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文能稱得是上千古名篇的?

用戶92366370785


本人對中國古文是十分熱愛,這裡就給大家列舉幾十篇精選的千古名篇,從先秦到民國、從唐宋到元明,皆是古時大師佳作,每篇鉅作都是扣人心絃、膾炙人口。

(因每篇原文字數過多,我就從原文中抽出一兩段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之處來滿足小夥伴們的胃口)

  • 劉禹錫《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 杜牧《阿房宮賦》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
  • 范仲淹《岳陽樓記》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曹植《洛神賦》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亡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曹植對洛神的這段可以說是我見過的文章中對女子最經典的描述。)

  • 王勃《滕王閣序》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最喜歡的是這句,讓人一下子聯想到物、景、動、靜的唯美畫面。)

  • 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韓愈《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這句話說出了多少有志之士的悲哀,空有一身才技而無法施展。)

  • 韓愈《師說》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 韓愈《原道》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鬥折衡,而民不爭。”
  • 蘇軾《前赤壁賦》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 蘇軾《後赤壁賦》

“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 蘇洵《辨姦論》

“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願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 歐陽修《醉翁亭記》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歐陽修《賣油翁》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我承認,第一次讀這篇沒人解釋意思的時候,我邪惡了!)

  • 歐陽修《秋聲賦》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有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
  • 陶淵明《桃花源記》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大師的厲害之處就在於,短短几十個字就把人、物、景、環境、神態都介紹的非常清楚。)

  • 左丘明《曹劌論戰》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裡,臣裡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
  • 諸葛亮《前出師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林嗣環《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誰改的京中有善口技,從此君王不早朝?害我差點忘了原文。)

  • 周敦頤《愛蓮說》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魏學洢《核舟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 孟子《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攝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這算不算最早的槓精?)

  • 列禦寇《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潰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王羲之《蘭亭集序》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作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屈原《卜居》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 岳飛《滿江紅》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每次讀滿江紅,心裡都是一股激情,越讀越起勁。)

  • 毛主席《沁園春.雪》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唯有毛爺爺這樣的偉人,才有這樣的氣魄,寫出如此驕傲豪邁的詩,每次讀毛爺爺的詩總是熱血沸騰。)


大國布衣


能稱得上千古名篇的有很多,但在我心中,排在第一位的無疑是《蘭亭序》。

眾人只知道《蘭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書”,卻不知道《蘭亭序》是一篇雋永優美的駢文。全文不長,先看看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蘭亭集序》在書法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掩蓋了它作為一篇散文在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整篇324個字,字字珠璣,清麗典雅,散句中夾雜駢句,讀來朗朗上口。不論是寫景抒情,還是評論言志,讀來都是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如寫景的部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如敘述部分: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整篇文章,都表達了一種人生觀:好景不常在,人生有限而命運無常。無論是情有所寄,還是放浪形骸,都是“俯仰”之間很短暫的事。

我之所以把這篇文章放在千古名篇的第一位,是因為它表達的這種感情永遠不過時。無論是一兩千年前的魏晉,還是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這種對“時間稍縱即逝”,想留卻留不住的感慨都是一樣的。

所以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何而來?

王羲之那個年代的魏晉名士,處在朝代更替,命運無常的時代路口,隨著命運的起伏而起伏,沒人知道明天是生還是死。所以他們縱情于山水,放浪形骸,快樂自足,喝酒就要喝醉,作詩就要痛快。惠風和暢是難得的風景,茂林修竹是大自然難得的恩賜,作為人,既然生命無常,何不珍惜眼前風景?

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曾說:“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

一個人最幸福的時刻,就是有良辰,有美景,正當好心情,剛好有快樂的事。但是,謝靈運都說了,四者難並。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有時間的時候沒心情,有心情的時候沒時間,等有心情有時間有能力的時候,卻沒了好風景。

所以隔著近乎兩千年的時光往回看,這篇文章簡直是每個字都說到我的心裡。

千古同理,永不過時。


蝴蝶迷君


在中國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源源不斷創作出來的詩詞歌賦可以說讓人眼花繚亂了。

如果說有哪些稱得上是千古名篇的話,有書君覺得還是需要有些標準才行,首先就是要字字珠玉,添一字嫌繁,刪一字嫌簡;其次就是立意深遠,符合時代精神;最後一條,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膾炙人口。

