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是怎樣衰落滅亡的?

亙古懷念說史


魯國衰敗滅亡的原因:魯宣公在位十八年就去世了,兒子黑肱繼位,這就是成公。宣公想除掉三桓的勢力,和晉國謀劃討伐三桓。正巧宣公去世,季文子怨恨襄仲,歸父就逃到了齊國。成公二年春天,齊國佔領了魯國的隆邑。夏天,成公和晉國郤克在鞍地打敗齊頃公,齊國再次歸還侵佔的魯國的領土。四年,成公去晉國,晉景公不敬重魯國。魯國想離開晉國而和楚國聯合,有幾個臣子勸阻,成公才沒這樣做。十年,成公到晉國去。正好晉景公去世,晉國便留成公送葬魯國對這件事很忌諱,所以一直都隱瞞著這件事。到了成公即位的第十五個年頭,魯國開始在鍾離和吳王壽夢會盟。成公在位十八年後去世,兒子午繼位,這就是襄公。這時襄公才三歲。襄公元年,晉國立悼公為君。去年冬天,晉國欒書弒殺他的國君厲公。四年,襄公朝見晉君。五年,季文子去世。他的妻妾從沒有穿過絲綢衣服,馬棚裡的馬匹也從沒有吃過粟糧,府中沒有金玉這類寶物,但他卻是成功地連續輔佐三位國君的丞相。君子們都說:“季文子真是廉潔忠誠啊!”魯國和晉國聯合攻伐鄭國。晉悼公在衛國的祖廟中給襄公舉行加冠禮,季武子隨從襄公,輔助行禮。襄公即位的第十一年,三桓氏把公室的軍隊分為三軍。魯國一天天衰敗下來,再也不能恢復到周公時的輝煌狀況了。昭公即位三十二年之後在乾侯去世。這時魯國更加衰落。國人擁立昭公的弟弟宋為國君,這就是定公。定公登位,趙簡子問史官蔡墨說:“季氏會滅亡嗎?”蔡墨對答說:“不會滅亡。季友對魯國有大功勞,被封在酇邑,官居上卿,到文子武子,世代擴充他們的基業。魯文公去世,襄仲殺嫡子立庶子,於是魯國國君喪失國家大權。定公五年,季平子去世。陽虎出於私憤,囚禁了季桓子,季桓子和陽虎簽訂盟約,才放了他。七年,齊國討伐魯國,奪取了鄆邑,把鄆邑作為魯國陽虎的封邑讓他處理政務。八年,陽虎想把三桓的嫡子全部殺害,改立和他關係好的庶子取代嫡子;想把季桓子載殺死在車上,季桓子施展詭計得以逃脫。三桓聯合攻打陽虎,陽虎佔據陽關。九年,魯國攻打陽虎,陽虎逃往齊國,不久投奔晉國趙氏。十年,定公和齊景公在夾谷會盟,孔子代行相職。齊國想趁機襲擊魯國國君,孔子依據禮儀一階階地登上臺,齊侯畏懼,取消了襲擊念頭,歸還了侵佔的魯國土地並且道歉。十二年,定公派仲由毀壞三桓的城牆,沒收他們的武器。孟氏抗拒毀城的命令,定公派兵討伐他,沒有取得勝利就中止了。季桓子接受齊國贈送的歌姬舞女,孔子氣得離開魯國。十五年,定公去世,兒子將繼位,這就是哀公。哀公即位之後正趕上吳王夫差國力強大,率兵討伐齊國,他們到達繒地之後,就向魯國索要牛、羊、豬祭品一百套。季康子派子貢勸說吳王夫差和太宰伯嚭,用禮節道義使他們折服。吳王說:“我是身上刺了花紋的蠻夷人,你們不應該用禮儀來要求我。”但最後還是停止了索求。哀公即位的第二十七年春天,季康子去世。哀公憂慮三桓作亂,想借諸侯的力量繳了他們的武裝,三桓也怕哀公發難,所以君臣間的嫌隙越來越深。哀公到陵阪遊玩,在街衢上遇到孟武伯,說:“我能善終嗎?”孟武伯回答說:“不知道”。八月,哀公前往陘氏。三桓攻打哀公,哀公逃奔衛國,又離開衛國,投奔鄒國,最終到達越國。魯國人迎接哀公,哀公重新回國時,死在有山氏家裡。兒子寧繼位,這就是悼公。悼公的時候,三桓強盛,魯君猶如一個很小的諸侯,勢力比三桓之家卑弱得多。悼公在位三十七年,悼公去世之後,兒子嘉繼位,這就是元公。後來一直傳到平公。這時候六國的國君都已稱王。又過了些年,頃公即位。二十四年,楚考烈王滅掉魯國。頃公逃跑,徙居在國外的小邑,成了平民百姓,魯國宗廟的祭祀滅絕。頃公死在柯邑。魯國從周公起,直到頃公,總共三十四代。



