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激雷平湖平湖激雷


一、銀行理財VS新興平臺,哪個更靠譜?


在我們父母那個年代裡,只要有點錢,便是想著第一時間將其存入銀行裡。其實,他們根本沒有想過理財二字,唯一想做的,只是想將錢放入銀行裡,稍微吃點利息而已,甚至連年收益率是什麼或許都不是很清楚。


誠然,他們這種做法並沒有錯,但是這種思維也間接的影響了一部分年輕人。因為,在很多人的理解裡面,只有銀行是最靠譜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新聞,逐漸的讓年輕人不再信任銀行以及其理財產品了。例如,某些老年人存了一輩子的錢在銀行裡,最終卻發現在存入的時候被銀行櫃檯的人購買了某種理財產品,而且最終連本金都收不回來。


不光如此,更有一些老人去銀行取錢時,被銀行告知其存款單據以及當時處理單據的人都不在原崗位了,查不到此筆賬單。也就是說,這些錢基本上已經打水漂了。


正是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人其實已經不願意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了,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選擇銀行。一是因為信任這種金融機構,二來,則是不瞭解其它平臺所造成的。

二、2%-3%VS4%或以上收益產品,哪個更划算?


有很多的專家和學者都曾經統計了過去十年間的通貨膨脹率,總結出物價水平大約以每年3%的速度往上漲。也就是說,如果單單隻將錢放入銀行享受2%-3%的理財收益,其實頂多只是保本而已,甚至有可能收益都趕不上物價。


那麼,這種情況之下,適當的接觸新平臺或者說更高的收益其實很有必要。當然了,這裡所說的新平臺,並不是隨便的找個平臺就投錢,而是要找一些被國家認可的平臺和機構。


例如,騰訊的理財通、餘額寶甚至是螞蟻財富上面的一些理財產品,收益率也都遠超銀行。不光如此,這些互聯網金融平臺購買理財產品更是簡化了很多流程,只需要進行一次實名認證即可購買及享受利息,給老百姓帶來的便利都是看得見的。

三、那些購買低收益產品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歸根結底,有些人只願意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除了出於對銀行的完全信任之外,還有個原因是不願意冒一些風險。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怕失去本金,本著能賺一點是一點的想法。


其實,理財本就是有風險的事情,但如果在自己的風險接受等級範圍之內,儘量的享受高一點的收益率,其實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畢竟,這樣才能合理的將本金進行錢生錢,而不是讓錢躺在銀行裡面吃利息。


另外,生活當中某些人對理財產品的不瞭解,導致了他們只喜歡買銀行的低收益理財產品。這裡並不是說銀行的產品不好,其實銀行理財產品當中也有一些相對較高收益的,只不過門檻要求也會相對較高而已。


當然了,如果平時能夠多看看理財方面的書籍,瞭解各種理財方式及其對應的理財風險,才能對自己的資金進行合理的分配,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不是嗎?


其實,購買低收益理財產品並沒有什麼不好的,至少比起月光族來說,好歹是有存款的。不過,如果想跑贏通貨膨脹,則需要不斷的吸收一些理財理念及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錢生錢。

當然了,小胖的理財水平也不怎麼樣,平均年收益大概只有6%左右,但對比起銀行活期理財產品來說,這個收益率已經很滿足了。


未來小胖也會不斷的發掘一些其它的理財渠道,也會不斷的試水某些理財產品,只有不斷的瞭解和嘗試,才會總結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理財路子,不是嗎?


那麼,您平時生活當中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是多少呢?您覺得那些購買低收益理財產品的人想法是什麼呢?歡迎一起在留言區聊一聊!

(打字不易,看完請幫忙點個贊哈,如果您喜歡小胖的文

章,也請關注一下,小胖先謝過啦!)


羅小胖愛理財


這段時間我正好回老家農村,而且陪家人昨天去了一趟當地的銀行辦理業務,正好看到了一些東西,很符合回答這個問題。

我在銀行看到了一款理財產品,這款理財產品是這樣的。

第一年交10000元,到年底可以領取1000元,第二年交10000元,到年底還可以領取1000元,第三年也是這樣,然後第四年、五年、六年都不用交錢了,到第六年底再可以拿到33000元,加上原先返給的3000元,總計六年時間可以拿到36000元。

我當時看到,第一眼感覺挺不錯的,也看到很多人在諮詢,可以回過頭來再仔細想想,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我自己大概心算了一下,這款理財相當於10000元在六年的時間裡可以拿到2000的利息,其實按照利率來算的話,一年也就大概3點多的利息,正好符合題主的提問。

