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學批評家金聖嘆為何被清廷處決?

FCG馮春光


我是你的朋友夜航船!請聽聽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答:一代文學批評家金聖嘆為何被清廷處決?


這世上有三種人可以任性,有顏任性,有錢任性,有才任性。

金聖嘆就是第三種,才華6到飛起,任性到天上沒有,地上一個。

金聖嘆被稱為是“中國白話文學研究的開拓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

他的批評十分有創意,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他所寫評點之詳盡細緻,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前所未有。

簡單點說,就是毒舌到天下無敵!

所以,這個人的人生,註定不一般。

考試是什麼?能吃嗎?

金聖嘆曾嘆“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這口氣,不比王陽明說自己要做聖賢來得低調啊!

然後,他就以各種有才的方式,來彰顯了自己的才華。

他去考科舉。

第一次,題目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

這個題目出自《論語·陽貨》,意思是:

我彷彿就是匏瓜,不是掛在那裡給你們看的,我是要給人吃的。

孔子用它比喻“懷才而莫展,一如匏瓜中看而不可吃用”。

金聖嘆篤信佛教,是個很看得開的人。他覺得,既然懷才不遇,那何苦還非要去遇呢?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

於是,金聖嘆就開始了他的創意。

別人在那裡奮筆疾書,他在那裡奮筆疾畫。

直接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和尚、一把剃刀,就這麼交上去了。

具體是什麼意思,考官你自己領悟吧!

主考官一看卷差點沒背過去,結果當然是沒考上。

第二次,金聖嘆又去了,題目是:如此則安之動心否乎。

這個題目看上去沒頭沒腦的,但是多讀書就知道它說的是什麼了。

這個題目來自孟子《公孫丑上》。

公孫丑問孟子: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

意思是:先生如果擔任齊國的卿相,有機會實行你的主張,即使因此而使齊國成為霸主,甚至稱王於天下,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如果這樣,您動心不動心呢?

孟子回:否,我四十不動心。

意思是:不,我四十歲起就不動心了。

金聖嘆一看,這問題明顯就是故意不說前提條件嘛!直接問動不動心,卻不說因什麼而動不動心。所以,首先是要把題目補全。

於是,金聖嘆開始了他的創意。

他先寫:空山窮谷之中,黃金萬兩;露白葭蒼而外,有美一人,夫子動心乎?

意思就是:無人看管的黃金和荒郊野外的美女放在面前,請問孟子老先生,動不動心?

看到沒,題目補全了,很好!

接著他再開始寫答案。孟子不是說他四十歲開始就不動心了嗎?那就說明他四十歲之前會動心啊!

於是,金聖嘆奮筆疾書:

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

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

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

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

一氣呵成寫了39個“動”字!

完了自己拿起一看,嗯,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完美!

然後就這樣交卷了……

主考官一看卷差點沒背過去,結果當然是沒考上。

第三次,金聖嘆又去了,題目是:孟子將朝王。

冤家路窄,這個題目還是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意思是:孟子正要去朝見齊王,齊王派人來說:“我本該來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風。明天早晨,我將臨朝聽政,不知(您是否肯來)讓我見見您嗎?”孟子回話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結果孟子當然沒病,第二天就出去浪了,完了還被景子狠狠訓了一通。

所以這本來就是孟子犯傲嬌了。

但是金聖嘆不這樣想,他覺得,關於孟子和朝王的分析已經都成為街款,咱不能落入俗套,咱得就題解題。

於是,金聖嘆開始了他的創意。

“孟子將朝王”,那就是還沒朝了。這裡面很明顯,孟子已經出場了,但“王”還沒出場的,看看戲裡,那些皇帝要出場的時候都會怎麼樣?要有排場,要有儀式,兩邊會有四個戲子在那裡喊“籲”!

於是,金聖嘆奮筆疾書:

吁吁吁吁

一氣呵成寫了四個“籲”字!

完了自己拿起一看,嗯,生活要有儀式感,完美!

然後就這樣交卷了……

主考官一看卷差點被整自閉,結果當然是沒考上。

第四次,金聖嘆又去了……

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真的是讓人感動……

這一次的題目是:西子來矣。

西子就是指的西施。看看這四個字,多美,給了人無限遐想,也給了金聖嘆無限瞎想。

他先想,西子為什麼叫西子?因為她住在西村嘛!(西施出生於越國諸暨苧蘿村,苧蘿村分東西二村,西施在西村)

於是,金聖嘆就開始了他的創意。

西子住西村,那自然是從西邊來了。嗯,那這件事就很清楚了。

於是,金聖嘆奮筆疾書:

出其東門,西子不來;出其南門,西子不來;出其北門,西子不來;出其西門,西子來乎?西子來乎。

完了自己拿起一看,嗯,邏輯清晰有理有據,完美!

主考官都快被他整得懷疑人生了,結果當然是沒考上。

刑場是什麼?能吃嗎?

金聖嘆喜歡對對子。

有一次,他的舅舅錢謙益過生日,因為金聖嘆的名聲在外,所以就有人請他當場寫個對子。

金聖嘆其實很討厭這個舅舅,因為錢謙益絕對算老奸巨滑的人物。他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就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後清兵南下,他又跑去降清,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

但金聖嘆卻很嗨皮地答應,提起筆來一通疾書,寫了七個大字:

一個文官小花臉

錢謙益一看差點沒見背過去。

然後金聖嘆又慢慢寫了四個字:

三朝元老……

錢謙益一看緩過點勁兒來。

接著金聖嘆又一通疾書,寫完走人。

大家一看:

一個文官小花臉

三朝元老大奸臣

錢謙益徹底背過去了……

後來,金聖嘆因為哭廟案被任維初抓了下獄,還定了要砍頭。

他兒子來探望他,他還給兒子出對子。

上聯:蓮子心中苦

兒子正難受,沒心思對下聯,他就自己接了一句:梨兒腹內酸

“蓮”與“憐”同音,“梨”與“離”同音,他兒子一聽,哭得更兇了。

在獄裡,金聖嘆尋思著,閒著也是閒著,不如皮一下,就把獄卒叫過來說:我想寫一封信,麻煩交給我家人吧。

獄卒給了他紙筆,他提筆一通疾書,然後就交給獄卒了,然後獄卒當然要先交給領導任維初審查。

任維初打開信一看,差點背過去。只見開頭五個大字“字付大兒看”,後面說“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吾無遺恨矣!”

