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主要參戰國使用的制式步槍,哪款性能最為出色?

薛程峰


一般來說應該是M1加蘭德。


二戰期間其實德國確實有更加優秀的步槍,比如說德國MP44自動步槍,這是世界突擊步槍之父,但是這類的步槍裝備量比較小。


莫辛納甘,毛瑟98K,三八大蓋,李恩菲爾德共同的特點是:這些槍都是手動步槍,都是旋轉後拉式槍機,精度比較好,但是射速太低。


M1加蘭德是二戰唯一的一個大規模普及的半自動步槍,M1加蘭德用的時間相當久,一直到1957年才被M14自動步槍所取代,而當時的蘇聯,早在1947年就開始作為制式裝備了。


巴頓將軍還為此寫過一封信,心中說M1加蘭德是“曾經出現過最了不起的戰鬥武器”。


M1加蘭德步槍能夠稱得上缺點的,大概就是他的重量,尤其是作為傘兵部隊來說,傘兵部隊需要攜帶大量的物品進行跳傘,傘兵需要攜帶156發步槍子彈,手槍,以及彈匣,還有一把工兵鏟,一把刀和一個水壺,一個急救包,四個手雷以及糧食,地圖和雨衣,M1加蘭德過重的重量就成了問題。

外加上M1加蘭德的子彈使用全威力彈,子彈依然比較重,後來美軍在給美國傘兵部隊大量配備的是M1卡賓槍,M1卡賓槍大獲成功,除了空降部隊以外,士官和偵察兵也大量使用。


一款槍不可能只有優點沒有缺點,雖然手動步槍相對於半自動步槍,有更好的精準度,更好的彈道精準度,但是實際上在二戰戰場上的交戰距離一般也就400米左右,那種遠距離狙殺的情況較少,更多的還是拼火力,M1加蘭德在火力上遠勝過其他幾個對手。


另外在互聯網傳說中的M1加蘭德打完最後一顆子彈後,發出叮的一聲,會引發敵人衝鋒,而自己卻處於沒有上膛的狀態,這個說法最早記載於太平洋戰場,現實中不可能發生,主要是戰場噪音本來就很大,微小的彈匣彈出聲並不能引發敵人注意,且一般美軍不會出現單個士兵作戰的情況,都是以戰鬥小組為單位,即便是敵軍聽見了“叮”的一聲,敵軍也未必敢發動進攻,畢竟美軍也是有隊友的。


李建秋的世界


美國的M1式加蘭德半自動步槍,除了M1卡賓槍外,它是美國在二戰中產量最大的輕武器。經歷了二戰和朝鮮戰爭,M1步槍是當時最好的戰鬥步槍之一。口徑7.62毫米,容彈量8發,全長1.1米,空槍重4.37公斤。M1加蘭德步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搭配迴轉閉鎖槍機,拉機柄位於槍機旁。辦自動射擊方式,當子彈擊發後,部分發射藥氣體會通過槍管下方靠近末端處導氣孔進入導氣管內,向後推動槍機完成解鎖,後坐過程中完成拋彈殼動作同時形成待擊狀態,復進過程中完成子彈上膛以及槍機閉鎖。雖然說相對於同時代的旋轉後拉式槍機,射擊速度大為提高。獨特的供彈方式,可裝雙排8發子彈。最後一發子彈射出後,彈夾會自動彈出彈倉併發出響聲,來提醒士兵。這一響聲成了M1式加蘭德步槍的標誌。




美國的M1903式“春田”步槍,也稱斯普林菲爾德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這種旋轉後拉式槍機仿自德國m1898,可以說是以毛瑟步槍為基礎的變型槍。拉機柄改為向下彎曲便於攜行,可容5發子彈,用分離式彈夾裝彈。早期的M1903步槍還配有杆式刺刀,後改用了匕首型刺刀。口徑7.62毫米,長度1097毫米,重量3.95公斤。M1903式“春田”步槍名字聽起來像一支日本槍,但它卻是地地道道的美國貨,是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制式裝備。因M1式步槍的產量不足,二戰中M1903式步槍依然是美軍裝備的主要步槍。



