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軍把全部兵力都投入蘇聯戰場後果會如何?

AstroC


如果日軍把全部兵力投入到蘇聯戰場,死磕蘇聯,那蘇聯將面臨雙線作戰的不利局面。蘇聯本身在遠東地區的駐軍就比較有限,日軍如果再一次複製日俄戰爭時的奇蹟,則蘇聯形勢將變得非常嚴峻。而日軍一旦失敗,必將全軍潰敗。




一直以來軸心三國都沒有形成完整的同盟形勢,德國立足歐洲所向披靡,意大利對非洲更感興趣,日本則在戰爭最初一直糾結於北進還是南進。

在最初,因為陸軍與海軍向來關係不合,因此遲遲沒能下定決心是北進還是南進。諾門坎戰役和張鼓峰事件日軍都以失敗告終,日本軍界裡南進的呼聲佔據了上風,蘇聯可以說是長舒了口氣,兩線作戰,東西夾攻是蘇聯最擔心的事情。

二戰爆發後,蘇聯在遠東的兵力一直都非常有限,1941年6月,蘇聯在遠東的兵力僅有70.3萬人,炮10080門,坦克3188輛,飛機4140架,艦艇94艘。

諾門坎戰役結束後,蘇聯擔心日軍積蓄力量捲土重來,遂不斷往遠東地區增兵,到1942年7月,總兵力已達144.6萬人,炮11759門,坦克2589輛,飛機3178架,艦艇107艘。



日本如果堅持要把全部兵力投入到遠東地區,估計等不到和德軍會師在莫斯科城下就已經被消滅的光光了,蘇軍,是日軍當時想碰又不能碰的硬骨頭,日軍硬扛蘇軍至少有三大不利因素擺在他們面前。


一:日軍後方前線都將遭到重創,北進之路難度極大



在進攻蘇聯之前,日軍已經將朝鮮吞併,中國的東三省,中原地區大部淪陷,日軍的關東駐軍加上中國方面派遣軍,兵力接近200萬。論兵力,日軍對蘇軍有壓倒性優勢,裝備雖然差點,但蘇軍在遠東同樣也好不到哪去。日軍可以選擇將全部兵力投入到蘇聯戰場,卻無法面對中國戰場的絕地反擊,還要預防韓國光復軍在後方搞事情。日軍攻打蘇聯,前線後方都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後勤補給、機場通勤,中國抗日力量對日軍都是致命的打擊。

二:遠東地區的作戰條件極為艱苦,日軍作戰優勢大打折扣



西線的蘇德戰爭德軍最後為什麼會失敗?除了給養跟不上,德軍還要面對蘇聯極其惡劣的冬季氣候條件。數百萬德軍,在蘇德戰爭中被凍死凍傷者不計其數。而遠東地區,其氣候條件比之蘇德戰爭更加惡劣,冬季低溫可達零下20到30度,這對於日軍來說是個致命的威脅,而對於蘇軍來說,這種極端低溫根本不算什麼。厚厚的積雪還有可能使武器裝備失去作用,同時也給日軍的後勤給養帶來巨大的壓力。而蘇軍則沒有這一方面的擔憂,如此看來,日軍進攻蘇聯遠東地區,本身惡劣的天氣條件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坎。

三:日軍內部意見不統一,海軍陸軍長期互掐



全力進攻蘇聯,日本陸軍將唱主角,更何況,蘇聯三大艦隊中的太平洋艦隊也絕不可輕視。南進的戰略決策和北進的區別在於,南進是陸軍、海軍平分秋色,而北進,基本上就沒有海軍太多的事。在陸軍、海軍關係向來緊張的日本軍界,陸軍唱主角,這絕對是海軍不願意看到的,可想而知全力進行侵蘇戰爭,日軍自身的內耗會對戰爭造成多大的影響。


日本舉全國兵力投入到侵蘇戰爭,必將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日軍在蘇軍嚴陣以待之下,會逐漸的陷入戰爭泥潭,再加上後方中國、朝鮮對日軍的制約掣肘,日軍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地步,這將加速日軍的覆滅。二戰的格局將迅速改變,更何況,日本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石油奇缺,雖然遠東地區石油儲備豐富,但面對實力雄厚的蘇軍,南下攻打小國林立的東南亞國家也許是日軍最明智的選擇。


