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的“殘山剩水”:偏居一隅的南宋社會風貌的真實寫照

馬遠,南宋人。是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首屈一指的畫家。南宋的馬氏家族,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畫家氏族。而馬遠便是南宋馬氏家族的第四代。

自隋唐起,山水畫出現,一直髮展到北宋時,幾乎都是採用“全景式”構圖的方式來畫山水。

馬遠的山水畫一改前人的“全景式”構圖,改為畫“近景”,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多樣表現形式。

全景式與近景式對比

馬遠的“殘山剩水”:偏居一隅的南宋社會風貌的真實寫照

左圖為:《溪山行旅圖》 / 右圖為:《仙侶觀瀑圖》


全景式:《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畫家范寬的代表作。這幅畫裡,高山氣勢磅礴,感覺作者把整座山川放到人們眼前,讓看到此畫的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之美。

近景式:而馬遠的《仙侶觀瀑圖》,由近處的峰石松樹,推進到中景的兩人觀瀑,再到遠景的虛無山巒,讓看者融入山水之中,體會自然的豐富與世間的廣闊。

馬遠的近景式構圖,把中國的山水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那麼為何人們要戲稱馬遠的畫為“殘山剩水”呢?

其實,“殘山剩水”是品評畫作的人對當時南宋朝廷的諷刺。

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

陸游的這首詩,正是對當時南宋當權者拋棄半壁江山,貪圖享樂的憤慨與不滿。馬遠也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作出“馬一角”的獨特畫風,以此來呈現南宋偏居一隅的境況。

馬遠的“殘山剩水”:偏居一隅的南宋社會風貌的真實寫照

《月夜撥阮軸》馬遠


由於馬遠的近景式構圖,大量留白,因此有一別名“馬一角“。彷彿天地萬物,弱水三千,馬遠只取這小小一景。把廣闊天地化為留白。

《月夜撥阮軸》的畫中,就採用了大量留白,近處只刻畫一角。畫中人物獨坐,如痴如醉的彈奏阮琴,只有一隻仙鶴為伴。遠處層巒山脈,馬遠只用寥寥幾筆帶出,在無盡的留白中,一輪滿月輕懸於空。

馬遠的畫作以小見大,“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馬遠所畫一角,便能呈現出廣袤無際的天地。

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 或絕壁而下,而不見其角。 或近山參天,而遠天則低; 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 《格古要錄》明代 曹昭著

曹昭在《格古要錄》裡概括了馬遠的山水風格。馬遠筆下的高山看不到頂峰,懸崖峭壁看不到山腳。近處的山幾乎與天高,遠處的山低,不刻畫細節。或者單一刻畫某個事物,四周留白,空間感十足。

馬遠的“殘山剩水”:偏居一隅的南宋社會風貌的真實寫照

《寒山子圖》馬遠


馬遠的“殘山剩水”,無論是隻畫一角,大量留白的構圖方式,還是畫山不不畫全,四周皆空的繪畫手法,都從側面反映出馬遠當時,對南宋朝廷只想安穩求和,偏居一隅,無法收復北邊失地的無奈心理。

除了構圖和繪畫手法,接下來聊一聊,為什麼馬遠的畫作,是對當時南宋生活風貌的真實寫照。

南宋社會風貌的真實寫照

如果要考察南宋的社會風貌,文字類的史料記載處處可尋。但是畫作更像是“古代的老照片”,這些“老照片”可以讓後人更加直觀的看到,當時社會風貌的一角。

《華燈侍宴圖》:皇權貴族生活

馬遠的“殘山剩水”:偏居一隅的南宋社會風貌的真實寫照

《華燈侍宴圖》馬遠

馬遠的《華燈侍宴圖》背景是為了慶祝上元佳節的皇宮宴會。第一眼看到這幅畫作,不看名字,根本不知道這幅充滿著寂寥的畫作哪裡有半分宴會的熱鬧。只看到一間孤零零的宇殿,被樹木環繞,安安靜靜的坐落在那裡。

畢嘉珍曾評論說這是在描繪當時貴族的生活,一場奢侈的賞梅宴。的確,仔細看畫作上宮殿前方,一片梅林,梅花點點開放。侍女在鶯歌燕舞。把視線移到宮殿內,大臣們似乎在向皇族恭賀著什麼。

