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如果不是“國師”級別的導演,想找成千上萬名群演來,拍《滿城盡帶黃金甲》裡那樣密密麻麻的人群大場面,製片人首先不同意。拍演唱會的情景,找幾百名群演在能容納幾萬人的體育場內,不僅讓現場顯得零零散散,空空蕩蕩, 而且成本高、群演調度難,都是問題。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能坐下幾萬人的體育場裡觀眾爆滿?

今天和中國影視視效製作者社群一起來看一看,在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火箭人》和《昨日奇蹟》中,如何用視效技術打造觀眾爆滿,歡呼喝彩的演唱會現場?

披頭士的狂熱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電影《昨日奇蹟》講述了在一次神秘的全球大停電後,披頭士樂隊被世界遺忘,唯一記得披頭士樂隊的傑克(希梅什·帕特爾飾)演唱了披頭士樂隊的歌之後迅速走紅。Union VFX製作了溫布利大球場現場和戈爾斯頓海灘演唱會現場人潮湧動的鏡頭。

在溫布利大球場演唱會上,製作團隊沒有用CG技術或者集群技術,而是借用當紅歌手愛德華·希蘭演唱會現場的觀眾,然後把演唱會現場觀眾和在空體育館拍攝的鏡頭合成到一起。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Union VFX的視效總監亞當·加斯科因表示:“如果用CG技術的話,會不夠真實,很難達到導演想要的那種觀眾的熱情給表演帶來巨大能量的效果。但如果是實際現場演出的話,氣氛就很好很真實,尤其在希蘭的演唱會上,每個觀眾都為之瘋狂,能真切地感受到觀眾的熱情。”

雖然實際拍攝是在倫敦的溫布利大球場發生的,而希蘭的演唱會卻在南威爾士的卡迪夫,但兩個體育場的形狀都差不多,完全可以借用希蘭的演唱會現場,讓溫布利演唱會的觀眾人數看起來翻倍。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我們提前研究了希蘭的三場演唱會,向希蘭的燈光團隊瞭解了照明安排,大致規劃了影片拍攝時的燈光和觀眾。然後,按照卡迪夫體育場的機位安排演員在溫布利大球場演出的拍攝。

我們把希蘭整場演唱會都拍了下來,現場最多可容納8萬名觀眾。在希蘭結束演唱離開後,我們立馬借用一樣的燈光佈置,拍攝演員帕特爾在空體育場的演出。為了捕捉帕特爾在舞臺上的表演動作,我們一共安排了9個機位,外加幾臺移動機位,還有飛貓(Spider cam)。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這些準備都是為了能在影片中呈現最真實的效果,挑戰也非常大。在影片中當歌手演唱披頭士樂隊的歌時,底下觀眾瘋狂搖擺,這其實是希蘭演唱會上的場景。視效總監加斯科因說:“幸好觀眾聽演唱會時的反應都差不太多,比如觀眾在聽披頭士的《Here Comes The Sun》,會不自覺揮舞雙手。影片中歌手錶演《Saw Her Standing There》時,我們看到擺動的觀眾實際上正在聽希蘭的《Bloodstream》。

Union VFX在製作溫布利球場演唱會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把影片中歌手傑克的表演和實際希蘭演唱會觀眾互動的鏡頭合成到一起,但某些地方也需要其他處理。比如,在希蘭的演唱會上,觀眾們一度舉起手機,整個體育館一閃一閃地,很壯觀!為了把這個鏡頭用在影片中,我們就重新設計了燈光,來配合披頭士的音樂節奏。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視效總監承認:“拍攝其實很緊張,我們在溫布利待了兩晚,還在卡迪夫住了四個晚上。希蘭正式的表演下午6點左右開始,我們早上11點之前就得準備好一切,直到演唱會結束,我們又連著拍,直到第二天早上7點左右才結束。我們沒日沒夜地拍攝,簡直太瘋狂了!”

