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王”蝙蝠其實是藝術圈的吉祥物

自然界中的蝙蝠,因攜帶多種病毒,堪稱“毒王”。然而在藝術圈,蝙蝠卻寓意著吉祥。

“蝙蝠”諧音“遍福”,即“遍地是福”。古人對其形象的最早記錄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的玉蝙蝠。此後,在商代、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都可見到帶有蝙蝠紋飾的器物。其中,西漢蝙蝠形柿蒂座連弧紋鏡,其柿蒂構成蝙蝠形,旁有鐫刻的銘文“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顯然,這裡的“蝙蝠”是富貴之“富”的諧音與形象。

作為象徵“福”的吉祥物,蝙蝠在明代普遍流行。到了清代,帶有蝙蝠形象的各種吉祥圖案更是屢見不鮮。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蝙蝠紋飾在陶瓷、漆器、服飾、傢俱、文房四寶等生活用品中隨處可見,它們或是以礬紅彩繪就“紅蝠”,寓意“洪福齊天”;或是與“壽桃”相結合,寓意“福壽雙全”;或是與牡丹、蝴蝶相結合,寓意“富貴萬壽”……其變化之豐富、應用之廣泛前所未有,令人驚歎。又如:幾個童子抓蝙蝠往罈子裡裝,構成“納福迎祥”圖案,兩隻蝙蝠稱“雙福”,五隻蝙蝠組成“五福捧壽”“五福和合”“五福臨門”“五福長慶”“平安五福自天來”等五福系列。更多的是與其他吉祥物配合,演繹出“福壽如意”“福山壽海”“福分無疆”“福緣善慶”“翹盼福音”等眾多的流行圖案。

有趣的是,在西方古典音樂界也有一部以《蝙蝠》為題的作品,且流傳多年、經久不衰,那就是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代表作之一:輕歌劇《蝙蝠》。

作曲家根據歌劇中的動聽旋律連綴而成的《蝙蝠序曲》,是古典音樂史上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在全球矚目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卡拉揚、阿巴多、克萊伯、小澤征爾等大師都指揮過它。這首曲子氣氛熱烈、優美動聽,又具有一定的炫技性,因此無論是觀眾還是交響樂團,都鍾愛該曲,其經典演出與錄音版本亦是不勝枚舉。

奧地利作曲家阿爾弗雷德·格林菲爾德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好朋友,施特勞斯著名的《春之聲圓舞曲》便是題獻給格林菲爾德的。他將《蝙蝠序曲》的主題改編髮展而成鋼琴獨奏曲《維也納的晚會》。此曲保留了原作的流暢動聽與歡愉氣氛,同時富於變化和技巧

原標題:“毒王”蝙蝠其實是藝術圈的吉祥物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