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鮮卑是不是能理解為一個民族的各個朝代?

野夫修禪



這話題確實可以值得討論,向上題所說,其實在今我國北部鄰居蒙古國就是這樣認可的,他們把匈奴,突厥,蒙古,契丹認可為他們的朝代,為什麼他這樣認為,按理說它完全違揹我國正統歷史,原因是這些民族史是屬於我國曆史範疇,匈奴先祖為夏后氏之苗裔,叫淳維,意思就是夏被商滅了後,夏後履癸一支逃亡北方,成為商以外化外之民,漸漸到戰國時形成了匈奴,與秦漢可以說恩怨情仇,都屬於華夏圈。


而蒙古國為什麼這麼情鍾於把匈奴列為他國曆史,這是無可厚非的,誰怪他在強盛的時候在外蒙古發家的,匈奴當時可以說影響範圍很廣,而且深遠,雖然不存在了,可是餘威仍在。當時他讓千古一帝秦始皇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頭疼,甚至一度讓漢朝臣服,匈奴統治重心在今蒙古國境內,王庭和龍城也在於此,極盛時期北部在貝加爾湖以北丁零,東部在東胡,西部在烏孫,月氏,一度到裡海。


所以匈奴的出現改變了當時亞洲的政治格局,使大月氏西逃中亞,稱雄於印度,建立了貴霜帝國。另一方面,他也造就了主要敵人西漢的強大,雖然漢武帝沒有滅匈奴,可匈奴仍盤踞在外蒙古。成也漢朝敗也漢朝,匈奴在東漢時西遷,一直威脅到歐洲東羅馬帝國,匈奴阿提拉就是當時最有氣勢的匈奴王。



匈奴雖然坎坷沒有留下足跡,可卻延續了很長時間,從夏商朦朧時期,到戰國和秦漢的強大,東漢的沒落,到五胡十六國時的復興,在今陝北的榆林統萬城遺址就是匈奴後裔赫連勃勃的大夏國都。所以匈奴這樣輝煌的歷史肯定少不了,蒙古國自然把它當做它的起始,是唯一可以匹配秦漢的北方政權,還有一點是匈奴和蒙古風俗較為接近,在今蒙古國境內大部分還有匈奴遺留下來的民族風氣,所以他們這樣認為是不無道理的。


除了匈奴,就是鮮卑,鮮卑不必說,影響力在東漢和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突厥重要說一下,它也是蒙古國的匈奴之後最有威望的北方草原政權,突厥雖然起家阿爾泰山,可他卻一部分歷史在外蒙古,另一部分在中亞及其他西亞地方,也包括中國。突厥要比匈奴影響更廣,先是歸附於柔然,為其鍊鐵奴。徙於金山南麓(今阿爾泰山), 因金山形似戰盔“兜鍪”,早在南北朝時就朝貢於西魏。

突厥在隋唐時一直是威脅北方的強大草原政權,所以蒙古國把它作為延續不足為怪,它建立了西到裡海東到東北的大帝國。後又在西亞建立塞爾柱帝國,奧斯曼帝國,在亞,非,歐各國影響很是深遠,而蒙古國卻只擁有它一方面而已。

突厥在草原退卻以後就是契丹 遼,說也也是,蒙古國把遼當成他們歷史卻實有點說不過去,畢竟人家統治核心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但不管怎麼說,早期蒙古人還是受遼文化影響特別深 ,比較遼朝統治過外蒙古,建立了西北招討司。蒙古不用說,是它本國史,建有大元還有四大汗國,等等影響世界。所以它把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納入朝代不足為奇,因為這樣證明完全是想把它與中國歷史的秦漢隋唐宋等對立著看,這樣也就有本國曾經的輝煌。


龍文說史


不能。

因為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鮮卑並非同一群人,他們之間有的並沒有血統上的傳承關係,在語言、風俗上很多也不一致。

首先,蒙古、契丹、鮮卑是“近親”。

蒙古、契丹、鮮卑的祖先都是東胡。

東胡是指活動於內蒙古東部從昭烏達松漠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部族,其後裔包括鮮卑、契丹和室韋-達怛人。

