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籠罩下的獨特記錄,各博物館徵集工作帶給我們哪些新期待?

庚子之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危機和災難。在這場疫情中,我們見證了全國人民的團結一致,見證了彼此之間的互相支持,見證了“逆行者“的義無反顧,也見證了普通人在平凡的崗位上的堅守與奉獻,但同時也讓我們重新認識、思考我們所處的自然與世界。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還未結束,為疫情存留歷史見證的行動已經啟動。

3月18日,國家文物局發佈《國家文物局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見證物徵集和保存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因此,博物館應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見證物徵集和保存工作,為明天記錄今天。

而作為中國疫情防控的決戰決勝之地,湖北省博物館依據 《國家文物局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見證物徵集和保存工作的通知》,也於3月19日發佈《湖北省博物館徵集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物證資料公告》,結合現階段實際,在不影響一線抗擊疫情工作的前提下,面向全國徵集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相關物證資料,以備日後舉辦主題展覽。

疫情籠罩下的獨特記錄,各博物館徵集工作帶給我們哪些新期待?

實際上,早在2月下旬,全國多地博物館便已經陸續發佈通告,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徵集與抗擊疫情有關的各種物證。江西省博物館率先於2月18日發出倡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浙江、山西、上海、天津、廣東、陝西、河南、河北、遼寧、吉林、四川、雲南、江西等省級博物館啟動徵集疫情見證物工作,大量市縣級博物館先後加入。在徵集的同時,多家博物館也宣佈疫情結束後將盡快舉辦疫情紀實展,為未來記錄、保留下這段特殊的經歷。(傳遞“抗疫”正能量,全國多家博物館向社會發起徵集令)

那麼,徵集工作開展一個月後,各博物館的徵集工作進展如何?為此,弘博網聯繫了部分最早向公眾徵集抗“疫”物證的博物館,以瞭解徵集工作的最新進展。

積極開展聯繫,徵集抗“疫”物證

作為較早一批開始徵集工作的博物館,四川博物院表示,自2月21日在館方平臺發佈徵集公告以來,博物院已通過公佈徵集電話和主動徵集,聯繫登記了很多有捐贈意願和意向的市民及觀眾,目前登記在冊的捐藏已有100餘件。但由於疫情還尚未完全結束,考慮到廣大觀眾與工作人員的健康問題,博物院計劃將在疫情解除以後,分批分次做現場徵集。此外,四川博物院也已聯繫赴鄂支援的四川醫療隊,以徵集抗疫一線物品,直擊抗疫一線的動人瞬間,講述最美逆行者的故事。

疫情籠罩下的獨特記錄,各博物館徵集工作帶給我們哪些新期待?

四川博物院現已於3月18日恢復開放

同樣作為較早一批開展徵集工作的吉林省博物院,目前已與屬地社區建立聯繫,並將會與社區開展合作,徵集抗“疫”活動中的相關物品。同時,館方還將積極與省委宣傳部等具有影響力的機關單位進行合作,聯合發文發函以向公眾發起捐贈邀請。此外,吉林省博物院還聯繫長春市見義勇為公益專業消殺隊,邀請他們捐贈相關工作視頻及影像資料,並計劃通過製作線上展覽,向觀眾展示這一支志願者隊伍在疫情爆發後投身防疫一線的決心與勇氣。

疫情籠罩下的獨特記錄,各博物館徵集工作帶給我們哪些新期待?

吉林省博物院將於3月20日恢復開放

3月19日,河南博物院也在其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了徵集活動開展以來所收到的各種捐贈:河南廣播電視臺捐贈的公益豫劇MV《打不贏這一仗不把家還》;河南音樂廣播捐贈的兩首“抗疫”題材歌曲的MV——《我們能》和《這時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勝利老師捐贈的多部原創音樂作品;鄭州市實驗高級中學的陳朝勇老師,居家防疫期間在衛生紙上作畫,畫出火神山建設者和四大名著的經典人物圖組,他的繪畫作品視頻在媒體平臺獲得網友熱議,在取得聯繫後,陳老師開心的將他的作品無償捐贈給了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表示,除了這些藝術捐贈者的支持,還有許多企業、醫院、普通市民也積極參與捐贈。對於下一步的徵集計劃,河南博物院將著重面向各地市疾病控制中心、醫院等衛生機構進行徵集,以徵集一線抗疫物品。

提前“劇透”,抗“疫”展覽籌備中

與此同時,弘博網也注意到,浙江、上海、廣東等地多家博物館在徵集時已經提前“劇透”,疫情結束後,將舉辦“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徵集物將成為展品的一部分。

2月20日,浙江省博物館在其館方平臺上發起展品徵集公告,以策劃推出《浙江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為公眾記錄和保存這段特殊的歷史。據瞭解,展覽初步計劃分為五個單元,內容十分全面,呈現在該館最重要的展館之一——西湖美術館,整棟樓三層都將用於展陳。對於展品徵集工作的進展,浙江省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其第一步是向社會徵集線索,目前所徵集的物品大多為市民個人捐贈的藝術創作。除了向社會廣泛徵集,浙江省博物館的抗疫物證也在定向徵集中,包括前方醫院以及赴鄂支援的醫療隊,以便及時徵集防疫一線的物品。

疫情籠罩下的獨特記錄,各博物館徵集工作帶給我們哪些新期待?

