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海底的暗光纜,構建全球地震監測網絡

利用海底的暗光纜,構建全球地震監測網絡

沿光纖(圖中發亮的線)傳輸的光可用於測量微小的震動。


塞萊斯特·拉貝茲(Celeste Labedz)聽到了一聲巨響,就好像是從冰層裡傳來的滾滾雷聲。地震發生時她正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塔庫冰川(Taku Glacier),這裡被積雪覆蓋,四周都是聳立的高山。


此次地震是由冰川突然運動引發的。她趕緊在筆記本上記下了時間。拉貝茲是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她正在鋪設一套光纜,今後可用於研究地震——這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新方法,正在深刻地改變地質學及其相關領域。


當信息以脈衝光的形式在光纜中傳輸時,大部分光都會很安分地沿著比頭髮絲還細的光纖前進。不過,如果光纖中存在缺陷,部分光線會在被散射後向光源方向折回。


當光纜因為地震、卡車經過引發震動等因素被拉伸或彎曲時,散射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徵。因此,科學家可以通過檢測散射光的強度變化,量化震動的強度。這種技術被稱作

分佈式聲波傳感(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簡稱DAS),在十多年前由石油行業率先研發。


目前,這項技術也開始應用於學術研究。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地球物理學家喬納森·阿霍富蘭克林(Jonathan Ajo-Franklin)表示,“過去幾年,DAS技術越來越流行”。


2019年12月,有很多使用過這項技術的科學家參與了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他們用這項技術測繪冰川,檢測雷暴,研究深海。


DAS技術的第一個優勢在於,用這項技術鋪設的光纜可長達數千米,每條光纜都相當於由數千個傳感器組成的網絡,能記錄周圍數米內的數據。與之相對,傳統的地震儀只能以單點的形式記錄地表移動(在測繪地球內部時,這也是非常棘手的主要問題之一)。比如,1980年,聖海倫火山在猛烈噴發前就不停地發出轟鳴聲。由於附近只有一臺地震儀,科學家甚至無法確定當時的震動是不是由逐漸甦醒的火山引發的。


“這就好比街上的路燈,”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地球和行星科學方向的研究生納撒尼爾·林賽(Nathaniel Lindsey)說,“如果路燈數量不足,就無法照亮整座火山。”


這套技術的第二個優勢在於,它已經遍佈全球。儘管在塔庫冰川之類的地區需要鋪設新的光纜,但是,城市、海底等大部分地區都已經鋪上光纜了。一部分光纜目前還未啟用,部分改造後即可使用。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當時,通信公司鋪設了大量光纜,其中還沒用上的那部分被稱作暗光纜。於是,科學家只需在這些光纜的一端連上“詢問器”(interrogator,會朝光纜的另一端發出一束激光,並檢測散射後的光強變化),一個新的地震波檢測網絡就搭建好了。


朱鐵源(Tieyuan Zhu)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去年他改裝了學校現有的光纖網絡,試圖測定校園地面下的微弱震動。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他驚喜地在數據中發現了多處波動。儘管在很早之前科學家就已經知道,當空中發出巨響時,氣體分子的震動也會引起地表震動,但是沒人知道這項新技術是否能檢測到這樣的“雷震”。


當朱鐵源把自己的監測結果與NASA的數據同步後,他們獲得了非常明確的答案,“雷震”確實可以被監測。朱鐵源說:“我認為,這項技術擁有讓城市獲得全方位預警的巨大潛力。它不僅可以監測地震,還可以監測山體滑坡、海嘯等地質災害,以及天氣變化。”


還有科學家在更偏遠的地方測試這套系統。2019年11月,林賽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者將一臺詢問機連在了一條20千米長的光纜上。這條光纜連接著蒙特雷灣(Monterey Bay)外海床上的科研儀器,原本是用來傳輸儀器數據的。當時這些設施正處於維護狀態,因此科學家恰好有機會使用這些光纜檢測沿途的震動。


他們僅用了4天就繪製出了多處水下斷裂帶,還檢測到了由海浪引發的海床震動。對海床進行更詳細的測繪,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預測地震和海底火山——這些現象都有可能引發致命的海嘯。


在塔庫冰川,拉貝茲和同事用一條光纜改造出了3000個地震傳感器。早期結果表明,這套系統連續運行5小時,檢測到了100次冰震,其中大多數很可能是融水脹破冰川中的裂縫造成的。


詹中文(Zhongwen Zhan)是拉貝茲的導師,也是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格陵蘭島或南極鋪設永久光纜,幫助研究人員收集相關信息,更好地理解氣候變化引發的冰川融化對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影響。


不僅如此,詹中文還想利用近1000千米的暗光纜,在加利福利亞州搭建相當於上百萬個傳感器的監測網絡。在帕薩迪納市(Pasadena),他已經將37千米的暗光纜改造成了永久性的地震監測網絡。此後,他還打算在加利福利亞州的其他城市開展同樣的工作。


這套網絡收集的數據可以反映城市基礎設施的牢固程度,並且在地震開始時立即向市民發出警報。目前,科學家還無法預測地震,但是,能夠更深入認識那些可能會引發大地震的前兆地震,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羅伯特·梅勒斯(Robert Mellors,未參與這項研究)是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地震學家,他表示:“任何有助於準確理解地震啟動和形成的數據,都有可能徹底改變地震預測的現狀。”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方法會收集到海量的數據。一條光纜一天就能產生10 TB的數據,也就是說,只需100天就會增加到1 PB。然而,負責收集全世界所有地震數據的國際地震數據庫,容量也不到1 PB。


在科學家把光纜鋪設到更遙遠的地區前,他們或許得先找個合適的解決方案,以此存儲和分享這麼龐大的數據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