大國布衣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二戰就會完全不同。


很多人認為,蘇軍比日軍強大得多,這是很大的誤解。

比如在諾門罕戰役中,日軍坦克戰並沒有落下風,當時蘇軍還只有BT3/5/7坦克這類坦克,並不強於日軍的95式。

空軍更是佔了上風,日軍戰鬥機從開始到最後,始終比蘇軍要強一截。

蘇軍完全是依靠兵力和火力的巨大優勢,才擊退了日軍。

比如合圍23師團2萬日軍的蘇軍,高達6萬多人,火炮是日軍3倍。

即便如此,蘇軍傷亡高達2萬多人,日軍只有1萬多人。


要知道,當時日軍正在陷入侵華戰爭泥潭,根本不敢集中主力和蘇軍拼。

而蘇軍當時並沒有打仗,所以敢打敢拼。

如果日軍將侵華日軍120萬和南下對付英法美的75萬南方軍,全部投入北上作戰,那是非常可怕的。

面對著200多萬日軍,蘇軍就算再強,至少也要拿出200萬以上的軍隊。

根據諾門罕戰役蘇軍的表現,恐怕200萬蘇軍還不夠。

要知道,如果是一對一單挑,蘇軍拿200萬不對自然小意思。


但當時德軍正在西線把蘇軍打的一敗塗地。

蘇軍將遠東的很多精銳部隊都掉到西線,這才獲得了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

如果有二三百萬軍隊被日軍牽制,蘇軍尚且不是損失幾百萬部隊而已,還要冒險兩線作戰。軍隊和物資要在長達1萬多公里的國土來回運輸,就算今天也是撐不住的。

那麼,蘇軍就有可能出現頂不住,全軍敗退到西伯利亞的情況。

自然,蘇軍頂不住的是德軍,日軍恐怕最多隻能佔領遠東或者外蒙古而已,不可能進入西伯利亞。

那麼蘇軍未必會垮臺,但想要獨立反攻可就難了。



甚至只能靠盟軍諾曼底登陸,佔領柏林以後,蘇軍才能收復莫斯科了。

那麼,冷戰也就沒有了,蘇聯不會是超級大國,因為他的很多加盟國必然在盟國扶持下獨立了。



只是,日本會北上嗎?

當然不會了。

就一句話:北上了,石油問題怎麼解決?


薩沙


如果日軍北上入侵蘇聯,那麼蘇聯恐怕真的就懸了!

首先要明確一點,很多人認為二戰時的日軍完全不是蘇軍的對手,日軍北上進攻蘇聯無異於以卵擊石,於是日軍軍部大本營這才選擇南下與英美決戰。

這個觀點太低估日軍了,也太高估蘇聯了,巔峰時期的日軍在遠東地區一點都不怵蘇聯,若日軍全力北上,蘇軍在遠東地區肯定會遭受沉重打擊,二戰的局勢也必然會發生改變。

日軍在二戰時期是非常狂妄的,狂到誰也不怕,日本人連美國的珍珠港都敢炸,還怕蘇聯?要知道蘇聯海軍是非常弱小的,日本與蘇聯開戰,即便是戰敗,日本本土也不會受到什麼太大的威脅。而跟美國開戰就不同了,美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如果跟美國開戰,搞不好自己老窩都要被端了。

所以說如果跟蘇聯開戰打輸了,日本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而要被美國打敗了,舊日本帝國就徹底走進歷史教科書了。

對於這一點,日本高層肯定是心知肚明,但日本最終還是決定同美國開戰,說明日本根本無所畏懼,一群戰爭瘋子連美國都不害怕,還怕什麼蘇聯?(從1938—1939年,日本曾與蘇聯爆發了兩次較大的軍事衝突,雖然結果都是以日本失敗而告終,但無論是諾門罕戰役還是張鼓峰事件,日軍都是以少打多,火力、兵力都處於劣勢,而蘇軍在佔有兵力優勢的情況下,仍然傷亡慘重,戰後統計蘇軍傷亡遠高於日軍,可見日本關東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悍的,二戰時期的日軍信奉武士道,誰都不怕,更不怕蘇軍)

