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走麥城,劉備慘敗夷陵和馬謖錯失街亭,哪個對蜀漢最致命?

小小生活百寶書


毫無疑問對蜀漢最致命的失敗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

因為關羽的失荊州是蜀漢由強轉弱的標誌性事件和轉折點,在關羽失荊州前,蜀漢的勢力一直在上升,並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同年達到頂點,而從關羽失荊州之後,蜀漢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衡量一個失敗,不是要看他有多少的損失,而是要看這個失敗對總體的影響,關羽失荊州,對蜀漢整個國運的影響是最致命的,以至於失去了蜀漢統一天下的基礎,兩路出軍的戰略,興復漢室的夢想,和勇往直前的信心。

蜀漢政權是建立在劉備個人名望上的政權,在赤壁之戰的前一年 ,劉備還是手無寸土,就連腳下駐守的地盤,還是他不知道有多遠的遠房皇親劉表讓他鎮守的,說的好聽點叫鎮守,說的不好聽就叫看門,是替人看門。



赤壁之戰的前一年,劉備有什麼?什麼也沒有,除了親如兄弟的關羽、張飛,還有一路跟隨他這個落魄皇親的孫乾、簡雍、糜竺、劉琰、趙雲以及三顧茅廬請來的還不足一年時間的諸葛亮,劉備的發展之路有多難,如果各位有過創業經歷就會明白劉備的成功有多難?

赤壁之戰後,劉備在時隔14年之後再一次有了地盤,荊南四郡,而上一次劉備有地盤則是在14年前,陶謙病逝前讓給他的徐州,成功是來之不易的,哪怕只有四郡之地,劉備總算有了安身之所和容身之處,以及將來發展的龍興之地。



從此以後,劉備一發不可收拾,先是向孫權借來了南郡,接著應益州牧劉璋的邀請進入益州,三年後,益州換了主人,劉備奪了益州全境,國土面積瞬間增加一倍以上,人口增加2倍以上,拿下益州後,劉備才能有真正可以爭奪天下的資本,有了資本,劉備年少時的夢想再一次浮上心胸。

接下來,劉備在法正的建議和謀劃下,拿下漢中並趕走一生中最大的對手曹操,下令劉封、孟達攻取了上庸三郡,到關羽北伐前,劉備的勢力達到了頂點,劉備開始膨脹了,同年,劉備稱漢中王,效仿漢太祖劉邦的故事。



如果事態就這樣發展下去,那麼看起來,劉備統一天下指日可待,尤其是現在幾近達成了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彷彿只要再努一把力,天下唾手可得,於是便有了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當然了,不用懷疑,這就是劉備的命令。

圍襄陽、樊城二城,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關羽在襄樊之戰打出了一個小高潮,彷彿一切都朝著蜀漢有利的方向發展,可是隨後發生的白衣渡江、奇襲荊州,讓劉備的畢生的心血毀於一旦,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孫權居然背盟偷襲,奪荊州,殺關羽,將劉備的勢力徹底趕出了荊州,趕出了劉備賴以發展的龍興之地,從此之後,蜀漢的勢力再也沒有固定在荊州地界。



1、關羽失荊州,蜀漢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基礎。益州只能偏安一隅,想要統一天下必須要有荊州,現在荊州沒了,那種失落感、絕望感對於一個年近60歲,行將朽木的老人劉備來說,近乎毀滅性打擊。

2、關羽失荊州,蜀漢失去了兩路出軍的戰略。隆中對的戰略,再也無法實現,“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只能出現在夢中了。



3、關羽失荊州,蜀漢失去了興復漢室的夢想。任何夢想都是建立在你所擁有的資本上,我們常常感嘆“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但當你失去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時,夢想還真的存在嗎?