其中,室韋-達怛人就是蒙古的前身。例如,《隋書》有云,“契丹之類也,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號室韋”。

成吉思汗的祖先孛兒帖·赤那正是率領著蒙兀室韋部,離開額爾古納河流域後,方才遷徙至不兒罕山。

既然蒙古等族都是東胡之後,就不可能是匈奴的後裔了。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匈奴在古代史籍中被稱作是“胡”,因此——“東胡”與“胡”顯然不可等同,前者指的是位於“胡”東邊的部族。

最後再說說突厥的事。

突厥,包括阿史那氏的藍突厥(Göktürk)與非阿史那氏的黑民(Kara budun),他們的前身都是鐵勒(敕勒、高車)。

鐵勒也就是突厥史料中的烏古斯人。正如《闕特勤碑》所言:

Toquz oɣüz bodun käntü bodunum ärti(九姓烏古斯為吾之人民也)。

據說,鐵勒人的祖先是匈奴單于的女兒與天狼交配所生,或許與匈奴有聯繫。

但是,《闕特勤碑》還明確指出:室韋-達怛和契丹與突厥為敵。可見他們與突厥不是一回事。

總而言之,這些民族史的問題不可憑想象定論。


HuiNanHistory


匈奴黃金家族與夏朝同源,是末代夏後履葵的兒子淳維的后羿,所以匈奴黃金家族與漢族同源!突厥是柔然人的鍛奴,與匈奴鮮卑沒有直接關係!不過確實中國北部第一個擁有文字的遊牧民族!鮮卑契丹蒙古是同源,是發源於大興安嶺的東胡人的演變的結果,但鮮卑和契丹脫離東胡較早,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民族政權,也都承認自己是中國!蒙古脫胎於唐朝的蒙兀室韋,歷經唐遼金,直到成吉思汗時才被統一成為一個民族,不過蒙古發展崛起都是在中國管轄範圍內,當然也就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政權!女真與滿洲雖有聯繫但畢竟還不是一個民族,宋朝的女真是唐朝靺鞨的後裔,但明朝的女真卻不是宋時女真的直接後裔,而是周邊部族轉化而來,所以皇太極改名滿洲也就是承認了建州女真不是承襲自宋時的女真!女真-發源於大興安嶺以東,鮮卑蒙古發源於大興安嶺以西,契丹是鮮卑南遷後的變異,匈奴是華夏遷入漠北長期融合的結果,突厥是北方各族雜和的結果,他們之間沒有直接關聯,但都與漢族有關,漢族的族源就有他們每個民族,他們所建立的國家也不是完全脫離於中國歷史的,早已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金微大都護


這個問題提的雖然簡單,但既不能簡單回答是,也不能簡單回答否。

匈奴、鮮卑、突厥和蒙古肯定不能說是一個民族,因為民族的定義不適合描述北亞草原遊牧民幾千年的融合與分裂。

雖說他們不是一個民族,卻是同一語族——阿爾泰語族。儘管語族不代表他們的血緣,卻也能說明很多草原部落的源流。

我個人琢磨這個問題很多年,我的觀點是蒙古高原大體上是兩個部落群輪流坐莊,所有史書上的部落都起起伏伏,不斷興衰,也都有血脈留傳至今,沒有大的變化,只不過漢語翻譯的原因,感覺總有新的民族或部落從頭崛起。我的觀點不算今天主流學術觀點,也確實缺乏考古支撐,僅供參考。