德國的Kar 98K毛瑟步槍,是由Gew98毛瑟步槍改進而來。隨著遊戲“絕地求生”Kar 98K狙擊步槍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然而它不僅在遊戲出名,在歷史也是著名的狙擊步槍。Kar 98k毛瑟步槍口徑7.92毫米,機槍是手動、栓式槍機,全長1107毫米,重3.9公斤。是當時二戰納粹列裝的制式武器,被稱為“納粹屠刀”,因此也可見98k的厲害之處。毛瑟98K採用了毛瑟系列步槍經典的旋轉後拉式槍機。子彈雙排交錯排列在內置式彈倉中,使用5發彈夾,將子彈通過機匣上方壓入彈倉,另外也可以一發一發裝填。為了便於攜帶,該槍的拉機柄由Gew.98步槍的直形改為下彎式。毛瑟98K步槍是德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間使用最廣泛的步槍,用途廣泛,射擊精度高,所以在二戰期間,不需要任何改造,直接加裝4倍、6倍光學瞄準鏡後,就可以作為一種優秀的狙擊步槍投入使用。狙擊步槍版本的毛瑟98K,共生產了近13萬支並裝備部隊。



德國StG44突擊步槍,StG44是二戰末期德國造的一種突擊步槍,是首批使用短藥筒的中間型威力槍彈並大規模的裝備的突擊步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突擊步槍。中間型威力槍彈這種子彈長度比原有毛瑟步槍彈縮短三分之一,使得槍的後坐力大大減小,解決了自動步槍無法連續準確射擊的技術瓶頸。StG44突擊步槍口徑7.2mm,槍重5.22千克,容彈量30發。該槍採用氣導式自動原理,以及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在擊發槍彈後,少部分氣體順著槍管上的小孔經過導氣管進入機夾,用以推動槍機向後,完成拋殼重新上膛和再擊發的過程,其單發閉鎖系統使在單發射擊時,能在有效的射程內保持合理的精準度,並有全自動射擊模式以應付突發的近距離作戰。



蘇聯的M1891莫辛-納甘步槍,是最早的無煙發射藥軍用步槍之一,槍聲清脆, 有如水珠濺落,因此它有一個綽號叫水連珠。"水連珠"步槍包括一個完整的系列,由於生產時間長,改進和變型也很多,最主要的就有1891式、1891/10式、1891/30式、1938式和1944式等多種型號。M1891莫辛-納甘步槍口徑7.62毫米,重4.09千克。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供彈的手動步槍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彈夾裝填。彈倉位於槍托下的扳機護圈前方,彈倉容彈量5發,有鉸鏈式底蓋,可打開底蓋以便清空彈倉或清潔維護。由於是單排設計而沒有抱彈口,因此彈倉口部有一個隔斷面器,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彈,避免出現上雙彈的故障。



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是一戰和二戰以及朝鮮戰爭是所有英聯邦國家的制式裝備,又稱“英七七”,該槍口徑7.7mm,全長1130毫米,容彈量4.19千克,容彈量10發。當時使用柯達無煙藥,腐蝕性較大,因此當時的李氏步槍有很多缺陷,比如膛線形狀就容易造成燒蝕,後來改用能量更高的無煙火藥後,這種容易被燒蝕的膛線形狀又被改成了方形截面(即恩菲爾德膛線)。膛線有了變化後,因此這種步槍也在1895年被重新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步槍”,簡稱為MLE步槍。李-恩菲爾德步槍的猛烈射擊在栓動步槍界可以說是獨樹一幟,李-恩菲爾德步槍有“瘋狂一分鐘”的說法,一分鐘用李-恩菲爾德步槍打出30發子彈。


huigee46347442


既然是制式步槍,那我說STG44,應該沒人反對吧?

這個武器出色與否的對比,應該在同一個頻道上,不在一個頻道上就存在代差了,沒什麼可比性了,直接就是碾壓一般的存在的。那麼,二戰中的這些制式步槍,最高性能的莫過於德軍後期推出的STG44.

二戰中,各國主要裝備還是栓動步槍,極少數國家裝備半自動步槍。與此同時,單兵武器還有衝鋒槍這類近戰專用的武器。而栓動步槍和衝鋒槍短板太過於明顯,栓動步槍的射程非常遠,但是火力不足,而衝鋒槍的優勢是火力猛,但是有效射程太近,這就造成衝鋒槍最遠射程和栓動步槍有效射程中有一部分火力不足。

也就是說,一般栓動步槍有效射程600米,而衝鋒槍有效射程150米,中間有一段基本就是真空,這個距離衝鋒槍根本夠不到。而這個時候德國人推出了最完美的解決方案,就是突擊步槍。

