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名城格局特色為“城、市、河、湖”

聊城


聊城-名城格局特色為“城、市、河、湖”


一、城市概況

聊城位於山東省西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總人口632萬,轄8個縣(市、區)、1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省級高新區和1個旅遊度假區,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多張國家級名片。近年來,聊城市先後被列入中原經濟區、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山東西部經濟隆起帶,成為國家和省區域發展戰略疊加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進步。

1994年,批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城區北至東昌西路,南至湖南路、西至昌潤路、東至柳園南路,面積11.25平方公里。

二、歷史沿革與價值特色

(一)城市歷史沿革

聊城地區歷史悠久。唐虞3代(指唐堯、虞舜夏、商、週三代),聊城屬兗州之域。

春秋時期,聊城屬齊國。戰國時期,聊城屬齊國。

秦屬東郡。漢朝聊城屬兗州部東郡。東漢聊城仍屬原州郡。

三國聊城屬青州部平原郡。晉朝聊城屬冀州部平原郡。南北朝時期仍承晉制。後魏聊城屬濟州部平原郡。齊周,聊城屬平原郡。

隋朝,聊城屬魏州武陽郡。唐朝,聊城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

宋初,聊城屬河北東路博州博平郡。遼、金承宋制,聊城、屬山東西路東平郡博州。

元代,聊城屬東昌路總管府。

明代,聊城屬東昌府。清代沿用明制。清末,聊城屬東昌府。

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80年間,域境建置無大變化。

民國三年,東臨道駐聊城。民國十四年,為東昌道。

1936年設聊城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抗日戰爭爆發,共產黨領導下的縣、專區抗日民主政權逐步建立。1939年,魯西北行政委員會成立。1940年,成立魯西北行政主任公署。1941年,成立新的冀魯豫行署。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北方局,建立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個中央分局,同時恢復冀魯豫、冀南兩區行署。

1949年,聊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屬平原省。

1952年平原省撤銷,聊城專署改屬山東省。1956年設聊城專區。

1967聊城專員公署更名為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7月,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聊城地區行政公署。

1998年3月,聊城地區行政公署更名為聊城市人民政府。

(二)歷史文化價值

1、華夏史前文明在黃河中下游流域重要文化遺蹟集中分佈地區。

2、商貿、交通文化交相輝映的運河文明傳承地。

3、籓籬兩京、多次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軍事要衝。

4、中國明代經濟移民背景下的華北平原農業大發展代表地。

5、輻射三省的中西宗教文化彙集、繁榮之所。

6、包容多重文化的仁厚寬和的人文精神。

(三)名城格局特色

聊城名城格局特色為“城、市、河、湖”。“城”為古城區,是軍事重鎮和按照禮制建城的範本;“市”是位於古城和京杭大運河之間、以東關街為主要通道、具有魚骨架肌理的傳統商業地區;“河”為京杭大運河,歷史上是影響聊城興衰的重要水陸交通要道;“湖”是指東昌湖,系歷史上的古城護城河水系不斷挖掘而成,是古城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

三、歷史文化遺產概況

聊城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77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4項,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74項。

由運河商貿文化體系、黃河農耕文化體系、歷史陸路交通體系和自然生態景觀體系四大體系,共同構成影響聊城歷史總體格局和歷史環境形成的四大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