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儒學大家,同是鎮壓人民起義,為什麼王陽明不嗜殺,而曾國藩卻留下“剃頭”的惡名?

貫博財經分享


解決這個問題,你首先要搞清楚,王陽明和曾國藩各自面對的敵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王陽明的第一波敵人,是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交界處的山賊。對於這些山賊,王陽明可不是講大道理,而是假裝撤退,而後出敵不意進攻,連獲勝利之後則是一個字:殺!在贛州,他一口氣殺了兩千多人。

王陽明的第二波敵人,是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這個他確實殺人不多。

王陽明的第三波敵人,是嘉靖七年西南部的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其中,斷藤峽盜賊的結局是:”幾乎全盡“,這四個字的意思大家應該是都懂的。

所以,王陽明對於叛亂者,基本沒留啥情面。

再看曾國藩,他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敵人?第一,不是普通山賊。第二,不是普通農民起義軍。太平天國,實際上是一支打著基督教變異教義旗號的武裝,換句話說:洪秀全不但要推翻清王朝,還要推翻儒教文化體系,而且他要建立的,也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國家,更不是西方模式的共和國體制,而是類似於非洲和中東世界的一種政教合一體制。

所以,曾國藩對太平天國,更不能留情面。

在長沙,就是如此。曾國藩曾下令部下將士:“除惡務盡”,即抓住太平軍,不要活口、一律處死。隨後在別處也是如此,湘軍攻陷安慶後,在不到半天的時間裡,就殺死了一萬多名太平軍戰士。

當時他的弟弟曾國荃,也有些疑慮,認為殺人太多。但曾國藩立即回信說:“你現已帶兵,自然要以殺賊為志,何故後悔殺人多?”

在進攻太平軍時,他採取的是屠殺政策和焦土政策,並認為殺得越多越好。曾國荃怕到陰曹地府受到懲罰,曾寫信給曾國藩,流露出後悔之意。可見曾國藩殘忍嗜殺的程度。所以,人們送他一個綽號叫“曾剃頭”,喻指他殺人和剃頭一般,不眨眼、不手軟。

那麼,曾國藩這麼做是對是錯?這個我們要結合情勢來講,在當時的情形之下,實際上是要麼曾國藩死,要麼太平軍亡?你讓曾國藩對自己的敵人講仁慈,也實在是醉了。

試想,當本拉登的信徒綁了你打算拿你當人肉炸彈,你還想著對他們講仁義道德?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題主問題實在不敢苟同,曾國藩和王陽明,何來都是“儒學大家”?王陽明實至名歸,可曾國藩同志好像還差得遠吧?

王陽明以儒學為基礎,集道家、釋家,創立心學,是明代排得上號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心學還漂洋過海影響海外諸邦;曾國藩在文學成就上可能只存在在當代的“勵志文學”,“官場文學”之中。

不可否認兩人都是歷史上的巨星,但絕對是一明一暗。

至於您第二個問題,為什麼王陽明不嗜殺?而曾國藩有“剃頭”的外號?個人以為兩個人的在武功上和他們在文學上也是無法比擬,王陽明的軍事才能未能得到發揮,而曾國藩卻極大的獲得了榮譽。

王陽明就打過二大一小三場,一場小仗泛指平定江西的剿匪戰役,一場是平定寧王的大仗,雖然人家只用了35天就搞定了;一場是平定廣西叛的戰役,幾乎全殲對方。

而曾國藩是幾乎和太平天國從頭打到尾,太平天國的戰鬥力遠遠強過王陽明的對手,最為重要的這群人幾乎可以稱為“邪教分子。

 

兩個人面對的對手有極大的不同:王陽明的目的是消滅匪首或者收復失地,其他的人很容易瓦解。但是曾國藩的對手大大的不同,第一被完全洗腦,且有獨立政權和指導綱領,他們知道他們的目標;第二他們與當時的清廷格格不入,也就是留髮了,他們投降不能獲得公正的對待,也沒有投降的機會,就算是投降後,解除武裝也極可能會重新集結;第三兩方傷亡巨大,仇深似海。這三點都決定了,曾國藩對太平天國的政策既要奪取土地還要大量殺傷對方的有生力量。