這個利息相對於六年的長期來算,並不算高,那為什麼會受歡迎呢?其實是有原因的,我總結出有以下幾點。

第一,它去掉了利率的概念,相對的直接用金錢來衡量,而且這款理財前期還帶有誘惑性,比如第一年交10000元,就可以在年底領取1000元,相當於利率有10個點了,很多人可能一看到這就被吸引了,而忽略了最後三年的沒有回報或回報少。

第二,這種理財產品多出現在小地方,針對的是鄉鎮和農村,因為這個地區大多生活的都是農民,他們想事情不會太過思索,而且直接看待,所以很多被表現現象給套路。這不是貶低農民的意思,我自己也是從農村出來的,也是在農村長大的,所以深深知道這一點,他們看問題都比較簡單,不復雜。

如果你跟他們說6年期的存款利率只有3點多,估計很多不會感興趣,如果用這種方式就會被吸引。

第三,那些都是銀行出的理財產品,還是有保障的,而很多利率4%以上的理財多半是互聯網理財,很多人對待互聯網還是很謹慎的,不願意冒風險。其實大可不必,很多互聯網理財也都是大銀行或者大基金出品的,還是很有保障的。

這是我從個人的觀點出發看到的,希望能幫到你。


老陳論股經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我自己也做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我投的收益率都在4%以下。

為什麼我不選4%以上的呢?

第一、因為我發現4%以上的期限通常都較長

我投最長期限就是1個月的,我對流動性看的比較重,對收益看的並不重,畢竟我大部分資金都在股市,留在銀行的錢,都是應急用的。所以我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來沒超過4%。

對了,我用的是招商銀行。一個月期限的收益,之前還在4%以上多一點,現在已經跌到3%點多了。確實收益率下降的挺多的。

第二、為何不選那些互聯網理財產品?

以前我也投過幾萬在互聯網理財平臺上,E租寶上投過幾萬,那是因為一個朋友在裡面上班,收益挺高的當時,6%以上吧。但是我不放心啊,最終我還是把錢取出來了,然後一個月後,E租寶出事了……

後來,我又拿出幾萬投了360旗下的理財平臺,心想這上市公司,應該沒啥問題。但是總還是不太放心,主要是對周鴻禕不太放心。

再後來,我就只有三個選擇了,銀行,餘額寶,微信理財。

銀行肯定佔了大頭,畢竟放心啊。

所以對我這種既要流動性,又要安全性的人來說,對收益率肯定要求沒那麼高了。


趙冰峰財經


朋友們好,很顯然,標題指出了一個,許多朋友都關心的問題:很多投資人,寧願在銀行存錢吃利息,而不願意買4%的理財產品。明確的講,存錢有存錢的優勢,而且目前存款產品與時俱進,許多存款的利息,也不低呢,而且流動性非常高。



首先,來分析,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在銀行存款吃利息,不願意買收益高的理財:

1,安全。存款是固定利息,銀行保本剛性兌付,而且存款保險最高保賠50萬,可以說是自己基本不用承擔風險,安心。

2,流動性強。存款,無論是定期活期都可以隨用隨取,靈活。

3,信譽好。銀行是正規金融單位,存款儲蓄歷史悠久大家信得過。

小結:很顯然,存款,在目前,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其次,銀行存款產品,與時俱進,許多存款利率,已經超過4%:

1,地方商業銀行智能存款。

目前利率普遍上浮50%,50元起三年就可以達到3.8%~4.2%。

2,大額存單。門檻已經逐漸降至20萬元,利率上浮,已經達到最高55%,三年期年化利率,達4.!~4.2256%,而且可以轉讓質押,按月付息,保本保息又有存款保險保護。

3,結構性存款。保本,浮動收益,年化收益率3.8%~4.2%。保住本還能賺收益深受歡迎。

小結:存款產品,也在與時俱進,相對安全4%不再是夢。

最後,來總結分析:

銀行,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他正規可信有嚴格的管理,而存款儲蓄,歷史悠久安全可信,有可替代的優勢。

相信隨著時代發展,新產品不斷湧現,存款儲蓄,不僅安全而且有高息可能,這符合中華民族,勤儉儲蓄,吃安全利息的傳統。


理財迦


有人想,為什麼有的人去銀行購買2%~3%的理財產品,卻不去購買4%的理財產品呢?

這種說辭實際上可能對大家的理財方式不瞭解。我們理財主要要考慮到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

比如,我隨意從一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中找到兩款產品,收益率是2.7~3.3%和2.7%~3.5%。

這兩款產品在我們很多人看起來收益率非常低,但是為什麼還是有人買呢?