小易談歷史


莊公兒子愍公、釐公時期,魯發生慶父之亂。釐公下傳兩代到宣公時,襄仲殺嫡立庶,從此三桓強盛。宣公下傳三代到昭公時期,三桓發兵攻擊魯君,魯國公室從此名存實亡。昭公之後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國外流亡死去的。魯悼公以後魯國漸漸衰落,到第33位國君頃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時,魯國被楚國滅亡。


喔喔喔喔喔喔喔


魯國是被楚國滅亡的。\r宣公下傳三代到昭公時期,三桓發兵攻擊魯君,魯國公室從此名存實亡。昭公之後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國外流亡死去的。魯悼公以後魯國漸漸衰落,到第33位國君頃公二十四年(前249年),魯國被楚國滅亡。\r魯國曆經七任國君,直到249年才滅亡,從魯康公開始四任國君對外都是保持和平的態度,但是魯國本身是小國,國君在位期間也沒有傑出的人才,最終歷史的發展趨勢必將導致滅亡。


希爾大大


公元前256年,魯國被楚考烈王所滅,與此同時,東周國和泗上諸國也退出了歷史舞臺,除戰國七雄外僅存的衛國也已名存實亡,自貶為君。秦國正式開始了統一天下的步伐。

魯國的滅亡:

魯國共34代國君,歷時790年,在春秋戰國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算是很“長壽”的國家了,但是魯國也難逃一劫。據史書記載,當時秦國正與三晉混戰,無暇顧及楚國,楚國趁此機會出兵位於齊國南邊的泗上諸國,魯國在所難免,就此滅亡。

魯國衰落的原因:

春秋初期,魯國遠不像現在這樣弱不禁風,相反,身為姬姓諸侯。當時的魯國意氣風發,當頂峰時期,魯國還與齊國爭奪山東霸主,但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想當霸主就必須有優秀的領導,可在魯僖公之後的時間,魯國各家勢力爭權奪利,漸漸與齊國拉開差距,淪為了二流小國。到了春秋晚期,魯國周圍強敵環繞,齊國軍隊時時大軍壓境,奪走了魯國一半以上的領土,可憐的魯國只能借吳越之力征伐齊國,此時的魯國,如果再想擴張,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魯國的地理位置:

魯國位於泗上地區,是如今的山東南部,此地區雖然富饒,但無險可守,且屬於兵家必爭之地。身在要地的魯國,不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擴充地盤,還在不斷內鬥,等到自己緩過神來,早已沒有擴張的機會了。

別國紛紛變法,唯獨魯國說“NO”

轉眼就到了戰國,天下諸侯已經滅亡大半,剩下的國家,有的為了侵略別國,有的為了防止別國侵略,都紛紛走向了變法的道路。如魏國的西門豹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各國都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我們再把目光轉向魯國,這貨現在還在