從匈奴開始考據吧,他們自稱稱匈人、胡人,發音類似Hun,他們應該是今天突厥語系的祖先。

匈奴史上提到的東胡人,被冒頓單于驅逐到大鮮卑山,發展成烏桓與鮮卑。也是今天蒙古語系的祖先。

匈奴衰落,鮮卑從大興安嶺呼倫貝爾回到蒙古高原,拓跋部進入中原建立北魏,甚至分支進入青海建立吐谷渾。但我更關注另一部分消化了匈奴,建立柔然,成為草原的主人。

關於柔然,史書只說蔑稱為蠕蠕,但我覺得柔然王室的很多名稱接近後來的蒙古語,比如柔然可汗木骨閭,放到元代我們可能會翻譯成木華黎,檀曇可汗,我們可能會翻譯成韃靼,甚至塔塔爾。我覺得柔然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塔塔爾或者韃靼的音,這個部落名稱在草原一直是強大的存在。

柔然衰落,突厥崛起。

中國史書上描述突厥是鐵勒的一部分,為柔然煅奴,趁柔然衰落而崛起,但我覺得這些“煅奴”實則就是被征服和統治的匈奴人。匈奴部落中屠何,也稱屠各,應該是突厥Tuck這個稱呼的緣起。

對照唐宋史,突厥、回紇相繼衰落,似乎契丹、金統治了草原,但結合蒙古秘史,你會發現他們的統治僅僅是名義上的,草原處在多種勢力共存的狀態。草原太大,打不贏就跑,誰都能被打敗,但誰也不容易被打死。

直到鐵木真的蒙古崛起,製造了所謂的蒙古民族,蒙古語系才真正開始統治草原。

鐵木真的創業史大家最為耳熟能詳,狹義的蒙古部落,至少不包括塔塔爾、乃蠻等部,他們都曾在契丹和女真的名義統治下稱臣。如剛才提及到的,強大的塔塔爾人應該就是柔然部落的延續,乃蠻應該就是奈曼,是更為發達的匈奴—突厥—回紇部落。

而蒙古這個名字,來自蒙古兒室韋,而室韋這個名字應該就是鮮卑的轉音,能翻譯成一個叫蒙古兒的酋長統治的鮮卑人部落,如同奧斯曼土耳其能翻譯成奧斯曼大王領導的突厥部落。

蒙元之後,四大汗國與中亞五國的淵源,史書記載的清清楚楚,反倒在今天被定義為民族。

而蒙古本部在明代分別為瓦剌(也就是衛拉特蒙古)和韃靼瓜分,衛拉特再分裂出準噶爾、土爾扈特等等,到清代乾隆擊敗準噶爾統一了蒙古概念,我們把大漠南北習慣性的稱為“蒙古大草原”。

總的來說,就是北亞草原歷史就是Hun-Tuck和Siber-Tartar-Mongol兩大遊牧集團爭奪生存權的爭鬥史。



小米尚進


我是六菠蘿,閩南小生一枚。

當然不能,就好比說古代的洛陽和現在的洛陽一模一樣嗎?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個人認為用一句話描述它們比較恰當:他們都是在不斷的融合中形成了新的政治勢力!

匈奴,其實匈奴也不是一個血緣、風俗、文化完全統一的整體,在西周時零零散散,有好幾百個分支和部落,比如大荔、渾邪、樓煩等等,只是到了冒頓單于才依靠武力統一了他們。不過他們的風俗“大體同”。