突擊步槍的射程大於衝鋒槍,而且在衝鋒槍無法覆蓋的位置保持強有力的活力持續,同時又不失精度。可以說,STG44是非常成功的一把突擊步槍,對後來突擊步槍的發展還是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突擊步槍,可以全自動射擊,中近距離,是完全可以碾壓栓動步槍的,火力優勢非常明顯,而且射程高於衝鋒槍。在面對半自動步槍和栓動步槍的時候,突擊步槍就如同開了掛伊朗,優勢非常巨大。

相比較而言,美軍的M1加蘭德步槍和德軍的G43半自動步槍都是非常出色的,但是再突擊步槍面前,還是沒什麼太大意義,除了精準射擊之外,半自動武器也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軍武文齋


要說二戰的制式步槍,最出色的毫無疑問是STG44突擊步槍,作為世界上第一款大批量生產、大量裝備部隊的突擊步槍,其在步槍發展史上的地位無需多言。在二戰的諸多步槍中,STG44完全可以用劃時代來形容,STG44與當時的其他步槍相比,幾乎就是噴氣戰鬥機與螺旋槳戰鬥機的區別,直接給其他步槍打上了“過時”的烙印。

STG44突擊步槍。

STG44突擊步槍全長940mm,空槍重約5.2kg,採用短活塞行程導氣式自動原理和槍機偏移式閉鎖,發射7.92x33mmKurz式中間威力子彈,射速550發/分,有效射程300米,槍口初速為685米/秒,槍口動能超過1900焦耳,使用30發鋼製弧形彈匣供彈。STG44大量使用衝壓工藝製造,成本非常低,單價比毛瑟kar98K栓動步槍還要低,最終總產量超過40萬支。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配套的7.92mm中間威力子彈,這使得STG44的可操作性遠遠優於發射全威力子彈的自動步槍,同時有效射程又完全碾壓當時大量裝備的衝鋒槍,基本上是完美結合了衝鋒槍的兇猛火力與步槍的遠射程,是一款劃時代的武器,稱之為二戰最佳步槍,實至名歸。

STG44使用的30發鋼製弧形彈匣。

當然了,STG44作為制式突擊步槍的開山鼻祖,本身免不了有很多缺點。首先由於設計與工藝原因,其精度和惡劣環境下可靠性都不是太好。而且STG44是槍機偏移閉鎖原理,槍機會不斷衝擊摩擦機匣,所以槍機偏移閉鎖原理對機匣的強度要求很高,偏偏STG44為了節省成本,用的是薄鋼板衝壓機匣,這樣時間長了之後就容易損壞,壽命不佳。此外STG44使用的是固定槍托,這就導致全槍長度比較長,便攜性肯定是不如摺疊槍托的MP40衝鋒槍了。不過瑕不掩瑜,儘管有這些缺點,STG44 的光芒依舊難以掩蓋。

加裝瞄準鏡的STG44突擊步槍。

除了STG44之外,還有一款優秀的步槍可能就比較冷門了,大部分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它就是美國M2卡賓槍。M2卡賓槍的名字大家沒聽過,但是大名鼎鼎的M1卡賓槍的名字大家肯定聽說過,M2卡賓槍實際上就是M1卡賓槍的全自動改進型,是二戰中美軍裝備過的最接近突擊步槍的槍種。

好萊塢老電影《雄鷹天降》劇照,照片中就是一支M2卡賓槍。

M2卡賓槍基本數據指標可以參考M1卡賓槍,非常短小輕便。甚至兩支槍連外觀都差不多,最大的外觀區別是M2卡賓槍使用30發弧形彈匣,這是由於全自動模式下原本M1的15發直彈匣彈容量不夠用,不過M2也可以通用15發彈匣。由於具備了全自動功能,M2的火力比半自動的M1卡賓槍兇猛了不少,但M2使用的7.62x33mm子彈是圓形彈頭,槍口動能只有大約1100焦耳,殺傷力嚴重不足,這是M1和M2卡賓槍最大的缺點。

著名的M1卡賓槍,M2卡賓槍就是該槍的全自動版本。

如果非要在STG44與M2之間決出勝負的話,那麼應該是STG44更勝一籌,畢竟M2卡賓槍的圓頭子彈實在是太拖後腿了,不僅殺傷力差勁,而且有效射程也無法令人滿意,相比STG44的7.92mmKurz子彈可以說是全方位的落後。而且要知道,STG44的影響力可不是M2卡賓槍能比的。

7.62mm卡賓槍子彈,雖然名為步槍彈,卻採用了手槍彈才會用的圓形彈頭,導致殺傷力不佳。


晨曦談兵


二戰性能最出色的制式步槍應該是美國的M1加蘭德,畢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美國的“大八粒”採用的是半自動步槍,相比其他制式步槍都要先進半代,這個先進半代就足以吧其他所有的步槍壓垮了!