4、關羽失荊州,蜀漢失掉了勇往直前的信心。荊州的丟失對蜀漢的打擊是相當致命的,整個蜀漢政權是建立在以荊州派士人為骨幹及統治階層,以東州派勢力為輔助,以益州派勢力為打壓的基礎上,荊州丟了,在蜀漢政權中為官的這些士人將徹底成為無根之水, 有家不能回,有廟不能拜,淪為流民。



荊州的丟失對荊州派士人的打擊是相當致命的,蜀漢政權的骨幹,直到滅亡前,大多數上層官吏仍是荊州人士,丟了荊州就失了信心,失了信心就很難恢復信心,沒有信心如何打天下?這是心理上的創傷。

當一個政權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之際,因為一個失敗,而導致一連串的失敗,如同蝴蝶效應或多米諾骨牌效應,帶來最致命的打擊,才是一個政權真正衰弱的開始,從關羽失荊州,到蜀漢的滅亡 ,也不過短短43年時間而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先說說失街亭,街亭的丟失產生的後果是,進軍道路受阻,幾萬大軍折損,人力、物力、戰略資源損失很大。但是街亭丟失以後,魏軍也沒能以此進軍給蜀漢造成威脅,而蜀軍也通過其它道路繼續北伐。因此,街亭只有重要性,沒有主導全局的地位。

再說說失荊州,荊州本應是東吳的一部分,前期劉表坐擁荊襄九郡,孫吳也還沒有吞併整個南方的實力,所以可望而不可得。孫堅為長沙太守,打下一定基礎,但也僅限於和劉表毗鄰,卻無法相抗。孫堅死後,孫策從袁術處借得人馬,往曲阿發展,由於其征戰手段得力,很快征服江東一代大部分地區。孫策早亡,孫權繼位,但是孫權更長於守業,沒有往外擴張的能力。赤壁之戰後,南郡、彝陵、零陵、桂陽、長沙等郡縣都為劉備所得,荊州被強借,成了劉備的根據地。荊州若失,則動搖劉備根基,所以派心腹大將關羽鎮守。可是後來東吳偷襲,還是奪了荊州。而此時的劉備已經在益州站穩腳跟,所以雖然失去老根據地,也還有新的落腳點可以活動。

最後說說夷陵之戰。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把一腔怒火都燒到東吳頭上,奮力進軍,結果被陸遜抓住機會,火燒七百里連營,劉備敗退至白帝城堅守。此一役蜀漢折損幾十員將領,十幾萬士兵,輜重糧草丟失無數。經此一戰,蜀漢走了下坡路,出現了人才荒,國力大受影響。最致命的是蜀主劉備在退至白帝城不久就託孤殞命。

俗話說:蛇無頭不行,鳥無頭不飛。用兵之道有擒賊先擒王的戰略方法。劉備一死,後主劉禪繼位,如果說劉備是雄主,那他這個寶貝兒子劉禪就是熊主,甚至接近於軟骨頭,除了當甩手掌櫃,什麼都不會。後期的諸葛亮才是真正掌控蜀漢大權的人,而此時的諸葛亮有些窮兵黷武,頻頻發動北伐戰爭,致使國力逐漸下降。而廢物劉禪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亦或是民生,都拿不起來。試問,若是劉備還在,可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麼?


禁街虎1


肯定是關羽的失敗是最致命的,在關羽敗亡之前,劉備在漢中逼退了曹操,蜀漢擁有益州,漢中,上庸以及荊州三郡,從三個方向保持著對曹魏的軍事壓力,從長江和漢水的上游威脅著孫權的西部邊境。此時的蜀漢政權,擁有約140萬人口,13~15萬人的軍隊,軍事實力和控制的人口以及國土面積,基本上跟孫權旗鼓相當,起自微末的劉備到此時算得上是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如果劉備從此開始及時調整蜀漢政權的戰略,完全可以跟曹操,孫權一爭短長,至少可以跟孫權並駕齊驅,不必再仰人鼻息了。但是關羽的敗亡,讓蜀漢損失了近40萬人口,四萬左右的軍隊,富饒的江漢平原產糧區,又間接導致了孟達的叛變,蜀漢又丟失了一個能夠前出中原的前哨陣地,還連帶損失了上萬的軍隊和孟達,申耽申儀的上萬戶部曲,蜀漢政權一下子就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國土,人口和軍隊,而孫權由於得到了荊州三郡,一下子增加了幾十萬人口和三郡的地盤,雙方的實力此消彼長,蜀漢由此就跟孫權的實力拉開了距離,跟曹魏就更加天差地遠了,實際上蜀漢從此開始就已經喪失了跟孫權以及曹魏一爭短長的實力,只能自保了。至於後面的夷陵兵敗,街亭潰敗實際上都是由此而引發的後果,沒有關羽的陣亡,夷陵之戰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劉備,張飛也不會那麼早死亡,只要他們還能夠支撐五年,劉禪繼位的時候就已經22歲了,是可以自行處理政務的年齡了,蜀漢就不可能出現諸葛亮權傾朝野,一手遮天的局面,那麼就不會發生由諸葛亮這樣的文官統兵北伐的事情,所以,街亭那樣的潰敗也就不會發生了。




狼的影子716


首先看一下,這三場戰鬥,蜀漢都失去了什麼?

