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有什麼區別呢?

密探零零發


春秋五霸意氣風發,戰國七雄犬牙差互,所謂亂世出英雄,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或盟或伐,人才也是數不勝數,賢臣良將的典故數不勝數,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常常將春秋與戰國合二為一,稱之為“春秋戰國”,也經常將春秋和戰國就這麼理解成一個時期。那麼問題來了,春秋和戰國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

一、春秋在前,戰國位後

周人發跡於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經周文王、周武王時,殷商已是“讒惡進用、忠良遠黜”武王伐商,建立周朝。然盛衰無常,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燃烽火而戲諸侯,哪知第三次犬戎真的來犯,大多諸侯王不聞不顧,至此西周滅亡,周平王元年(前770),周平王遷都洛邑,東遷之後的周朝,史稱東周,東周開始的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也是戰亂的開始。

戰國是繼春秋之後的又一次大變革,如果說春秋時周天子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話,那戰國時期,周氏王朝的勢力已經是日薄西山了。周王室衰微而七雄興起,中原持續動盪,至秦朝統一六國終止,因此時間的先後,是春秋戰國最大的不同。

二、春秋爭霸,戰國統一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春秋五霸人人聞名,

然此“霸”非取周而代之,而是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質便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大國互相攻交伐戰,小國抱團取暖,在轟鳴的鐵騎下,無數小國被吞併、或成附庸,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戰國與春秋暫無明確的時間界限,但公認的戰國開端便是“三家分晉”,經過春秋時期百餘諸侯國互相兼併,戰國時只剩下二十幾個相對強大的國家,各家的兼併戰爭使得諸侯變少了,勝出者疆域變大了,人口變多了,財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財富,都集中在了少數幾個諸侯手裡。征戰也不只是簡單的奪城掠池,百姓希望有個安定的環境,國君圖謀天下歸一,

七雄相爭,要的不是隻做“霸主”,而是要取代周室,“以天子自居”。

三、君權下替,加固王權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天子”之稱名不副實,周王室也只等同一個中等諸侯國,然而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都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弒君現象屢見不鮮,雖然大部分都是發生在春秋早期,但戰國的開始正是“三家分晉”,三位大夫瓜分晉國,君權下替。戰國時,國君學聰明瞭,為了避免大權旁落,不僅任人唯親,同時也重用出身卑微之人,士人階層得以崛起並與外戚互相周旋,在君王的有意安排下互相爭鬥,似兩虎相爭而君王得利,王權得以加固。

四、國無定界,郡縣代邑

春秋時期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便是國與國之間少有界定線,對於這百餘諸侯國來說,“國”只是後世定的稱謂,那時的大國尚有城池,但一些小國只有些縣、邑,雖稱一“國”,實為一家,並沒有國家形態。而戰國則不同,隨著國士不斷開疆拓土,為了方便管理,便設立郡縣以取代縣邑,大國之間便互相劃分國界,約定土地,所以戰國有國界。

不僅如此,春秋戰國還有許許多多的不同點,比如春秋的官僚制度便是官位世襲、土地世祿,但戰國時期,布衣們也能登上朝堂,也能拜爵封侯;還有農業制度,春秋多為氏族集體勞作,而戰國時小農經濟迅速發展,男耕女織已成社會主導,林林總總。但不可否認,即便是社會動盪、民心難安,但春秋戰國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次農業大發展、社會大進步,為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鄧海春


我是HK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經濟和政治制度不一樣。

對於周朝的制度,有不同的歷史看法,一種看法是西周時為奴隸制社會,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奴隸制瓦解的社會,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封建制度建立的社會。

還有一種看法是,封建本意指封邦建國,西周是帶有奴隸制成分的封建領主制社會,春秋是成熟的封建領主制社會,戰國是封建領主制瓦解、封建地主制建立的社會。

對比歐洲的奴隸制羅馬帝國和封建領主制的中世紀,西方的封建領主制也有大量奴隸制成分,沙俄直到1861年廢除農奴制前,90%的農民是農奴。


歐洲封建領主制沒有產生封建帝制,王權一直受到領主貴族和商人階層的制約,同時還有大量富農存在,這就讓君主專制制度沒有成長的土壤,歐洲也因此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出工業革命。

所以,春秋時的封建領主制是非常成熟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政治制度。

戰國時代,還夾雜有大量領主制,但是戰國的國家兼併現象——就是戰爭太嚴重,導致了封建地主制的壟斷階段出現——就是秦滅了山東六國,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我國封建社會的毒瘤——封建帝制出現了。

封建領主制類似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封建地主制類似於壟斷資本主義,而封建帝制類似國家資本主義。


2.春秋時期的國際環境是尊王攘夷,戰國時期就開始諸侯兼併。

春秋時期(上圖),《論語·憲問》裡有一條孔子語錄:“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要披頭散髮穿左衽的衣服了!