這明顯就是佔他的便宜嘛!

到了要砍頭的時候,金聖嘆尋思著,死了也是死了,不如皮一下,就在耳朵裡塞了兩個紙條。

劊子手手起刀落,紙條就從金聖嘆的耳朵裡掉了出來。

鄶子手奇怪,撿起來一看,一張上面寫了個“好”字,一張上面寫了個“疼”字……

一代怪才,就以這樣的方式告別了。

看金聖嘆這一生的行事風格,倒真如他自己所說的那句話: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歡迎關注-你的朋友夜航船,和你共同在文史的海洋裡流淌


你的朋友夜航船


金聖嘆人頭落地,那頭顱滾出數丈,突然從左耳跳出了一個紙團,監斬官打開一看上面寫著一個“好”字,隨之頭顱的右耳也滾出了一個紙團,上面寫著一個“疼”字,連起來就是“好疼”。

這就是明末清初一代批評家金聖嘆最後的歸宿,他用調侃的口氣面對死亡,到死都不改其玩世不恭、桀驁不馴的態度。

金聖嘆是一個怎樣的人?

金聖嘆(1608~1661)今江蘇蘇州人,小時候家貧,但人很聰明,有過目不忘之才,18歲中秀才,接下來是考舉人。



假如金聖嘆按部就班的一步步走下去,我覺得他不會被清廷砍頭,相反有可能像他舅舅錢謙益那樣做個高官。

但是人生不能重來,金聖嘆考中秀才後就止步不前了。原來他迷上了看《水滸》《西廂記》之類的書了,這種書籍在明、清時期屬於禁書。

他偷看也就罷了,竟動筆評論起這些書,不僅如此,他還蔑視科舉考試,本來憑他知識能夠考中狀元,走一條致仕之路。

但他屬於文人中的異類,每次考試不好好答題,故意寫些不著邊際諷刺挖苦之類的對子,名落孫山也在情理之中。

金聖嘆批評時政總是說些尖酸刻薄之言,你可以看不慣清朝的統治,你可以不出仕為官,但不要和傳統禮教為敵。



說實話,我真看不懂金聖嘆到底是憤世嫉俗還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比如他的舅舅錢謙益原來是明朝崇禎帝的禮部侍郎,後來清朝入關做了順治皇帝的禮部侍郎。

他舅舅的行為暫且不評,作為外甥的他竟在大庭廣眾之下羞辱舅舅,在眾人鼓動下寫下了這樣的對子:“一代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當著眾人的面差點碰死。

金聖嘆口口聲聲說崇拜孔子,但孔子的“仁、智、禮、義、信不知道他讀懂了多少?至少他不懂尊敬長輩,不要忘了“孃親舅大”這句古語。

金聖嘆如果是出於義憤也就罷了,畢竟清朝在入關之初做了一些不地道的事。可是當順治皇帝看了他寫的書評時誇獎了他幾句,他竟向北叩頭痛哭流泣拜謝。



真看不懂金聖嘆。也許他很想出仕做官,但囿於平時的狂放不羈抹不開臉去圍著皇帝轉,況且他羞辱舅舅的事盡人皆知,這樣一來無形之中斷了自己的退路。

既然如此就破罐子破摔吧!金聖嘆離經叛道、嬉笑怒罵遊戲人生,從一個聰明少年,一步步淪落成了一個癲狂的老年人了。

金聖嘆為何被清廷砍了?

都說年輕人“叛逆”情有可原,畢竟心智還不健全。但一個有文化、有知識的金聖嘆到了50多歲依然不改初衷。

順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五日,清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清世祖福臨(順治帝)駕崩了。



本來這事和金聖嘆無關,既然他不愛清朝,順治死了他應該高興才是,結果他去哭廟,隨後被清廷抓了起來。歷史上稱之為“哭廟案”。

金聖嘆被殺遠沒有“哭一哭”這麼簡單。內情其實是這樣的:

金聖嘆的“父母官”,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為了完成稅收,鞭打辱罵百姓,激起了蘇州士人的憤怒。

三月初,金聖嘆與100多個士人到孔廟聚集,悼念順治帝駕崩,藉機發洩心中的憤懣,講真這是“借死人壓活人”。

金聖嘆等人到衙門給江蘇巡撫朱國治上呈狀紙,控訴縣令任維初的不法行為,要求罷免其職。

金聖嘆一行人就不想想,縣令收稅不就是為了大清國庫豐盈嗎?巡撫肯定要維護縣令的利益,畢竟還要靠基層官員辦事。



朱國治下令逮捕了其中11人,併為任維初遮掩迴護,上報京城說士人暴亂抗稅,並驚動先帝之靈。

清朝有意威懾江南士人,(腦補揚州十屠,清廷怕再鬧事)。增加批捕了金聖嘆等七名士人,隨即在南京會審,嚴刑拷問後以叛逆罪判處18人斬首,這才是金聖嘆被殺的原因。

說句難聽的話,金聖嘆算是趕上這撥了。這些人夠冤的,本來是正當訴求,結果被判謀反。

我們可以退一步想,假如金聖嘆平時不那麼叛逆,他還會被判刑嗎?要知道,他舅舅當時是朝中說一不二的重臣,假如他不羞辱舅舅,錢謙益能看著自己外甥身首異處嗎?

古語云:不作不死,金聖嘆就是明末清初的憤青。和三國時的孔融一樣,都是“小時了了,大必未佳”之人。(我不否認金聖嘆有文采,他評的《水滸》《西廂記》很精彩。當初孔融還是建安七子之一呢,最後不是一樣被曹操殺了?)