主要原因是這兩款產品時間短,分別是半年或一年。而目前我們銀行的定期存款基準利率半年期只有1.3%,一年期是1.5%。

雖然銀行在吸引定期存款的時候會給予一定的利率優惠,一般也就在基準利率上上浮20%~30%,相應利率分別能夠達到1.56%~1.69%和1.8%~1.95%。

如此比較,哪個收益率高呢?明顯是這兩款收益率2%~3%的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利率什麼情況下才達到4%呢?往往高風險才會對應著高收益。

剛才看到的兩款理財產品屬於結構性存款,風險非常低的那種,風險級別定義是PR1。而且起購金額只有1萬元。

往往風險級別更高一級的PR2和PR3的收益率會更高。而且很多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起購線往往是5萬元以上。

至於安全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三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能夠達到2.75%,大額存單優惠利率能在基準利率上上浮40%~55%,能夠達到3.85%~4.2625%。5年期國債的收益率能夠達到4.27%,三年期儲蓄國債利率是4%。如果提前兌取都非常麻煩。

目前,像餘額寶這樣的可以靈活提取的貨幣基金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只有2%~2.5%了,跟過去的4%~6%沒法比。所以,很多資金已經轉投向銀行獲取更高收益率了。

所以,買低利率理財產品的人並不是不聰明,而是有各自的投資需要。


暖心人社


要了解那些人是怎麼想的,我們首先要了解下題主所說的銀行中2%—3%的產品和4%的產品都是哪些產品。

  • 2%—3%的產品主要是三年期左右的定期存款,保本結構性存款,貨幣基金,兩年期左右的大額存單等。
  • 4%的產品主要是三年期大額存單,部分銀行五年定期存款,PR2級以上的銀行理財,國債等。


以上描述的產品還只是各家銀行比較通行的產品,像貴金屬、保險、股票或債券基金都沒有在列因為這些產品的利率不確定,再加上不是所有銀行都有。

我們仔細看上述兩類產品,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結論:

  1. 2%—3%的產品期限相對較短,4%的產品期限相對較長。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是銀行的經典產品,期限越長利率越高。國債只有三年期和五年期兩種。貨幣基金隨時可取,相當於活期,沒有固定期限。
  2. 2%—3%的產品風險相較4%的產品較低。可以從2%—3%的保本結構性存款和4%的銀行理財(PR2級以上)看出來。銀行理財(PR2級以上)是屬於非保本理財,風險等級要高於結構性存款。
  3. 產品種類有很多,每一個產品都有不同期限、不同利率、不同風險等級。銀行有多種多樣的產品,世上還有各式各樣的銀行。整個金融市場上產品多到數不清。

從這三個結論可以得出為什麼選擇2%—3%利率產品的客戶不選擇4%利率的產品。



  1. 也許短期內有用,也許其他的原因,這些客戶不願意為了高利率而選擇期限更長的產品。
  2. 客戶風險偏好比較保守,覺得4%利率的產品有風險。2%—3%利率的產品更穩妥。
  3. 產品太多,信息不對稱,造成很多客戶並不知道有那麼多4%利率的產品可供選擇。

總結:

在選擇理財產品方面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合適與否。銀行那麼多產品,每一個產品背後都有無數忠實的客戶。他們做的選擇,不僅體現了客戶的傾向,也體現了產品本身的特性。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


銀行研究僧


一般這樣的投資者都是非常保守的投資者,主要還是考慮安全第一。因為一般2%-3%的產品都是存款產品,比較保險。而4%的產品,一般都是理財產品,好多人是覺得有風險,不會去買的。下面來分析一下。

首先是考慮安全第一

一般去銀行購買2%-3%的產品的投資者,首先考慮的都是本金的安全第一,一般都是非常保守的投資者。現在存款受到了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只要是50萬以下就可以獲得全額保障,可以說非常安全。這些購買存款的投資者一般情況下理財知識比較缺乏,也沒有興趣去學習更多的理財知識,因此對於其他理財產品的特點不太清楚,也害怕上當。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會選擇最安全的存款產品去購買。


購買定期存款已經習慣了

一般去定期存款的投資者,一般年齡都比較大了,而且都是長期在銀行存款的客戶,對於存款已經非常習慣了。因此,到銀行以後就會很習慣的繼續去存款,不會考慮其他理財產品的。這樣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這些投資者沒有興趣學習其他的投資產品的特點,總是感覺其他理財產品不靠譜,不安全,容易損失本金。因此,這樣的習慣讓很多投資者會繼續購買2%-3%的存款產品的。