美國的M1加蘭德步槍可能在精度上不如德國的毛瑟98K,或者俄羅斯的莫辛納甘,威力上其實大家差別都不大,畢竟二戰時的步槍其實殺傷力都是超標的,但是唯獨只有美國採用了半自動步槍。

雖然美國兵大多數沒有經過實戰,很多都是初上戰場,但是利用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連續開火的優勢,將德國的這些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油子們壓制得根本就抬不起頭來,甚至傳出很多德國有經驗的士兵在與M1對戰時,當聽到“叮”一聲響後,這是加蘭德M1步槍8顆子彈都消耗完的標誌性聲音,依靠美軍換彈夾的時間進行反擊!

可以說美軍加蘭德M1步槍在與德國毛瑟98K對壘中優勢非常明顯,這讓德國陸軍非常苦惱,於是開始研發stg44全自動步槍,不過這款槍沒有元首的批准,可能是太消耗資源的緣故吧!但是德國陸軍卻打著開發衝鋒槍的幌子仍然將Stg44研發了出來,這恐怕算是現代步槍的鼻祖了吧!

後來經過戰場試驗的stg44被證實性能先進,元首知道後算是皆大歡喜吧!這款步槍被優先裝備給東線戰場德軍,使用時,非常受前線官兵歡迎,能有效壓制火力猛但射程近的波波沙-41/43衝鋒槍。和大名鼎鼎的AK47比較一下,看著是不是覺得AK47有著很大的stg44的血統?

這款步槍其實也是制式步槍,嚴格來說這才是二戰最先進的步槍。不過以德國後期的工業來說根本無法大批量的生產,這款先進的步槍生產數量非常有限,也並不能改變戰局。


狼煙火燎


其實所列舉二戰時期美、英、蘇、德、日有軍用制式步槍其實都不差,特別是像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現在還在三哥家服役,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現在也可以在中東戰場上找到身影,所以說栓動式步槍之間各有千秋,性能相差而也不是很遠,但是唯獨美國的M-1加蘭德是半自動步槍,在威力和射程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它的裝彈量還有力射速,而且和蘇聯SVT-40和德國的G-41/43半自動步槍相比可靠性則更勝一籌,所以綜合來說肯定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性能最為出色。


德國G-43半自動步槍

在炎熱潮溼的太平洋熱帶雨林、北非炎熱乾燥風沙大的沙漠環境以及寒冷乾燥的朝鮮山地中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表現出了優異的性能,深受士兵們的喜愛,而美國陸軍早就在1937年換裝半自動步槍,這也是全球全球第一個部隊換裝半自動武器的國家,所以美國也成為二戰當中單兵武器最為強大的國家。而且它使用的是7.62×63的步槍彈,所以大裝藥的子彈使得它的射擊初速高達865m/s,不僅射程遠,而且精度也很高,朝鮮戰場上中國著名狙擊槍張桃芳前期使用的就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後面才換莫辛納甘步槍。



如果說栓動式步槍的話我可能更傾向於日製三八式步槍,原因是它使用的是6.5毫米的步槍彈,更適合亞洲人的體格。其實多說三八大蓋長,其實也就長十幾釐米而已,三八大蓋長1.27米,加蘭德長1.1米,其實相差並不是很多,人們認為三八式步槍長那是一位三零式刺刀刀給人們的錯覺,因為三菱是刺刀的長度就多達半米,更長的槍管使得三八大蓋的精準度和射程更高,而且6.5口徑使得後坐力更低,而且彈藥更輕,減輕單兵壓力。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在二戰前期,主要參戰國使用的制式步槍都是以栓動步槍為主,如德國毛瑟98k步槍,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日本的三八式步槍等等,這些步槍雖然存在著缺陷,但在單發步槍中已經算不錯的了,畢竟他們都有著不俗的威力,當各國都在使用栓式步槍時,美軍卻使用上了半自動步槍,即M1加蘭德步槍,到了二戰末期,德軍則換上了StG-44突擊步槍,此槍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規模裝備的突擊步槍,具有跨時代意義,所以它的性能最為出色。

