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你希望受到他人喜愛,有時因此對自己嚴格要求。雖然有一些缺點,但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有很多尚未開發的潛能。儘管外表從容淡定,但內心時常焦慮不安。許多時候,你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

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自由受到限制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輕易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你認為在他人面前過度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看完這些,你有沒有覺得說的好像就是自己?

事實上,這些話和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的星座分析、性格測驗、手相分析甚至算命,都是一樣的道理。你認為說的很準的“星座分析”,很多時候是你的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巴納姆效應,又稱星相效應,是指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且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蒐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有以下幾種途徑:

1.要學會面對真實的自己。

2.儘量避免第一印象造成的心理定勢。

3.培養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4.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

5.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認識自己。

“拿手機的姿勢看出你的性格——一不小心暴露了自己!”

“十二星座交朋友最注重什麼?”

“根據血型看性格,你是這樣的人嘛!”

下次再看到這些標題可要小心嘍,這也許就是巴納姆效應設下的“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