所以兩人的對敵策略有較大的不同。

曾國藩在文學成就上可能只存在在當代的“勵志文學”,“官場文學”之中。

不可否認兩人都是歷史上的巨星,但絕對是一明一暗。

至於您第二個問題,為什麼王陽明不嗜殺?而曾國藩有“剃頭”的外號?個人以為兩個人的在武功上和他們在文學上也是無法比擬,王陽明的軍事才能未能得到發揮,而曾國藩卻極大的獲得了榮譽。

王陽明就打過二大一小三場,一場小仗泛指平定江西的剿匪戰役,一場是平定寧王的大仗,雖然人家只用了35天就搞定了;一場是平定廣西叛的戰役,幾乎全殲對方。

而曾國藩是幾乎和太平天國從頭打到尾,太平天國的戰鬥力遠遠強過王陽明的對手,最為重要的這群人幾乎可以稱為“邪教分子。

 

兩個人面對的對手有極大的不同:王陽明的目的是消滅匪首或者收復失地,其他的人很容易瓦解。但是曾國藩的對手大大的不同,第一被完全洗腦,且有獨立政權和指導綱領,他們知道他們的目標;第二他們與當時的清廷格格不入,也就是留髮了,他們投降不能獲得公正的對待,也沒有投降的機會,就算是投降後,解除武裝也極可能會重新集結;第三兩方傷亡巨大,仇深似海。這三點都決定了,曾國藩對太平天國的政策既要奪取土地還要大量殺傷對方的有生力量。

所以兩人的對敵策略有較大的不同。…

總之,文學成就王陽明大,軍事成就曾國藩大;


換個姿勢撩文史


同為儒學大家,都是行軍打仗的人,但是王陽明和曾國藩卻對於事件具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我個人認為,把王陽明和曾國藩兩個人放在一起很具有對比性,二者所處的時代雖然不同,但都朝著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方向努力,成為了當代的大儒,不僅著書立說,還留下了能夠載入史冊的軍事成就,那麼為什麼曾國藩留下了“曾剃頭”的惡名,而王陽明卻並沒有和曾國藩採取一樣的做法呢?

一、二者涉獵知識不同

王陽明生活在明朝,所學的基本上都是程朱理學,雖然後來王陽明自己創立了心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早期受理學的影響很深,理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在王陽明的心中肯定是寬大、包容的情緒居多。曾國藩生活在清末,清末受西方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曾國藩雖然依舊是人們眼中的儒生,但是在那個年代的影響下,實用主義的學問讀的較多,因此才會採取極端的手段。

二、時代背景不同

王陽明所處的明朝中期,雖然已經顯露出衰敗的跡象,王朝一直在走下坡路,但是社會總體來說比較安定。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時也僅僅是局部的、小規模的軍事行動,犯不著大動干戈,以免釀成大的禍患。曾國藩所處的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已經風起雲湧,逐漸形成了燎原之勢,民眾已經紛紛效仿,曾國藩如果不採取亂世當用重典獄的措施,很有可能導致不可預料的後果,兩者的抉擇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不應該苛責任何一方。

三、軍事行動的地域不同

軍事行動的力度、強度與事件發生的地方息息相關,必須採取與時勢相符合的措施,才能進一步的達到自己的目的。王陽明面對的寧王叛亂,實際上是寧王自己的判斷,他的部下、軍隊只不過是被他的野心裹挾,身不由己罷了。王陽明打敗寧王后的正確措施就該是處置罪魁禍首、對於下屬從輕處罰,這樣才能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而曾國藩在管理湖南軍政時,太平軍已經攻陷了湖南以南的大部分城市,如果不採取強硬措施,不僅不能夠壓制住蠢蠢欲動者,反而會使他們更加大膽,對於曾國藩的平叛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四、人生階段不同

曾國藩當時剛剛從侍郎的職位退下,正好碰到了湖南危機,道光帝讓他在湖南練團練,保衛湖南。曾國藩作為湖南為數不多的人傑,再加上年輕時血氣方剛,和當時的官場混不到一起,處處受到刁難,因此心情好不到哪裡去,難免處置不當。王陽明在平定寧王判斷時,已經飽嘗了人間冷暖,龍場悟道後精神境界更是上了一個層次,對於當時事件人員的處置會更加的緩和以及大度。

