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幹5天八小時週末雙休工資四五千的工作呢?還是願意幹一個月都上班工資七八千的?

cloud雲淡風清


題主這個問題貌似簡單,但卻代表了現在職場上較為普遍的一種現象:面對多種職業選擇機會的時候,不知所措。就我個人而言,哪個都不會去選,因為即使每月七八千的工資,也不多。

為了給大家提供一個面對類似問題梳理思路和選擇判斷的建議,我結合《精進:如何成為更厲害的人》之中的部分思路,大體作以解答,並就題主的問題給出建議。

大家都知道,《精進》這本書是知乎“大神”採銅的一部作品,集理論與實踐與一體。

書中說:“當代社會與過去的一個不同點是,過去人們常常因選擇極其有限而痛苦,而現在人們常常因為選擇過多而痛苦。所以,在兩難困境之外,我們還要回答另一個常見的問題:選擇太多怎麼辦?我們該如何在眾多的選擇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並確信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呢?其中一個基本方法就是“精細化(elaborate)思考”,也就是利用適當的工具,對各個選項從不同方面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最後綜合分析結果得出答案。”。

在職場上,面對職業機會的選擇,一般出現三種情況:

1.茫然

如圖。第一類人群,在面對問題和選擇的時候,頭腦一片茫然,不知所以,也不知所措。於是乎,逃避問題,能不考慮則不考慮,能拖延儘量拖延,能不選擇儘量不選擇。

“傻人有傻福”,其實這類人群中,有不少在職場也混得不錯。

2.局部思維

如圖。在進行諸如就業機會的選擇時,個人反覆進行思考。但是思考的重點和維度侷限性較強,沒有顧及全面。比如,只考慮薪資問題,只考慮職級問題,或者只考慮工作環境問題等等。這樣的思維導致決策時只考慮事情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其他事項。

很多人在這樣的思維下,匆匆作出決定,但是到崗後卻發現很多不如意或者不滿意的現象。於是後悔不已或者急匆匆跳槽。

3.考慮全面、行動果斷

如圖。在面對眾多機會,進行考慮和選擇時,考慮比較周到,一旦決定便會果斷行動。

這類人群的覺得效率相對較高,決策質量也不錯。

面對多種職業機會,不同的思考方式決定了不同的選擇結果。

面對諸如題主這樣的問題,應該按照怎樣的程序來進行思考和判斷呢?

一旦決策和選擇錯誤,給當事人帶來的不僅是後悔,更多的是錯過機會和自己的職業損失。基於此,下面給出思考的“決策平衡單”。

1.該方法有四個步驟

A.分解問題

分解問題不是個容易的事情。《精進》一書給出的思路也並不是很清晰。我的建議是:

首先確定面臨的問題是什麼?然後反思自己,為什麼要做出選擇?最後,列舉出該問題可選因素有哪些、不可選因素有哪些?通過這幾個問題的問答,將面臨的多種機會放到同一個思維空間,在統一的路徑和標準下進行多維度思考。

B.列舉要素並對其重要性賦值

《精進》一書給出的是直接列出原因,其實是有不妥的。在自己的思路與判斷要素還不清晰之前,直接列舉原因有些急躁。所以,我的建議列舉要素並對其重要性賦值。

列舉要素:

該行為是建立在問題分解基礎之上的,主要包括自己的動機(可以不是一個)、自己的目的(也可以是多個)、結合自己的實際列舉所面對機會的關鍵是什麼(比如薪酬、職級、發展、環境、專業等)、結合自己實際(年齡、學歷、能力、住址等)列舉自己選擇的關鍵點、結合機會的實際列舉不同選擇的利弊。

重要性賦值:

這是後續判斷的關鍵。不要過於主觀,事實求是,列舉出不同類別要素的重要性。比如“動機”:離家近賦值60,多賺錢賦值40。這代表了你的選擇傾向。

C.統計數據

將要素分類與其對應的分值規範的填寫在表格之中。然後就各類要素的傾向性做出數值判斷。並給出初步結論。

D.考慮變動可能並做出最後選擇

所有的數據出來,自己的選擇傾向基本一目瞭然。但是這並不代表你可以最後做出選擇。在最後做出選擇之前,最後再覆盤一下,看看各要素有無變動的可能,或者有無列舉之外的重大變數。如果有,要做出適當調整,如果沒有則當即做出選擇。

