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罩背後的大生意:7個環節打造敏捷供應鏈

你可曾想過,一隻小小的口罩,在疫情防控期間是怎樣衝破人群隔離、交通受限等重重困難,從生產車間最終來到你的手中?在這背後,離不開整個供應鏈體系的支持。正是供應鏈各環節的快速響應和高效運轉,確保了救援物資的及時供應和準確發放,為疫情防控贏得了寶貴時間。當然,也不乏有企業的供應鏈在疫情防控期間陷入了中斷的困境。那麼,如何才能打造快速響應的應急供應鏈呢?供應鏈在疫後將會發生哪些重要的變化?今天,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運營及供應鏈管理學教授趙先德為你解答。

小口罩背後的大生意:7個環節打造敏捷供應鏈

物流可能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環節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乃至全球諸多行業的供應鏈帶來了嚴峻的考驗。眾所周知,供應鏈是包括採購、生產、分銷、物流、零售等眾多參與方在內的複雜鏈條或網絡。任何一個環節的停工停產,都可能導致整條供應鏈的中斷。

在供應鏈的所有環節中,物流可能是受影響最大的一環,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第一,疫情前期的人口流動限制,使得眾多物流一線員工返崗困難;第二,司機必須跟著貨物流動,而司機一旦跨省就可能需要自主隔離兩週,使公路運力資源進一步短缺;第三,一些地區的短期道路封閉也造成了物流網絡的受阻;第四,眾多企業開工延遲,使得不少物流企業短期內處於無貨可運的境地。綜合來看,可謂人、路、貨全面受阻。

作為供應鏈三大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之一,物流網絡的中斷會直接導致供應鏈的復工難題——任何一個產品在生產出來前都離不開供應商之間的原材料及半成品運輸,生產完成後又需要運輸給B端和C端的客戶。供應鏈復工難,意味著很多產業和行業的採購、生產、流通、銷售等經營活動都會受到影響。而供給側一旦受到影響,需求側就無法得到充分滿足,這又會影響到消費增長。在中國已充分融入全球分工體系的背景下,這不僅會使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也會對全球經濟產生較大影響。

我認為,在國內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的情況下,應出臺相關政策,幫助物流企業儘快復工。大部分生產企業的物流都是外包的,物流企業不復工,很可能導致生產企業因上游供應商的缺貨而無法開工,而即便企業有前期庫存可以開工,產品也無法及時運往市場;另一方面則如前文所述,生產企業不開工,無貨可運的物流企業也難以開工,這就形成了兩難困局,可能需要相關政策來幫助解局。

小口罩背後的大生意:7個環節打造敏捷供應鏈

從更全面的視角來看,政府應設法發揮整體統籌、宏觀調控的作用,優先保證重點領域的勞動要素供給,有序推進供應鏈全鏈條企業的復工。比如可以對勞動力等生產資源進行臨時性、區域性的調配,將因疫情被困在當地、臨時閒置的服務業人員調劑到面臨嚴重勞動力缺口的工業生產部門。

需要強調的是,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應該積極承擔責任,通過風險分擔、資源共享等方式幫扶供應鏈夥伴。這既是救人,也是救己。只有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整體復工,自己的企業才能正常運轉。

如何做好應急時期的供應鏈管理

在本次疫情期間,我們可以看到,供應鏈數字化程度較高的企業普遍反應快速,但也不乏一些企業的供應鏈面臨癱瘓或斷裂的情況。

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是平時對供應鏈重視不夠,投入不足。例如為了控制成本,在外包過程中使用能力有限的供應商,或者將工廠和庫房安置在費用比較低的偏遠地段。一旦危機爆發,往往就來不及迅速做出響應。

拿1月下旬至2月中旬的疫情快速擴散期來說,很多行業、特別是防疫物資的供應鏈至少面臨四個方面的挑戰:一、物資需求激增;二、物資供給短缺;三、供需之間斷鏈;四、交通出行受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供應鏈沒有一定的彈性、敏捷性和快速響應能力,是很難做出有效應對的。

企業如何才能做好應急時期的供應鏈管理呢?我認為,可從七個環節展開。

首先,預測需求。災情背景下如何預測緊缺物資需求,學術界其實已經有一定的研究積累。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可以結合已有的研究模型和本次疫情的實時數據,對疫情的走勢、醫療防護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等做出相對準確的預測,從而為相關決策提供支持。本次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人口流動、感染者動線等實時大數據,已經在提高物資需求預測準確率方面發揮了較明顯的作用。

小口罩背後的大生意:7個環節打造敏捷供應鏈

其次,全球採購。在本土產能暫時無法滿足激增需求的情況下,全球尋源與採購是一個短期緩和供需波動的有效策略。據海關總署統計,僅1月24日至2月11日期間,全國共驗放防控物資8.7億件(含7.3億隻口罩),這對疫情前期的供需缺口起到了一定的填補作用。當然,要做好這點,企業需要具備較強的跨境供應鏈管理能力。