沙灘表演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影片中,歌手傑克在一片海灘上舉辦了一場屋頂演唱會,當時現場大約有6000名真實觀眾,但Union VFX後期把觀眾擴大到24000左右。

視效總監還透露:“除了《聖雄甘地》之外,這是目前英國乃至全球電影中觀眾人數最多的一個鏡頭。這6000多名現場觀眾是應導演邀請自發來的,我們之所以能在後期用CG技術加到了24000,擴大了整整4倍,是因為我們也被現場觀眾的熱情感染了,我們要把這種熱情延續到特效製作,讓屏幕前的觀眾也感受到這種熱情。”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我們根據現場觀眾的行為進行動作捕捉,並把這些動作進行復制。然後用特效軟件Golaem模擬觀眾,為了營造現場氣氛,我們還用CG技術製作了氣球,沙灘球和旗幟,甚至還有放大版的粉色火烈鳥。

DNEG帶來的震撼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在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中,1985年在溫布利大球場舉辦了一場“拯救生命”的大型演唱會,主唱佛萊迪·摩克瑞(拉米·馬雷克飾)和他的皇后樂隊的演出成了全場高潮。其實當時演員們就在綠幕前一個模擬的舞臺上進行表演,臺下只有一小群觀眾,但是DNEG工作室從不同演出的視頻中捕捉觀眾表演,利用圖像建模技術打造了現場有十萬名觀眾的效果。

DNEG的研發總監泰德·韋恩告訴我們:“其實大多數電影都會選擇完全用CG技術或AI技術來製作這些觀眾,但是《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導演堅決反對這麼做,他希望能用攝影機捕捉一些現場觀眾的真實反應。

當然,這主要是看導演的要求了,如果導演認為電腦製作的畫面不能達到演唱會現場的真實度,那我們就會用攝影機捕捉一些現場的實況,以及想一些其他方法來解決真實度不夠的問題。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韋恩還提到另一個挑戰:觀眾要對皇后樂隊不同的歌作出不同的反應,要隨著音樂的節奏做一些特定的動作,比如在聽《We Will Rock You》的時候,觀眾會跺一次腳、拍一次手;但在聽《Radio GaGa》的時候,觀眾要拍兩次手。

我們用了7天多才捕捉完觀眾的表演,每天工作10小時,攝像機每天運作8小時,總共拍了五六十個小時,錄製了70TB左右的視頻素材,其中還包括幾百場個人表演。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我們要確保攝像機時間碼與音軌同步,這很很重要,這樣才能從觀眾表演中截出每個單獨的動作,和音樂的時間點自動匹配。比如,雖然觀眾表演和歌手錶演是分開拍攝的,但在後期可以讓讓拍手的畫面輕鬆地卡上音樂節奏。

如果我們只從一個角度拍攝來捕捉後期需要的素材,這到後期製作時會很困難,所以我們需要用一系列攝像機來多角度記錄觀眾儘可能多的表演。我們要先用圖像建模技術把多圖層的視頻處理為輕量級的3D元素,我們稱為“3D子圖(3D Sprites)”。在一系列攝影素材中進行立體特徵匹配,獲取深度圖像,合併這些圖像,生成3D圖像,然後在視頻上再投影,豐富面部細節。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DNEG工作室利用自己研發的室內攝影測量技術、深度重建技術和點雲網格劃分工具以及特定python腳本來建立模型和分配編程任務。這種技術成本很高,還好可以在Nuke上完成一部分前期圖像的製作,比如摳圖,生成動圖等,這樣我們可以將動態數據直接導入3D子圖中,在渲染中加強動態模糊效果。

DNEG工作室的燈光組和現場組發明了各種裝置,讓每個攝影機拍到的觀眾的動作都不一樣,比如有的隨著音樂舞動,有的在專注地看,有的在歡呼鼓掌等等。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研發總監韋恩還說:“我們會先用簡單的平面圖來設計佈局,確認無誤後,再提取為完整的3D子圖並完成轉換。有一些特殊情況,複製子圖仍然達不到效果,這時需要用一些隨機改變色相的編程,進一步擴大觀眾外表的區別。雖然我們有幾百場不同的演出視頻素材,但觀眾人數必須得達到10萬人,所以每一個子圖都要被複制上百次,如果能隨機安排子圖,會顯得更真實。