金聖嘆被關押期間,他的兩個兒子蓮子、梨兒去看他,兩個兒子哭得淚流滿面,而金聖嘆還有心情開玩笑,說,我給你倆出個對子,上聯是:蓮子心中苦。兒子們哪有心情理他,他自己對道:梨兒腹內酸。說罷嘿嘿笑了兩聲。




金聖嘆的笑比哭都難受,他就不想想,“你死了家中妻兒老小咋活?”金聖嘆你也太自私了,為了揚名立萬,為了虛無的狂士之名拋妻棄子,值得嗎?

種上蒺藜收穫刺,別指望你舅舅來救你了。

金聖嘆後悔來不及了,他只能硬著頭皮把狂士之名的身份做足。金聖嘆臨死前,神秘兮兮的對獄卒說,我寫了一封信,麻煩交給我的家人吧?

獄卒答應他並接過了信,轉頭交給了領導任維初“審查”。

任維初一看差點沒氣死,頭5個字是,“字付大兒看”,金聖嘆沾了縣令光了,任縣令做了一回他的大兒子。

後面是“花生與豆乾同吃,有胡桃(核桃)滋味”,此法流傳下去,吾死無遺恨矣!”得了,金聖嘆你夠瀟灑的,我服你了,縣令心中暗罵。

金聖嘆被押赴刑場,劊子手手起刀落,頭滾出多遠,於是出現了文中開頭一幕。


秉燭讀春秋


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

金聖嘆被殺之前,家中兩個小兒子前來看望。兒子見父親披頭散髮,立於囚車之內,不由得嚎啕大哭。金聖嘆卻說:“哭有何用,我出個對子你們來對”,他沉吟片刻,吟出上聯:“蓮子心中苦”。可看兒子一直在哭,根本沒有心思對對聯,金聖嘆不禁嘆道:“莫哭了,我幫你們對下聯吧,‘梨兒腹內酸’啊!”

上聯的“蓮子”即“憐子”,下聯的“梨兒”即“離兒”,對仗工整,妙到毫巔。感父子陰陽永別不捨之嘆,動人心魄。

充滿矛盾的金聖嘆

大才子金聖嘆諸多離經叛道、恃才傲物的軼事,各種雜本、筆記多有描寫,在此不再贅述。若總結起來,金聖嘆的一生,其實是內心充滿了衝突和矛盾的一生。

1.金聖嘆生於明末,目睹了當時的官場積弊,心中充滿了對貪官汙吏的刻骨怨恨,這從他對《水滸》的批語中隨處可見。

2.金聖嘆久在江南,親身經歷了清軍入關後對江南百姓的鎮壓與殺戮。他評杜甫詩三絕說:

是受群盜毒?是受官軍毒?誰坐殿上?誰立殿下?試細細思之。

當他得知順治帝對他的才學讚賞有加時,曾激動的想要出仕,但最終也丟掉了幻想。他在為《唐才子詩》寫的一則評語中寫道:

深悲國破家亡又不得死之人,誠不知其何以為活耶?

可見金聖嘆對滿清朝廷,一直採取的是不合作的態度。

3.金聖嘆才高八斗,恃才傲物,但是心中也一直有著不得人賞識的積鬱之氣。所以在清朝初年,吳下學社、講學盛行之時,他遨遊學林,開壇授課,成為一時翹楚。廖燕說他:

每升壇開講,聲音宏亮,顧盼偉然。凡一切經史子集、箋疏訓詁,與夫釋道內外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蠻之所記載,無不供其齒頰,縱橫顛倒,一以貫之,毫無剩義。座下緇白四眾,頂禮膜拜,嘆未曾有,先生則撫掌自豪,雖向時講學者聞之,攢眉浩嘆,不顧也。

以上三點,當可以解釋金聖嘆參與“哭廟案”之必然性。

哭廟案發生前的江南政治形勢

1.早在明朝中後期,我國江南地區資本主義萌芽,工商製造業繁榮昌盛,卻遭受到明朝當權者的橫徵暴斂。從那時起,江南地區的抗爭風暴,一直沒有停歇。1601年和1602年,蘇州織工兩次起義;1616年,松江農民暴動,砸了大地主董其昌的家;1623年,顏佩偉等五人又在蘇州暴動。

清兵過江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蘇州城也慘遭屠城一日,“殺人萬計、積屍如陵”,這種情況下,顧炎武等人奮起抵抗,給清廷的統治帶來很大的威脅。江南地區,已經成為剛剛奪取天下的清朝政府的重點監察對象。

2.明末清初,吳下講學、建立學社的風氣非常昌盛。這其中既有明朝遺民活躍其中,又難免會摻雜許多對清廷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政策的議論。其時,滿清的文字獄已經有諸多實踐案例,所以清廷對江南文人的諸多活動,已經有所警覺。

3.哭廟案發生在順治十八年,其時,順治駕崩,康熙主少國疑,鰲拜囂張跋扈,三藩各懷鬼胎,鄭成功與張煌言的大明“餘孽”進攻江南,剛剛被擊退,正是各方神經最為緊張,政治上最為敏感的時刻。而恰恰在此時,“哭廟案”發生了。

哭廟案的原委

哭廟案的緣起,是因為順治十七年,吳縣縣令任維初一上任便動用武力追索欠款,“受杖者皆獻血淋漓,不能起立”,甚至有百姓被活活打死。而他卻在次年“入常平倉,每石米取七升三合,統計得千石,付縣總吳行之糶(賣)焉。”任維初的惡行,徹底激怒了素有反抗精神的蘇州人。

順治十八年,順治帝駕崩。按照當時的禮制,國喪期間,各省都必須設立已故皇帝的靈位進行哭臨。每當此刻,地方主政者們都是戰戰兢兢、深刻惕厲。因為一旦在禮儀制度上有所欠缺,就要面對朝廷嚴懲。可就在此時,金聖嘆帶領一干江南文人,闖進蘇州巡撫衙門的哭臨現場,控告吳縣縣令任維初,為民請命。

可他們卻不知道,任維初糶糧的原因,就是因為蘇州巡撫朱國治的公然索賄。據《蘇州府志》記載,任維初事發後,見人就說“朱撫院要我銀子,故此糶糧”。而朱國治此人,在蘇州任上一向搜刮無度,人稱“朱白地”。金聖嘆他們告到了始作俑者的門上,能有什麼好果子吃?