比如,你把所有問題都考慮好了,但是把單位的態度給忽略掉了。而自己所在的單位很難纏,就是故意刁難你,或者破壞你的職業機會。就要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了。

結合題主的問題,我給出自己的建議。

1.參考樣板

如上圖所示,是一個職業選擇的參考樣表。可以自己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添加、刪除等調整。

2.動因和目的是你選擇的關鍵。

其實每個人在做出選擇時,其動機與目的都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雙休雖然舒服,但是上班的距離離家太遠、交通不便,而月薪八千但無休的工作就在自己家附近,儘管無休但方便照顧家人,就可能選擇月薪八千但無休的工作。

但是,如果月薪八千但無休的工作是傳統行業,與你的專業不匹配,也不利於自己的職業發展,而月薪四五千、雙休的公司則是前沿行業,有更好的適合自己專業的崗位,而且將來職業前景不錯,就可能選擇月薪四五千且雙休的公司。

3.題主的題目中有兩個可供參考的選擇要素,但不全面

從題主的描述看來,可供參考的要素有兩個。一個是薪資,一個是作息時間。這兩個要素比較重要,但在實際的職業選擇過程中,作為判斷的基礎還是不夠的。如果單純看中作息時間或者看重一時的薪資水平,做出的選擇有可能是不適合自己的。

職業選擇在現代社會越來越頻繁,太多人僅看重其中的部分因素,而忽略真正對自己職業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的要素。片面追求單一的高薪或者工作舒適度不一定就是最合適的工作。換句話說,天上沒有白掉的餡餅,想要拿的多,付出的就要多一些;想要舒適的工作,總要犧牲掉自己的一些愛好或者利益,有舍有得。

如果想要做出真正對自己負責的決定,還是要全面正確考慮為好。


本文由@指尖視野原創,禁止洗文發表或抄襲至其他平臺。


指尖視野


我都不願意。

1、不願意幹5天八小時週末雙休工資四五千的工作。

月薪四五千夠幹嘛,房貸都不夠,不要吃不要穿麼。所以這是一個偽命題。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都需要按照自己的本事,求得相應的工作,並按照相應的工作能力,尋求相應的薪資。一個月四五千的工資,適合的是剛走出社會的大學畢業生,不適合已經擁有專業技能的自身打工者。

當然,如果是單純的公司前臺,裝門面用的,就是接接電話,發發傳真什麼的,確實一個月四五千是足夠的,那需要的是沒有專業技術的普通勞動者,工作可替代性強。

2、不願意幹一個月都上班工資七八千。

一個月七八千的工資,要幹30天,這種廉價工作,我也不會幹。如果前面加一個1,那是可以考慮的。如果後面加一個零,那必須要去。

一個人總不能把自己當彈簧用。如果確實需要當彈簧,那也不應該繃得太緊,一不小心,繃斷了,一切都是空的。

一個月七八千,就把自己當機器用,在這個時候顯然是不夠的。如果有1萬7、8,還是可以考慮,如果有7、8萬,那麼在目前來說,肯定要為公司作出與薪資相匹配的工作,這樣天天上班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關鍵在於,我能為公司作出什麼貢獻,那麼公司必須要給我相應的待遇。同樣,公司給我的待遇,必須匹配我的能力。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雙向選擇。

