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為方艙醫院保駕護航

“院感”,為方艙醫院保駕護航

武漢洪山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內部 韓基琛攝

“方艙醫院?什麼是方艙醫院?”2月4日上午,中建三局綠投公司副總經理楊顯利接到要帶領隊伍在3天之內立即改建一座方艙醫院的任務時不禁問道。

“有圖紙嗎?沒有。標準呢?不清楚。”幾個小時後,楊顯利帶著緊急徵調的工人們與業主方、政府方和醫院方一同趕到現場後,得到的回答依舊讓他一頭霧水。

“總體規劃要滿足三區兩通道、這裡要加設一道門、空氣流通要形成閉環......”方艙醫院改建從選材到空間佈局,所有人都要聽從“院感”人員的指揮。

“院感”即為醫院感染管理科,主要的工作是對醫院感染進行有效地預防和控制。

在基建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楊顯利,頭一次接觸到這個職業。

3月10日,隨著最後一批49名新冠肺炎患者出艙,武昌方艙醫院在運行了35天后,宣告正式休艙。至此,武漢方艙醫院全部休艙。

據統計,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方艙醫院不僅治癒了1.2萬餘名新冠肺炎患者,還實現了醫護人員“零感染”的目標。

能取得這個好成績,離不開“院感”的保駕護航。近期,部分方艙醫院執行院長、國家衛健委專家和一線醫護人員告訴人民網記者,“院感”人員在方艙醫院的改造和運行中,有效控制了醫源性感染風險,為患者和醫護工作者披上了一層堅不可破的鎧甲。

為改建戴上“緊箍咒”

武漢同濟醫院院感科技師楊莉抵達光谷會展中心方艙醫院後,首個任務就是巡查基建,以確保改建後的方艙醫院符合“三區兩通道”的基本要求,且能做到“滴水不漏”。

“三區”即為緩衝區、汙染區和清潔區,“兩通道”系醫護人員通道、患者通道,這是傳染病醫院隔離區劃分的基本要求。

“我們開艙相對較晚,優勢在於硬件改建上已整體參照院感要求。”儘管如此,楊莉仍在接收患者前發現了問題。

“緩衝區與汙染區間的牆板有裂縫,兩區空氣流通無法形成閉環,這將為患者和醫護人員帶來交叉感染的風險。”楊莉與施工方立即補救。

貼封條、補漏洞,再微小的裂縫也要用盡辦法堵住。剛解決完這一問題,楊莉又迎來新的挑戰。

送餐人員的通道在哪兒?如何保障他們的安全?總不能讓他們送完餐後,帶著病毒離開。“這是個大問題,需要做加法。”楊莉反覆查看場館,與業主方協商開設新通道。

“好不容易找到一條通道,但我看了後,當即決定迅速整改。”楊莉解釋道,新開設的通道與汙染區只有一道門,急需加設另一道門,以便形成緩衝區,隔絕空氣流通。“送餐人員進入前,汙染區的門須關閉;餐食放入緩衝區後,送餐員離開;工作人員對緩衝區消毒,把餐食取走;再對緩衝區消毒。”她解釋說。

這個看似簡單的環節,背後卻需要一套周密、複雜的院感操作流程,其目的只有一個,誰都不能在這裡被空氣中可能存在的病毒感染。

“沒辦法,院感必須確保方艙醫院改建過程中的每道工序都符合要求。”楊莉笑稱自己在巡查時猶如“唐僧”,不停地對施工人員在改造方艙醫院時念叨“緊箍咒”。

楊莉的這句自嘲,讓楊顯利深有體會,“我們建設方在承建方艙醫院時,首要考慮的就是搶時間、保床位,儘量多增加病床。但這與院感的要求存在偏差。”

“對院感人員而言,方艙醫院的改建要以降低醫源性感染風險為首要職責。”浙大二院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國家衛健委專家陸群回憶說。她曾在巡視時發現,施工方將醫護人員休整區規劃在方艙醫院內,這無疑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風險。“我當時要求,哪怕搭板房也要將休整區放到醫院外,因為安全是最重要的。”