自匈奴被漢武帝打敗後,一部分臣服於漢朝,一部分西遷,在歐洲建立了阿提拉帝國,這個不多說。重點是沒有逃走的匈奴人留在了鮮卑山和烏桓山,逐漸形成了鮮卑族。

鮮卑大家都比較清楚,東部鮮卑數慕容,西部鮮卑數拓拔。在南北朝他們是主角。自從北魏分裂後,鮮卑族逐漸淡出了主角場,後依附於突厥。

突厥,其實也是一言難盡,它們既有鮮卑後裔的血液,也可能有中亞薩喀人的基因。到現在對於突厥的分類還沒有完全定論,所以我也不輕易下結論。

以此類推,上述幾個民族都是“接力棒”的形式,一代一代延續。但又不能說是一個家族,因為他們已經稀釋的差不多了。


六菠蘿說歷史


於情於理上是可以的,但是從中國正史認知角度上來說不可以!中國正史的史學家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不是天下共主的正統的中央王朝,是不能稱之為“朝”為“代”的。我們把元朝與清朝看做中國的正統王朝,是因為他們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中央王朝,而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至於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建立的政權,只不過是中國正史中史學家們認為的,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在中國正史當中,地方政權的君主稱為“主”,如“後趙主石勒”、“契丹主耶律阿保機”、“金主完顏阿骨打”等,只有正統的中央王朝的君主才有資格稱為“帝”,如宋武帝、陳文帝、宋太祖皇帝、北魏孝文帝等(北魏君主被稱為“帝”,是沾了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的光)。但是一些正統的中央王朝的末代君主,如果失去掌控中央王朝的能力之後,就會被降格稱為“主”了。例如王世充在洛陽所立的隋朝末代君主,在唐朝建立以後被稱為“皇泰主”;五代的第一個王朝的後梁末帝,在後唐建立以後就被稱為“後梁主”。所以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建立的政權,不能被看作一個民族的各個朝代。蒙古國可以那樣認為,但是我們不能那樣認為。因為蒙古國要強調它獨立建國的合法性,而我們要強調統一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必然趨勢及肩負的歷史使命!


樂在今朝4


可以這樣理解:漠北草原遊牧民族,其實只是同一個族群的不同朝代。草原其實也跟中原一樣,正所謂:可汗輪流做,今年到我家。你家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_^

①4萬年前,血統Q印第安族,從印度北上,來到鮮卑利亞/外蒙古/貝加爾湖畔,狩獵猛獁象,導致丹尼索瓦野人滅絕。2萬年前,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到1.5萬年前,印第安族發現,猛獁象在減少,於是追蹤著猛獁象的腳印,跨越白令陸橋,遷徙到美洲新大陸。葉尼塞河畔的匈奴族群,也是Q血統,跟印第安族堂兄弟,中國人口也有3.5%的Q血統,除了幾萬年前的猛獁象獵手,就是投降漢武帝的南匈奴休屠王,安置在寧夏。

②3萬年前,血統N雷公(盤古O堂兄弟),從嶺南雷州,向北遷徙,抵達燕山北京,締造紅山文明。1萬年前,在南北夾擊下,向西逃竄到貝加爾湖畔。因為猛獁象已經滅絕,只好繼續向北,遷徙到北冰洋沿岸,獵鹿為生。雷公N後裔,形成諾基亞芬蘭族、薩摩耶族、雅庫特族。沒錯,薩摩耶族就是雷公N馴養的^_^目前,中國還有6.5血統N。

③3萬年前,漁夫C3血統,路過南海、路過東海,登陸滿洲蒙古。參與猛獁象的狩獵。5000年前,只有山海經記載的C3south(南支)帝俊,從滿洲南下,融入到中原來。到3500年前,建立商朝。孔夫子、司馬懿,都是商朝後裔C3s血統。目前,漢族還有9%的C3s殷商血統。沒錯,商朝其實就是提前南下的滿族^_^

④5000年前,烏克蘭的雅利安族R血統,發明馬拉戰車,馳騁西邊半個地球。1500年前,大興安嶺的鮮卑族C3north(北支),發明馬鐙,馳騁東邊半個地球。雖然不是五胡亂華的發起者,鮮卑族確實最後的受益者,因為建立北朝,並且自願漢化。

⑤後來的突厥、契丹、蒙古、滿族,其實都是鮮卑族的馬鐙騎兵的延續,騷擾了中原1500年,一次次入主中原。不過,除了鮮卑族,蒙元、滿清,都很注重血統界線,並沒有參與混血。所以,中國9%的C3血統,主要是5千年前的商朝C3s南支,極少有1千年來的滿族蒙古C3n北支。


醉哪吒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鮮卑是不是能理解為一個民族的各個朝代?當然是不能的,因為他們的定義並不符合同一民族的定義,至於為何不符合,就看下文詳解吧。


