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為什麼衰落?四個字:人多地少

清王朝為什麼衰落?四個字:人多地少

自18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走上了衰敗的道路。具體表現在吏治腐敗武備廢弛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吏治腐敗:朝廷上下大小官吏營私舞弊。“為大府者,見黃金則喜;為縣令者,嚴刑非法以蒐括邑之錢米,易金賄大府,以博其一喜。”

清王朝為什麼衰落?四個字:人多地少

武備廢弛:清王朝馬上得天下,然而到了鴉片戰爭前,不論八旗還是綠營,都已腐敗不堪。許多士兵不勤操練,竟吸食鴉片,聚開賭場。京城的八旗兵腐敗得更加徹底,每日遊手好閒,不是遛鳥,就是賭博。

清王朝為什麼衰落?四個字:人多地少

階級矛盾日趨尖銳:白蓮教起義爆發於1796年,遍及五省,參加群眾數十萬,綿延近十年;1813年又爆發了天理會起義,北京郊區的一支起義隊伍還一舉攻入了紫禁城。

清王朝怎麼就衰落了呢?

清王朝的衰落其實具有普遍性,縱觀歷史,許多王朝之所以衰落,無非是因為四個字:人多地少

人多: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全國人口約為2億560萬人,到了道光十五年(1835年),人口增至4億多人。人口快速增長,導致人均耕地不斷下降,因為耕地面積不可能成倍增長。

地少:隨著土地兼併的加劇,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許多的農民失去土地,淪為佃農或流民。隨著土地的集中,又會導致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愈加沉重。

人多地少導致的結果是流民增多,社會動盪,於是有了白蓮教起義、天理會起義。可以這麼說,即使鴉片戰爭不爆發,清王朝也會亡於農民戰爭。

由此我們可以見到一個循環:在封建社會,一個王朝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土地集中,人均耕地面積下降,導致流民增多,社會動盪,王朝亡於農民戰爭;新的王朝建立之初,由於戰爭傷亡了很多人,且良田變荒地,所以一開始人少地多,甚至需要移民開墾荒地,經濟慢慢恢復,但到了王朝的中後期,又會出現人多地少的局面。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當下發生的事都將成為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