西湖美術館

此外,在2月21日發佈的徵集公告中,上海科技館也公佈了其關於策劃病毒科普展的後續計劃及相關征集內容。公告發布後,館方一直積極向全社會徵集與抗擊疫情有關的各種物證,截至3月14日,已有81名捐贈人共捐贈物品310件。對於後續展覽,上海科技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展覽仍在策劃中。展覽將通過大數據可視化方式,展示疫情暴發過程中科研、科普、醫療以及各行各業的應急反應和應對時間軸,同時也將展出來自中國美院藝術家創作的20種病毒玻璃模型及相關藝術作品,以及來自民間的各類抗疫期間的記憶。此外,展覽還將安排高科技企業參與的智慧醫療產品的展示,以及模擬復原的病毒學實驗室場景等,並提供病毒遊戲讓觀眾體驗、瞭解病毒侵染細胞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和條件,從而更好地認識病毒,消除恐懼。

疫情籠罩下的獨特記錄,各博物館徵集工作帶給我們哪些新期待?

上海科技館已於3月13日恢復開放

為了進一步銘記歷史,弘揚抗疫精神,廣東省博物館在公告中明確後續展覽計劃,即與南方都市報聯合推出“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覽”。對於徵集工作的進展狀況,廣東省博物館向記者介紹,根據疫情發展情況,其目前的徵集工作主要是蒐集、彙總和整理線索。自2月22日公告發布以來,博物館徵集工作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提供了許多很好的線索或者藏品信息。為擴大影響力,廣東省博物館還和南方都市報達成了合作意向,並在3月4日推出了兩個版面的專題報道(頭版頭條)對徵集活動進行宣傳。

目前,廣東省博物館所收到的物證主要是視頻、圖片、相關機構的一些公告、抗疫主題藝術作品等等,如南方都市報提供了其記者在一線拍攝的大量視頻、圖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則發來了大量珍貴的抗疫一線照片和視頻,廣州美術學院兩位年近九十的著名教授梁世雄、蔡克振無償捐贈了他們的書法作品,廣東省出版集團旗下各大出版社捐贈了許多抗疫出版物……此外,廣東省博物館也積極聯繫衛健委和一些醫院,希望能在展覽中展示與一線醫護人員直接相關的資料或物品,得到不少積極的響應和支持。

疫情籠罩下的獨特記錄,各博物館徵集工作帶給我們哪些新期待?

廣東省博物館已於3月19日恢復開放

持續閉館,抗“疫”不停

受疫情影響,全國仍有許多博物館還處於持續閉館中,但博物館中的工作人員卻已經提前回歸了工作狀態,開始了緊張的物證徵集與展示策劃工作。

作為較早一批向社會徵集疫情防控見證物的博物館,

中國海關博物館於2月21日發佈徵集公告,面向各海關相關單位、社會個人和集體,徵集口岸防疫、通關驗放、物資捐贈等相關工作的見證物,並將用於展覽交流、宣傳教育、文化活動等公益行為並永久保存。根據海關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徵集工作開展近一個月以來,博物館已收到了一些海關警員家屬和社會熱心人士捐贈的物品。此外,武漢、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寧波、廣州、深圳、汕頭、瀋陽、青島、成都等海關也主動提供了一批生動鮮活的業務現場照片。在此基礎上,中國海關博物館利用海關發佈、金鑰匙雜誌、中國國門時報等與海關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刊發的照片和事例,運用H5技術設計製作成全國第一個“抗擊疫情展”——“國門’疫’線”虛擬展覽,以彰顯中國海關在疫情防控中的使命與擔當、責任與奉獻。據悉,因疫情暫未結束,中國海關博物館目前會繼續做線上展和公眾號宣傳,待疫情過後會根據徵集來的見證物策劃相應的展覽。

疫情籠罩下的獨特記錄,各博物館徵集工作帶給我們哪些新期待?

為真實記錄汽車行業抗擊疫情歷史,北京汽車博物館聯手北京華汽汽車文化基金會,面向汽車行業共同發起徵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見證物以及支援疫情防控工作的相關見證物。截至目前,博物館已徵集到大眾中國、寶馬中國、比亞迪、華晨、奇瑞、蔚來、宇通、長安、陝汽等汽車企業以及《中國汽車報》《北京汽車報》捐贈的支援疫情防控工作相關的照片及海報179張、宣傳稿件59篇、視頻14個、報紙9期242版。北京汽車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所徵集的物品主要以圖文、報紙類、視頻等為主,車輛類的徵集博物館還將在後續積極爭取。對於後續展覽計劃,工作人員在接收採訪時表示,根據徵集情況,相關展品還待進一步的豐富,展覽計劃也會相應提上日程。

疫情籠罩下的獨特記錄,各博物館徵集工作帶給我們哪些新期待?

同時,弘博網從天津博物館瞭解到,自2月21日起在官方微信公眾號“天博播報”面向全社會發布藏品徵集公告後,截止目前,天津博物館已徵集到相關藏品300件左右,以藝術作品為主,包括書法、繪畫、攝影、快板、朗誦、詩歌創作以及疫情期間的相關宣傳資料等。據瞭解,此次徵集均為無償捐贈,如作品最終被博物館收藏,博物館方面將為捐贈單位和個人頒發捐贈證書。按照初步計劃,在本次疫情結束之後,天津博物館將策劃推出《天津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暫定名)》。

疫情籠罩下的獨特記錄,各博物館徵集工作帶給我們哪些新期待?

每個人的“個體記憶”紛繁複雜。不同個體通過分享共同記憶,獲得深厚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又形成 “集體記憶”。但無論“個體記憶”或是“集體記憶”,其形成方式都是各種各樣的,這也導致其極易散失。年代越久遠,“記憶”散失程度越高。因此,我們需要,作為人類記憶載體的博物館,及時收集這些原始而直接的物證,為我們及後代保留這段記憶。

弘博網也將持續跟進博物館的抗“疫”徵集工作,為讀者呈現更多博物館“為明天收藏今天”的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