其實在二戰時期,各國的軍事力量比起一戰時強大了不少,隨著各種重炮、飛機、坦克等先進武器的應用,雙方步兵的作戰距離比起一戰來也大大縮短,步兵參加超過一半的戰鬥都是集中在400米以內,而栓動步槍的有效射程都超過600米,其追求遠距離射程而犧牲了火力,至於衝鋒槍,它是近距離速射武器,雖然火力猛,但是有效射程只有100多米,在這種背景下,各國開始了突擊武器的研究,他們希望把衝鋒槍和步槍的優勢結合,研發出一款新式武器。

1941年德國掌握了7.92×33mm這種中間型威力步槍彈,沒過多久,德國又研發出了使用這種彈藥的武器,這就是StG-44的前身。此槍全長940mm,理論射速500發/分,400米內能擊穿敵軍鋼盔,使用30發彈匣供彈,可連發或單發。此槍曾計劃在1944年取代德軍步兵班的栓式步槍和衝鋒槍,但因二戰結束未能實現。

到了二戰後期,德軍為了挽回戰局的頹勢,研發出了不少新式武器,StG-44突擊步槍就是其中之一。德軍投降後,StG-44繼續在一些國家軍隊中長期服役,在近代非洲等地的衝突中,一些武裝分子甚至還在使用著這款古董級武器。


兵說


評價一種裝備,一種步槍先進與否,根本的一條,在於實用性。否則威力再大,射程再遠,也不具實戰意義。以此標準來衡量二戰名槍,什麼德國毛瑟,蘇聯莫辛納甘,英國李恩菲爾德,射程不近都超過600米,標尺上的射程則更為恐怖,有過1500米。二戰納粹的匠人們發現了是一問題,他們經過認真仔細地觀察一戰後的幾場戰爭,發現了步槍一大問題,70%的戰鬥都發生在400米以內,作戰距離比一戰大為縮短。裝備跟不上戰爭節奏的發展,存在威力過剩,射速不高,每分鐘只能發射12發以內,根本難以發揮火力壓制的作用。而使用手槍子彈的衝鋒槍,有效射程都不過100米,輕機槍的威力也存在過剩的問題。於是,在二戰行將結束的時候,一種全新的步槍出現了,它的名字STG44,用於東線戰場,第一次使用,即取得不俗的戰果。然而到戰爭結束,裝備數量也沒有超過40萬支,納粹就覆滅了。

槍是好槍

戰後都在造,使用一種全新觀念打造出的步槍,比如AK47,射擊原理雖有不同,但借鑑於德國中間威力的理念,甫一裝備,即風靡世界。生產數量過億,如果加上仿造和改進槍型,兩億支也怕是有的,主要是無法準確統計。如今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猶在使用。當年固執的希特勒,卻以子彈為因,理解不了步槍革命性的技術,予以否決了呢。心有不甘的下屬們以換名的方式,方得以投入實戰,完全壓制住蘇聯紅軍波波莎衝鋒槍和莫辛-納甘步槍,才給了它一個歐洲騎士式的名字,“暴風雨”,部分加裝“吸血鬼”紅外夜視瞄境鏡,以一個班打殘了英軍一個排。所以,槍是好槍,沒有問題。

匠心獨具

重量輕,威力大,精度高,火力猛,思想一改,成就出的名裝備,這是一支優秀槍支研發的技術規律,也是所有裝備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如果僅以盲人摸象似地仿製,不能得其設計精髓,仍然仿造不出好槍來。一旦認知到實戰出名槍思想的可貴,才算真正領會到名槍該是什麼樣。如其30發彈夾的設計,就是匠心獨具的另一個地方,此前有70發的設計,沒有顧忌士兵要戰鬥必須的體力考慮,20發的設計又不能滿足戰鬥需求,實戰表明,只有30發才能滿足戰場火力延續性要求。波波沙戰鬥班被三、四個德軍打得抬不起頭來,原因正在於30發彈匣的精到設計。此一秘密一朝遍傳天下,成為固化的思想,至今猶在延續。


魂舞大漠


二戰期間,很多性能良好的步槍在戰場上使用,似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情有獨鍾的步槍。日本對步槍的喜愛簡直是瘋狂,即使後來大家都在使用衝鋒槍,日本也不改變心意,依舊使用三八大蓋。