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就已經制定了一套大陸擴張計劃,即先佔領朝鮮半島,再染指滿洲,最後謀求關內。

不過這只是一個理想型的計劃,在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原本要佔領整個朝鮮半島和遼東,但因為觸及俄法兩國利益,最後被迫放棄了遼東。

由於在甲午戰爭中國力消耗嚴重,日本在短時間內也無意再擴張。但是在1900年,沙俄趁八國聯軍侵華之際,出兵18萬佔領中國東北,並準備進一步威脅朝鮮半島,日本就座不出了。

雖然日本已經向沙俄表明,願意承認沙俄在東北的利益,但沙俄卻不斷地試圖染指朝鮮半島,最終導致日俄戰爭的爆發。

在日俄戰爭中,日本最後慘勝與俄國,拿下了南滿地區,可北滿還在俄國手裡。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沙俄倒臺,北滿地區被蘇聯接管,但蘇聯對北滿的控制就非常薄弱了,蘇聯人的勢力只限於中東路沿線。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拿下整個東北,蘇聯人並沒有進行干涉。隨後幾年中,日本人通過贖買的方式將中東路從蘇聯人手中拿了過來,蘇聯勢力完全退出東北。

佔領東北的日本人完成了質的飛躍,此時的國際環境也是大戰一觸即發,而日本人也將面臨著人生一個重要決擇,到底是北上攻打蘇聯,還是南下於英美開戰。

九一八事變主要策劃人之一,日本少壯派代表石原莞爾極力反對入關與中國開戰。石原莞爾認為拿下滿洲對日本來說就已經足夠了,入關攻打中國是不明智的選擇,這會激化與英美的對立。而當時日本的主要工業原料,尤其是石油和橡膠都要依賴英美等國的供應,與英美決裂對日本百害無一利。(石原莞爾,號稱“日本第一兵家”)

石原莞爾主張日軍應該以滿洲為基地,全力北上攻打蘇聯,即便是日本打輸了戰爭,美英也絕對不會坐視不管,必然會幫助日本遏制蘇聯南下。這樣一來,日本就算是輸了,也不至於傾家蕩產。

並且若與中國全面開戰,日本也沒有短時間內結束對華戰爭的能力,萬一到時候在中國戰場陷入泥潭,那情況可就不妙了。石原莞爾認為在佔領滿洲後,日本應該與中國緩和關係,將中國拉攏過來,或者是慢慢的蠶食分裂中國,不應該再以武力壓制中國。

平心而論,石原莞爾的主張還是很毒辣的。日本若與蘇聯開戰,打贏了就能拿下西伯利亞,打輸了英美也會出手相救。因為在二戰前,英美是非常敵視蘇聯的,英國為了引誘德國入侵蘇聯,甚至不惜一再縱容希特勒的對外擴張。所以美英是非常樂於見到日本去主動進攻蘇聯的,到時候美英一定會為日本提供支持。若日本有什麼閃失,美英必然會在緊急時刻拉日本一把。當年日本和沙俄開戰的時候,英國就是日本的大後臺。

但是,如果日本與美英開戰,那麼跟蘇聯就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了。日本若是擊敗美國還好,可若是打輸了,蘇聯人必然會落井下石。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石原莞爾的預見,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和蘇聯一直維繫著和平,直到二戰末期,眼見日本已是日薄西山,於是蘇聯決定趁火打劫,在中國東北撈夠了好處。

但可惜的是,七七事變的爆發讓日本徹底放棄了北上的打算。說實話,七七事變是一場偶然事件,但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誰沒想到事態會嚴重擴大化,直至演變成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七七事變後,日寇佔領北平)

日本侵華肯定是侵犯了美英的利益,不過美英並不想為了中國而與日本撕破臉,紛紛保持中立。

但是隨著二戰歐洲戰場的爆發,美國也漸漸感覺到日本的威脅,開始控制對日本的物資出口。華府也不斷督促日本與中國和談,要求日本尊重《九國公約》,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各國在華利益,這是明顯要讓日軍撤出中國。