第三,柔性生產。企業可通過生產線的靈活調整來滿足醫療防護物資的應急需求。疫情期間,很多企業將原本的產能快速轉化為口罩等防疫物資的產能,特別是在汽車、服裝等行業。其中,汽車企業在聚丙烯等原料儲備和無塵車間等方面具備基礎優勢,而服裝生產線經過適當調整,就可以生產防護服等物資。據統計,截至2月29日,中國口罩日產能已達到1.1億隻左右,相比於疫情前2000萬隻左右的日產能,柔性生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四,供需匹配與合理分配。疫情期間,面對各地不同的需求,如何把相對短缺的醫療防護物資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成為了決定抗疫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數字化技術與大數據分析在此環節扮演了重要角色。以湖北省政府和京東的合作為例, 通過共建“應急物資供應鏈管理平臺”,京東幫助湖北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實現了需求、採購、調配、送達到捐贈的全場景全面協同:通過數字化技術連接需求方、採購方、供貨方三方,將醫療防護物資在供應鏈不同環節的數據和信息以數字化形式進行整合,從而在上游指導生產決策、監控生產進度,在下游精準測算不同需求的優先級、進行科學調度並可視化發放過程,從而實現“將好鋼用在刀刃上”。

第五,運輸調度。物流企業或平臺可基於物聯網、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等數字化技術對醫療防護物資的物流全流程進行實時的可視化與可追溯,避免“找不到貨”“調包串貨”等現象的發生。在此基礎上,物流企業或平臺還可以利用車輛行駛軌跡的大數據來為有關部門提供決策支持,搭建“運力共享平臺”為各類運輸需求匹配最合適的運力,通過SaaS工具進行遠程的物流調度和運營,以及結合對疫情與交通管制等實時大數據的分析來為車輛規劃最優路徑,為司機提供個性化的線路推薦等。

小口罩背後的大生意:7個環節打造敏捷供應鏈

第六,倉儲管理。一方面,企業可將倉儲設施自動化。疫情期間,自動化倉儲設施在保障運營方面發揮了很大的優勢,比如通過信息化系統和自動化裝備的結合來完成各項倉內作業,人員僅需遠程操控即可保障運營,實現全程人力“零接觸”,降低被感染的風險。另一方面,企業還可基於對歷史需求、需求方實時因素、補貨和庫存相關的動態大數據的分析,優化每個地區的“總倉—前置倉”佈局和庫存水平,把醫療防護物資與生活必需品提前部署在離需求點最近的地方,提高應急需求發生時的響應速度。

第七,末端配送。本次疫情期間,一方面,我們看到了 “無接觸配送”模式的興起:用戶在下單後,通過訂單備註、電話、App內即時通信系統等方式與騎手約定位置(智能快遞櫃、驛站、自提點等),進行包裹自提,這緩解了最後一公里的運力安全挑戰。另一方面,在感染最嚴重的地區(主要是醫院),無人配送車、無人機、病房送藥機器人等無人設備的應用進一步降低了相關人員被感染的風險。這些新技術和新模式的背後,同樣離不開大數據分析的支持。

綜上所述,本次疫情期間,數字化技術與大數據在保障應急供應鏈的快速響應、敏捷供應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動化與無人設備的應用也功不可沒,這些都將成為供應鏈未來發展的新趨勢。

小口罩背後的大生意:7個環節打造敏捷供應鏈

疫情後供應鏈的長期發展趨勢

關於疫後供應鏈的發展趨勢,我認為以下幾個趨勢是相對共性的:

首先,相關供應鏈企業可能會調整採購策略,由戰略集中採購轉化為集中採購與分散採購共存,從而平衡成本與風險。此前,國內大部分企業都是學習日本的集中採購策略,但風險來臨時,企業往往會感到措手不及。必須將大批量集中採購與分散式採購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應對風險。

其次,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可能會加快,越來越多的供應鏈將實現可視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在提高響應速度和運作效率的同時降低對人工的依賴。無力自建數字化平臺的中小企業,也可加入其他大型的生態平臺,利用外部資源來加強自身的數字化能力。

第三,線上與線下業務的結合可能會得到更多重視,傳統線下門店將進一步建設全渠道的供應鏈和履約模式,以更好地應對風險。很多完全沒有線上佈局的企業,在此次疫情中遭受了很大的損失。不過,佈局線上必須要有數字化工具和大數據的應用,通過改變企業傳統的運作模式,從而培養起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第四,供應鏈及物流設施的兼容性與靈活性可能會得到更多重視,以便在意外事件發生時能夠儘快調整產能。這意味著相關設施需要具備更高的模塊化程度,能夠通過模塊的快速組合來完成柔性生產與履約。這需要系統的設計、軟件與智能硬件的結合來提供支持。

小口罩背後的大生意:7個環節打造敏捷供應鏈

整體來看,未來供應鏈的可視化程度、反應速度和敏捷性都會大為提高,抗風險能力也會進一步增強。這些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企業必須通過數據分析來優化供應鏈決策、評估風險並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案。此外,全渠道供應鏈的比重會進一步上升,自動化、人工智能等技術在供應鏈中的應用也會更加普遍。

總之,雖然此次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很大沖擊,但我堅信,疫情結束後,中國經濟將迎來一波新的爆發期。數字化、自動化、無人化、線上線下聯動等將是新的發展趨勢,未來的供應鏈也會變得更加智能、高效和安全,為經濟的平穩發展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