更嚴重的是,在金聖嘆一干文人進入哭臨現場之後,又有一千餘民眾跟進。

且千餘人,呼號而來,皆欲逐任縣令者也。

這事兒就鬧大了。朱國治立即下令逮捕為首的十一人,其中就包括金聖嘆。並且從政治的高度,羅列了三大罪名:

其一,震驚先帝之靈, 罪大惡極。

其二,目無朝廷, 聲言毆打朝廷命官。

其三,寫匿名揭帖, 圖謀不軌, 違反朝廷律令。

更陰險的是,朱國治又給金聖嘆等人加上了“通海”的罪名(勾結鄭成功),最後上報朝廷。

這樣一份事發江南核心地區的案情,在政治形勢極為敏感的時刻呈上,清廷自然會採取高壓措施,以此打擊江南文士。最終以倪用賓、金聖嘆為首的十八人被判死罪,七月十三日立秋,在南京三山街執刑。

此案一成,名士凋零,士大夫的意氣頓時萎靡。自此之後,吳下講學立社的風氣,幾乎完全斷絕。

總結

總結金聖嘆的死因,他那恃才傲物、矛盾衝突的性格,註定了他不可能視任維初這等貪官的胡作非為於不顧;蘇州人民抗暴的傳統,註定了這場衝突必會到來;其時高壓敏感的政治態勢,註定了這場衝突不會草草收場;朱國治等貪婪酷吏的手段,則成為最後行刑者手中的那“一把刀”。正所謂環環相扣,把一代鬼才裹挾其中,成為那個時代可悲可嘆的犧牲品。

十二年後,朱國治被吳三桂所殺。其屍身被吳三桂手下將士分而食之,骸骨無一存。


文眼豆子


為何被斬首,一方面是命運安排,一方面是個性使然。

首先他碰上了清朝這幫皇帝。清朝的皇帝是異族統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文化自信的。到了乾隆,雖然經過了一直鼓吹康乾盛世,但是乾隆一樣不自信,他們對於文人的言論一點不寬容,生怕動搖他們的統治根基。

其次他最不幸運的是遇到了貪官奸臣,正好遇到了朱國治這個貪官奸臣,把他扯到了哭廟案裡面,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你想還有他好果子吃嗎?

最後是金聖嘆的性格造就的。金聖嘆本來是個神棍,有才的神棍,看著舅舅救濟過生活,還對舅舅出言不遜,不過他舅舅也不是好貨,有名的賣國賊。他還放蕩不羈,想學唐伯虎一樣,到處出頭,槍打出頭鳥,下場不會太好。唐伯虎也是遭遇冤案,不過只是終身禁考了,性命無礙。金聖嘆沒有那個運氣,因為冤案喪命。清朝把明朝皇帝說的那麼殘忍,然而由此可見,明朝對底層知識分子寬容多了。




圈裡圈外的娛樂


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

—金聖嘆

“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這是金聖嘆臨死前向時代發出的無奈感慨!是也對兩個兒子(蓮子、梨兒是小名)即將成為遺孤的悲切。

金聖嘆生在明末,出生地位於人傑地靈的蘇州,原姓張,後跟隨繼父姓金,取名聖嘆,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評論家,白話文倡導先驅!

然而,時代不予英才立足的天地,1661年8月7日。金聖嘆在江寧被以叛逆罪斬首,一代大家隕落人間。

金聖嘆被清庭處決的原因有3點:

  • 清廷入關後急需統一文人思想,大興文字獄,殺金聖嘆對江南文人起震懾作用!
  • 金聖嘆冒犯天威,受“抗糧哭廟”案件牽連被處死!
  • 作為一代評論家,他的評論總是借題發揮,抨擊時政,得罪了清廷!

下面闡述他具體的原因以及經過

第一、清廷入關後,大興文字獄,殺金聖嘆對江南文人起震懾作用!

清廷統治者是滿族人,對待漢文化,他們是一邊學習一邊抵制。滿清統治者認為,武力征服很容易,但是文人思想很難拉攏到一塊,清廷就通過文字獄壓制漢人的漢民族意識,逐步的泯滅漢民族的反抗精神,使得漢民族順從滿族的統治!

清朝著名的“清風不識字”案。顧彥武外甥的孫子徐駿是雍正皇帝時期的翰林院庶吉。1730年,他在奏章裡把“陛下”的“陛”子錯寫成了“狴”雍正看見後,勃然大怒,馬上把徐駿革職。

但是雍正不甘心,繼續深挖,在徐駿的詩句裡找出了很多關於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等字句,於是雍正皇帝認為這是存心誹謗大清王朝,最後被判斬立決處死!

金聖嘆作為江南文人代表,是有很大的代表性,他的死足夠讓一大批文人安心下來接受滿清的統治思想,殺他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

雖然文字獄各個國家的不同時期都會有,但是要數清朝的文字獄最為殘酷,它是對漢文化思想的禁錮,嚴重的摧殘了社會文化進步。

第二、金聖嘆冒犯天威,受“抗糧哭廟”案件牽連被處死!

這個案件本是金聖嘆等人為了黎民百姓而發起的請願活動。吳縣令是個剛剛上任的新官,他一表面上催收賦稅,是為朝廷辦事,背地裡倒賣官糧,是個貪官汙吏,吳縣百姓無不唾罵吳縣令。

金聖嘆等文人深有感觸,以內自發寫文控告貪官汙吏,而按照當時吳縣的風俗,他們以廟門前以哭訴的方式發洩氣憤,然後當時正直順治皇帝發喪之時,他們的這種行為被朱國治認為成驚動了順治皇帝的靈位,有損天威,因此抓捕,又因為金聖嘆是寫揭貼的人,因此被以“動搖人心倡亂,殊於國法”的罪名處死。

無獨有偶,“抗糧哭廟”案件是清三大江南岸之一,與“通海案”,“江南奏銷案”都是清朝對漢人實行的歧視政策的具體提現。

第三、作為一代評論家,他的評點總是借題發揮,抨擊時政,得罪了清廷!