荊州之戰:

  • 失去了最強統帥關羽;
  • 失去了荊州地盤(零陵、武陵、半個南郡);
  • 破壞了“隆中對”戰略;

夷陵之戰:

  • 失去了馮習、張南等眾多中青代人才;
  • 失去了大量有生力量,士兵傷亡人數應該大於荊州之戰;

街亭之戰:

  • 北伐首個硬仗,喪失士氣,打亂了諸葛亮的全盤部署;
  • 失去了青年將領馬謖;

街亭之戰,只是首次北伐的一場局部戰鬥,影響最小。其它兩個,都是戰役級別的。

在笑談君看來,關羽敗走麥城對蜀漢最致命,理由如下:

  1. 蜀漢缺乏人才。論大軍統帥,曹操手底下一大把,夏侯淵沒了張郃頂上,于禁沒了徐晃頂上……東吳也有名聲在外的四大都督。而關羽身為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陸戰、水戰都很在行,他一死,基本沒人能頂上。
  2. 丟了地盤。曹操赤壁之戰打得那麼慘,但是中原、河北這些地盤都沒受影響,所以很快就能積蓄實力。而荊州丟了以後,蜀漢的人口、財政方面都受到嚴重影響,發展潛力下降,後期的北伐也只能走崎嶇的山路,無法像諸葛亮“隆中對”設想的那樣兩路進軍了。

在荊州之戰前,劉備擊敗曹操,奪取漢中,蜀漢政權處於巔峰時代,但荊州丟了以後,形勢急轉直下,基本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能力,只能固守一隅,這是由盛轉衰的關鍵。劉備最後想要拼命一搏,發動了伐吳之戰,結果還是慘敗,留給諸葛亮一個爛攤子,神人也難翻盤了。


歷史都付笑談中


其實對於蜀漢來說,關羽的敗走麥城也好,馬謖的錯失街亭也罷,都是十分致命的失敗,一個是使得蜀漢從此喪失爭霸天下的最有力的前沿基地和人才基地,只能退守天險的巴蜀,另一個呢,使得蜀漢從此喪失了爭奪一塊前沿基地的希望,此後再如何努力也難以打下一塊可以向外發展的地盤,那麼如果真的非要選擇出哪個最為致命的話,那麼我認為其實是關羽的敗走麥城最為致命,為什麼這麼說呢?

關羽劇照


首先,單純在這場的敗走麥城中,蜀漢的實力損失之大超乎想象,一來關羽,張飛兩員重臣的損失,這不僅是損失了兩員將領而已,對於蜀漢的威望也是一次重大的打擊,而後劉備的復仇失敗,直接使得蜀漢的實力倒退了好幾年,以至於此後數年內,在諸葛亮嘔心瀝血之下,也未能全部恢復,喪失了最後最好的發展機遇與爭霸天下的資格。

馬謖劇照


另外,關羽的失敗,荊州的喪失,使得蜀漢再無前沿基地可用,而且荊州不僅是蜀漢的兵員,糧草的最大供應地,也是一塊盛產人才的巨大工廠,喪失了荊州不僅說是喪失了前沿基地,也斷了人才的供應,這也是後期蜀漢面臨最大問題,後繼無人,而人才才是三國爭霸的最大保障。

諸葛亮劇照

最後,相對於前期關羽所造成的損失,其實馬謖的失敗也就不是那麼嚴重了,只不過馬謖的失敗卻是斷送了蜀漢的出川和爭霸的最後一點希望,才會顯得如此嚴重。其實真正來說,經歷過前期的敗走麥城,夷陵慘敗的蜀漢就已經輸了,只不過諸葛亮用了畢生心血,又給這個早已失敗的蜀漢注入了最後一點希望,有了一絲生機罷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歷史微探索