馬遠的“殘山剩水”:偏居一隅的南宋社會風貌的真實寫照

《華燈侍宴圖》截取


也有相關研究者結合當時史實分析出,此次宴會是為了慶祝“嘉定和議”的成功。

自韓侂冑北伐失敗後,作為當朝二把手的右丞相,同時兼職樞密使的史彌遠與金議和歸來,簽訂了宋朝史上最屈辱的合約

合約內容如下:

·宋金為“伯(金)侄(宋)之國”;

·宋輸金歲幣由銀絹二十萬兩、

匹改為三十萬兩、匹,並另給金犒軍 錢三百萬貫;

·金歸還新侵的土地給宋,雙方維持原來的疆界;

·宋將韓侂冑等主持伐金之人的首級獻給金。

從合約內容可以看出,南宋要自降輩份稱金國為叔叔,每年上供給金國銀錢無數,還要把自家人的頭顱割下進獻上去。唯一佔優的也就是被金新奪的土地,歸還給南宋。

結合這段史實,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馬遠所畫的《華燈侍宴圖》如此寂寥。

他雖在宴會之中,卻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繪製這幅畫作。當人人都蒙上雙眼,沉浸在虛假的繁盛與和平時。馬遠,也許是這場上元佳節宴會中,唯一有勇氣取下遮羞布,看明真相的清醒者。

《踏歌圖》:百姓生活

馬遠的“殘山剩水”:偏居一隅的南宋社會風貌的真實寫照

《踏歌圖》馬遠


“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 宋寧宗題字

提起宋寧宗這位皇帝,大家可能聽都沒有聽過。他雖是皇帝,卻是漫漫歷史長河中的小透明。

寧宗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好皇帝。寧宗統治前期,朝政被韓侂冑把持,後期由史彌遠與楊皇后所控制。面對北伐事宜,優柔寡斷。

“帝謙仁恭儉,出於自然。蚤親師孺,留意學問。在位三十餘年,池臺苑囿,無所增益,府庫之財,未嘗妄費。褲履雖敝,或加補濯,而愛民之念,始終弗替,一遇水旱,憂見顏色。”

《宋史全文》卷三十

從《宋史全文》中可以看出,寧宗也是一個,不鋪設浪費,勤儉節約,愛民如子的好皇帝。在他繼位期間,南宋的人口、戶口數量都達到峰值。

於是,馬遠用畫作記錄下來,當時寧宗在位時,百姓豐收足樂的景象。

馬遠只刻畫了幾個姿態各異的百姓,他們站在田埂上,手舞足蹈的歡唱著。

馬遠的“殘山剩水”:偏居一隅的南宋社會風貌的真實寫照

《踏歌圖》底部截圖


踏歌活動,是古代南方鄉間的古老民俗。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經·大序》

之所以叫踏歌活動,是因為單純的唱歌,已經不能表達人們在豐收之年的喜悅之情。所以,不僅要高聲歡唱,更要加上肢體語言,舞動起來。這幅動圖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馬遠的“殘山剩水”:偏居一隅的南宋社會風貌的真實寫照

《踏歌圖》人物動圖


可見,馬遠把百姓們的富足喜樂,生動的刻畫出來了。馬遠的畫作為後人呈現出,當時南宋社會風貌的真實寫照。

結語:《寒江獨釣圖》:南宋風雨飄搖的境遇

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是典型的“馬一角”,近景構圖的繪畫方式。四周皆留白,唯有江中一人,獨坐扁舟,微微佝僂著身子,等待魚兒的上鉤。馬遠畫的這艘小船,微微傾斜,他在船的四周輕撫幾筆,畫中的江面便波動起來。


馬遠的“殘山剩水”:偏居一隅的南宋社會風貌的真實寫照

《寒江獨釣圖》馬遠


為什麼說這幅畫是南宋風雨飄搖的境遇呢?

初看《寒江獨釣圖》,似乎身心都放鬆下來,安靜的與畫中人物一起,等待魚群的到來。

可是仔細分析這幅畫作,舟已傾斜,不經要為船上之人擔心,他會不會墜入寒冷的江中。水面貌似只起了些許漣漪,可是江水即將要淹過木舟,準備隨時把小船捲入其中。

南宋就像是這一艘風雨飄搖的扁舟,內有佞臣爭權,外有金國虎視眈眈。只是這駕舟之人,為何依舊沉迷於眼前的釣魚之樂?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小畫讀歷史”。

後續我會為大家帶來更多精彩畫作與歷史故事。

當然,可以留言給我,聊一聊你喜歡的歷史與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