金聖嘆之所以很出名,莫過於他對時政的抨擊。他好管閒事,喜歡主持公論,遇到不平之事都要理論一番,是個時代的憤青。

《西廂記》歷來都被統治者列為禁書,很是被士大夫等大家族是為“閒書”,因為它宣揚的是張生、崔鶯鶯不顧封建禮數,叛逆的精神,這與封建統治的主流思想背馳,因此被禁。

然而,金聖嘆讚美《西廂記》為“天地妙文”,可見他也是位崇尚自由,推崇思想自由的時代弄潮兒。

清朝入關,它一方面通過武力鎮壓漢人各地的反抗,另一方面他們通過科舉取士籠絡人心,從思想上灌輸滿人統治的合法性。

但是金聖嘆他作為有熱血的文人,他看不慣百姓被欺壓,他有自己的思想,他有自己的情懷,面對強大的統治集團他有自己的發洩方式!

綜上,我們感慨一代文學評論家逝去的同時,我們也應當謹記金聖嘆的教訓,文人多情而江山無情,金聖嘆的個人的思想觀點不能與滿清統治思想保持一致,這是被殺的根本原因!


南山居史


讀清人筆記,孫靜庵(生平未詳)在《棲霞閣野乘》捲上有《金聖嘆之死》一節。

本文就以清人筆記為據,說說這位大文人、後世稱之為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的金聖嘆的死事。

農曆辛丑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十八年,即公元1661年,筆記作者誤作庚午〕的“哭太廟案”中,吳下(泛指吳地)名士同時被清廷殺害的,有十八人,他們分別是:

金人瑞,倪用賓,沈琅,顧偉業,張韓,來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姚剛,徐玠,葉琪,薛爾張,丁子偉,王仲儒,唐堯治,馮郅。

這一案中,除了這十八位名士死去以外;另外,他們的家財也被籍沒入官;同時,因為此案株連,被處以充軍、流放、禁錮的人,也可以說是不計其數。

早先,大明王朝覆亡之後,吳下講學、建立學社的風氣非常昌盛。當時,不同的學者,在講學過程中,各有所持,各有體系,並各自建立派別、樹立門戶。這些不同的派別和門戶之見,或者互相推崇,或者互相排斥。因為這是一種民間性質的學習組織,即便相互之間有所排斥,猜想,大多都體現在思想層面,是相互之間思想和意見的碰撞和交鋒。

關於其時的吳下講學之風,可概括述之如下:

一來,大清王朝初立,其根基尚不穩固,這些學習組織多有明朝遺民存在其中,他們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無論他們有沒有政治意圖,清廷對他們都心存戒備,這是掌權者的通性;

二來,異族統治之下,清廷在獲取政權和行政的過程中,必有很多可議之處,立社講學,過程之中,難免會談及當下、難免會延及政治,清廷必然對其防範、對其心存忌憚,這也是掌權者的通性;

三來,滿清的文字獄,在順治帝時期,就已經有了具體的實踐和案例,由此可知,他們對文人的管束、對清議的監督,已經開始著力。

基於以上,吳下講學立社之風大盛時,按照常理,清廷不可能不會沒有耳聞,也不可能熟視無睹。

當日,金聖嘆因為才華驚人,文辭瑰麗,遨遊吳下學林,為一時引領當地的翹楚人物。

而且,因為金聖嘆的才氣讓人折服,他能在各個學社之間調和,故而,其名聲更加顯著。凡金聖嘆所到之處,多能使仰募者為之傾倒。

因為金聖嘆的個性之中,有稜角突出、鋒芒畢露的一面,所以,在遇到權貴人等時,他都是嬉笑怒罵、無所顧忌,以逞一時之快。這也使得一些人對他記恨在心,為其後來的哭廟案遭禍種下了引子。

清廷最初意圖構成大獄的緣由,主要就是想羅織吳下諸位名士,以杜絕地方上的清議。雖然清廷有此想法已久,但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藉口,所以,就無從下手。正好哭廟案興起,清廷就藉機剪除吳下名士,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悖逆之罪。可以說,要羅織地方名士,似乎找不到比哭廟案更過分的狀況了。清廷推斷,以此為藉口,不但可以將吳下諸名士連接起來,一網打盡,而且世人應當不會有不同的意見。

哭廟案的始末,大略如下。

順治帝駕崩,滿清遭遇國喪。按照當時的禮制,國喪期間,各省的撫按(明清巡撫和巡按的合稱),都必須在地方上設立已故皇帝的靈位,並進行哭臨。

所謂哭臨,是指,帝后死喪,集眾定時舉哀。

按照朝廷的相關規定,國喪進行過程中,民間是禁止婚嫁、禁止樂事的;另外,無論老少,都不得喧譁嬉戲,都必須斂聲靜息。

這期間,朝廷的官員,爵位越是尊崇,越是要加倍地哀慼。

這一切,都是為了顯示國喪的嚴肅隆重。這也是以官方政令的形式,要求民眾必須從內心重視國家的大哀。

蘇州在王土之中,自然也不能例外。

國喪期間,蘇州也和其他地方一樣,舉辦了哭臨大典。

地方主政者,對於國喪一事,也是戰戰兢兢、深刻惕厲。因為,一旦在禮儀制度上有所欠缺,就可能要面對朝廷明文規定的法律制度的懲處。

在這個所謂人與神都缺少主上、億兆的民眾都沒有依恃的時候,沒有誰敢損壞朝廷的禮法,對國喪有半點的不恭。

但是,偏偏就是在這個舉國臨喪的日子裡,金聖嘆卻率領諸位生員,進入蘇州的哭臨大典現場,並且遞進了控訴案狀的揭帖。

金聖嘆帶領諸生首先起來之後,接著,就有上千人也來到了哭臨大典的現場。

那時節,因為人員眾多,群情激奮,所以,後來對這一場面的文字記述,有“聲如雷動”的形容。

金聖嘆帶領諸生進入哭臨大典現場、民眾千人以上跟進,究竟是所為何事呢?

