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民:疫情過後,哪些“互聯網+”會迎來第二春?

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絕大多數行業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但也給某些行業帶來了重要的機遇。隨著國內疫情逐步趨於穩定,行業開始復甦。上海也出臺了28條綜合政策舉措,從稅收優惠、減免租金、金融支持等方面,支持服務企業平穩健康發展。

疫情後,國家和地方面臨著重振經濟的巨大挑戰。如何從此次疫情中總結經驗,未雨綢繆,激發行業的巨大潛力動力活力?人民上海會客廳邀請到了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副院長、安泰經管學院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陳宏民,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行業的影響”這一熱門話題進行深度訪談。

陈宏民:疫情过后,哪些“互联网+”会迎来第二春?

記者: 此次疫情,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有些企業面臨運營困難,有些企業正在快速轉型,還有一些新興行業正在興起。在您看來,此次疫情對行業產生了哪些影響?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和挑戰是什麼?是否導致行業新的佈局調整?

陳宏民: 從宏觀上看,此次疫情在短期內對經濟發展造成了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如果最後並未形成全球性的重大疫情而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的話,那麼我國經濟大概到今年年底有望迴歸到正常軌道;否則恢復期會更長些。

從行業層面看,疫情導致行業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如下幾點:一是整體需求萎縮,如酒店、旅遊、餐飲等;二是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資源)大量減少或成本顯著上升,如快遞、家政服務;三是供應鏈不暢甚至斷裂;四是政策性限制。

製造業的困境是從下游逐漸向上傳遞的。比如疫情造成國內服裝需求減少,於是服裝行業面臨困境;接著困境傳遞給紡織業,再傳遞給紡織機械行業等,其他行業也大致如此。疫情的發展還會顯著影響我國的出口貨物貿易,從而進一步加劇我國許多製造業下游企業的困難,並迅速向中上游企業傳遞。

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和供應鏈的不暢,對接下來行業恢復期影響很大。在一些中小企業集中的行業,由於恢復能力的巨大差異造成了恢復的緩慢。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救助計劃是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以及實施的有效性對於經濟恢復的效果和速度是至關重要的。

毫無疑問,此次疫情推動了許多行業的重新佈局,包括會加速數字化轉型和提高在線業務比重。

記者:有人認為,由於這場疫情的不確定性拖累了市場;有人認為,隨著疫情的日趨緩解和最終消除,行業的需求一定會出現反彈,並逐步回到正常狀態。您如何看待?

陳宏民:疫情過後,需求當然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反彈,但是通常不會回到原先的狀態。從歷史的視角看,每次重大疫情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生活理念、甚至價值觀和人生觀。這種改變會深刻影響到疫情之後的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和產品結構,甚至經濟社會的體制機制及運行模式。

比如,六百多年前歐洲的黑死病,衝擊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念,瓦解了他們的傳統信仰,人文主義興起,為文藝復興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17年前的“非典”疫情,雖然不能與黑死病和當前這場新冠疫情相提並論,但也大大激發了人們對互聯網的需求,“互聯網+”的第一個高潮由此掀起。

所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過後,經濟的反彈一定不是按比例恢復,更不會回到原先的狀態。比如人們對健康和公共衛生的關注一定大大加強,這方面的公共支出和商業行為肯定會超過之前的比重。

此次疫情帶來一個更大的變化會是,各行各業與互聯網在更深層次更廣範圍的融合!即以互聯網作為更加基礎的設施,藉助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於企業從運營管理到產品服務,全方位地轉型。你可以稱之為“信息化升級”或者“數字化轉型”或者“智能化服務”等。

記者:此次新冠疫情的影響,與17年前“非典”疫情過後的形勢相比較,有哪些不同?

陳宏民:按照我的推測,這次疫情過後會興起一波新的“互聯網+”高潮,我稱之為“互聯網+”第二春。這是對應於2003年“非典”疫情過後所興起的第一個“互聯網+”高潮。

與17年前的形勢相比較,當前有四方面的優勢:首先是社會理解,無論是消費者還是企業,運用數字化和信息化的習慣和能力遠比那個時期要強大。其次是企業成熟,經過第一輪的實踐和試錯,企業在開發線上產品和業務,搭建互聯網平臺時的經驗要比那個時期豐富得多,外部可利用的資源也與當初不可同日而語。第三是政府支持,對於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業務的管理能力也比那個時期要強得多。最後是技術進步,互聯網運用的技術環境也比那個時期優越得多。

十幾年前還是3G時代,而如今我們正在邁入5G時代。所有這些都為“互聯網+”第二春的到來創造了良好條件。當然也有不利因素,就是如今全球經濟動盪,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

記者:目前,政府已經相繼出臺了一些政策,比如發佈28條來支持企業渡過難關。您認為,在此契機之下,企業如何調整,快速適應疫情帶來的業務改變?這次疫情是否會刺激企業偏向線上業務,未雨綢繆?