所以,這個問題比較接近一個偽命題。

如果一無所能,那麼一個月三四千還是多了。如果每年能夠給公司創造利潤超過300萬,那麼7、8錢的工資就有點磕磣。

想起當年許家印,給企業創造了年3億元銷售,要求提工資,結果被老闆拒絕了,然後成就了恆大。所以一切都是看能力。所謂的工資多少,是與能力直接掛鉤的。


波士財經


工作1:5天8小時,月薪4500

工作2:全月無休,月薪7000-8000

我選擇前者,五天八小時月薪4500的工作。

一、單位價值,工作2只比工作1多幾塊錢

工作1:時薪=4500/(21.75*8)=25.9元

工作2:工資7000時,時薪=7000/(30*8)=29.2元

工資8000時,時薪=8000/(30*8)=33.3元

由此可見,工作2比工作1的小時單價高出3.3~7.4元,這個差價並不具有多大的吸引力,並不足以讓人因此放棄自己的休閒時間,放棄自己的生活。

二、廢掉一個人的隱蔽的方式,就是讓他忙到沒有時間成長

之前網上流行一句話:廢掉一個人的隱蔽的方式,就是讓他忙到沒有時間成長。深以為然,如果你一個月連軸轉地工作,相信你每天下班後只想倒在床上呼呼大睡,而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思考別的東西,去學習別的技能。

高工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我增值,是未來的上升空間和發展空間。如果你的眼光只侷限於眼前每小時多的那幾塊錢,那你的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三、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健康

很多人其實都在做著連軸轉,白加黑的工作,做到每天頭暈眼花都還堅持在崗位上,不禁唏噓,是生活把大家逼到死角,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但如果可以,請選擇有固定休息的工作,畢竟人不是機器,人需要充足的休息來修復身體機能,如果你過度內耗,只會讓疾病乘虛而入,到時你再多的錢可能也無法彌補,何必呢?一個好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

何況錢是賺不完的,不如下班週末去跑個步健個身,鍛煉出好的身體素質,再研究怎麼讓自己變值錢,怎麼賺更多的錢,才是一個健康的良性的輪迴。

小結

所以選擇月薪4500雙休的工作吧,讓自己多點時間,去學習,去提升自我,去陪伴家人,去放鬆身心,去強身健體,去做副業做兼職(精力有餘的情況下),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感謝閱讀,公司資深HR,不妨添加對我的關注,有什麼職場問題方便隨時交流!


心念HR


我有一個朋友是北京本地人,在一家小公司做財務,每月的薪水差不多5000-6000的樣子。因為本身是北京人,生活成本很低(沒有房租、回家吃飯),再加上有房有車,生活根本沒有什麼壓力。

這樣的條件,導致這個朋友對於工作也就沒有什麼更高的要求,覺得現在這樣的生活就挺好。

其實很早之前,習慣不斷奔跑的我對於這樣的生活是不能理解的,但直至有一次和這個朋友聊天,他說:“大家這麼努力,很多人不久是為了買房買車麼,我都有,而且房子不止一套,何必呢。”

從那次開始,我就明白了,不同的人對於生活是有不同的追求的,就好比有些女性願意做事業型女強人,有些就願意做家庭主婦是一個道理。所以,針對題主的問題,對於不同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答案。

從我的角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來考慮。

一、個人追求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在中國這個人口大國,由於競爭的激烈,很多人為了出人頭地或者為了賺更多的錢,而放棄很多個人的生活,主動或者被動的成為了工作狂。

不可否認,有很多人會很享受這個過程,因為突出的工作不僅會給自己帶來金錢,更會帶來很多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成就感、自信心等。

但也並不是所有都願意丟失生活,就如我開頭提到的北京朋友或者那些全職太太等等。不能說他們工作一般或者沒有工作,就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 ,因為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價值的體現。

所以,回答題主的問題,首先要想明白的就是,自己希望過上面樣的生活,什麼樣的生活能讓自己幸福。

二、有沒有金錢的壓力?

現實和理想有時候往往會存在著衝突,我相信很多人都希望過上自己期望的生活,但當現實不允許的時候,我們又往往會向現實低頭。

所以,如果針對題主的問題,如果目前有經濟壓力,需要賺更多的錢來養活自己,或者希望攢一筆錢作為將來投資自己或者創業的原始資金,那麼現階段,向現實妥協去選擇薪水更高的工作可能會更好。

三、會不會影響健康?