春秋時期,中華文明還在尊王攘夷,內部的聯合、協作大於競爭,中華文明還能對外進行擴張,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戰國末年,荀子曾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前“論兵”,說道: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齊桓公、晉文公)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商湯、周武)之仁義……

可見,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晉文公要比戰國的政治家傑出,戰國雖然有七雄,但是沒有一個可以和桓、文、管仲相提並論的政治家。沒有一個可以為中華文明而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諸侯盟主

縱約長雖然有蘇秦,但是蘇秦也因為欺騙齊閔王而被殺,只有信陵君才能率領山東諸國一起抵抗強秦。但是信陵君既不是魏國君主,也不是魏國宰相。

秦國雖然強大,但也只是在消滅山東六國的時候顯得強大,而在對付匈奴的時候,卻沒有傳說中的那樣強大。

在山東六國中,燕國擊退東胡,秦開拓邊,國境幾乎囊括整個遼河流域,並進入吉林省境內,甚至控制朝鮮半島。

趙國擊退匈奴,胡服騎射,確立了強大的騎兵。並設立騎邑——結合馬場的軍事殖民據點,如果後世一直沿著這條思路出發,佔領漠北高原,從戰略層面改變漠北遊牧民族的生存方式。

楚國有莊蹻入滇。

秦國呢?下圖是戰國中期的地圖,秦國還沒有進行商鞅變法。

到了戰國後期,秦國已經變法過100年了,再看看下圖中的秦國有沒有開拓中華文明的文化圈:

這時候,秦國都已經攻破楚國的郢都了,自己的秦長城還被西北的義渠人攻入,義渠距離關中,距離咸陽很近,秦國不首先像趙國、燕國那樣驅逐義渠之戎,收復黃河上游,反而不斷對山東六國進行攻打,從現代歷史角度和中華民族的整體角度看,秦國是在內耗!

以秦國的軍事實力,如果秦國有尊王攘夷,或者成為中原霸主——真正的西帝(當時,秦國與齊國一度稱為東西二帝),就應該像漢武帝那樣驅逐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建立河西四郡。對於河西地區,最早的記載是《穆天子傳》的周穆王西遊。

在秦朝的萬里長城中,秦長城要比趙長城、燕長城更加靠南邊。

我們知道明長城要比趙長城、燕長城靠南,但是即使是明長城的陝甘段也要比秦長城更加靠北!


換句話說,秦國只對內強硬,對外沒有開拓精神

秦國只適合掠奪發達的地區,而對於相對落後的邊疆,秦國的那套系統就不頂用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HK君,期待您的關注。


HK君


周朝建立後,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從經濟上講,井田制開始瓦解,奴隸主貴族不能按照原來的方式奴役廣大的奴隸,土地私有制開始出現。從政治上講,王室衰微大國爭霸,周天子已經不能像西周時期那樣號令天下,一些大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爭霸戰爭,吞併一些小諸侯國。從文化上講,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各種思想流派紛紛出現。闡述自己的主張。從社會效果看,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不穩定。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從經濟上講,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形成,小農經濟佔統治地位,社會性質發生了深刻的轉型。從政治上看,各國經過一系列的變法,地主階級掌握了政權,奴隸主貴族勢力受到沉重打擊,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各國之間不斷兼併。從文化上講,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種學術思想的交流與反駁,最終法家思想取得勝利,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從社會效果看,秦滅了東方六國,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谷老師


春秋和戰國是人為將東周這一朝代分為了兩個時期。具體劃分年代史學界並無定論。如果要說區別,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最明顯的就是國家數量,下面兩圖一對比,就一目瞭然了。進入戰國時期諸侯國少了很多,基本都被大國吞併了。也就是說經過春秋的海選,進入戰國的複賽基本都是種子選手了。

