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琴十大名曲欣賞及解說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欣賞及解說:

根據琴人常彈、曲子傳流度等,推薦十首大家都喜歡聽 的中國古琴名曲:

《廣陵散》、《流水》、《瀟湘水雲》、《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憶故人》、《漁樵問答》、《陽關三疊》、《酒狂》、《良宵引》

全部樂曲演奏請收聽專集,點擊鏈接播放:

1、《廣陵散》

《廣陵散》旋律慷慨激昂、氣勢宏偉,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古琴曲。

故事版本一:聶政刺韓王,講述戰國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

故事版本二:三國魏嵇康善彈此曲,秘不授人。後遭讒被害,臨刑索琴彈之,曰:“《廣陵散》於今絕矣!

《廣陵散》在清代曾絕響一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

2、《流水》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鼓琴的故事,被廣泛流傳。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

現在彈的《流水》多用張孔山加了七十二滾拂的譜,故又稱“大流水”或“七十二滾拂流水”。

1977年美國向太空發射的尋找外星人的太空船,就選有用中國的古琴曲《流水》製成的金唱片,演奏者是管平湖,演奏用琴便是被稱為明代第一琴的曠世寶琴寧王琴“飛瀑連珠”。

管平湖《流水》“七十二滾拂流水”,擬聲寫景,全曲時長07:33

姚公白《流水》據《神奇秘譜》沒加七十二滾拂,寫意,全曲時長10:38

----------------------------------

3、《瀟湘水雲》

《瀟湘水雲》作者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浙派古琴的創始人郭沔。

郭沔(字楚望,南宋永嘉人(今溫州平陽)約公元1190—1260年)創作。當時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遊航。每當遠望九嶷山為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象,便激起他對山河殘缺、時勢飄零的無限感慨而創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傳說中,九嶷山是賢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成為賢明的化身。郭沔是一個終生未仕的知識分子,生活十分清貧。他所處的時代,正值元兵入侵,南宋王朝即將滅亡的前夕。而他又是一個反對苟且偷安,具有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的人,故他借九嶷山為“瀟湘雲水所蔽”的形象;寄託他對現實的黑暗與賢者不逢時的義憤和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熱愛。

《神奇秘譜》題解說:“郭沔每慾望九嶷,為瀟湘之雲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雲之為曲,有悠揚自得之趣,水光雲影之興;更有滿頭風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

4、《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來改編為古琴曲。

《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採用循環再現手法,後四段為第二部分,描寫梅花靜與動兩種形象。樂曲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借物抒懷,來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

“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覆演奏三次。這種反覆的處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風中次第綻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個性和節節向上的氣概。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王徽之並不相識他。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走了。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

----------------------------------

5、《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子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

----------------------------------

6、《憶故人》

《憶故人》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憶故人》,曲譜最早載於清咸豐年間流傳於蜀地的《荻灰館琴譜》。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將其帶到江浙,授於張子謙,後又在《今虞琴刊》刊出,遂行於世。據原譜解題,此曲「傳為蔡中郎(東漢蔡邕)作」。曲調委婉深情,表現了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思念故人之情。

全曲共六段。開頭和結尾都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和跌宕靈巧的散板。中間主體部分是對同一旋律的變奏,變化微妙而又相互有機統一。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的一首《送別》可為此曲作一註腳。又見青草返青,卻是人去山空,思念故人之情於空山幽谷的寧靜之中油然而生。

----------------------------------

7、《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此曲優美清逸,以對答式的旋律,描寫漁夫與樵夫的對話。

----------------------------------

8、《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又名《陽關曲》、《渭城曲》,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著名琴曲。

精通音樂,擅長作詩的王維,他寫的那些具有音樂美的詩,成為當時流行歌詞的很多,其中的一名譜上樂曲後,就成為朋友送別時所唱的送別歌。王維有位朋友名叫元二,奉使到安西(今新疆省庫車縣)去,他作了這首詩來送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9、《酒狂》

《酒狂》相傳為三國時期魏國阮籍所作。說系當時朝政昏庸黑暗,士大夫阮籍深感與時不合。他為避免禍患,便隱居山林,彈琴吟詩,樂酒忘憂,引以為樂。

姚丙炎以《神奇秘譜》為藍本,並參照《西麓堂琴統》整理。樂曲通過描繪混沌、朦朧的情態、以發洩內心積鬱的不平之氣,音樂內在含蓄、寓意深刻。

可借阮籍詩《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領會其意:“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另有與《酒狂》旋律相似的琴曲《流觴》,描寫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已日,晉代有名的大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在蘭亭修禊後,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引為千古佳話。

----------------------------------

10、《良宵引》

《良宵引》是一首描寫月夜輕風,良宵雅興的琴曲。樂曲結構精緻,旋律婉轉,曲風恬靜,引人入勝,是小曲之中的精品。

最早出現在虞山派的代表作《松弦館琴譜》中。《琴學初津》後記中說:“是曲雖小,而義有餘。”“起承轉合,井井有條,濃淡合度,意味深長。”樂曲雖然短小,卻有器樂化琴曲的特點。是一曲美好夜晚的讚歌。《良宵引》清·周魯封《五知齋琴譜》(1721)中的《良宵引》可謂:天高氣爽,月朗星輝,彈琴味道,飲酒賦詩。指法簡便,節短韻長。

在萬籟俱寂的秋夜,閒庭信步。一曲《良宵引》,清風入弦,絕去塵囂,琴聲幽幽,令人神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