很多時候我們會為了養家餬口或者過更好的生活而接受一些超負荷的工作,短期來看沒有什麼太大問題,但長期的話,一定要謹慎,特別是以犧牲健康為代價的。

按照題主的描述,一個月無休,其實還是一個比較勞累的工作,很有可能會影響自己的健康狀態。

俗話說的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無論做什麼工作,健康一定是首位的,更何況,很多人哪怕現在雙休,也還是處於一個亞健康的狀態。所以,從這個角度,寧願不賺那麼多錢,也還是要以身體為重。

歡迎關注@焱公子,十年500強,專注寫職場,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成長心得。

焱公子


我就是每天工作八小時,一週上5天班,工資5000出頭的人。

我大學舍友,做會計的,幾乎每天都要上班,工資比我高,她跟我說她不想做了,太累了。

我認為,做好工作的前提是身體健康,如果身體狀況都不好,怎麼做好工作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為什麼選擇上班5天,週末雙休,工資四五千的工作

1、從對身體健康的角度

正所謂:“人是鐵,飯是鋼,”不管你的身體素質多麼好,總有被消耗完的一天。所以,年輕人不要以為自己身體足夠應付現在的工作強度。正常的休息時間還是必須有的,如果為了賺更多的錢而毀了自己的身體,那你以後還怎麼去賺錢。想要賺更多的錢,需要先愛護自己的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啊!

2、從家庭關係的角度

一個月都上班,以2020年為例,除去法定節假日(元旦、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和中秋國慶節共30天的假期),2020年就要上班335天。你的生活就是圍繞著工作在轉,工作一天下來了,身心疲憊,你也沒心情和家人聊聊天,和家人的溝通越來越少,不利於家庭關係的和諧。如果你是單身,你也得和父母多溝通;如果你是有家庭,有老婆老公,有小孩的,那更加需要陪伴家人,尤其是小孩,他們的成長過程是需要你們的參與的。為什麼現在很多小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沒時間去參與他們的成長過程。

3、從個人提升的角度

一個人,除了工作,還要在業餘時間去做一些提升自己的事情。在工作中,你學到的是工作經驗,但是你還要去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現在社會都提倡全面發展,如果你只是埋頭在一份工作裡,在未來的十年甚至二十年,很有可能你就是被淘汰的那一個。


因此,工資雖然高但是每個月都要上班,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不利於個人身心健康和職業發展的,最好的選擇就是拿著四五千的工資,在週末雙休日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提升自己,發展副業。

二、業餘時間可以做的事

1、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並付諸實踐

可能你現在的工作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在解決生存問題的基礎上,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興趣,既然生存問題解決了,就要豐富自己的業餘時間,充實自己,發現自己不一樣的優勢。


2、做一份兼職

我朋友小鑫,工作日做的是設計師的工作,到了週末,就在網上接單,畫一些圖紙啥的,一個月加上工資也有1萬左右的收入。

所以,想要高工資,週末也可以做一份兼職,而且要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做,這樣做起來才有勁。


3、上進修班

現在很多公司對於員工學歷技能這一塊都有一定的獎勵制度。拿我們公司來說,如果你獲得了和現在相比更高的學歷,或者取得了相應的專業資格證書,就可以申請薪酬級別的提升。因此,在週末雙休日完全可以利用起來,比如上一些進修班來提高自己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提薪,沒有必要為了七八千的工資而浪費自己寶貴的週末。


綜上所述,為了你的身體健康、家庭和諧和未來的職業發展,要學會權衡利弊,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娜說職場


不請自來,親身經歷過。

之前兩年的工作就是頻繁加班,996,現在換了工作,每週五天每天六小時不加班。

回過頭來看,996真的成長的特別快,工作多壓力大,個人能力和經驗提升特別快,但一年就感覺到疲勞,因為家裡什麼都幫不上,幾乎所有精力都投入在工作上了,讓人很焦慮。兩年實在受不了了就辭職了。

現在是一個比較清閒的工作,工作和生活能夠很好的平衡,很享受現在的狀態。

至於薪資,可能是行業的關係吧,996的工作月薪大約1.5,現在月薪2,不降反升了,想想也是多虧了996時期積累的經驗和閱歷幫了忙。

另外很重要一點是看年齡,如果是剛步入社會的單身青年,加班就加班吧,加班三年,你的工作經驗和經歷相當於按時上下班的人五六年積累的,成長快,資本積累足,以後有了家庭想要平衡時才有選擇的資本。