第二,制度變化。發起於魏國的李悝變法,拉開了這一時期政治變法的序幕,奴隸制逐步被瓦解,新型制度被各個國家開始嘗試(我不能說封建制度,雖然這個大家認知度高,但中國真心沒有啥封建制度,始皇帝創立的是郡縣制,後世封建的嘗試都失敗了,這個有機會另說。)其中秦國的變法最為完備徹底,最終成為統一中國的那個人選。

第三,春秋尊王,戰國稱王。瞭解這段歷史都知道春秋五霸(有爭議不列舉)他們基本都是啥公,啥侯。大家還都是在周天子規則下活動。只有不是周天子封的楚國稱了王,鬧了個問鼎中原灰溜溜走的笑話。戰國時期七大戰國的國君先後稱王,周天子被徹底無視。

以上應該事春秋和戰國的三個主要區別,有不足之處還望方家斧正。




暢閱吳頔


春秋和戰國是一個叫周的老爺子的倆兒子。

叫春秋的,算是老大吧,這老大還聽點老爺白話,外頭喝個酒,打個仗,吃個火鍋唱個歌兒還能給老爺子打個招呼。老爺子受其他人的擠兌呢,春秋還能拎著板兒磚撲上去。村子裡的大情小事兒,也是讓老爺子出面,春秋則在後頭站著,充當個跟包或保鏢的角色。兄弟之間說得過去,有點齷齪時能商量就商量著來,儘量動口不動手。

戰國就不一樣啦,等他長大時,老爺子已經老了。怎見得呢:有詩為證:走路似風擺楊柳,說話如漏氣皮球。一日三餐吃不夠,喝點小酒還上頭。所以戰國一看老爺子這樣了,也就起了個不尊敬的心了。首先是向自己的兄弟們開火,老爺子出來調停?門兒都沒有,說不定還得給老頭一個沖天炮。

他還時不時眯縫眼瞅著老爺子屋裡,看看這個家還剩下多少值得糟蹋的東西。老爺子在外頭受點氣,回來想跟他嘮叨兩句吧,等來的全是冷嘲熱諷。戰國一天到晚就盼著老爺子早些歸天,好把偌大的一片家來繼承下來,又得防著身邊的兄弟姐妹們都來爭奪。所以一個挺好的家,整天打得烏煙瘴氣的,兄弟姐妹們也不好過,個個整天互揍,一個個烏煙青,形象極磕磣。

所以說,這就是兩個不孝子,不過一個面上過得去,一個連面子都不要的混帳玩意兒。


崔文瀾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不是兩個王朝,而是我國古代奴隸制王朝周朝其中的一個歷史時期。

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而在東周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70—221)中的公元前(770—476)被稱為春秋時期,而公元前(475—221)則是被稱為戰國時期!

至於春秋和戰國的不同,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國君對待周王室周天子還是比較尊敬的,在對外征戰之時,都是以周天子的名義,

周天子對待各諸侯國還有名義上的約束!

而戰國時代則是不同,周王室已經名存實亡,只能控制王幾周圍的一小部分地區!

二: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皆稱“公”或“候”,在春秋時期,“王”是指天下共主的意思,只有周天子有資格稱王,

而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國君都是稱王的!

三:春秋時期總體上來說還是一個奴隸制國家,而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則是處在奴隸制向封建制國家過渡的一個時期!

四:從經濟上來說,春秋時期生產力水平較低,生產工具也比較落後,井田制的存在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而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各國相繼變法使得井田制逐漸瓦解,解放了生產力!

以上觀點僅代表本人,若有不足,請各位斧正!


相思非酒歲月成空


周朝到了西周末期,由於周王室的衰微和幾任周天子的荒淫無道,導致西邊的犬戎最終攻入了周朝首都鎬京,殺死了周幽王並摧毀了鎬京城。在這種情況之下,周幽王的太子姬宜臼在申侯,鄭伯等人的護送之下,來到成周(即洛邑)登基,成為新的周天子,史稱東周。



眾所周知,東周又分為兩個時期,叫做春秋和戰國。那麼春秋和戰國如何來區分呢?中國歷史其實給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區分方法,即以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作為這兩個時段的劃分點。為什麼要以這兩個事件為標誌,其實它也意味著周朝從周武王和周公旦建立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土崩瓦解。

歷史上有這麼一句話,叫做春秋無義戰。打仗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稱霸諸侯,成為執牛耳者。但是,不論怎麼打開來去,都是周天子當年分封的各個諸侯在打,即是國家被滅了也能逃往他國做上賓,總體來說還是一種貴族政治。