荊州失,促使劉備發動對東吳決戰:劉備夷陵慘敗,把蜀國的生力軍差不多損失十之七八,自己也因此搞的白帝城託孤;蜀國再無以前的強盛,人才更是調零。如果說關羽敗走麥城和劉備的夷陵之敗,誰是蜀漢的致命一敗,不用說也是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

關羽敗走麥城是因,劉備夷陵慘敗是果。

關羽因進攻曹操,雖然打得曹操一路慘敗,幾乎就要遷走自己老巢;可是關羽沒有對東吳加強防備。曹操和孫權聯合,兩面夾擊關羽,抵擋住曹操,而無法意料東吳的偷襲,關羽雖神勇,但荊州被佔已經無法改變。敗走麥城失去大部分荊州之地,自己也被搭上性命。

劉備因荊州和二弟關羽的失去,決心找東吳報仇;在準備過程中,諸葛亮和趙雲極力反對,劉備不聽,這其間還把張飛給損失了。

由於諸葛亮不贊同,劉備也是帶有幾分氣惱;關羽、張飛接連失去,更加促使了劉備攻打東吳的決心。東吳陸遜採取誘敵深入之計,火燒劉備連營,劉備大敗。此戰損失蜀漢軍力太慘重了。以致於蜀漢兵力削弱,再也回不到從前。

諸葛亮北伐,用人不當,街亭失守:劉備去世,劉禪繼位;諸葛亮發動北伐,對曹魏用兵,也是對曹魏發動決定性的一次大戰;諸葛亮力排眾議,堅持用馬謖守衛街亭,然馬謖只會紙上談兵,自身驕傲,不把魏軍放在眼裡;最後被張郃打敗,佔據街亭。而趙雲、鄧芝的人馬也在箕谷戰敗;還好趙雲能夠把自己所部帶回。而街亭失守,是斷了大軍回撤的通道,以後蜀國出兵也被遏制。

第一次北伐不但沒有獲得收穫,反而失敗;以致於後面幾次北伐都受到影響;主要是曹魏加強了守邊的強化,對蜀國更加防備。

夷陵之敗對蜀漢是最致命:荊州失,蜀國只是失去一地,而街亭丟,造成蜀國失去了攻擊曹魏的前進之地;就相當於失去了一個有利的支點。劉備還擁有大片地盤可以經營。而夷陵雖然沒有失去地盤,但損失的軍力、財力、物力是無法彌補的;沒有發動夷陵之戰,劉備守住現有的地盤還是可以的,由此更不會有街亭失去的可能。


歷史戲語


關羽敗走麥城,丟了性命,失了荊州是蜀漢集團最致命的打擊。失去荊州劉備失去了老革命根據地,損失了四萬以上軍事有生力量,失去了一條最方便快捷進攻中原的道,恢復漢室的願望基本上不能實現了。劉備據益州一隅,民少國小,必須開拓。孫權謀害關羽,佔了荊州,劉備實在咽不下這口氣。章武二年部署伐吳,文武阻諫劉備不從,趙雲直諫,國力薄弱,兵力不足,還要四方防禦,伐吳不是時機,最大的敵人是曹魏。劉備大怒,最信任貼身的人都不支持自己,伐吳沒帶上趙雲。以馮習張南為先鋒,帶領益州本土士兵三萬,以荊州原部老兵二萬為中軍,關興張苞為護衛,閬中張飛原部加地方一萬人馬為合後,黃權率一萬人馬都水路,馬良為參謀,老將黃忠隨行(三國志記載黃忠已歿,〉。劉備親率大軍水陸並進,浩浩蕩蕩殺進東吳。一路奪關斬將,勢如破竹,從秭歸攻到夷陵。孫權震驚,舉國無策,派使前來求和。押解殺害關張二將仇人到大營,歸還荊州,送還孫夫人。劉備不許,要親自捉拿殺害關張二弟仇人,自己奪取荊州和夫人。劉備自恃聲勢浩大,孫權威懼,志在消滅東吳。但劉備太低估東吳勢力了,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領兵五萬來戰劉備,陸遜只堅守不出,消磨蜀軍意志,久攻不下,天氣炎熱,劉備連營七百里伴水紮寨。陸遜覺得機會來了,全軍出動,用火燒七百里連營,七十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滅,眾將死戰保護劉備退回白帝城。其實劉備伐吳最多八萬人馬,加蠻王一萬,其它支援,總兵力不足十萬,當時蜀中也調不出更多兵力。夷陵之戰也叫猇亭之戰,主戰場在猇亭,以江邊開闊地從秭歸到猇亭不過七十餘公里,三國地名跟現在相同,秭歸就是現在秭歸縣,夷陵就是現在宜昌市,猇亭就是現在宜昌市猇亭區,到宜昌市十七公里,七十公里一百四十里,說成七百里,十萬大軍說成七十萬,古人也太誇張了吧。夷陵戰役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袁紹損失最慘,兵敗身死。赤壁之戰曹操損失極大,再沒有力量徵吳收蜀。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最小,戰死投降的不過五六萬,都是一些新生力量。後來諸葛亮加以整頓恢復,幾年蜀軍就有很強的戰鬥力。馬稷錯失街亭其實也無關緊要,當時是諸葛亮低估了魏軍的力量和速度,司馬懿率二十萬大軍快速趕到隴西,與先鋒張郃商議搶佔戰略要地街亭,若馬稷按照諸葛亮的安排當道紮寨,怕也擋不住張郃的五萬大軍。縱使不失街亭,取得第一次北伐勝利,以後也難以攻克長安,因為魏國兵力物力財力比蜀漢強得太多,司馬懿堅守不戰,消耗蜀漢兵力物力,諸葛亮也是沒有辦法的。主要是荊州已失,打亂了隆中策略,損失了重要基礎,撓亂了劉備理智,恢復漢室,無力迴天。