如果按這幾個標準來篩選,有書君就為讀者推薦以下幾篇古文(排名不分先後):

一、滕王閣序——一杆細筆,一卷駢文,硬是繪出了滕王閣大氣磅礴,波瀾壯觀之感。後世被稱謂“千古第一駢文”。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於上元二年(675年)所創作的一篇駢文。通過敘事、寫景、抒情三種寫法交叉串聯,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困頓不堪,卻又不甘不屈,渴望時代給他機會實現心中志向的願望。

最有特點的是這篇文章全部採用對偶句,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使整體讀起來辭采華美,賞心悅目。特別是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將夕陽與飛鳥、秋水與長空如此完美、和諧的融合在一起,如此詞句營造出的美境及想象,世間無人能及。

二、岳陽樓記——字字璣珠,一篇錦繡。將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藝術完美結合,使之成為古代散文最經典的藝術寶壁。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於慶曆六年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寫岳陽樓在陰雨和晴朗的景色,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

而文章的重心在最後轉移到抒發作者的政治理想方面的情感覺,從而擴大了文章的意境。文章中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可以說是街頭巷尾,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句也不為過。

三、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這是歷代統治者們最想看到的。而一篇出師表將此這兩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用議論兼記敘和抒情的方式勸勉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興復漢室為遠大目標。這篇文章的特與上述兩篇不同,全文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多以四字句行文。是一篇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的文章。

這種寫法與文章所想表達的思想非常統一,相信讀者幾乎在小學時期都學過這篇文章。其中“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等等都是耳熟能詳了。

四、諫逐客書——以雄渾奔放的氣勢,整齊錯落語言形式,開散文辭賦化的風氣,得以流傳千古。

《諫逐客書》是先秦丞相李斯的一篇優秀古代公文,是屬於上書、奏章,為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的一種,和上一篇《出師表》類似。敘述自秦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文章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使他收回逐客令。

文章辭采華美,排比鋪張,理氣充足,有著典型的戰國縱橫說辭的風格。其中著名的詞句有“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其中的含義仍然適用於今日。

五、桃花源記——優美生動的文字,簡練傳神的意境以及極高的文學價值。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是一種通過文章來抒發自己逃避現實的無奈,以寄託自己的理想與情趣。

以上就是有書君為大家挑選出的,能夠稱得上是流傳千古的名篇古文,也都基本符合最開始提出的三個標準,最重要的每篇文章都有大家能夠信手拈來的名句。

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也是成為他們為何能夠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古文人不學數理化,專懟文學、音律和書畫,名作多集文學和藝術於一身,令後人望塵莫及……

在此,只列舉四篇不同題材和風格的傑出代表。




《洛神賦》

浪漫、飄逸、靈動、美幻、細膩、雋永。集漢賦之抒情和楚辭之浪漫於一身,開闢辭賦新境界。想象浪漫夢幻,描繪傳神細膩,辭藻華麗無比,構思精妙絕倫,情節完整精彩,手法靈活多變......這六點豐富完美融入一篇長賦,歎為觀止。故《洛神賦》常與屈原《九歌》和宋玉《神女》並提。

小編注:減分項:愛情主題,教科書不選用;年代較早,不如唐宋易懂。儘管顧愷之、王羲之、王獻之、趙孟頫、文徴明、祝枝山、宋高宗、成親王等追慕,但《洛神賦》依然只屬於文人瑰寶,格調太高!大眾只有仰視長嘆的份……




《滕王閣序》

駢文史和王勃人生最後的絕唱。王勃年少輕狂,文采飛揚,滕王閣序幾乎通篇對偶,用典頗多而工巧。文章前半寫景而含情,後半抒情而有景,氣勢磅礴又情景融合。

小編注:王勃才華、遭遇,華麗的駢文風,借景揮灑政治抱負之大氣場,都是加分項。《滕王閣序》只能算駢文史冠,藝術性、思想性、創新手法這三點,古代巔峰之作還輪不到《滕王閣序》。




《岳陽樓記》

這篇厲害了……范文正公沒去過岳陽,找個藉口“前人之述備矣”。憑一副《洞庭湖晚秋》圖“瞎寫”,洋洋灑灑,氣勢磅礴,酣暢淋漓......

小編注:本該寫岳陽樓,卻寫洞庭景;本該頌政績,卻一門心思憂國憂民...都是老子之道,以退為進啊。一篇《岳陽樓記》可謂賺盡朝廷和民間,名垂千古......範公之境界誰人能比?