此時日本認定美國早晚會干涉日軍在中國的戰事,但侵華戰爭已經開打了,中國東部的幾個重要地區已經落入日寇之手,日軍又怎會輕易封刀?於是在日軍大本營中,對美英開戰的主張逐漸佔了上風。

而且如果南下進攻美英控制的東南亞,日本可以獲得現成的石油和橡膠以及大量的人口,這會為日本提供豐富的戰爭資源。相比之下,西伯利亞就比較蠻荒,即便是能夠奪取西伯利亞,短時間內該地區也不能為日本提供戰爭所需的物資。而若想進攻蘇聯的歐洲部分,這個距離又太遙遠,日本的後勤補給跟不上。

總之,在經過激烈爭吵之後,日本最終選擇偷襲珍珠港,經略東南亞,送美英白人回老家。但如果日本選擇北上攻打蘇聯,那麼駐守在遠東的七十多萬蘇軍根本擋不住日本人。

試想僅僅是一個諾門罕戰役就已經讓西伯利亞大鐵路超負荷運轉,幾近癱瘓,倘若日本大舉來犯,那麼蘇聯根本無法迅速的向遠東輸送足夠的軍用物資。屆時蘇聯將會受到德日的兩面夾擊,蘇聯根本挺不住。

並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日軍北上,那麼日本和美國的戰爭就不會爆發,起碼也是推遲爆發,美國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參加二戰。而沒有了美國的援助,蘇聯真的抗不住。

(圖為蘇聯港口正在卸裝一輛美國援助的坦克,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為蘇聯提了102億美元的物資援助,單卡車一項,美國就給蘇聯送去了40多萬輛,飛機也有1.4萬架,如果美國不參戰,蘇軍是拿不下柏林的,蘇德很有可能打成平手,最後議和,但要是日本此時從背後捅刀子,蘇聯就懸了)


千佛山車神


日本把全部兵力投入蘇聯的前提是,中國已經被打趴下了。

即使日本戰鬥力比不上蘇聯,但是如果後顧無憂,那至少會有200萬兵力可以進攻蘇聯,這會產生蝴蝶效應。


歐洲可以都看不上日本,認為當時最大的對手是德國,但如果日本在東邊進攻蘇聯,哪怕攻不下蘇聯任何一個地方,但蘇聯需要在東方投入一定的兵力,至少幾十萬,而且需要建立橫穿整個蘇聯的後勤補給線。


這樣蘇聯就沒法全力對付德國,如果德國打下斯大林格勒,那蘇聯就面臨全面崩盤的局面。


如果德國和日本從蘇聯在東方會師,那德國還可以在印度洋和日本會師,這樣德國和日本就有了中國、印度和整個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的資源。


這樣德國和日本就可以從太平洋和大西洋對美國合圍,那美國就不是後方而是前線了,而德國和日本可以依靠印度、中國、整個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為大後方。


那我們的官方語言就是德語和日語了。


二戰三巨頭,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只有羅斯福重視中國戰場,而且在戰後肯為中國說話,為什麼?


羅斯福的理由很簡單,如果沒有中國拖住日本,那麼日本就會和德國兩面夾擊蘇聯,如果蘇聯被打敗,那麼美國就可能要在洛杉磯和日本開戰了。二戰歷史要重寫了。


而中國戰後能位列戰勝國四強,是真的實打實的打出來的。


戰爭初期日本軍部對天皇喊出的口號就是:“三月亡華”。對日本來說,從來都是一把梭,賭國運,日俄戰爭他們賭贏了,甲午戰爭又賭贏了,滿洲他們也拿下了,所以他們以為中國人是好欺負的。


但是!我們這個內部誰都不服氣誰的國家,到了外敵入侵的時刻,卻能可以無與倫比的團結。


日本原來打算三月亡華,但光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日本人認為蔣介石到四川肯定會被架空,但最不聽話的川軍卻真的願意把地盤讓出來。


這就是中國人的骨氣!