劉坤忠120



沒什麼爭議吧!

對蜀漢影響最大的,肯定是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啊!

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前,蜀國的兵峰之強盛,堪稱三國之最;漢中、荊州雙管齊下,曹魏曾一度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漢中之爭,曹、劉兩方持續了兩年之久;這對曹操來說,無異於是慢性自殺,畢竟蜀道難行,戰線拖得太上,取得不了實質利益,即便是一隅之地,也完全有拖垮曹魏的可能;所以兩年之後,曹操說什麼也不敢再耗下去了,加上荊州方面關羽也蠢蠢欲動,曹操只好撤防漢中;



劉備在漢中方面取得了全面性的勝利之後,蜀國的兵峰強盛,將士們士氣高漲,於是調轉兵峰,直指襄樊一帶;關羽領大軍包圍襄陽、樊城,借漢水之勢俘虜于禁以及三萬降卒,有勢不可擋之勢;曹操一度想以遷都來避開蜀國的鋒銳;為什麼呢?因為襄陽、樊城一失,整個南陽郡,再也沒有堅城可守,南陽郡將會毫無意外的落入蜀漢之手;而曹魏的都城洛陽,恰恰與南陽郡接壤;也就是說,蜀漢一旦拿下南陽郡,曹魏的都城,將會時刻暴露在蜀漢的數萬大軍面前;所以曹魏只能選擇遷都,蜀漢的兵峰,也將一直延續下去;



可以說,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前,蜀國是最有希望爭奪天下的一年;同時,這也是蜀國唯一一次擁有爭奪天下的資格,失荊州之後,蜀國就再也沒有爭奪天下的資格了;

所以關羽大意失荊州,是蜀國由強轉弱之關鍵,是蜀國變主動為被動的轉折點,使蜀國失去了唯一一次爭奪天下的機會;

至於後來的夷陵之戰,實際上也是關羽失荊州的連帶作用;馬謖失街亭,決定不了蜀國的命運;就算街亭不失,諸葛亮同樣難以站穩腳跟;



愛尚文史


如果講那次敗對蜀漢最致命,得從各方面損失和影響來看。

關羽失荊州走麥城損失: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北伐,八月水淹七軍。九十月圍攻襄樊。閏十月東吳偷襲荊州,十一月關羽讓徐晃擊敗並回救荊州。關羽一邊回荊州,人馬越來越少。荊州將士紛紛拋棄關羽投降東吳,關羽只能率殘部走麥城。突圍時大部分將士又投降東吳,關羽身邊只剩下關平趙累和十幾個將士。十二月東吳斬殺關羽。