五、面對的對象不同

曾國藩從小學習儒家道義,因此是一個儒家信仰很深的人,太平天國上下不信儒學,原本就被當時的文人認為是離經叛道之舉,曾國藩在思想上就和太平軍有著尖銳的對立。曾國藩離開京城回家時,遇到了太平軍,被抓後差點被殺,心中更是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因此對於太平軍重治也可以理解。王陽明碰到了寧王部隊無非是為了財富才跟著寧王,對於這些人不能讓他們無路可退,讓他們有退路不至於激化矛盾。王陽明和曾國藩是明清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人傑,他們對於時事的處置大多因為時代的不同而不同,二者同為儒學的典範,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我認為王陽明的學術影響力更大,遠在日本的東鄉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陽明,說明他受陽明心學的影響很深。中國近代蔣介石以曾國藩為楷模,學習其經世致用的處世之道,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以聖人為師,指引前行的路,必將受益終生。


大話說史


一,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

1,大部分士兵,是被寧王裹脅而參加的,幾屬烏合之眾。

2,王陽明只用戰略得當,略施小計,幾乎觸之即散。

3,換言之,此時只用“擒賊擒王”即可,即擒住寧王,則餘眾自潰。

4,反觀之,此時若濫殺無辜,嗜血無度,則反而會使“叛兵亂將”上下一氣,戮力同心,造成更大的叛亂!

二,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

1,義軍被邪教蠱惑洗腦,執念頗深,戰力頗強,義軍所到之處,影響頗廣,民皆爭附。

2,曾國藩須“先剿後撫”,方能安民。

盡剿屠滅,以霹靂手段,戮殺肉體,滌盪思想,形成“重典強壓”之下,動搖者“肝膽俱裂”之勢,使其不敢“附從義軍”。

其後方可“懷柔撫之”。

3,換言之,此時須用“射人先射馬”方可,即須先“射倒”民眾“僥倖與從眾”的心中之馬,則其心自誅。

4,反觀之,此時若只“懷柔撫之”,則民心思變,亂中取利,一點即著,其勢必成燎原!

三,是故,凡儒學大家,皆洞察時局,軟硬兼施,正所謂“內懷菩薩心腸,外施霹靂手段”者也!

時者,勢也。時移勢易,變法宜易。因此:

1,王陽明之懷柔,是菩薩心腸,但亦是霹靂手段!

2。曾國藩之屠戮,是霹靂手段,但亦是菩薩心腸!


六福雅士


曾有人評價如果中華歷史上真有聖人,最多也就兩個半,孔子、王守仁是兩個,曾國藩是半個。拿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確實都好厲害👍,但是半個和一個的差距又何止幾萬裡!

首先:從立德上來看,王守仁創立的心學融合了儒釋道各家精華,創立了道德高地,影響千年。

其次:從立言來看,王守仁的心學體系是一個完整實用的體系,從內心挖掘人的內在動力。

再來:功高至偉評價兩人都不為過,但是對社會的影響確也不一樣。



臨界凡心


王陽明講的格物致知,而曾國藩只會格物,禽獸和人的是有區別的,人流下的是骨氣,禽獸殺了江南一億人,還行書立傳,婊子立牌坊,不知廉恥。


興地牆體廣告


曾國藩不是修行人,所作所為仰賴的是上面的態度。王陽明是修行人,而且提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一種修行,就是要做到做人做事無愧於心,無愧於心才能心無掛礙,心無掛礙才不會著相以至於離相悟道。所以,曾國藩是能臣;王陽明是聖人(不太確定,應該超凡入聖了吧)


開悟的演員


王陽明不嗜殺???你開玩笑嗎?王陽明在廣西殺人如麻,還適應“十家牌法”的連坐制,你說不嗜殺???王陽明就是一頭畜牲,殺人成癮,所以在過去,廣西很多老百姓罵它,而它還厚著臉皮說“老百姓罵它,它不在乎”


花開奇蹟


題目就問錯了,陽明先生哪是鎮壓人民起義,分明是平定匪患。他也不想殺的,但是不殺不行,殺了後,還吐血了。而且平定匪患後,也沒有就這麼結束了,善後工作也做的很好。簡單回答,具體看陽明先生生平事蹟。


葉海強


王陽明面對的僅僅是反賊,曾國藩面對的可是邪教。能一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