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讀書感悟:理解歷史分期和文明定義

《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讀書感悟:理解歷史分期和文明定義

《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電子版

投入了整整一個月全部用於讀書的時間,體味到一種由味同嚼蠟到恍然大悟的妙趣。從文明的誕生到歷史的沿革,從科技的發展到社會的變遷,從宗教的由來到政治的演變,從世界的格局到宇宙的探索!維度之多,不散不亂,大氣磅礴,法度森然!

實際上中國學界對於本書的討論也有很多,原因我認為有這麼幾個:首先是這本書在學術界的地位毋庸置疑,因此關於它的討論也少不了;其次是近年來中國全球史學科的發展,讓這部全球史視角下的經典之作得到了深入的討論;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部作品反映的是美國人戰後以帝國之姿態看待世界歷史的一種表現,其中對於中國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不夠重視,論證不夠充分也得到了作者本人在二十多年後再版時的反思,而這一點也是許多中國學者批評本書的地方。

因此實際上本書給我們最大的一個啟示便是: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如何修正世界史修史傳統中的地區中心論視角,而我們通過這樣一部著作又能夠吸取到多少經驗去撰寫我們自己的全球通史性作品,並且"透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事件把握影響全球的歷史力量和歷史運動趨勢"。

需要明確的是"西方的興起"時代並不是本書主要篇幅所在,這部作品的名字也許會令人混淆覺得是一部講述西方如何走向興起的作品,但是實際上其含義並非如此:作者把1500年至今西方崛起的時代劃分為人類歷史上一個新的時期,是作者所劃分的中東統治的時代(史前至公元前500年)、歐亞文明均勢的時代(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之後的時期,意指西方的崛起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只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個階段罷了,這一點充分表現了麥克尼爾破除西方中心論的決心,而他所倡導的跨文化交流互動以及整體世界史寫作開創了全新的書寫時代。

麥克尼爾在寫作中繼承了傳統世界史寫作中的進步史觀,但又以西方的崛起成功作為全書的高潮,滿足了美國作為二戰勝利國的帝國姿態。同時,麥克尼爾沿襲了湯因比和斯賓格勒以文明為單位考察世界歷史的方法,只是他要更為簡潔,更重要的是他摒棄了歷史循環論,採用的是線性發展觀,大多數後來的通史作品與他是一致的。

麥克尼爾在書中重點描述了在技術的傳播、遊牧民族的遷移、宗教的擴散、物種的流傳等因素的影響下,以中東、歐洲、印度和中國四個地理區域為中心的四大文明在人類共生圈中興衰演變、整個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統一的歷史過程。而以上幾大因素正是全球史寫作中最為關鍵的部分,是體現跨文化互動的關鍵要素,因此麥克尼爾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

《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讀書感悟:理解歷史分期和文明定義

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

01、我想在這篇書評裡主要談談歷史分期的問題!

實際上世界通史的寫作逃不開歷史分期的問題,更逃不開為何如此分期的問題。

傳統歷史編撰中一直使用的是古代、中世紀、近代的分期方式,這一分期方式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文主義史學家比昂多(Flavio Biondo, 1388-1463)。他率先提出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古代史的結束,從5世紀到15世紀的這一千年是"中世紀",即古典文化和文藝復興這兩個文化高峰的中間過渡時期。

到了十七世紀以後這種分期方式逐漸被放進了世界通史編撰中併為此後歷史學家所沿用。但是這種分期方式明顯是以歐洲歷史為參照,帶有明顯的歐洲中心論色彩,因此早已廣受批評。麥克尼爾則並沒有這麼做,他所劃分的時間節點為公元前500年和公元1500年,實際上麥克尼爾是第一個如此分期的歷史學家。他指出,以公元前500年為一個歷史分期點是因為"這個年份可以標明基本的歷史轉折",即他認為公元前500年以後古代中東文明核心的影響力開始下降,最終在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波斯被擊敗標誌著權力轉移的完成。另外公元前500年以後希臘、印度和中國文明已經初具規模(中譯本第655頁),他雖然承認這是一種"模糊的分界線",但是仍堅持這個節點表明了一種基本的轉折時間。