地盤:南郡、零陵郡、武陵郡

人口:六十萬以上。公元241年東吳統計人口是兩百四十萬,公元280年東吳投降上繳的戶籍是兩百三十萬。說明東吳人口一直沒有增長反而減少。所以推測公元219年蜀漢所據荊州人口跟公元280年人口應無大變動。公元280年西晉統計人口,蜀漢所佔部分有六十萬以上。

軍隊:按三國軍隊占人口十比一的比例,軍隊有六萬以上。關羽北伐帶著三四萬。

人才:前將軍關羽、都督趙累、將軍關平、主簿廖化、南郡太守麋芳(駐守江陵)公安守將傅士仁(公安是劉備設置的荊州治所)零陵太守郝普、潘濬荊州治中典留州事、將領詹晏、陳鳳、文布、鄧凱、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武陵部從事樊伷、零陵北部都尉習珍、宜都太守樊友等(劉備在荊州三郡又劃分了幾個郡。宜都是南郡劃出來的)有記錄有名字的十七人,沒記錄的就更多了。只有廖化詐死歸蜀,其餘戰死或投降。

戰略:荊州是把利劍,能直插魏國心臟。東吳的周瑜呂蒙在世時都是建議從荊州北上伐魏的。荊楚多俊傑。失了荊州,再也不能從這個人才基地補充選擇了。漢中三縣進可順漢水進攻襄樊,退可守衛益荊。魏國伐蜀就是從漢中三縣攻入。因為不用繞道關中八百里秦川。

劉備慘敗夷陵損失: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八月是劉備東征東吳的戰爭時間。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正月蜀漢軍先頭部隊攻入吳境六百里夷陵。公元222年劉備從秭歸率軍推進到夷陵猇亭駐軍跟吳軍對峙。公元222年閏六月東吳在夷陵猇亭大破蜀漢軍,吳軍繼續追擊在馬鞍山、秭歸跟逃跑的蜀漢軍激戰。八月劉備率殘部退回永安。趙雲從江州率軍進駐永安。馬忠從巴西郡率五千人抵達永安。(當猇亭之敗消息傳來,就在巴西郡徵召縣兵)


地盤:略

人口:略

軍隊:八萬。魏人傅子記錄:殺備兵八萬。黃權江北部部萬人以上。(晉書:黃權願以萬人當寇)張南部萬人以上。(因為孫桓有五千人,要包圍怎麼也得萬人)武陵郡響應的蠻夷在萬人以上。(步騭率一萬人在益陽防守。蠻夷沙摩柯此時在猇亭,應該帶了人馬過來)劉備在夷陵猇亭對峙七八個月,陸遜有四萬多人。(孫桓五千在夷道給張南包圍,當時最近的朱然有五千人。等到陸遜在夷陵猇亭跟劉備決戰時,他才率軍去救援。)劉備跟陸遜對峙的人馬不會少於陸遜人馬。加上黃權張南部就不少於七萬人了。當時劉備連營七百里。就是從巫秭歸到夷陵猇亭七百里是有駐軍的。曹丕當時講劉備不懂兵,那有連營七百里能打勝仗的。可見連營七百里的駐軍是不少的。當時劉備是立了數十屯,算一屯五百人也有一萬五了。劉備兩個月間經歷三敗:夷陵猇亭之敗、馬鞍山之敗、秭歸之敗。

人才: 據三國志劉備帶去的文武有: 戰死的有:1大都督馮習2侍中馬良、3、4、別督傅彤、趙融、5、督前部張南、6議曹從事王甫、7從事祭酒程畿、 投降的有:1鎮北將軍黃權、2治中從事龐林(龐統弟弟)、3南郡太守史郃、(黃權江北軍封侯四十二人,將軍郎將一百多人)4杜路、5劉寧 活著回到蜀中的有:1、2領軍吳班、陳式、3護軍陳到、4別駕從事李朝、5宜都太守廖化、6牙門將向寵7別督輔匡 有名字的19人,戰死7人、投降5人、回到蜀中的7人。損失了三分之二。中低級將領損失更大。

戰略:劉備東征的目的就是為了收復荊州,跨有荊益。未能收復標誌著蜀漢退出爭天下的根本。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損失更是慘重。