韋恩還說:“DNEG工作室主要用Clarisse 3.5中的實例和分散工具來完成這部分製作。通常情況,一般只需要少量的觀眾群像,然後在Maya或Houdini等軟件裡就可以生成大量觀眾,但在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中,為了儘量真實,我們基本只能通過拍攝很多鏡頭獲取大量觀眾群像,才能完成製作。開發Clarisse可以讓更多的業內人制作原本不可能實現的觀眾特效,這很有價值。”

用攝影機捕捉觀眾其實很有挑戰性,因為3D子圖的分辨率比較低,而且只適合中間或者後排的觀眾。

最前排的一小部分觀眾可能是現場實拍的,如果角度合適,我們會直接用從視頻中捕捉的2D素材,之後再用分辨率高一些的3D子圖補充更多面部細節。前排靠後的觀眾採用一般程度的輕量級3D子圖。要整合這些素材對整個團隊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除此之外,如何移動攝像機也是一個挑戰。3D子圖的畫質適用於大部分鏡頭,但這些子圖並不是360度的,還是有侷限。(攝像機只能120度捕捉觀眾)

所以,在捕捉觀眾的時候,如果攝影機在正上方或者在側面,演員需要重複做一些表演,這樣才能抓到側面或後面的圖像。要做到這一點,舞臺的佈置就很複雜了,因為在拍攝中,我們得確保能抓取到觀眾的正面,側面或背面,然後用不同的方式組合圖像,讓表演的每個部分都完美銜接。

除了特效製作的觀眾以外,DNEG工作室還製作了符合1980年代的舞臺、車、和體育場細節。最終在電影中呈現的鏡頭往往從真實的場景過渡到CG製作的場景。

再造道奇體育場盛景

沒有萬名群演,如何讓演唱會現場觀眾爆滿?

這是電影《火箭人》中體育場觀眾爆滿的鏡頭:1975年,歌手埃爾頓·約翰(塔倫·埃格頓飾)在道奇體育場對著成千上萬的觀眾進行表演。

Cinesite視效總監霍爾格·沃斯解釋說:“ 觀眾們表演不同的動作,跳舞、歡呼、鼓掌,或者只是簡單的動一動,我們會從6個角度去拍攝每個動作。除了角度和表演之外,觀眾還得穿著不同時期的服裝,這又增加了難度。最後,綠幕前用了150多名觀眾,每人至少都有3個角度的圖像用到了最後的觀眾集群中。”

Cinesite工作室用2D提取技術製作觀眾子圖,每個子圖被做成單獨的卡片,然後給每個觀眾製作特定的服裝和麵容。這些卡片被隨機分配到不同的CG場景中,然後和特效動畫結合,隨後被渲染,再和實拍的鏡頭合成。再借助 Cinesite工作室專有的模型工具,合成師再調整每個觀眾子圖的衣服顏色和曝光度。”

總監沃斯說: “所有鏡頭都是通過專門的模型工具,用Nuke合成的。先在Maya裡做好機位安排,然後在Houdini中填充好素材,還可以用Nuke分配不同觀眾的表演。最後,調光師再用Cinesite的 “ Gaffer”工具進行調色補充細節。”

此外,道奇體育場本身就用了CG技術。我們花了大量時間研究每個演唱會場館的建築特點,特定時期的裝飾和配色,甚至是當時的音頻技術。幸好可以在網上和檔案中找到很多資料。歌手埃爾頓1975年在道奇體育場辦的演唱會被完整地紀錄下來,根據當時2小時的紀錄片,我們佈置了橫幅廣告、空中飄著的沙灘球和演出最後的煙花,這些都讓電影變得更真實、更精彩。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