《桃花源記》

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新世界開篇。繼而拋出線索,順藤摸瓜,如同遊記小說。景色,人物形象,生活畫面等,都刻畫的細緻生動,更增添了讓人嚮往的感嘆:多希望這是現實……

小編注:桃花源的美好和理想,世人所羨,是因現實中的苟且。詩和遠方,是要有的,至少要存在於精神世界。陶公之世界盡在桃花源。



古代文學名篇不可盡道。我們也要考慮年代因素,先秦到魏晉,由於文風更晦澀,生僻字詞過多,不如唐宋以來容易普及,諸如《天問》。

文學有社會屬性,《岳陽樓記》在任何年代都會被推崇。賈長沙《鵩鳥賦》,儘管富含道家哲理,儘管小編膜拜不已,但這種怪異手法,壓抑的基調,和對現實的憤慨,不是主流社會首推。

我的問題:司馬相如2000多字的《上林賦》,乾的過駱賓王18個字的《鵝鵝鵝》嘛😂?


上弦月A


智者勤,能者達,勞者獲,勇者勝,專者精,聰者規,備者福,豐者喜,足者樂,學者升,創者生,謀者順,才者博,曉者知,誠者靈,舍者得,思者明,慎者行,器者捷,望者空,慮者密,群者義,廉者安,信者盛,諾者守,容者大,謙者禮,忠者穩,忍者興,錯者改,危者變,險者避,潔者輕,進者取,退者闊,難者幫,急者救,奸者懲,惡者除,叛者誅,犯者監,騙者罰,偷者關,搶者斃,狂者亡,縱者悔,守者落,貪者獄,拐者滅,坑者失,蒙者丟,賭者敗,困者助,貧者扶,懶者窮,浪者恥,節者榮,合者貴,和者諧,誠者盈,正者鋼,善者揚,仁者敬,老者尊,幼者愛,慈者美,孝者幸,律者強,俗者隨,恆者成,堅者贏,志者壯,強者銳,德者重,王者懷,適者存。


蒼穹新能源


文章千古事,一篇好的古文必然是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古文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眾多的佳作。

什麼樣的古文能稱得上是千古名篇?我認為要符合兩點,一是語言要精煉傳神,富有表現力;二是要情感真摯,表達真情實感,立意高遠。在此分享這幾篇千古佳作。

一、《師說》——韓愈

這是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述了從師求學的道理,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整篇文章觀點明確,論證嚴密,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二、《醉翁亭記》——歐陽修

公元1045年, 歐陽修上被貶到滁州做知州,《醉翁亭記》就創作於這個時候。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的不同美,以及歐陽修在山林中與民一齊遊賞宴飲的樂趣。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陋室銘》——劉禹錫

這是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託物言志駢體銘文。全文僅八十一個字,卻抒寫作者志行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前赤壁賦》——蘇軾

公元1082年,蘇軾被貶黃州,一日,他與朋友月夜泛舟遊赤壁,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千古佳作。文章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表現了蘇軾精神解脫的達觀,此文對後世影響深遠。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五、《陳情表》——李密

作者李密用樸素的語言,表達著最真摯的情感,感人至深,此文也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從寫李密幼年時的不幸遭遇開始, 敘述了李密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以及李密報答祖母養育之大恩。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千古名篇還有很多,如《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出師表》、《桃花源記》、《蘭亭集序》、《六國論》等。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這些千古名篇都將影響著我們。