另一個節點1500年則是史學界普遍採納的歷史轉折點。麥克尼爾認為"1500年恰當地象徵著現代的來臨,在世界史和歐洲史中都是這樣……1000年以來歐亞大陸各文明以陸地為中心的均勢突然受到了挑戰,並在3個世紀內倒轉了過來。"這個歐洲占主導地位的時期又進一步被他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500年到1700年。人類共生圈從以陸地為中心的模式轉向以海洋為中心的模式,歐洲藉助於海上的優勢,把勢力擴展到美洲部分地區、非洲撒哈拉以南以及整個亞洲北方地區,但是舊大陸的古老文明依然還保持著它們的張力和重要性,還沒有受到歐洲新興力量的重大影響。第二階段是1700年到1850年,這是西方興起過程的一箇中間階段。歐亞均勢的天平開始朝歐洲傾斜,工業革命和民主革命引發了歐洲自身的演變。世界絕大多數人開始受到歐洲人的支配,但歐洲對世界的影響依然"帶有舊制度的色彩"。歐洲的第三階段是1850年之後。工業生產的大幅增長使得歐洲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佔據首要地位,歐洲征服了包括遠東的整個世界,徹底打破了世界的均勢。

《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讀書感悟:理解歷史分期和文明定義

威廉·麥克尼爾著:薦讀

在麥克尼爾的不同作品中他所劃定的歷史分期是有所不同的。他在本書的前言中是這麼說的:"對不斷髮展的人類歷史進行的分期,是人為規定的;歷史時期的劃分必然會在不同程度上出現歪曲的情況;如果你想用分期這種手段掩蓋歷史的總體性,或者掩蓋已經劃分時期內部存在的差別和多樣性,你就已經任由機械的方法把你與歷史的生動多樣性和龐雜性分隔開來了。"在他的《過去與未來》中他純粹按照交通工具或交通方式分期,劃定了步行、騎馬、航海、機械四個時期;在他的《西方文明史綱》中,他將歐洲歷史分為古典文明和歐洲文明二個主要時期,選擇公元900年作為分界線,因為"從那時至今,西歐的經濟結構變得越來越複雜了"。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分期方式,我們都能看到麥克尼爾對世界歷史整體性的思考。

可是以1500年作為世界歷史的一個分節點是否仍然帶有歐洲中心論的傾向呢?

因為一旦談起1500年就無法避開歐洲的擴張,一旦談論歐洲的擴張就很可能陷入到歐洲驅動模式的歐洲中心論之中,因為這個話題註定是歐洲中心式,不論個體歷史學家的立場如何。但是,實際上1500年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歐洲進入統治地位的時期,這一時刻僅僅是歐亞大陸均勢剛剛發生變化的時刻。1500年可以被視為新航路開闢的開端,歐洲人開始在海上進行擴張,但是如果單純說"歐洲的擴張"絕不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至少此前的十字軍東征運動等都應該被視為歐洲的擴張活動,實際上新航路開闢只不過是歐洲人將重心從陸上轉向海上罷了。而且,1500年絕非歐洲人取得優勢的年代。這一時期亞歐大陸上的幾大帝國——奧斯曼、莫臥爾以及中國的大明帝國等仍然有著絕對的政治和軍事實力,其沒落是在此後的幾百年中出現的。相對於傳統帝國,民族國家在這一時間點上湧現地並不明顯。百年戰爭後的英國和法國出現了民族國家意識,但是並沒有出現嚴格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真正的民族民主國家至少要到1750年以後才開始出現。

《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讀書感悟:理解歷史分期和文明定義

2010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為威廉•麥克尼爾頒授國家人文勳章

02、另一個我想談一下的是關於"文明"的定義問題!