然而,從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開始,這種局面被打破了,韓趙魏並非周天子分封的諸侯,而是晉侯的臣子,受晉侯分封的大夫。而田氏雖為陳國的諸侯後裔,但是此時卻是齊國的臣子。最終,臣子取代了世襲罔替的諸侯成為了國君,這就徹底打破了周禮制度,所謂的“尊王攘夷”也就不存在了。



所謂“春秋無義戰”,到底還是在周天子分封的範圍之內,而到了戰國,周天子已經不再重要了。周朝的禮法更是棄之不用,各國都開始了自己的變法。而到了戰國的第二代時期,各國諸侯已經自立為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兼併戰爭成為了戰國戰爭的主要目的,諸侯的野心也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逐漸趨於一統的局面。


傅斯鴻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關於這一時期的起訖,一般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一說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週滅亡前和二週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二週於公元前256被秦國所滅,次年起史家以秦王紀年。周朝在秦朝建立之前就滅亡了。

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04年)的曠日之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韓、趙、魏躋身強國之列,戰國七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國分別是:燕、趙、魏、韓、楚、秦、齊。除最為強大七雄外,周王朝境內還存在著一些小國,但其影響力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它們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為七雄所滅。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春秋源於春秋一書,戰國源於戰國策。時間劃分,春秋始於平王東遷,戰國始於田氏代齊,三家分晉,止於秦統一六國。

周平王東遷到晉國三分為春秋,晉國三分到始皇一統為戰國。


何律師13990946596


現在普遍將公元前475年到前403年,視為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就從公元前403年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他將趙、魏、韓被周王封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的事件,作為了春秋與戰國的分界。

事實上,第一個提出將春秋戰國分開的應該是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序》中將公元前475年視為戰國的開端,在這一年發生了田氏代齊。

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於戰功矣。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

他在這段話裡提到兩件大事,一是說的三家分晉,另外一個就是田氏代齊。可是為何要將這兩件事作為開啟戰國時期的開端呢?

這兩個事件是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代,僅有的臣子士大夫成功篡位併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例子。本來在周天子的分封制下,士和士大夫雖然有流動,但是再往上到諸侯就幾乎不再可能。在此之前大都是王室內部權力的更迭,沒有權臣敢來皇帝輪流坐,也不奢求明年到我家。


但是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表明什麼?標誌著權力的下沉,既然士大夫可以升級為諸侯。那麼諸侯也就能升級到天子了。春秋時,諸侯打個仗都得弄個旗號叫“尊王攘夷”,對方一投降就不能再動手了,諸侯們只是熱衷於當霸主。

然而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開始覺得霸主不過癮,紛紛稱王,真的不再把周天子當回事了,發動的戰爭也以滅國戰為主。


幾葦渡當年


周平王東遷拉開東周序幕

一是周天子的地位不同。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雖然急劇下降,但還有著天下共主的名義。春秋初期,周天子還有與一些中等諸侯國相當的實力,並能與一些諸侯國發動戰爭,許多諸侯國也會定期朝見周天子。至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越來越弱,遠遜於戰國七雄,在各諸侯國眼裡幾乎沒有什麼地位,如果不是各大諸侯之間實力相對均衡,相互之間不得不有所顧慮,幾個主要的諸侯國都可以輕鬆滅亡周天子。

齊桓公尊王攘夷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二是諸侯國的體量不同。春秋初年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有一百七十多個,大的有現在一個省那麼大,小的可能連一個縣那麼大都沒有。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的兼併就像競賽一樣,僅是晉獻公一任晉國國君就“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兼併臣服了55個國家。秦穆公也是一口氣滅了西戎12國。到戰國初年一百七十多個諸侯國就只剩下戰國七雄等二十來個國家了。

晉獻公假道伐虢

三是戰爭的規模不同。春秋時期由於各諸侯國體量都相對較小,戰爭規模也比較小,一次出動幾萬人的軍隊就算比較大規模的戰爭了。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的戰爭動輒出動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大軍,一場戰爭打完常常斬首好幾萬。尤其到了戰國晚期,秦趙長平之戰雙方出動軍隊都在四十多萬人。秦國滅楚之戰,一次出動軍隊六十萬。

秦趙長平對決

四是戰爭的名義不同。春秋時期的戰爭,“尊王攘夷”的名義比較多,發動戰爭的一方往往會為自己找一個正義的旗幟。而戰國時期的戰爭,很少打著替天子征伐的旗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