草原古族的興衰

既然要說這幾個族群的關係,那很自然就得簡單說一說他們的興衰歷史。首先鮮卑和匈奴可以說在同一時代存在過,但當時就被當作不同的部族對待,彼此還發生過戰爭。在此消彼長的過程中曾經有過相互臣服,後來匈奴在漢朝和其它草原部族的打擊下一部西遷,可能到了歐洲。沒有西遷匈奴人的則融入漢族和其它草原部族之中。而鮮卑後來入主中原,大量漢化。一些沒有漢化的鮮卑部族則演化成了其它民族。在鮮卑之後崛起的柔然也曾和鮮卑長期並存,柔然傳說說柔然始祖木骨閭是鮮卑奴隸。但柔然和鮮卑人建立的北朝多次發生戰爭。後來突厥崛起之後,柔然汗國滅亡,其部眾一部西遷,可能到了歐洲,另一部融入其它遊牧民族。

匈奴和鮮卑曾同時存在,當時就有區別

而突厥又是起源於柔然治下的阿史那部,但史書上也記載阿史那部本來不屬於柔然,而是在公元6世紀歸附了柔然,他們崛起之後又滅亡了柔然。後來中亞成了突厥的主要聚居地,之後部分突厥人進一步西行。後來崛起的契丹和突厥關係似乎比較遠,但有人認為他們起源於柔然或者鮮卑。後來遼朝滅亡之後,契丹人一部西遷中亞,最遠曾到過伊朗地區。另一部則在元朝先後融入漢族和蒙古族之中。蒙古的族源則最早可以追溯到東胡,之後和烏桓及鮮卑可能也有些關係,但真正成型則是在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各部之後。而在蒙古征服時期,還曾有大量其它民族融入蒙古族之中,真正的蒙古族可以說到蒙古征服時代後期才基本定型。

民族的定義

如果看這個過程,似乎這些草原民族之間是有很多聯繫的,那麼是不是可以說他們歷史上是同一個民族,只是名稱不一樣呢?那麼這個問題其實是牽涉到了民族的定義,就是什麼樣的族群才能算是同一個民族。應該說民族不是一個單一的定義,不是說有共同的祖先就一定是一個民族,也不是說有共同的語言就一定是同一個民族,同樣即使是文化類似,也未必是同一個民族。真正一個民族,應該是在語言、文化、歷史認同以及歷史傳承方面符合很多標準才成立的。

比如現代歐洲的斯拉夫民族,可以說確定是有共同祖先。但在歷史上,因為不同的歷史遭遇形成了不同的居住地域,而不同地域又使其受到了不同的歷史影響,最終形成了現在東西南三大斯拉夫族群,其中包含10多個民族。而現在的斯拉夫人儘管仍然還說同一個語族的語言,血統上也還有相近的地方,但最多也只能說是一個民族集團,而無法被說成是單一民族了。而且這些民族之間很多時候還相互敵視,互相之間的矛盾比和其它民族還大,比如同屬東斯拉夫族群的烏克蘭和俄羅斯以及同屬南斯拉夫族群的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

東西南三個斯拉夫族群,其中又可以細分成至少十幾個民族

同樣,即使在同一個地區,不同歷史時期出現且經過了巨大變化的族群,其實也是很難被歸入同一民族的。比如今天的意大利人和古羅馬人就是這種情況。今天的意大利人雖然和古羅馬人完全生活在同一個地域,而且在語言方面也有傳承。現代意大利語就是古羅馬官方語言拉丁語在意大利地區的通俗方言演化而來的,相當於意大利語的文言文。但從古羅馬滅亡到意大利民族誕生,之間經歷過無數變化,當地的拉丁人也和日耳曼、阿拉伯等不同民族有過不同程度的混血,而周邊其它一些民族也或多或少地繼承了古羅馬人的部分血統與文化。所以雖然意大利和古羅馬的關聯誰都不會否認,但說現代意大利人和古羅馬人是同一個民族卻不會得到多少人的認同。

有聯繫,但非同族

而另外一個角度還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參考。比如現代的中國其實是有一些民族和幾個古代遊牧民族有著密切聯繫的。而通過對這些民族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也可以得出一些線索,幫助大家判斷這些古民族是否是同一民族。