陳宏民:面對疫情,企業應立足生存,探索未來。立足生存是指“活下來是硬道理”!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都要對內儘可能地降低成本,控制現金流;對外用足政府各類救助政策;企業之間加強合作,抱團取暖。探索未來,是指要充分意識到疫情過後,許多行業都會順勢轉型升級,企業競爭進入新賽道;要加強研究和關注,積極適應新環境,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行業都出現了在線業務的激增。但是疫情過後,這種趨勢會持續噴發,還是逐漸回落?各個行業向互聯網數字化轉型的條件和能力差別很大,哪些行業裡的企業才能夠抓住機遇,及時轉型,搶佔新賽道呢?這是當前絕大多數企業除了立足生存之外,最應該和需要關注的問題。

記者:疫情之後,哪些“互聯網+”會迎來“第二春”?

陳宏民:我們知道,有個著名的“波特五力模型”,用來判斷和評估一個行業的平均盈利能力。美國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有五方面的力量影響上述能力:行業產品的替代、行業的進入門檻、行業內部的競爭強度、供應方和買方的砍價能力。

但是,互聯網時代外部環境瞬息萬變,企業只有加快數字化轉型,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先機。為了分析和評估一個行業向數字化轉型,擁抱“互聯網+”第二春的能力,我提出了一個“新五力模型”。

我認為,一個行業向數字化轉型的能力主要受到五個力的影響:政策法規、技術環境、用戶偏好、主流企業的接受度以及它自身的盈利模式。具體來講是這樣的:

第一個力量是政府的力量,即政策法規的扶植或者限制。“互聯網+”第一春的經驗告訴我們,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政府的力量是最重要的。政府的支持與否具體會體現在進入許可、專業要求和稅收優惠等三個層面。

第二個力量是技術的力量,即技術環境。企業推進互聯網或者數字化轉型,對於通訊條件和終端設備都有一定的要求,還有信息採集和分析工具,以及運用場景的要求等。

第三個力量是用戶的力量。用戶是否選擇在線服務取決於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因素。客觀因素包括線下業務是否容易獲得,性能與質量與線上比較如何等;而主觀因素則包括用戶的學習成本和心理轉換成本,如果是企業用戶,還要考慮整個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轉型的成本。

第四個力量是傳統的阻力,主要考慮主流企業接受度,比如行業中領先企業和主流企業的傳統模式在市場上所受到的挑戰和壓力,數字化轉型所需要付出的代價等。

第五個力量是資本的力量。只有轉型後具有清晰而有效的盈利模式包括新型的定價模式、合理的信息披露模式和有效的資源整合能力,才能得到資本的支持。

不同行業所面臨的五力強度是不同的,在不同時期這五力強度也在變化之中。深刻評估一個行業所面臨的五力強度及其變化,對於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對於這個行業的互聯網升級,是至關重要的。

運用這個“新五力模型”分析的結果,我們認為,像在線教育、遠程醫療、遠程辦公、還有聚焦行業的中小企業綜合服務B2B平臺等產業互聯網細分領域,都具有爆發的潛力。

記者:受疫情影響,線上消費火熱,“宅經濟”是否會改變未來的消費市場?

陳宏民:這場疫情把全國人民都逼成了“宅男”“宅女”!三個月“宅”下來,“宅經濟”一定會伴隨著“互聯網+”一起會掀起高潮。

“宅經濟”並不像人們簡單理解的就是快遞物流,其內涵要廣泛得多,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也要深遠得多。“宅經濟”大致上覆蓋兩個領域,包含三個階段。兩個領域是指 “宅生活”和“宅工作”,此次疫情尤其對於“宅工作”起了重要催化作用。

另外它的發展又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線上購物,以滿足“宅生活”的用品需求。這輪從“非典”疫情之後就開始興起,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達到高潮。此次疫情進一步推進了一下,所以疫情過後快遞物流會有迅速反彈,不過高度有限。

第二階段是各類在線服務,以滿足“宅生活”的服務需求。在線教育和遠程醫療都屬於這個範疇。此次疫情對於在線服務,從企業試水、用戶體驗到政府監管,都做了非常有價值的嘗試,未來一定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不過服務與產品相比較,標準化程度差,體驗效果參差不齊,發展速度不如電商那麼快。

第三階段是廣義的遠程辦公,以滿足“宅工作”的環境匹配。如果說“宅生活”是個人的事情,“宅工作”則是群體的事情,需要許多公司在組織架構、分工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做顛覆性調整。所以這個階段起來更慢一些,但是會是個大趨勢。相應地,會帶動從網絡基礎設施到終端設備,甚至到房地產,室內裝潢等諸多領域的發展。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同時還會對人們在觀念上有很大改變。

記者:最近,全球股市震盪,是否會影響中國的市場?

陳宏民:當然會影響中國市場,而且影響會很大。無論從進出口貿易還是從全球產業鏈角度都是如此。全球疫情還在發酵中,有點兒像國內春節期間的狀態;所以影響的程度目前還是難以估計的。

從中美貿易摩擦到此次全球範圍的疫情,我們應該意識到,經濟全球化與全球經濟一體化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像我們這麼大的國家,在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形成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