C叔聊歷史


蘇聯作為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廣袤的國土以及自給自足的軍事工業體系,同時還擁有強大的軍隊,最關鍵的是還有著強而有力的領導人。在這些綜合因素的決定下,日本即使把全部兵力投入到蘇聯戰場,也很難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日本兵力不足,是其失敗的決定性因素

相對於蘇聯廣袤的國土,日本的五六百萬的兵力根本不夠用,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對於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來說,高素質兵員的數量還是很重要的,而日本在戰爭後期娃娃兵都上了戰場,這足以可以看出來日本的兵力有多麼的欠缺。

日本人口在二戰時不足八千萬人,這些人口所能提供的兵員計算到極限也不會超過一千萬。何況支持戰爭的所有工業部門都是需要強壯勞力的,而提供食物的農業人口也需要大量的人口,這麼算下來日本軍隊就比較懵逼了,如不能速戰速決陷入持久戰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在蘇聯做不到以戰養戰,蘇聯的巨大戰略空間可以對人口進行大量的轉移

日本如果攻入蘇聯境內,蘇聯可以把大量的人口轉移到後方,使日本佔領一座沒用的空城。日軍如果想要站住腳還得抽出人員來維持城市的運轉,這可不像中國到處都有大量的人口來讓日本抓壯丁。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佔領的蘇聯國土越大,反而對自己的拖累越大。日本最終會把大量的人員維持到補給線上,當補給線的規模達到一定的程度,日本軍隊的作戰能力將會變得越來越虛弱。

蘇聯完備的軍工生產體系可以為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裝備

我們都知道蘇聯的軍工系統是非常發達的,在二戰後期生產的飛機坦克都是數以萬計的。這對於日本機械化程度不高的軍隊來說簡直就是致命的,越到戰爭的後期日本越被動,最終只能忍受被宰割的命運。

這就是大國的好處,一旦動員起來潛力是小國所難以匹敵的。日本可以在戰爭初期所向披靡,但是在戰爭後期就將被自己的貪心所捉弄,佔領的地盤越大,自己的負擔也會越重,直到壓垮自己。


異域邊緣


日本真正的死結是什麼?是石油與橡膠,日本最需要的就是這兩種資源,來支撐整個中華區戰線。北上必死無疑,因為夾擊蘇聯,壓根就不可能阻止美國對日禁運以及參戰,而美國參戰必然是參加同盟國。

先說美國,因為軸心國的利益和美國是完全衝突的,不論是德國的戰爭目的亦或是日本的“大東亞戰爭”都直接或間接的觸犯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參戰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不是是否參戰的問題。

再說日本,如果日本按照石原莞爾的方法,把新京發展成遠東的資本主義政治中心,並且加強奴化教育,那麼這場戰爭日本完全可以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因為蔣介石是個十分隨便的事,共產黨永遠是他的第一心腹大患,而且沒有一點點戰略的眼光。當年的九一八完全就是按照石原莞爾的預想發展,甚至還超出了他的預想(東北軍不抵抗)。然而九一八後他逐漸成了日本的棄子,226兵變是他最後的輝煌。不過辯證來看,日本也不可能按照石原莞爾的方法走,畢竟日本軍部架空日本內閣後,軍人是要升官發財,升官最快就是打仗。打中國又必然觸犯美國的利益。

打不打蘇聯,都會觸犯美國的利益,而美國又掌握了日本的生命線,就算美國不參戰,日本打贏蘇聯,日本依舊卻石油和橡膠,西伯利亞的資源日本能不能快速消化?這都還是個問題,在集上日本軍國主義內部本身就矛盾重重,這場戰爭是不可能勝利的







富士康一哥


日本軍部中一直有“北進”和“南進”的路線之爭,兩條路線的支持者分別是陸軍部和海軍部。對中國戰爭的順利,使得陸軍聲望大漲,戰爭初期是陸軍部的“北進路線”佔主導。

1939年5月的諾門坎之戰,是一次試探。如果蘇聯露出一絲膽怯,日軍可能就會把計劃變成事實。



如果日本陸軍主力全力北上,對蘇聯來說將是致命威脅,但也僅是致命,卻不一定能要了蘇聯的命。因為時機不對,此時歐戰還未打響,日本也只能獨自面對蘇聯。等德國結束西線作戰,轉向蘇聯,最快也是一年後的事。