原來,一切事出有因。

其主要起因是:

吳縣的主事者,動用酷刑,預徵賦稅,造成了不良的後果(即,有致人活活被打死在刑杖之下的情況),引起了極大的民憤。

事發之後,經過了解,在得知撫按在蘇州主持辦理哭臨大典之後,金聖嘆便與諸生持揭帖進入哭臨大典現場,為民請命。

在國喪期間,面對如此嚴肅隆重場面,先是看到金聖嘆帶領諸生進入,接著又有大批群情激憤的民眾不斷湧來,哭臨的官員們都大驚失色。為了維護秩序,為了保住自己烏紗,也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項上人頭,哭臨的官員們不分青紅皂白,先是將前來現場的一部分人械拿入獄。

哭臨的官員們這樣的操作,不但沒有平息亂事、撫慰民心,反而使得眾情洶洶、眾議譁然。

事發之後,作為領頭人之一的金聖嘆,自然最先在現場就被械拿入獄了。

入獄之後,金聖嘆還在獄中向朝廷上書。他寫了一篇一千多字的長文,繼續為民請命。

金聖嘆的這篇上書文字當中,語言較為激烈,其中指斥了當時存在的很多不良現象。

其時擔任蘇州撫臣的朱某人〔即蘇國治,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被吳三桂所殺。〕秘密向朝廷上疏具奏,其中說道:

“竟然敢在先帝駕崩,哀悼詔書剛剛下發的時候,聚攏成百上千的群眾集會。這種行為,在上,驚擾了先帝的在天之靈;像這樣目無法紀的舉動,在下,讓人深深憂慮,可能會動搖人心。”

其實,滿清早就對諸位名士論說規諷朝廷的事情深惡痛絕了,只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動手理由和機會。

在接到朱國治的密奏之後,清廷的主政者馬上命令大臣,在江寧大獄中進行審訊,以聳觀聽。

大獄定讞,參與此事的名士,不分主從,皆判凌遲處死,沒收其財產、妻女。

此案一成,名士凋零,士大夫的意氣頓時萎靡。

自此以後,吳下講學立社的風氣,幾乎完全就斷絕了。

行文至此,很是對金聖嘆的骨氣和任事所感動。

金聖嘆曾成一聯,感題時勢,其聯雲:

真讀書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最後,就來再來介紹一下這位“真讀書人”:

金聖嘆,後改名人瑞,字聖嘆,別號鯤鵬散士,自稱泐[lè]庵法師,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人,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

主要成就在文學批評,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都有評點,曾修訂《推背圖》。

乩降才女葉小鸞,寫下動人篇章,成為江南士人佳話,亦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有“六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之說。

提高通俗文學地位,使小說戲曲與傳統經傳詩歌並駕齊驅,被推崇為白話文學運動的先驅,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三月初三,生於蘇州。

幼年貧困孤獨。

九歲入塾,刻苦勤奮,思想獨立,喜愛閱讀,尤沉迷於《水滸傳》。

後考取秀才,因耗費無度,以致常處貧困。

篤信神佛,喜讀佛經,常結交僧人。

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二十歲起,在吳縣扶乩,自稱收納三十多個已逝女子為冥間弟子。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朝(公元1628年~公元1644年,共17年)中期最為活躍,曾到葉紹袁、錢謙益、姚希孟、戴汝義等士大夫家中扶乩,寫出優美感人的篇章,往往說中事主的心思,受葉紹袁等人的崇信。錢謙益直言其似乎受某種神靈支配。

後絕意仕宦,埋首書本。

約在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評點《水滸傳》。

清世祖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刊行評點王實甫《西廂記》。

此外,編輯唐詩選集《唐才子書》8卷,編寫八股文應試範本《制義才子書》,並註釋杜甫詩集。

亦開堂招生講學,旁徵博引,頗受當地士庶讚賞。

為人狂放不羈,能文善詩,因歲試作文怪誕而被黜革。

後為應科試,改稱金人瑞,考第一,但絕意仕進,以讀書著述為樂。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皇帝對金聖嘆的作品加以讚美“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時文眼看他。”聽說此事後,隨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為追收欠稅,鞭打百姓,虧空常平倉的漕糧,激起蘇州士人憤怒。三月初,與一百多個士人到孔廟聚集,悼念順治帝駕崩,藉機發洩積憤,到衙門給江蘇巡撫朱國治上呈狀紙,控訴任維初,要求罷免其職。朱國治下令逮捕聚集士人十一位,併為任維初遮瞞迴護,上報京城,說是諸生倡亂抗稅,並驚動先帝之靈。清廷有意威懾江南士族,再逮捕金聖嘆等七名士人,在江寧會審,嚴刑拷問,後以叛逆罪判處斬首,於七月十三日行刑,終年54歲,是為哭廟案。

臨死前,看見家人,神色自若說:“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他的家人一聽,忍不住嚎啕大哭,圍觀的人也都為之鼻酸,而潸然淚下。

財產充公,家屬發配滿洲。

僅向巡撫示威,並無意造反,卻遭貪官陷害,在獄中悔恨交加,念念不忘、難以釋懷的是才子書評點尚未完成,辜負生平志業。

死後,族兄金昌收集編輯其著作與遺稿,題為《唱經堂才子書匯稿》出版,兒子金雍則編集他對唐詩的評解,題《唐才子詩甲集》出版。

傳說聖嘆死後託夢給朱眉方,說他已成為鄧尉山神。鄧尉山在蘇州西南七十里光福鎮,又名萬峰山,前瞰太湖,風景極佳。鄧尉山多梅樹,花開時一望如雪,如頌聖嘆人品之高潔。

墓葬在蘇州吳中區藏書五峰山下博士塢,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傳在今河北省阜城縣曾有衣冠冢一座。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注!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答:金聖嘆之死,神經大條的人可能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會說,該,他與清政府對著幹,自己活膩了,找死。

但是,如果將金聖嘆之死置身於明清變革的大背景下看,你將會看出,這不是金聖嘆個人的悲劇,而是時代的悲劇,是中華歷史的悲劇。

因為,殺金聖嘆的統治者,是在開時代的倒車。

中華歷史的衰運,一直籠罩了中華人民兩百多年。

怎麼說呢?