唯我獨尊,繼續當著少數派。我實在是不理解魯國怎麼想的,魯國難道沒有人才嗎?當然有。

秦開,出身魯國秦氏,戰國時期將領。早年在東胡做人質,很受東胡的信任,通曉民情風俗。燕昭王即位後,秦開逃歸燕國。後於公元前300年大破東胡,迫使北退千餘里,還曾渡過遼水進攻箕式朝鮮,直達今朝鮮境內的博陵古城為界,取地兩千餘里。燕國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修築長城。

魯國這個國家,能活到戰國晚期,不得不說是個奇蹟,但魯國為歷史做出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孔子、孟子等優秀的思想家均出自魯國,如今山東省可能因此才被稱為“魯”吧!


盛京土著


魯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魯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周公旦的兒子伯禽,都城曲阜,在泰山以南,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之一隅。魯國也是孔子的故鄉。伯禽下傳九代到武公九年時,魯國發生變故,直到後來周宣王立魯孝公為止。

孝公下傳兩代到隱公、桓公時,魯國再次發生政變。桓公之後到魯莊公時期,魯國多次與齊國發生戰爭。莊公兒子愍公、釐公時期,魯發生慶父之亂。釐公下傳兩代到宣公時,襄仲殺嫡立庶,從此三桓強盛。宣公下傳三代到昭公時期,三桓發兵攻擊魯君,魯國公室從此名存實亡。 昭公之後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國外客死他鄉。

魯悼公以後魯國漸漸衰落,到頃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時,魯國被楚國滅亡。魯國在周朝一共存活了790年,歷經34位君王。


時光隧道2019


衰落原因主要是內外交困。

春秋初諸候分封時,魯國最強,更強於齊國。但其後逐步衰落。春秋時還算大國,戰國時已經消亡。魯國的政治體系是任人唯親。不考慮才幹大小,不考慮是否勝任,嫡系的人永遠掌握著大權;而再賢能的人,只要不是嫡系,永遠得不到重用。伯禽下傳九代到武公九年時,魯國發生變故,直到後來周宣王立魯孝公為止。孝公下傳兩代到隱公、桓公時,魯國再次發生政變。魯悼公以後魯國漸漸衰落,到第33位國君頃公二十四年(前249年),魯國被楚國滅亡。




布穀看世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定鼎中原,滅商建周,史稱“西周”。王朝初定,最大的事情就是大封功臣,安撫眾心,分封之事,自然要按照親疏遠近,功勞大小來進行。

  在多達百餘的封國中,身為武王親弟弟,並且才能出眾的旦被封在魯國,初期雖然“地不過百里”,但在的眾多諸侯國中,魯國是“宗邦”,更是諸侯中的“望國”,將西周的全套典章制度全部在魯國複製了一份,當然,這裡的複製不是指僭越,而是嚴格執行周天子規定的諸侯規範。故後世之中便有“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的說法。後來經過兩百餘年的發展,魯國成為西周在東方至關重要的諸侯國。

即使是西周滅亡,諸侯們拋掉周朝的禮儀,魯國也仍然在堅守著心中的那份“信仰”,它也成為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被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就常常稱頌魯國。

  春秋初期形勢圖

  但這對於一個身處於春秋戰國大爭之世的諸侯國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雖然相比於曹、騰、薛、紀、邾等國,魯國顯得很強大,但處於齊、晉(後來的韓、趙、魏)、楚等超級大國之中,魯國的日子並不好過,加之一系列主觀、客觀的因素,使魯國不可避免地衰亡!頻繁的廢長立幼,引發國家動盪不安

  魯武公九年,按照制度與慣例,他要西入鎬京向王進貢朝覲。

  沒想到,這次朝覲改變了魯國的命運。

當時魯武公帶著嫡長子括、少子戲一同前往。不知道是哪根筋出了問題,經過這次短暫的接見,周宣王居然對少子戲喜愛的不要不要的,在魯武公爺仨即將離京返回魯國時,周宣王竟然做出了一個荒唐決定:廢掉嫡長子括的太子身份,任命少子戲為魯國國君繼承人。