說到步槍,很多人都會提到毛瑟步槍,畢竟毛瑟步槍是以安全、可靠、堅固出名。實際上,有一款美國製造的步槍,被公認為是二戰中最好用的步槍,甚至連美國將軍也曾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款步槍是“最了不起的戰鬥武器”,這款步槍就是M1式加蘭德步槍。



這款槍是1919年研發,直到現在依舊在使用,可見美國大兵有多麼喜愛它。據說M1式加蘭德步槍在子彈打完的時候會有提示音?真的有這麼智能嗎?其實,M1式加蘭德步槍在最後一發子彈射擊完畢之後,彈夾會彈出來,從而發出清脆的響聲。士兵聽到聲音後,就知道子彈已經打完了,需要重新填充子彈。 關於這個特色,很多網友都說這是這個槍的很大的bug。在真正的戰場上,要是讓敵人發現這個事情,不就能清楚知道你已經沒有子彈了?這個對於士兵來說是十分危險的,沒有子彈之後,士兵幾乎沒有還手能力。


初期,也會有敵人利用這個特點作戰。但是,由於戰場上很吵鬧。一般情況下,敵人離那麼遠很難聽到聲音。所以,這個問題很難被敵方利用進行有效反擊。不過,作戰期間難免對遇到巷戰之類周圍環境相對沒有那麼吵的戰場。那麼,這時候就要小心了。 M1式加蘭德步槍整個槍大約有1米長,重量大概有4公斤左右,而且還可以安裝刺刀。在停產之前,M1式加蘭德步槍產量超過了4百萬,如果將範圍擴展至全球的話,M1式加蘭德步槍產量已經達到了1千萬以上。

在多次戰爭中,M1式加蘭德步槍表現出了超高的可靠性和射擊準確度。這是讓美軍愛不釋手的主要原因。而且,這款槍很容易分解,並且後期維護也十分方便,可以說是作戰武器中性能最好的步槍,在二戰和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步兵將M1式加蘭德步槍作為主要武器使用。 這款槍經歷過多種作戰環境,跟著美軍在沙漠、叢林、島嶼等作戰,實戰效果讓美國全軍感到滿意,幾乎是零差評。這把槍射程在700米左右,因此,很多狙擊手也喜歡用此槍進行射擊。


紅紅的小歆歆


就個人意見,二戰裡各主要參戰國性能最出色的制式步槍必然是德國的STG-44突擊步槍了。

早在二戰前,德國就意識到了傳統的拴動步槍射速慢,火力不足,而衝鋒槍則有效射程太短,因此一直考慮開發一種新型槍支來取代兩者。而隨著坦克裝甲車的出現,步兵交戰距離不斷縮短,步兵的大部分作戰距離小於400米,因此德國研製了一種比傳統子彈小的中間型威力槍彈,並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一款自動步槍,並於1944年定型,並得到大量生產,這就是STG-44突擊步槍。

STG-44突擊步槍相比二戰裡其他的制式槍支,其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STG-44突擊步槍的火力比任何一款半自動步槍或者是拴動步槍都要猛烈,而有效射程則比使用手槍彈的衝鋒槍要遠的多。同時STG-44突擊步槍配備的彈匣可以裝30發子彈,比當時只裝5-10發子彈的步槍備彈量要大的多,甚至超過了很多機槍,在實戰中火力持續性更強。

而且中間型威力槍彈的裝藥要比傳統步槍彈要少,這就意味著它的後坐力相對較低,這有助於提高射擊時的精度。

另外中間型威力槍彈的重量要比傳統步槍彈要輕一些,這意味著可以節省材料,減輕後勤壓力,士兵也能隨身多帶一些子彈。同時部隊裝備STG-44突擊步槍的話,就不用在步兵分隊裡混合裝備步槍和衝鋒槍了,這有助於簡化後勤工作。

當然STG-44突擊步槍也有其缺點:

STG-44突擊步槍所配備的中間型威力槍彈和傳統步槍彈相比,其有效射程要短不少,從600米降低到了300米。雖然說步兵交火距離大部分是在400米左右,但是在曠野中交戰時,有時候會距離比較遠,此時傳統步槍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不過總的來說,STG-44突擊步槍的優點還是遠遠超過了缺點,因此一出現就得到了德軍的歡迎。唯一的問題是STG-44突擊步槍出現的時間太晚,此時德國敗局已定,不是一兩種武器能扭轉局面的。而且STG-44突擊步槍的產量太低,因此最終並沒有對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