閱讀與思維


有哪些古文能稱得是上千古名篇的?
可稱為千古名篇的,首先要膾炙人口,其次是文字流暢,最後是意義深遠。我推薦以下幾篇古文供君參考。
《諫逐客書》——李斯
此文是李斯寫給秦王政的上書,公元年237年,秦下“逐客令”:凡從其他諸侯國來秦遊歷為官者,全部予以罷免驅逐。李斯是楚國人,便成為其中一員。
在這篇上書中,李斯沒有向秦王懇請哀求,也沒有辯解、表忠心,而是開門見山地向秦王指出:這個逐客令是錯的。文中據理力爭、雄辯滔滔,從多個方面證明“逐客令”為什麼是錯的。
文中回顧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由於用客(穆公用由余、百里奚;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張儀;昭王用范雎)而使秦國強盛的歷史,指出客對秦國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又用日用生活用品也是生產於秦國以外,並非全部出自於秦。最後,指出逐客令一旦施行的後果,將來會對秦國不利。秦王讀了此文後,“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
文中更有名言名句“泰山不讓土壤,幫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幫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幫能明其德”,氣勢鴻大,令人讀了精神為之一振。
《前出師表》——諸葛亮
此文作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夕,是一封請求後主劉禪允許自己領軍出征 的秦章。
文章以分析當時的形勢開頭,批出劉備去世,益州疲弱形勢危急,但群臣上下都忠心耿耿。出征前夕,諸葛亮對後主提出三條建議:一、廣開言路;二、賞罰分明;三、新賢臣遠小人。
此文字字真誠,言辭懇切,打動人心,此為忠臣的最高境界。陸游《書憤》中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之句。值得拜讀。
《雜說四》(世有伯樂)——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作者用千里馬不能遇到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用千里馬的悲慘命運,表達了有才能之士遭受不公正待遇以及有才能不能施展的處境,藉以諷刺上位者埋沒、摧殘人才。亦表達了作者對懷才不遇的憤慨。
《三戒》——柳宗元
“三戒”出自《論語.季氏》中的君子有三戒。不過,《論語》的三戒是指少時戒色、壯年戒鬥、老而戒得。柳宗元只是借用了其字面的意思,而賦予了新的內涵。
這裡面有三個小故事《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用以證明那些對自身沒有清楚認識自已、沒有自知之明卻還依靠外在條件肆意妄為的人,一旦環境變化,必然大禍臨頭的道理。
其中有一個成語“黔驢技窮”便是出自於《黔之驢》。
另外還有范仲淹《岳陽樓記》、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賈誼《過秦論》、蘇軾《留侯論》等等也非常值得一讀。

裡裡楊


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二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公元758年創作的行書作品。

此稿是作者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一揮而就寫成的,是:個人、家、國、天下的純精神和自己文學、書法功力的自然流露。

不但在書法史上極具價值,更具備史料和文學藝術價值。

此文稿是顏真卿為念自己的侄子顏季明寫的,唐明皇寵愛楊貴妃,又被安祿山哄騙給他加官進爵,把大好的河山折騰的一片狼藉。這也是唐朝由盛轉弱的象徵。

安史之亂以來,江山淪陷,顏真卿和哥哥顏杲卿相約抗敵,侄子顏季明穿梭其間聯絡消息,顏真卿最喜歡這個自小就聰明異常的侄子。

顏真卿的哥哥和侄子一家三十餘口被安祿山殺死,顏真卿悲痛欲絕,最後只找到了侄子顏季明的頭骨。在欲哭無淚痛徹骨髓的心情下給侄子寫下了千古絕篇《祭侄文稿》。

這篇文章不同於其他華麗辭藻的大家之作,他是作者本人真實情感的吶喊,是對蒼生和老天的表白,作者一氣呵成,精神高度集中,突破自己的思維方式,好像打開了約束人類大腦的枷鎖。

就是出現了錯別字,作者都沒有發現,可見用心之專。這是一個家族相同基因品質的顯現;是靈魂深處的交流。感情飽滿,思想奔放。此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里,把筆寫枯也不綴放,滿腔真情寄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灑落在字裡行間。

此書法不但是堪稱中國第一,此文章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從書法和文章上看到了一個憂國憂民,大氣凌然,高屋建瓴的國家棟梁形象。

全篇234字,短小精悍,可稱絕品!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篇佳作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口: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

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

嗚呼哀哉尚饗!

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

每每讀來,不覺悽然。



用戶4496285841096從


這麼多回答,竟然沒有文天祥的《浩然正氣歌》?文人必知的一篇大作,心中要有正氣!名篇中本人覺得這篇必須排第一位!

還有荀子的《勸學》,“學不可以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韓愈《勸學》“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孟子的什麼,那篇“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故意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夢裡夢外812743565


先有《風雅頌》,

《離騷》名屈原。

孔明《誡子書》,

《出師表》戰前。

曹操《觀滄海》,

子建《白馬篇》。

書聖《蘭亭序》,

魏徵《十思》諫,

李杜白居易,

生平多佳篇。

王勃《滕王閣》,

田園孟浩然。

東坡前後賦,

更有詩詞全!

豪放和婉約,

稼軒同易安。

啟超"中國說",

主席"雪沁園"!

名篇數不盡,

有待後人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