馬謖街亭之敗: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出祁山,當時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響應蜀漢。只剩下隴西郡堅守。馬謖的任務就是在街亭擋住魏國援軍張郃部。可是馬謖根本沒有擋住。軍隊數目不詳,很多人認為是兩萬多。有兩萬人的話擋住張郃的五萬人不是難事,只要為諸葛亮大軍爭取攻下隴西郡。那大軍就能回師內外夾擊張郃。



軍隊:應當在一萬人以上。裴松之:拔西縣千家,不補街亭所喪。此戰諸葛亮判馬謖、張休、李盛等死刑,奪將軍黃襲等兵權。只有王平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影響:在北伐一片大好形式,隴右三郡已降。隴西郡指日可破。隴西郡一破蜀漢就能切斷涼州跟魏國的聯繫。可以籍隴右之資進軍關中。這一切都是因為馬謖失街亭所致。三國志: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

我認為最致命的是劉備慘敗夷陵。蜀漢東吳決戰是在夷陵猇亭這兩個地方,所以史稱夷陵之戰或猇亭之戰,是三國的三大戰役之一。三大戰役對三國的格局影響很大。官渡之戰影響了北方的歸屬。赤壁之戰後曹操再也不能越過長江。夷陵之標誌著蜀漢退出爭天下,之後三國疆域再無大的變動。而街亭之敗只是三國眾多戰役中的一個,無法跟三大戰役的夷陵之戰相比。敗走麥城損失的只是關羽關平等,失荊州的損失不比夷陵之戰小。但給予蜀漢最致命一擊的還是夷陵之敗。

夷陵之戰(猇亭之戰)是劉備征戰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亦是對蜀漢最致命原因:

第一蜀漢的精銳盡喪

劉備東征的目的是為了奪回荊州,所以所帶的軍隊是最精銳的。錢沒有能賺、武器沒有了可以再打造。就如二戰時敦刻爾克大撤退。雖然英軍失去了大量的裝備和軍需物資,但保留下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為以後的戰爭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戰鬥經驗的官兵,這些回到英國的官兵,絕大部分都成為日後反攻的骨幹力量。 蜀漢這些軍隊都是跟著劉備南征北戰。不是一二十年能恢復的了。就算等蜀漢的小孩長大也兩一二十年。戰鬥經驗的培養呢?劉備東征人馬不詳, 就算是損失不到五萬人,那也佔了蜀漢軍隊的一半。




第二損失文武,非一州所有

損失三分之二的文武,曹操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大敗也沒有損失這麼多文武。這些人才都是劉備數十年集四方精銳。 蜀漢在人才上本來就少於曹魏、東吳。劉備伐吳的文武有益州人、有荊州人、有北方人。北方已歸曹魏,荊州已在東吳手上。所以不可能再從這些地方補充人才了。就像東吳一樣淮泗將領、流亡北士都不是江東人。丁奉原來不過是甘寧潘璋手下一小將而已,到了後期成為東吳統帥。世人為何嘲笑蜀漢廖化。廖化怎麼說也是荊州主薄、宜都太守。 這些軍隊參與了劉備奪蜀之戰,爭漢中之戰、還有些參與了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參與東征的文武普遍要年輕,也久經戰陣。第一代法正、劉巴、龐統、黃忠、關羽、張飛、鄧方、霍峻、馬超等先後去世。第二代高中低級將領又損失慘重,直接造成蜀漢人才斷代。正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當大王。就像二戰時很多國家男的戰死了很多,七十年過去了現在還是男少女多。 馮習、張南、傅彤等都是從公元211年隨劉備入蜀的,經歷了奪蜀之戰、爭漢中之戰。有的還參加了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南征荊州四郡。可以說是久經戰陣。



第三:夷陵之戰沉重打擊了劉備及蜀漢上下

劉備自公元184年開始起兵討黃巾到公元222年,征戰近四十年。勝少敗多,屢敗屢戰。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好不容易得了徐州,又讓呂布奪了。重據徐州,又讓曹操打跑了。投了袁紹、劉表,這兩傢伙又不給力。在特別是在荊州七八年間人馬不過數千,城池不過新野小城。就連劉備自己都對感到前途很秒茫。劉備在荊州時對劉表講: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但劉備仍然沒有放棄。用劉備的話講:然志猶未已。