戰爭機器一旦開啟,只有不斷勝利,不斷掠來財富、資源,才能提振民心士氣,維持戰時社會、經濟運轉,日本沒有時間等待,否則戰爭怪獸會連它自己一起吞掉。

日本陸軍分為五大戰略集團:中國派遣軍、關東軍、南方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其中,第一、第二總軍守衛本土,關東軍負責中國東北地區戰事,中國派遣軍負責山海關以內的侵華戰爭,南方軍負責東南亞及太平洋群島作戰。

1939年以後,侵華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國派遣軍兵力略顯不足,不能大規模抽調。守衛本土的部隊也不能外調,近在咫尺的海參崴是蘇聯太平洋艦隊基地。南方軍是為了對東南亞作戰,從其他戰區抽調部隊組建的,暫不能動。

北上主力將是關東軍。是否全力進攻蘇聯,要根據第一階段戰事結果做出決策。而在諾門坎,日軍已經見識到了蘇聯紅軍的戰鬥力。



進攻蘇聯,擺在眼前的就有兩大難題:寒冬和補給。西伯利亞的冬天寒冷而漫長,常年生活在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日本人,做好迎接寒冬的準備了嗎?比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還要寒冷的冬天。

漫長的補給線,是日軍的另一個難題。森林、草原加劇了補給運輸的困難;補給線過長,保衛補給線將佔用大量機動兵力;城市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遠離國境線,日軍很難以戰養戰,蘇聯有充足時間堅壁清野。

即使日軍佔領了整個西伯利亞,對蘇聯的傷害也還不到傷筋動骨的地步。蘇聯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大都在烏拉爾山以西的歐洲國土上,戰爭潛力依然巨大。而日軍卻會被西伯利亞廣袤的土地拖住大量人力、物力、兵力、財力,好吃卻不易消化。

對蘇宣戰,將陷入與中國、蘇聯兩線作戰的局面,稍顯不足的兵力會變得捉襟見肘。為應付戰事,只能對國內繼續徵兵,過度徵兵則影響國內生產和經濟發展。如果局勢惡化,深陷泥潭的日本將面臨經濟和軍事的雙重壓力,為打開局面,不得不選一個弱勢地區,再開戰線,以戰養戰。

頭頂“軟柿子”光環的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地區,將重新進入日本軍部的視線,南進路線會重新開啟,歷史將回到原來的軌道。


寒星針


諾門坎一埸小小挫折決定了日本軍部不敢與蘇軍效量,永遠是一個歷史笑話,而日軍對寒冷的西伯利亞毫無興趣,早己垂涎石油與糧食資源豐富的南亞。斯大林憑生犯過許多錯誤,甚至重大錯誤,以至於蘇德交戰中慘敗。但恰恰在對日關係上取得了至關重要的勝籌,與日中立,徹底避免了危局中蘇聯的腹背受敵的戰略被動局面。當強大的百萬德軍中央集團軍兵臨莫斯科堅城,進行了長達半年關係蘇聯最後生死存亡的莫斯科大會戰,雙方死傷慘重,攻者力竭,守者淹息,完全都拼完了自己力量的時刻,都希望天降一支強大的援軍,希特勒想到過嗎?防守莫斯科身為西方軍區司令員朱可夫想到過嘛?都沒有。只有一個人,就是紅軍最高統帥斯大林早已暗中準備足了,緊急抽回西伯利亞軍區中幾平所有部隊,裝備精良、養精畜銳五十萬大軍,突然間投入幾乎失去槍炮聲沉靜的戰埸,大敗德軍,便德軍向西狂瀉兩百多公里,幸爾依著尚存中央集團軍出發處的防禦工事,才勉強穩住陣腳,讓二戰風頭出盡的德軍首次大敗而歸,傷亡五十餘萬,從此步步走下風…歷史不能改寫的。假設百萬關東軍突然猛攻蘇聯唯一戰略大後方西伯利亞,接著從東面不顧一切狠狠向莫斯科打,數千架世界最強零式戰機群覆蓋整個莫斯科天上,將會帶來什麼戰局?說到底日本軍部,太考量經濟利益了。二戰後的日本更是如此,就決定日本根本不可能做世界有影響的政治大國。