存定期存款有存款憑證

投資定期存款一般都會有存款憑證,這樣的存款憑證是受到了很多存定期存款投資者的喜歡。當你去銀行存定期存款以後,銀行都會給一個存款憑證,拿到這樣的存款憑證,這些投資者會覺得這是非常正規的,會感到非常安心和放心。而且好多投資者拿到了存款憑證,可以隨時查看是否到期,這樣也會讓人不容易忘記。

綜上所述,好多投資者去銀行買2%-3%的存款產品,而不願意購買4%產品的人,一般都是非常關注本金的安全,而且長期習慣於存款產品的投資,而且定期存款可以有存款憑證,這些就是好多人存定期存款的原因。



睿思天下


根據收益率來看,題主說的2%~3%應該是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的利率,而4%是目前國內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近期平均收益率來看基本都是在4.26%附近。那麼,為什麼多數普通投資者更願意選擇銀行存款類產品呢?

首先,作為首選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的主要客戶,其目的就是安全性考慮,因為一般性存款均已納入存款保險的保護範圍。大家可以想一想,那些青睞銀行存款的人都是些什麼人呢?很明顯以中老年人居多,尤其是對那些懷揣著養老錢的老年人來說,選擇銀行圖的根本就不是高利息而是本金百分之百安全。



其次,銀行存款類產品利率也不都是在3%以下的,現如今的個人大額存單利率、智能存款利率基本上超過4.0%以上完全可能。比如說,20萬元的個人大額存單利率上,國有大行已調整上浮至50%,股份制銀行52%,城商行或者農商行則是最高上浮55%。如此計算一下,可以發現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基本都是在4.18%以上,最高為4.2625%。

另外,銀行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儘管在4.26%左右,但由於央行多次降準影響,普遍面臨著越來越大的下行壓力呢。反過來,銀行存款類產品的利息收益可以提前鎖定。



總之,我們不能以偏概全,畢竟不同產品的收益不同,而且產品屬性以及安全性也都不一樣的。如何選擇銀行理財產品,要看每個人的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及偏好來定。


東震木


中國有個成語可以很好的解釋這種現象——環肥燕瘦。

不同的產品有各自的特點,不同的投資人之間也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人風格穩健,有些人激進,有些人在兩者之間,這些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他們選擇上的差異。

銀行有2%~3%的產品,也有4%~5%的產品,2%~3%的產品相對4%~5%的產品而言會更加穩健一些,通俗點說就是不容易出問題,而4%~5%的產品,相對來說有可能會虧本,儘管虧本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有些人就是糾結於那一點點的差別。比如現在有一些老人家喜歡到銀行去買國債存定期,而年輕人更加傾向於理財、基金等產品,對老人家來說他們更在意的是本金的安全收益的多少相對次之,畢竟他們承受風險的能力比較弱,而年輕人更喜歡激進一點的風格,他們還年輕,承受風險的能力要強上不少。

年長者與年輕者的差別主要是由於他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經驗等各方面的不同造就的,二者的觀念想法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也不必糾結。我周圍的長輩們對銀行的產品還是囿於國債、定期,理財和基金的話一般都不考慮,我也曾經勸過他們可以適當配置一些理財和基金,但他們往往聽不進去。對於我來說,國債和定期這種產品的收益率還是太低了點,一般來說我都不會配置,我更喜歡基金、股票,甚至期貨期權這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

不管怎麼說,選擇什麼樣的產品,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都是每個人自己內心的想法,只要能對此負責,那又有什麼關係呢?相互尊重才是我們更好的選擇。

歡迎關注浮沉市,希望有所助益。

浮沉市


理財是屬於現金管理模式的一種,而我們理財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財富的增值的同時,也要保證我們的本金安全以及兼顧流動性,畢竟每個人都有需要用錢的時候,當你剛好需要用錢時而你的錢卻在理財產品裡拿不出來,那是一件多麼著急的事情。

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魚跟熊掌都兼得的東西,你想要高收入,必須要付出高風險,同樣的你想要低風險以及保證本金安全,那你的收益將會是大大降低。

而銀行2%跟3%的理財產品,購買金額無要求限制。大多數都是30天以下以及活期儲蓄型理財產品,這一類收益產品,風險性低,本金不會受到損失,而且贖回和購買方便。

而4%以上的理財產品起步金額高5萬以上,大多數要求90天,以及180天甚至360天的一個封閉期,而且收益率只是作為依據,到時候還得跟進理財產品的盈利情況,進行差異化增減,得出實際的收益率。

綜上所述,對於隨時都需要用錢的人,當然選擇,購買那些2~%3%的理財產品。

對於你來說會不會跟我一樣,這樣子選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