放學時等著我


我從2000年參加工作到現在一直都是每天工作8小時,週末休息,月薪也就2000塊錢,雖然掙的不多,但內心和生活還是很充實的。也許你要問我這麼少的工資為什麼不換個工資高的工作呢?原因很簡單,如果選擇了高收入沒有休息的工作,那就不能兼顧家庭。如果選擇了低收入的工作就可以兼顧家庭兩不誤。我承認自己不是事業型女人,所以知足常樂。


索菲雅情感語錄


如果要我選擇,我會選擇八小時週末雙休,工資四五千的工作,理由有三點:

一,工作雖然重要,但並不是人生的全部。

二,我是人,不是機器人,不可能無休無止地工作。

三,一個月都在上班沒有休息,七八千的工資性價比不高。

即便身為基層員工,心中依然嚮往著詩和遠方。

我希望自己能夠過上隨意自由的生活,這也是我註冊頭條號的初衷。說實話,月薪四五千,週末的雙休的工作算是標配了吧,基本上很多大學生的起點也就是這樣,而我剛畢業也沒幾年,這種工作對我來說已經很滿意了。

我不想強迫自己幾年之內必須取得什麼樣的成就,30歲之前攢多少錢,然後貸款買房子,為了臉面再貸款買臺車。這樣的活法累不累啊,如果說用最後十年的孤苦伶仃換取二十年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我會毫不猶豫的交換,因為我想為自活自己著,而不是為別人,更不是為工作而活。

精力再旺盛的工作狂人,也會有累的時候。

前幾年富士康員工跳樓的消息,網絡上到處都是,原因就是工作壓力太大,幾乎沒有私人的休息時間,長時間的重複性工作勞動,真的會廢掉一個人的。年紀輕輕就以健康為代價換取金錢,那想沒想過到老那一天有多遭罪,甚至說有沒有到老那一天都不一定。

一個月都在工作,沒有休息時間的話,會把人固定在這個階段,喪失的不僅僅是休息時間,更是個人成長進步的機會。因為你沒有時間考慮其它的事,滿腦子想的都是工作,要麼在上下班的路上,要麼在工作中,無休無止的兩點一線,這種生活跟蹲監獄有什麼區別。

工資的高低,在於你的時間單價,而不是時間長短。

時間是有限的,你再怎麼能幹,哪怕24小時不斷,工資也就固定下來了,而你本身的價值卻有無限的可能性,兩者根本就沒有可比性,那為什麼還要選擇靠時間來實現工資的增長呢?

簡單算一下,七八千工資的時間單價能比四五千工資的時間單價多出幾十塊,但是這就意味著前者的時間單價被固定了,後者至少有提升的可能性,”八小時外求發展。“如果你連最基本的八小時都沒有,又怎麼會發展呢。

總的來說,工作雖然很重要,但是私人休息時間更為重要,你可以繼續深耕當前領域,提高時間單價,也可以搞搞副業,做個”斜槓青年“,就算你什麼都不幹,第二天還能有個好心情上班呢。


朋也


我會選擇五天八個小時制的工作,不能為了掙錢把身體搞垮了,我想多掙幾年錢,養老養小,還想給自己掙點養老錢,一個月六七千沒有休息,不能看望老人,身體也搞毀了不划算,要知道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好的身體,錢再多有啥用


MTMCKJ


這個我說下我的感受,和我周圍人的感受。

本人70後,步入40+,專業土木工程,註冊監理,二級建造師,一級建造師,畢業直接進去施工單位,工資也隨著時間和國家政策一步一步漲起來,07年工資在12萬,12年20萬,17年從外企辭職,現在掛證,打零工。建築行業比較辛苦,夏天忙起來就回不了家,沒日沒夜,年齡大了,有時候心裡還是比較迷茫,錢多點當然好,但是要犧牲自己和家人一起的時間,所以看你更加側重那頭,我包括我幾個同學,都不太願意這樣拼了,如果有單位給5.6千,能有雙休節假日,那100個願意去,可是很多單位40以上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