前面提到,從斯賓格勒到湯因比,對世界歷史的描述,在大框架上他們採用的是以文化或文明為單元,而回避以國家為單位,麥克尼爾沿用了這一模式。在麥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一書之中,涉及到文明種類的用詞,我們可以讀到的有: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蘇美爾文明、赫梯文明、米諾斯文明、印度(河)文明、尼羅河(埃及)文明、中東文明、中國文明、希臘文明等等。麥克尼爾並沒有明確定義文明,只是在描述文明的產生時,曾把文明稱為"一種複雜豐富、令人難忘"的"新的人類生活方式",而"各種制度、思想、禮儀和技術迅速趨於完善"似乎是文明產生的標誌。與新石器時代村落相比,人類第一個文明——蘇美爾文明的最大不同是它的組織結構:它不再以家庭為單位耕作土地,而是在祭司的統一組織下進行生產勞作。剩餘農產品的出現是文明產生的必要的條件。(中譯本第157頁)我認為以文明為單位做劃分是一種很合理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避免沒有明確國家概念的地區歷史也被囊括進來。

而"文明"作為一種較為寬泛的概念,在麥克尼爾的筆下的文明是"一種複雜豐富、令人難忘"的"新的人類生活方式",而"各種制度、思想、禮儀和技術迅速趨於完善"似乎是文明產生的標誌。我個人認為,麥克尼爾沿用湯因比等人的以文明為單位來撰寫世界史同樣也是受到了人類學的影響。麥克尼爾撰寫這本書的年代恰是美國文化人類學研究興起的時代。麥克尼爾受到了伯厄斯和魯斯·本尼迪克特等人"文化模式"研究的影響以及雷德菲爾德把人類學研究綜合發展為文明史研究思路的影響,熱衷於以區塊化而且十分具有人類學特徵的"文明"作為劃分單位,其最大的特點便是"對具有相似文化的社會單元進行地理劃分"而且重視不同區域之間的互動影響,我認為這便是麥克尼爾"共生圈"理論的一大根基。

《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讀書感悟:理解歷史分期和文明定義

瑪雅神秘金字塔

但是,我們回看前面提到的麥克尼爾所認定的"文明",仍然是強調歷史上那些佔地較大、文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區域。那麼,其他地區存不存在文明呢?麥克尼爾在劃定文明時是否仍然帶有西方中心色彩而忽視了某些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某些方面創造過輝煌的文明呢?例如我們所熟知的瑪雅文明,瑪雅文明並沒有在這部作品中佔據多少篇幅,很可能在包括麥克尼爾在內的許多歷史學家眼中它並不是一個文明,因為它不符合文明或者所謂"國家"的一些要素:如文字、青銅器等,但是瑪雅人卻在其他方面創造了超越時代的文化,從人類學的"文化相對論"角度來看,它也應當被視為一種"文明"。

總之,在看待"文明"的問題上,我更傾向於以文化人類學的"文化相對論"概念來理解,即要尊重每一種創造了獨特價值的文化,而不是以所謂先進與落後的概念去看待那些文化,也就說,只要是有自身獨特創造性的社會區域都應當被納入到劃分"文明"以及撰寫文明史應當討論的範疇中去,而非有所取捨有所褒貶,只有做到價值中立地去界定文化與文明,才能真正意義上拋棄西方中心論思維。

03、結語

在本書成書出版25年以後,麥克尼爾自己也作出了反思並撰寫了《25年後看》一文。文中麥克尼爾也指出了自己的成名作是"美國戰後帝國主義情緒的表現,它的視野和觀念也是也是一種知識帝國主義的形式。"同時他也坦言書中對於中國的領先地位等討論不足。

但是我們可以從麥克尼爾的深刻自我反思中看到他作為一名歷史學家對於真理的不懈追求,也可以看出他是如何不斷改進自己的世界歷史研究的。在近些年出版的麥克尼爾父子合著的《人類之網:鳥瞰世界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麥克尼爾發展了此前的"共生圈"理論將之擴大為更為現代術語的"網絡",所謂網絡自然便是指人們之間的聯繫愈發密切逐漸纏結為了互相關聯的"人類之網"。從這本作品的核心概念中我們也看到了麥克尼爾繼續在發展著他堅持的全球史研究中對跨文化互動與交流的重視。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麥克尼爾的這本《西方的興起》雖仍然存在一些帶有西方中心成見的瑕疵,但是瑕不掩瑜,整體來講仍不失為全球通史類作品中的先驅和翹楚。今天我們學習和研讀《西方的興起》也能夠為更好地理解全球史中的跨文化互動,並且書寫自己的世界通史作品提供很好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