公元221年七月—222年八月夷陵猇亭、馬鞍山、秭歸之戰,損失慘重。劉備從此一蹶不振。劉備羞慚憤怒的講:我居然讓陸遜打敗羞辱,難道是天意嗎?以前數次失敗,劉備都能振作起來。現在把失敗歸結於天意。幾個月後劉備開始病重,公元223年劉備去世。當年南中諸郡皆叛。

夷陵之戰後諸葛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第四夷陵之戰的失敗標誌著三國鼎足而立,蜀漢只能偏霸。

隆中對講:跨有荊益,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現在荊州已失,天下又暫無變。經此一戰蜀漢遭受重創。諸葛亮講:此誠急危亡之秋也。公元222年八月劉備退到永安就不回成都了,也是擔心東吳攻入蜀地。東吳這時派人求和。劉備又氣又恨,卻也不得已同意。東征未能收復荊州,東征大敗。也意味著隆中對所講的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目標無法實現了。

有三個原因:1荊州是把利劍,能直插魏國心臟。東吳的周瑜呂蒙在世時都是建議從荊州北上伐魏的。2荊楚多俊傑。失了荊州,再也不能從這個人才基地補充選擇了。3夷陵之戰的失敗,就只聯吳抗魏自保了。


夷陵之戰後三國的疆域再無大的變動,誰也吃不掉誰。吳蜀兩家只能聯盟抗魏。在夷陵之戰時,吳範就講後當和親。也就是說夷陵之戰後,吳蜀會重新聯盟。只不過吳範沒有講誰勝誰敗。我認為無論誰勝誰敗都會和重新聯盟。


小鴻哥


這三件事按照影響排序的話,應該是:第一、關羽丟失麥城,第二、劉備夷陵戰敗、第三馬謖丟失街亭。關羽敗走麥城是對蜀漢影響最致命的一次失敗,這次失敗標誌著蜀漢隆中戰略的全面崩盤。後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都是在為關羽丟失荊州填補窟窿。

在關羽敗走麥城之前,劉備集團的勢力達到了頂峰,當時的劉備集團佔領了巴蜀漢中,以及荊州三郡。在領土達到頂峰的同時,劉備集團剛剛取得了漢中之戰和水淹七軍之戰的勝利,曹操軍隊節節敗退,蜀漢大有一統天下的趨勢。而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劉備集團緊接著失去了東三郡,只能龜縮在益州地區,再想要恢復當年的實力顯然是不可能。

關羽敗走麥城,責任並不在關羽。當時參與圍攻關羽的,包括了東吳和曹魏所有優秀的將領,孫權和曹操更是親自出馬掠陣。這種實力差距的情況下,換成任何一個將領都一樣。在關羽戰敗之後,劉備為了改變蜀漢衰落的現狀,發動了夷陵之戰。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蜀漢已經無路可選,不對外擴張,就只能坐吃山空。關羽丟失荊州之後,蜀漢成了三國裡面實力最弱的,根本沒有同曹魏和東吳耗時間的資本。因此劉備必定會發動戰爭,只是選擇曹魏還是東吳的問題罷了。

夷陵之戰同樣以蜀漢的失敗告終,這一戰劉備損失了四萬以上的軍隊,年輕將領損失殆盡,本人險些被俘虜。這次戰敗的原因在劉備,劉備自以為是,不斷地犯軍事失誤,最終失敗只能說是自作自受。夷陵之戰後,蜀漢元氣大傷,經過了五六年的準備才具備再次出征的實力。這一時期天下的局勢已經穩定,諸葛亮北伐註定徒勞無功。

馬謖丟失街亭,是在諸葛亮北伐時期。同劉備的相反一樣,諸葛亮在經過幾年的經濟發展,恢復了國力之後,立刻開始了對曹魏的進攻。馬謖丟失街亭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當時諸葛亮佔領了曹魏三個郡,取得了一定的戰略優勢。然而伴隨著馬謖丟失街亭,諸葛亮不得不放棄剛剛佔領的領土,帶領軍隊退回了蜀漢。筆者認為,馬謖丟失街亭,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關係不大,當時魏明帝御駕親征,身邊的軍隊數量遠勝於諸葛亮。即使是馬謖守得住街亭,諸葛亮也會像後幾次北伐一樣陷入持久戰,最終因為糧食問題撤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