比如通過一些史料記載和現代基因等學科的研究,現代可以確定錫伯族和土族與古鮮卑人都有一定傳承關係,而達斡爾族和契丹人有一定傳承關係。我國新疆、中亞和西亞的一些民族和突厥人在語言上有一定的傳承關係。而蒙古族從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之後就一直傳承至今。

清朝時的錫伯人

首先說鮮卑人兩個可能的後裔民族錫伯族和土族。土族和慕容鮮卑人建立的最後一個政權吐谷渾有一定的傳承關係,其語言屬於蒙古語族東蒙古語支,這樣看似乎可以說鮮卑人和蒙古人好像確實很接近。但別忘了在現代被認為和鮮卑人有一定傳承關係的還有錫伯族。而如果把錫伯族再考慮進來,這個問題就又成糊塗賬了。因為錫伯族的語言是屬於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的。而且錫伯族的祖居地距離鮮卑人的發源地更近,被認為是沒有隨後來鮮卑人主體進入中原漢化的早期鮮卑族群的一支。所以如果以錫伯族為座標去分析,那麼鮮卑人似乎又跟滿族有關係,跟蒙古族關係不大了。但很明顯青海的土族又跟滿族很難扯上關係。

這種情況看似奇怪,但在遊牧民族裡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所謂“遊牧民族”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多數遊牧民族在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因為其生活方式,一方面居無定所,另一方面其人口構成也經常發生變化。所以在古代很多時候,在漢文史籍里名稱一樣的遊牧民族,其實並不是在血緣和語言上都一樣的民族,而很有可能是語言和種族都不太一樣的不同部落,因為一些特定的現實原因而結成的一個部落聯盟。所以即使在當時,名義上同屬一個民族的不同部落,其實是有可能彼此之間語言根本不是一個體系的。

蒙古族形成前夜的形勢,當時的克烈部和塔塔兒部其實都說突厥語族語言

而這一點在蒙古族剛剛誕生時其實也有體現,因為在蒙古族剛剛誕生時,被鐵木真的乞顏部先後吞併,最後和乞顏部一同成為蒙古族克烈部和塔塔兒部其實都是說突厥語族語言的部族,而乞顏部則說的是蒙古語族的語言。所以其實他們和乞顏部在之前其實不能說是一個民族,而是在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各部之後被乞顏部所同化了,成為了蒙古族的一部分。

同樣,一些和突厥有淵源的現代民族,所說的語言和蒙古語也是兩個語族,而這種差別即使是在蒙古族剛剛誕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北方遊牧民族及其後代的語言的語言都屬於阿爾泰語系,所以可以算一個大民族。但這種說法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且不說像匈奴的語言現代根本沒有定論,就算這些民族確實是一個語系,也和一個民族的概念相去甚遠。因為總不可能因為印度的印地語和瑞典語都同屬印歐語系的,就說印度人和瑞典人也是一個民族吧?

印歐語系的大致分佈

而契丹人的後裔在元朝基本消失,他們消失的方式則是元朝官方對他們的認定方式,即:

女直、契丹生西北,不能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直、契丹生長漢地,同漢人。

這段記載來自《元史》,而它告訴了我們兩個信息,一是契丹人後來主要分別融入了漢族和蒙古族,二是當時契丹人並不被認為是蒙古人,只是在西北生活的契丹人和蒙古人風俗接近,為了方便管理被視同蒙古人。而在現代,被認為是契丹人後裔的達斡爾族雖然和蒙古族也很接近,但卻也從來沒有被視為蒙古族。


所以草原上這些族群的變化,並不是改朝換代那麼簡單,而是同時都伴隨著民族性和語言等多方面的變化,這和農耕地區的改朝換代是有本質區別的。至於新誕生的族群繼承和同化了一些之前族群的部落,並不能構成說後面的族群和前面的族群是同一族群的理由,因為如果這樣,那中原鮮卑人在隋唐融入漢族,中原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元朝融入漢族之後,難道也可以說漢族和鮮卑人以及契丹、女真人都是一個民族?這顯然是不對的。因此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和蒙古之前有一定的聯繫沒有疑問,但說是“同一個民族的不同朝代”在道理上是講不通的。