  魯武公對於天子這個決定,雖然心中有一萬個不願意,可是也沒有辦法違抗君命。畢竟西周後期,周天子仍然蠻有力量的,不但有自己的廣大直轄地,亦有“成周八師”與“西六師”兩支強大的軍隊震懾四方。

周宣王

  魯武公薨後,少子戲按周天子的安排,繼承君位,是為魯懿公。但事情不會就這麼風平浪靜。

  對於失去繼承資格一事,長子括可以忍,他的兒子伯御可不能忍。尋找到合適的機會後,他帶著手下人馬將魯懿公弒殺,自立為國君十一年,期間又鎮壓了一批反對者。

  直到周宣王派人將其幹掉,這場動亂才宣告結束。

  但僅僅過了二十年,魯國內亂再起,被弒。這一次也是由於廢長立幼引發的動亂,相似的變亂,魯國共發生四次,爭權奪利不但削弱了國力,也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公室衰落,卿士坐大。

崛起壯大,公室卑如小侯

  三桓者,特指魯國、叔、三家卿族。

  公元前662年,好色的薨,留下了幼子斑,他將幼子託付給四弟公子友,希望他能輔佐幼子繼承王位,但二弟公子卻不是善茬子。

  早在哥哥魯莊公在世時,他就與自己的嫂子哀姜(齊女)私通,他非但想玩弄前國君的女人,還想自己當國君。於是,還在守喪期間,他就派人將侄子殺死,公子友跑得快,才撿了了一條命。

  弒君之後,慶父本想自己上位,但遭到朝堂內外的強烈反對,無奈,他只好推出公子開當傀儡,是為魯閔公。

 慶父對權力有著天然的熱愛,為了攫取君位,他已經成為了惡魔,到了瘋狂的地步。即便魯閔公已是他手中的提線木偶,他仍然不滿足幕後操縱,只過了一年,他再次弒君,引發更大的動亂,並且招致更多的反對者。

  經過殘酷的鬥爭,慶父最終被迫自殺,禍亂平息。

  但經過這次大混亂,魯國的公權開始削弱,而成功擁立新君的公子友掌控了政權,他因為排行在四,家族被稱為“季氏”,此後一百多年,季氏五代,均掌控著魯國朝局,而慶父後代“孟氏”,魯莊公三弟叔牙之後“”,也不甘示弱,擴充地盤,招攬人才,加強私人武裝,他們三家被史家稱為“三桓”。

 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九位魯侯在位期間,作為卿家的三桓與公室爭權奪利。國君公室雖然奮起反抗日益作大的三桓,結果,卻是昭公、哀公被趕出魯國,其餘七位國君乖乖聽話,在你死我活的公室與卿族的鬥爭中,三桓完勝。

  至公元前500年左右,魯國國君“小如侯,卑於三桓之家”。

  公室奪權成功,也難挽回滅亡命運

  時光荏苒,常言道“富不過三代”,時間又過去一百多年,由於人才凋零,內部腐化,三桓的家族勢力漸漸衰落。

  魯穆公時期(前415年-前383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權利,公室逐漸恢復原氣,三桓之家對魯國政局已無影響力。

此時的列國,已經進入一個格局鼎新的局面:楚、韓、趙、魏、齊、秦皆在忙乎進行改革。

戰國後期形勢圖

  現實很殘酷,繼承並保留了最為完備周禮的魯國,在一點點被侵蝕,今天佔一點,明天割一塊,後天再啃一口。面對這些侵略,魯國卻。

  禮儀當不了飯吃,過時的制度實現不了國家的強大與繁榮,亡國只是時間問題。

  魯頃公十九年(前261年),楚國伐魯國,佔領中心城市徐州。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國所滅,魯頃公被遷於下邑。公元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地(今山東東阿),至此,世傳二十五世,共計三十四位君主,歷時近八百年的魯國絕祀。

當年,周公旦創建魯國時,不知道有沒有想到過亡國的這一刻......