明太祖出身貧寒,備嘗人世艱辛,深味人間疾苦,痛恨元政府的橫徵暴斂。

蒼天有眼,輪到他執政,他非常注重與民休養生息,龐大的軍隊開支,主要靠墾荒、各種移民屯田以自足,對農民的稅賦,一度低至每畝田僅收一斗米,約18.9斤。

這在中國封建王朝,真是白菜價,平到好笑。

不用說,明朝稅賦就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低。

農業稅是如此之低,而商業稅是直接不收。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層階級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失去了農田的農民不斷轉化工商業者,而稅收越來越少,國庫越來越空虛。

萬曆朝一度想實施商業收稅,卻遭到了全民激烈抵制。

沒辦法,萬曆就另想辦法:開礦。

此舉更引來民眾的瘋狂反抗,很多礦監稅使被活活打死、燒死。

中學語文課文《五人墓碑記》寫的就是這樣一件抗稅暴行中發生的人和事。

那些毆打官員,積極抗稅的人,被謳歌成了大英雄。

……

可以說,在明朝,民眾的自由思想是非常前衛的。

而明朝,也是因為窮,發不出糧餉給士兵,致使軍隊譁變,最終走向滅亡的。

時間進入了清朝。

清朝的嚴酷,民眾是清楚的,對於清朝的催交賦稅,誰也不敢怠慢。

但是,賦稅上交,心中辛酸怨恨無處訴。

江南自古多才情。

蘇州吳縣的文人就作了一篇《卷堂文》,群體到孔子文廟中的先聖牌位前痛痛快快地哭一場。

事實證明,他們還是低估了清朝統治者的嚴厲冷酷。

就是這麼哭,也是犯了萬死不赦的死罪!

清朝統治者將集中到文廟痛哭的十八個人抓起來,在南京三山街砍頭,這其中就有大才子金聖嘆!

這場悲劇,被稱為“哭廟案”。

這場“哭廟案”過後,全國震怖,再也沒有人膽敢呼喊稅收不合理,更沒有人會像萬曆、天啟和崇禎朝那樣肆無忌憚的抗稅。

清朝在稅收問題上,再也沒遇到稍有滯凝的現象。

想想看,晚明的顧憲成,不過一個民間人士,卻可以遙控朝廷,隔空參政。

而清明的張廷玉、紀曉嵐等漢族大臣,卻被視為“文學倡優”,參政?靠邊站去。

老實說,“哭廟”現象發生在明朝,肯定會形成一股重要的社會監察力量輿論,左右著明政府的決策。

但在清朝,卻出現如此血腥場面,讓人心驚肉跳。

無論晚清的龔自珍在已亥年疾筆奮書了一系列雜詩,淒厲疾呼“萬馬齊喑究其哀”呢。


覃仕勇說史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金聖嘆被斬首的原因是“江南三大案”的哭廟案,其餘兩個是“通海案”、“江南奏銷案”。哭廟案的確切的名稱應該是順治18年的“抗糧哭廟”,包括後續清政府對發起人和參與者的鎮壓和處置。

時間點問題,順治18年也是順治駕崩那年,而金聖嘆他們的哭廟事件和駕崩時間“無意”之中重疊了,我們無從考證是否有意,只知道金聖嘆是因“大不敬”被處決即可。

本來哭廟這種行為古來有之,並非在清代出現,明朝的時候就有,升斗小民,甚至某些豪商也愛搞這些事情,一群人在文廟哭來哭去的,籍此抒發不滿,官府也好,強權也罷多少也會考慮影響,妥善處理。哭廟的人往往都能得些好處或者是公正的待遇。這樣一來便慣出毛病了,形成了一種習俗。而這一套在清代是耍不開的,尤其是衝撞了順治的喪期。

哭廟的原由是吳縣縣令任維初,為了嚴刑催繳賦稅,竟然還當場杖斃一人,而他自己偷偷的把官米當成個人資產賣掉,中飽私囊,激起了以金聖嘆一群人的憤慨,所以才發生了哭廟事件,這是一種激憤,一種宣洩,一種訴求。大意就是列舉了任維初罪行種種,且任維初也曾是個生員,我輩羞與之為伍云云。更是抨擊了朱國治御下不嚴。

朱國治大怒,一干人等全部抓捕歸案,因為哭廟文的起草人是金聖嘆,所以把他也定為主犯,共十八人死刑,秋後問斬於南京。

朱白地同學的下場也不怎麼好,搜刮民脂民膏也沒人管,仗著自己正黃旗下的顯赫身份橫行四方,可惜錢沒花完就被吳三桂弄死了。


古今通史


一代怪傑金聖嘆,在生灑脫,死時超脫。金聖嘆之死與名列《清史稿》忠義傳的朱國治有關,朱國治以不屈從吳三桂這位明朝清朝之反賊而被殺,為滿清盡忠,得到大大的褒揚,他在吳郡所作的壓迫士林和殘毒民眾,以致棄官而走的醜事也成了小過失,封建社會,只要能忠君愛朝廷,殘害生民算什麼。金聖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身死,性格使然,形勢使然。


