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08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接力城市徽菜之鄉、廚師之鄉、徽墨之鄉

績溪縣


績溪08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接力城市徽菜之鄉、廚師之鄉、徽墨之鄉


一、 績溪概況

績溪縣隸屬安徽省宣城市,位於安徽省南部,地處北緯29°57′—30°20′,東經118°20′—118°55′之間。南與黃山市歙縣接壤,北靠寧國市,西與旌德縣相接,東鄰浙江省臨安市,縣域內,西起金坑以西山脊,東至灰石嶺山脊,東西直線距離59.5公里;北起龍門嶺山脊,南至蓮金山南巔,南北直線距離42公里。績溪縣轄華陽鎮(縣城)、臨溪鎮、長安鎮、上莊鎮、揚溪鎮、伏嶺鎮、金沙鎮、瀛洲鎮、板橋頭鄉、家朋鄉和荊州鄉等8鎮3鄉,共11個鄉鎮。縣域面積11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16.2萬人。績溪縣人民政府駐地位於績溪縣中南部的華陽鎮。華陽鎮東與瀛洲鎮相鄰、南與臨溪鎮接壤、西與長安鎮交界、北與板橋頭鄉和揚溪鎮相連,鎮域面積87.5平方公里。京福高鐵、溧黃高速、皖贛鐵路、215省道、217省道縱貫縣境,縣城距黃山機場56公里,距杭州蕭山機場250公里。此外,皖贛鐵路複線及原線的擴能改造、黃山到杭州客運專線、績溪至黃山風景區快速通道已經開工建設。

二、 歷史沿革

績溪是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接力城市,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廚師之鄉、中國徽墨之鄉,2007年績溪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績溪歷史悠久,徽嶺南北分佈的十餘處遺址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縣境內就存在人類活動的足跡。夏、商朝,為揚州屬地,春秋戰國先後從屬吳、越、楚;秦會稽郡;漢先後屬鄣郡、丹陽郡、宛陵、新都郡(後改新安郡)。南朝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析歙縣華陽鎮置良安縣,縣治在揚之河東岸大屏山麓後岸村(今後外村),為績溪置縣之始,迄今具有1400多年置縣史。到唐朝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正式置績溪縣。因縣境內乳溪、徽溪相去一里並流,離而複合,合於縣城所在地古華陽鎮,故名為績溪,擁有1200多年的建城史。績溪古為歙縣屬地,從梁大同元年置縣到清末,績溪(良安)始終是古新安、古歙州、古徽州屬縣,為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孕育徽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績溪不僅是徽州文化發源地之一,同時還與徽州地名由來有著重要淵源。關於“徽”之起源地理之說的兩個解釋都來自於績溪,一為山水之名,因在績溪縣境內有徽嶺與徽溪,故得名徽州;一為地方之名,因在績溪縣境內另有大徽村 。康熙年間置安徽省,取名於“安慶”、“徽州”二府之名,故績溪亦成為徽州、安徽地名之源。

三、 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1、績溪是活態的徽文化博物館

績溪位於安徽省東南部的徽嶺山區,山連黃山與天目山山脈,水分長江和錢塘江水系,是徽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績溪歷史名人在教育、軍事、商業、工業、農業等領域的貢獻均相當突出;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墨的遺產地、徽菜工藝的發源地和徽州三雕藝術的研究基地,是徽文化的重要載體,活的徽文化博物館。

2、績溪古城是古徽州地區城市選址思想的重要實例

古徽州文化體系中,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的宇宙觀,力求山、水、城的和諧相融,具有獨特地域特點。績溪古城選址與佈局以徽州風水理論為指導,深受堪輿之說影響,力求山、水、城的和諧相融,是古徽州強調“天地共生、天人合一”城市選址思想的重要範例。從古城選址來看,西北部是徽嶺山脈,東面緊鄰梓潼山,西南是河谷平原和廣闊的丘陵地;揚之河環古城東側而過,徽溪、乳溪分別環古城北側和南側匯入揚之河;共同構成了“枕山、環水、面屏”的城市山水格局。

3、古城格局依傳統禮制又凸顯徽州地方特色

古城順應自然地形,呈現出生動的鯉魚狀仿生形態,大寧渠與水關圳兩渠一東一西,穿城而過,創造了流動的水街空間。主要道路正向相交、次序井然,次要道路順應地形、因地制宜。功能分區遵循古制、嚴謹明確,城北公共建築與城南居住街坊涇渭分明。外部空間靈活多變、不拘一格,普通民居依道路、水圳及地形走勢分佈,佈局自由靈活。整個古城規劃建設是封建禮制思想和徽州生態觀的完美結合,對中國古代城池發展和演化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4、古村落與古城相映成輝,共同形成績溪文化遺產體系

績溪境內保留有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龍川村,以及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馮村、石家、上莊、磡頭、湖村,以及安徽省傳統村落、以及其餘傳統建築分佈較多的古村落。這些古村落仍然保持著傳統文化特色,在歷史上與古城緊密聯繫,在空間上與古城呼應,規模上與古城形成不同層次,文化內涵上有同有異,共同形成績溪文化遺產體系。

四、 重要文物和歷史建築

經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績溪縣域內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共計453處。其中,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57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尚未核定為保護單位39處。主要集中在績溪歷史城區、瀛洲鄉、上莊鎮、伏嶺鎮等地。績溪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類型涵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不可移動文物中的五類,絕大多數為古建築類。共有古建築42處,佔績溪縣文保單位總數的73.7%;古遺址6處,佔績溪縣文保單位總數的10.5%;近現代重要史蹟和代表性建築5處,佔績溪縣文保單位總數的8.8%;古墓葬2處,佔績溪縣文保單位總數的3.5%;其他2處,佔績溪縣文保單位總數的3.5%。績溪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形成於不同的歷史時期,從新石器時代延續至近現代,是古徽州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其中明清時期的文物古蹟佔大多數。績溪縣歷史城區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總計18處,佔縣域各級文保單位總數的31.6 %,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包括週四宗祠、績溪文廟和五教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包括化龍亭與化龍池、文昌殿、明倫堂考棚等。

五、 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1、績溪地處徽州文化核心區,文風昌盛,自古被譽為“東南鄒魯”,非物質文化遺產燦若繁星。績溪縣“非遺”普查共登記非物質文化遺產300餘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3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8大項299小項,內容涉及民間文學、民歌、民間戲曲、手工技藝、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和遊藝、傳統體育競技等類別。

2、績溪縣先後建立徽墨、徽劇、徽州三雕、績溪民歌、抬五帝游龍舟跳旗、傳統舞蹈、傳統美術等20餘家傳習基地和傳習所。目前,擁有國家級生產性保護基地1家、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示範基地4家、省級傳習基地4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3人(已去世2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55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61人。2008年1月納入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