桃花石雜談


不能算朝代,中國歷史上北方遊牧民建立的政權,大體有以下幾種。

一、遊牧政權。如匈奴、突厥等。統一草原的汗國政權,只是鬆散的部落聯盟。比如冒頓,就是匈奴各部的聯盟長。這些政權強勢時和中原王朝爭地盤,大多數時期還是從屬於中原王朝。

二、遊牧政權進入中原轉變為王朝。如北魏、金、元等。他們通過取代中原王朝的形式使自身成為王朝政權,成為時代的主體政權。

三、遊牧政權未進入中原就變為王朝政權。在未入主中原時算朝代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契丹,一個是大清。這是正是確立了國號年號登基稱帝的。遼宋並立,明清並立並最終明滅清起。

匈奴、東胡是中原政權在戰國後期和秦漢時期對北方遊牧民的統稱,他們基本包括了後來的遊牧民。來源大致有幾種。原住民(如古燕人等,夏商時期就居住在這裡)、戎狄北遷、夷人北遷、中原人北遷。

後來的鮮卑、突厥等等,都是在此基礎上分化合並形成的,其實可以看成是遊牧族群的延續發展,可能在匈奴時期只是一個隸屬於匈奴的小部落,人數也很少而已,後來發展壯大了才分出來單獨稱呼。

不過歷史上都是以中原政權為王朝,在遊牧民的認知中也基本如此。


塗山大蝦


可以不可以呢?

不是可以不可以的問題。

而是,放棄站在中原王朝的立場,放棄漢民族的立場,

這幾乎就是歷史的事實。


當然,草原民族沒有統一的文字,導致歷史無法記載,所以一代一代之間,並不能尋找到歷史的傳承,相互之間並不知道彼此的歷史,當然也就無法真正的給人一種歷史的延續感。


但是就人群而言,當年北方草原的那些名稱各異的北方民族,其實大抵都是同一批人群。無非是從這個聚居地遷移到另外一個聚居地,然後在這個部落統治的時期叫匈奴,那個部落統治的時期叫突厥,最後蒙古部落崛起後,大家就都叫蒙古好了。


我們說漢人。說到漢人的名稱由來的歷史,當然似乎只有2000來年,畢竟有漢王朝才有漢民族。但是這並不能解釋漢民族的真正由來,在漢民族之前,夏商周,春秋戰國,難道沒有漢民族的稱呼,就沒有漢民族的先人的存在了?漢民族是憑空冒出來的民族?顯然不是。在漢民族有了統一的漢這個稱呼之前,漢民族的先人就已經是這個土地上的主人。以前叫楚人,叫秦人,叫齊人,叫燕人罷了,只不過後來漢王朝建立後,是如此的強大,大家都把漢作為民族的稱呼罷了。


匈奴,柔然,鮮卑,突厥,契丹,蒙古,這些草原民族,在我們看來,都是一個個獨立的民族;這顯然是基於我們的某些心理因素,有意為之,倘若草原民族建立一個政權,就是一個獨立民族,那我們豈非有晉族,唐族,宋族?


別的不說,雖然今天蒙古民族成為了北方草原民族的總代稱,但是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的早期過程中,可是沒有什麼蒙古民族的,首先是蒙古政權才對。成吉思汗在自己征伐過程中,並不是以蒙古民族的身份,而是以蔑兒乞惕部的身份,以塔塔人的身份,只不過此後建立了蒙古政權,此後,人們才給他們一個統一的蒙古人的身份,此後才有了蒙古民族的稱呼。


把北方民族建立的每個朝代,都視做一個新的民族的誕生,這當然是有其深層次用意的,這裡就不談了。

還好滿清離今天比較近,不好忽悠,不然只怕我們歷史書也要把滿族和女真視為完全不同的民族了,雖然現在網上這種聲音已經不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