“醫院基建和普通基建是不一樣的。” 江漢方艙醫院院長孫暉表示,“我們考慮的是:第一,‘三區兩通道'的設置要儘可能符合要求。第二,整體設計框架要具備醫療的基本功能。第三,保障患者的正常生活所需。在方艙醫院施工前,我們就已這樣規劃了。”

有了院感人員的“緊箍咒”加持,改建後的方艙醫院,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與醫護人員受到醫源性感染的風險。

為醫護加裝“防護服”

如果說,方艙醫院裡的醫護人員時刻都在與時間賽跑,捍衛患者生命,那麼院感人員則是需要跑得更早的人。

協助完成方艙醫院改建後,楊莉需要快速設計出院感流程,規範醫護人員進出方艙、穿脫防護服、消殺等環節。

面對傳染性強、治病率高的新冠肺炎病毒,醫護人員的防護尤為重要,院感流程更要雞蛋裡挑骨頭,容不得半點馬虎。

“兩個醫護人員出艙通道,各設置4個緩衝間,共計8間。”“增加10面鏡子,讓醫護人員脫防護服時能監視到自己是否接觸到汙染源。”“增設含氯消毒劑,全面清潔鞋面和鞋底。”“必須確保緩衝間內無人時,你才能進入。”“隨手關門要牢記。”“為每個區域配置至少一臺空氣消毒劑。”“把普通生活垃圾桶換成腳踏式醫療垃圾桶。”“手消毒劑要隨處可見。”......楊莉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院感流程需要注意的細節。

趕製出流程後,楊莉還要以防萬一,反覆推敲,實地演練。但時間不等人,留給楊莉的本來就不多。她還要將最重要的精力投入到醫護人員的培訓工作中。

為啥說最重要?舉個例子就知道。

進駐光谷會展中心方艙醫院的是來自不同省市的援鄂醫療隊,醫護人員比例不同、對院感防護知識儲備和技能掌握更是參差不齊。“外科出身的醫護人員還能有意識地做好防護,但有些非重症科室出身的醫護人員甚至不會正確佩戴口罩、穿脫防護服和使用消毒產品。”這些事兒令楊莉極為頭疼。

“在與病毒搏鬥的戰場上,不允許有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的僥倖心理。每一道防護都要形成肌肉記憶和條件反射。”為儘可能幫助每一名醫療隊員快速熟悉防護技能,楊莉可以說是喊破了嗓子,跑斷了腿。

“院感培訓,至少也要兩天時間。”楊莉認為,醫療隊員最好經過全方位的培訓和實地操作後,再進艙工作。

這一點,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副院長、武漢客廳方艙醫院院長章軍建也感同身受。“武漢客廳方艙醫院2月4日動工改建,原計劃3天建成。我硬是多爭取了一天時間,用來為各個醫療隊做院感培訓。”

在隨後一個月的時間裡,15支醫療隊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共收治了1760名患者,醫護人員實現零感染。“這個成績,與多出一天的院感培訓密不可分。”章軍建說。

“我們的做法是,第一,在人手很緊張時,抽調人員從事院感工作;第二是實施全員培訓,包括警務人員和保潔人員在內都要培訓;第三是強化監督,確保行動時到位。現在回過頭看,這三個舉措有效保證了江漢方艙醫院醫護人員零感染。”孫暉如是說。

可以說,在與病毒搏鬥的過程中,醫護人員將自己的身前交給患者,身後則託付給院感。披上院感人員加裝的防護服,白衣天使更有信心。

“院感”,為方艙醫院保駕護航

武漢洪山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內部 韓基琛攝

方艙醫院模式未來如何做到更好 專家們有話說

方艙醫院是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催生出的“戰地醫院模式”,凝聚著智慧與力量。為更好地完善這種模式,方艙執行院長、院感專家從基建、院感、防護三個層面提出了建議。

