育是未來趨勢,但我不希望我們的孩子,迷困在邏輯錯誤的在線教育虛假繁榮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