高友峰1


日本如果把戰略重點放在蘇聯戰場,也就是北上而不是南進,那麼崩潰的更快。日本當時對於北上還是南進是進行過較長時期爭論的,這不僅僅是日本陸海軍之間的矛盾表現,而是日本戰略資源如何維持戰爭的問題。戰爭從來不是憑想象進行的,如果那樣,日本為什麼不把所有兵力都用到中國戰場,吞併中國然後再去圖謀其他。不是不想,而是不行。當時沒有一個其他列強能夠容忍日本獨吞中國,日本敢這麼做,那麼其他列強對日本的制約力度就會明顯加大。

再說,日本在武漢會戰之後就發現迅速吞併中國是不現實的,巨大的中國國土會將日本的兵力稀釋掉,使得日本根本無力再去謀求其他。尤其是日本的資源和能源完全依賴外部,像鋼鐵工業所需的廢鋼鐵就來自美國,石油則來自歐美控制的東南亞。只要歐美一卡,日本後續根本無法作戰。在1940年日本入侵印度支那之後,美國就開始加大對日本的制裁,令日本感到了深深的恐懼。美國之所以麻痺大意,誤判日本不敢主動攻擊自己,很大原因就在於美國認為自己掐住了日本缺乏資源和能源的七寸。
日本如果北上,不說諾門坎之戰造成的心理陰影,更考慮到蘇聯當時在遠東部署有大量兵力,而且這些兵力絲毫沒有因為蘇聯歐洲戰局的不利而西調,日本根本就無極可趁。西伯利亞面積廣袤,地形複雜,缺乏城鎮和交通網,很多地方都是人跡罕至,再加上那時還沒有西伯利亞油田,日本是要去西伯利亞揀樹葉嗎?日本的兵力如果北上,後勤怎麼辦,以日本原始的後勤在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如何以戰養戰?比日軍侵佔的中國領土上大幾倍的西伯利亞要投入多少兵力才夠,如果要佔領,那麼機動兵力會隨著推進的延伸越來越少,而蘇軍則可以尋機對日軍打擊,令日軍防不勝防。
此外,兵力投到西伯利亞方向,那麼在中國戰場的兵力可能就要減少,那麼戰局就可能發生很大變化。況且美歐在亞太方向的壓力將會驟減,反過來會更加從容的增強防禦乃至進攻力量,日本在海上方向也沒有像後來太平洋戰爭初期和中期那麼大的縱深,面對海空攻擊,本土就要遭殃。所以,日本最終放棄北上,選擇南進,是當時情況下權衡利弊之後唯一的選擇。(S)


聯合防務


題主的問題是:如果日本把全部兵力都投入到進攻蘇聯方面上。那麼這種假設就是日本沒有全面侵略中國,也沒有發動太平洋戰爭,更沒有南下入侵東南亞。只是佔領朝鮮及中國的東北。以此來全面北上進攻蘇聯。既然這樣,那麼進攻蘇聯的時間會更早一些。我們假如把全面侵華的時間,改成全面侵蘇的時間,也就是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蘇聯。

具體結果會怎麼樣呢?我看到有的答友說日本會弔打蘇聯。我不知這種邏輯從何而來?因何而立?我完全不贊成這種觀點。日本入侵蘇聯,用現在的一句流行語叫“自我作死”,會死的很慘,毫無勝算可言。敗因一,日軍的武器裝備及機械化成度,和蘇軍比較相差甚遠。兵民數量也僅有蘇聯的三分之一,更別提石油礦藏和其它一些資源了。

日本的軍事實力亞洲第一,幾乎可以吊打亞洲任何一國包括全部,這到是真的。原因就是亞洲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不是散沙一片就是武器裝備太落後。相對蘇聯而言,以前家底子並不薄,又經斯大林社會主義改造,和平鞏固建設了二十年,國防及石油重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對付像日本這樣的侵略國家真不在話下。所以日本豈有不敗之理。

敗因二,蘇聯的城市大工業及人口都靠近西部,而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地廣人稀大片的荒草原和沼澤地,交通不便氣侯又相當寒冷。根本無法和中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及東南亞,這些城市繁華密集型人口相比。別說日軍打不進去,既使攻了進去,後勤給養生存就是個大問題,更別說長遠不便的交通了。這個仗還怎麼打,困都會把日軍困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