“容災性”應成為大型公共建築設計的國標

3月13日,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受訪時指出,“今後在建設新的會展中心、體育館、火車站等時,完全可以在空間佈局、通風系統、相關設施接口上進行相關設計,做好預留,容災性設計應成為大型公共建築設計的國家標準。”

“現在回頭來看,我們國家的一些公共設施缺乏容災性的考慮。”孫暉反思道,此次展覽館、會展中心等場館改建方艙醫院的過程中,就存在著硬件設施不足的問題。建議今後大到電路、下水、廣播、網絡和空調系統,小至洗手間蹲位、盥洗室數量等都需要考慮到容災性設計。

“比較難的是,這些場館本身不具備醫療機構的基本功能,沒有對汙水處理、醫療廢物處理流程做出規劃,這需要聯合環保部門來應急處理,否則就會醫療垃圾堆積如山的現象。”陸群說。

根據在武漢體育中心、沌口兩家方艙醫院的承建經驗,楊顯利也提出:“今後在新建大型場館時,用電系統要滿足負荷要求,可採用雙迴路供電,還要有備用發電機。通風方面,建議按照感染區和非感染區劃分,獨立安裝空調系統。化糞池前也要預留一個接口,以便接上醫療廢水的處置池。”

“院感”人才儲備較少,應形成專業學科

“非典”結束後,我國推動建立醫院感染管理科,並在2006年頒佈《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以加強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

在實際過程中,各醫院對院感領域的重視程度不一,導致院感的專業化程度和人才隊伍儲備水平存在差異。

陸群指出,“國家2006年頒佈了醫院感染的管理辦法,要求至少每200-250張床應該配備一名專職的院感人員。但在國外,很多國家都是每100張床配備一個專職人員。我們院感人才儲備的缺口太大了。”

她還表示,院感是一個特殊的學科,醫學院校沒有醫院感染管理專業,相關內容是分散在各學科中。“院感涉及到臨床,又涉及到管理,因此就比較難定位,這是今後應該討論的問題。”

對此,來自北京醫院醫感管理處的劉聚源也表示認同,“首先,不少醫院裡的院感人員都是轉崗過來的,本身專業性就不足。其次,院感行業是綜合性學科,沒有一個對口的專業。與臨床、護理、檢驗、藥學等專業都對口。院感相當於醫院裡的疾控中心,既有行政管理職能,又有臨床醫學業務,還需承擔科研任務。”

“院感這個領域在全國範圍內尚未得到重視。”楊莉直言,目前北京和上海的部分醫學院校雖然增加了院感的相關課程,但並未形成系統性專業學科。

醫護人員需科學加強自身防護意識

“就算沒有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也正值流感流行季節。醫護人員應該佩戴好口罩。”陸群認為,武漢早期醫護人員被感染,與標準預防執行程度有關。

根據對流行病學的認識,陸群所在的浙江二院提前部署,全院從事醫療工作的人員全部佩戴了外科口罩,並參與了防控流感的院感培訓。“這一點,我們好像比武漢做得要早。”

“手術室的醫護人員被感染的情況相對較少,這是因為他們的防護意識比其它科室的醫護人員要強,這也與標準預防有關係。”陸群說,標準預防,就是應對不同風險做出不同程度的防護,包括安全注射、手衛生,佩戴口罩等。這個標準需要所有醫護人員所熟知。

“平時,我們會督促醫護人員注重防護,但往往得不到有效地反饋。”楊莉說,以手衛生為例,院感人員制定了一套監測報告。但從反饋數據看,很少有醫護人員會按照流程執行手衛生操作。另外,她還在方艙醫院工作中,發現有醫護人員存在防護過當的問題,比如佩戴三層口罩等現象,這不僅不利於防護,反而會給醫護工作帶來影響。“希望這次疫情過後,醫護人員可以重視院感工作,科學地加強自身防護意識。”

“掌握院感技能是出於對患者和自身的安全負責。”陸群說,當標準預防變為一種習慣,再遇到類似新冠肺炎這樣的疫情,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被動。“每發生一次疫情,對院感來說,如同都上了一課。”陸群總結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