  楚國也高興不了太久,在遙遠的西部,那個曾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的秦國,正在吹響橫掃六合的號角,大秦銳士已經東出,正在向古老的東方殺來。

  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九州華夏大一統的曙光在地平線上漸漸露出。


昨日星海


魯國的來源

在戰國初期,山東地區本來是屬於東夷人的地盤兒。但是周武王想要統治這裡,就派了兩個主力軍來統治這一區域。其中派去認命齊國的是滅掉商朝的最大功臣姜太公。派去任命魯國的則是周伯禽。

在建國初期,齊國和魯國的勢力相當,井水不犯河水,誰也打不過誰。但是魯國的治國理念是周禮為核心,梵文禮節比較多。對治理東夷地區的效率很低,但是齊國恰恰相反,他們順應民俗,以武力來治理國家。到了西周的時候,齊魯兩國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齊國和魯國本質上就是死敵,一山不容二虎,兩方經常打打殺殺,但是也沒有太大的矛盾

魯國內戰不斷,不變法成為小國

魯國在桓公,莊公和僖公的時候十分強盛,但是在僖公往後的300多年裡,魯國內政太亂,以三桓為代表的卿家和魯國朝廷爭權奪利,這兩方的戰爭直接導致了魯國兵力銳減。從這以後,齊魯兩國的差距越來越大。春秋末期的時候。齊國已經對滅魯國有了很大的信心。但是魯國卻攀上了吳越這隻高枝,借吳越之力,打了齊國。

雖然這樣苟延殘喘了很多年。但是在戰國初期的時候,七雄變法,中山國宋國,也曾是個小霸主,但是隻有齊國原地不動,錯過了變法最佳時機,這個時候的魯國已經成為春秋時代的弱國。和齊國,楚國相比,這就是蜉蝣和大樹的區別。魯國被滅只是時間問題了

魯國很幸運逃過一劫

本應該在這個時就滅亡的魯國,卻是很幸運,齊國忙著在外征戰,佔取霸主之位。齊國的死對頭就是魏國和秦國,魯國倒是很安慰。所以在很多歷史記載中,魯國打仗的描述寥寥無幾。

此時的魯國已經被齊國搞得一塌糊塗。戰國中後期,五個國家聯合攻打齊國,齊國元氣大傷,緩和後閉關鎖國,不問世事。這時候魯國也少了一個敵人,僥倖逃過了一劫。

楚國和魯國的關係

楚國的發家可以是一個奇蹟,從方圓只有50裡的小城,侵略佔領周圍小國,變成了方圓5000裡的大國。楚國隨著不斷的侵略戰令兼併了十多個小國,勢力範圍幾乎擴張到了淮河流域。

戰國初期楚國滅掉了越國,佔領了淮北地區。隨著齊國滅掉了宋國,五國又聯合攻打齊國,淮北又回到了楚國手裡,楚國和魯國做了100多年的鄰居。

楚國滅魯國

隨後沒幾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古都。漢水地區絕大部分成為了秦國的領地。楚王逃到了河南。開始將重心轉移到淮河流域。

秦昭襄王45年,楚國攻打魯國,取得了徐州地區佔據了淮河領域的全部地盤,楚國要重點經營江淮地區。但魯國大部分地區還在淮河流域內,尤其是濟寧。為了國防安全,為了國家的安全,魯國就是一顆定時炸彈,楚國不得不把魯國給滅掉,沒過多久楚國就滅了魯國

個人認為路過背面的原因就是繁文禮節太多。不把重心放在擴張疆土之上,搞那些沒有用的繁文禮節,如果也只能自認倒黴。如果魯國在這700多年的時間內,花一點兒心思放在爭霸上面,魯國也不會成為當時最弱的國家。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感謝您的閱讀,如有不妥請諒解。獲取更多有趣的歷史,快來關注我吧!記得點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