清朝在吳三桂的帶路下入關,打的旗號是為明朝報仇,大殺李自成等農民軍後,又宜將剩勇追窮寇,力爭全殲朱明後人,軍刀與安撫齊下,戰場和文字獄並行。這時出現了生於明朝時代長於清朝時期的金聖嘆,孤高自清,不以出仕為能事,喜歡評點先人大作,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及杜甫諸家唐詩都有評點。在士庶中有大名,為應清朝科試,不致讓自己過於另類,金聖嘆曾改稱金人瑞參考得到第一名,但無意仕進,以讀書著述為樂。(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金聖嘆的評點作品極有可圈可點之處,曾寫道:子弟欲看《西廂記》,須教其先看《國風》。蓋《西廂記》所寫事,便全是《國風》所寫事。以《莊子》、《離騷》、《史記》、《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為“六才子書”,並加評訂。在現在享有大名的,莫過於評點《水滸傳》。他在第一回便評點到“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亂自下生出;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摒棄奴民思維,指出亂象源於上,無異石破天驚的看法。(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作為思想上的先驅者和文化上的敏感人,金聖嘆與同時期的顧炎武、黃宗羲不約而同地抨擊封建君主專制的弊病,倡言隱約朦朧的民主理想。他的思想與顧炎武的恢復清議、黃宗羲的學校議天子是非鼎足而立,到二十世紀新文化運動中,金聖嘆得到胡適林語堂等人的讚揚。在清朝,他也是受到追捧的,清順治就曾說他是古文高手,勿以時文的眼光看待他。(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金聖嘆之死與滿清入關人心未附心虛有關,為收人心加大打太力度,戰亂四起需要橫徵暴斂,順治死後,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為追收欠稅,鞭打百姓,還虧空常平倉的漕糧,激起蘇州士人憤怒。一代怪傑、行事不受拘束的金聖嘆就與一百多個士人到孔廟聚集,悼念順治帝駕崩為名,組織哭廟,揭露任維初惡,江蘇巡撫朱國治迎合朝廷有意威懾江南士族的意圖,就此羅織罪名殺害金聖嘆、倪用賓等人。


南方鵬


金聖嘆也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關於他的死因,最直接的原因是“抗糧哭廟”案。

這是在順治十八年時,蘇州吳縣新上任的縣令任維為彌補虧空的漕糧,便開始嚴厲追繳當地百姓們歷年來的欠稅,為此不惜杖責百姓,總而言之,不交錢就往死裡打!

吳縣縣令的這一粗暴行為,直接激怒當地百姓。因為,百姓們又不是不想交稅,而是明末清初的這場戰亂,讓大家只能勉強夠生活而已,很多人連溫飽都不夠,又哪裡有多餘的糧食來交稅呢?任維作為當地的父母官,不顧百姓死活橫徵暴斂,真是是可忍熟不可忍!

所以,當地百姓便紛紛起來抗議,金聖嘆這個時候跑出來加入到抗議的對付,他還和數百名讀書人一起到孔廟聚集,借悼念順治帝駕崩而大鬧孔廟。後來這件事鬧得非常大,朝廷為平息民怨,就讓江蘇巡撫朱國治前去徹查此事。



經過一番徹查,朱國治上書控訴縣令任維有不法行為,要求朝廷將其罷免。同時,為儘快平息事態,讓鬧事的人不再鬧事,朱國治便下令逮捕了其中帶頭的十幾人,不幸的是,金聖嘆也恰好在這十幾人當中。

後來,朱國治上奏朝廷,說十幾個人帶頭鬧事,鼓動大家不交稅,並驚擾先帝之靈,請求將其給予嚴懲。正好朝廷也有意殺雞儆猴,震懾江南士族,便將這十幾人中的七名江南名士,以叛逆罪判處斬。不幸的是,金聖嘆恰好在這七人當中。

如果單從這段記載看,金聖嘆的被殺,實在是一件比較無辜的事情,同時大家也會對滿清政府的做法表示痛恨,總而言之,就因為這一點小事而殺人,實在太殘暴。但其實,如果大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分析,就會發現,金聖嘆的被殺,更多是咎由自取,並沒有什麼值得同情的。

大家知道,明朝滅亡是因為帝國沒有錢,拿不出錢來賑災、招撫和打仗,所以只能被活不下去的底層百姓推翻。但問題是,當時的明帝國並不是真正沒有錢,而是帝國的絕大部分財富,既得利益集團搜刮走,他們佔據社會絕大部分資源,卻不願意承擔相應的納稅義務。

在這種背景下,政府已無法再利用這些經濟資源,於是社會兩級分化嚴重,一方面是既得利益者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政府因為缺錢,隨時面臨破產的邊緣;一方面是憂國憂民的政客、地主、鄉紳、名士、商人們,過著風流瀟灑的日子,另一方面,就是無數底層老百姓隨時面臨餓死的可能。

對於此,崇禎皇帝那是哭著喊著求這些既得利益者捐錢交稅,但卻都是一毛不拔,對於這些既得利益者來說,就算明朝滅亡,新上來的統治者,還不是繼續得依靠這些政客、地主、鄉紳、名士和商人們,因為封建王朝就是為他們這些階層服務的。



後來,等到滿清統治者上臺後,這些既得利益依然是我行我素,尤其是江南的既得利益者,因為沒有受到李自成等農民起義的大規模打擊,他們還有力量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面對清廷的徵稅和土地改革,他們不願意履行,要麼想盡辦法偷稅漏稅,要麼將賦稅轉嫁給底層百姓。

如果,江南的這群既得利益者,面對的仍然是腐朽透頂的明王朝和崇禎皇帝,可能依然能夠逍遙自在,沒有人能夠拿他們怎麼辦。但問題是,現在他們面對的是新崛起的清王朝,它的組織機構還沒有被腐蝕,所以自然能夠放開手腳打擊這群既得利益者。

於是,順治末年著名的奏銷案的爆發。當時滿清政府為清查欠糧,便對江南地區進行重拳出擊。總而言之,有點身份的人敢欠糧,一律嚴懲不貸。於是,只要你敢欠糧,有功名的一律革去;有官職的一律降級。僅這次集中整治,被革去功名的、被降級的人,就有一萬多人。

雖然這次整頓,體現了滿清的殘暴。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它主要的針對目標,是有功名、有官職的地主和鄉紳階層,並不是廣大底層百姓。換句話說,現在清廷是以嚴厲手段逼迫有錢有勢的人合法交稅,不允許他們偷稅漏稅。

當時清廷追繳賦稅的手段有多嚴厲,有位叫做葉方靄的人,這位老兄的功名是探花,他想給滿清政府一個難堪,就故意拖欠一文錢,總而言之,你不是說欠糧就革去功名嗎?我堂堂探花,我就欠你一文錢,我看你能把我怎麼樣了?

如果他面對的是崇禎皇帝,皇帝還真不能把他怎麼樣。問題是,他面對的是滿清皇帝,所以當時就被革去功名。當時,金聖嘆的“抗糧哭廟”事件,也是這場運動中的一部分,現在大家應該就能理解金聖嘆為何會被清廷給處死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