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魂”待撫“青囊”相助

“荊魂”待撫“青囊”相助

3月19日,青海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抵達西寧。 新華社記者張龍攝

經歷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的數十個日日夜夜,青海省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和青海省紅十字會赴武漢救護轉運隊完成使命,19日飛抵西寧。“湖北首次新增確診病例數為零”這則消息,成為當日送給白衣天使的最好禮物。

摧傷雖多意愈厲,直與天地爭春回。在沒有硝煙、事關生死的抗疫戰場,來自三江源的249名醫務工作者聞令而動,日夜奮戰,捨生忘死;六百多萬青海兒女齊心協力,支援荊楚,攜手同行,共同譜寫“一江連心,‘青’囊相助”的戰“疫”壯歌。

義無反顧

“把最好的都送往荊楚大地”

從武漢返回西寧的飛機上,青海省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戴春對當初報名的場景仍然歷歷在目:“1月27日,農曆正月初三,接到組建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通知時,我正在接診一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此時的武漢,疫情突如其來、快速蔓延,發熱門診排成長隊,醫院收治一床難求。很多人都沒想到,這場疫情會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我參加!”儘管已知有醫護人員被感染,可從醫34年的戴春報名參戰斬釘截鐵。她說,大疫當前,醫護人員就是戰士。“更何況十年前,玉樹地震全國人民幫助青海;十年後,湖北疫情形勢嚴峻,我們也一定傾囊相助”。

一份份“請戰書”熱血湧動,一批批白衣天使挺身披甲。從青藏高原到江漢平原,六百多萬青海兒女與湖北人民心手相連,共同投入沒有硝煙的戰鬥,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湖北是英雄的故鄉。”青海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支援英雄故里人民戰勝疫情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青海人民願與湖北人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一起戰勝疫情、戰勝困難。

逆行出征、晝夜兼程。249名醫務人員迅速集結、整裝出發、向險而行,分批赴武漢進駐定點醫院與方艙醫院,爭分奪秒搶救病人,擺渡生命;一批批支援物資星火馳援,從江源跨越千里,邁過重巒運抵荊楚……

目睹疫情肆虐的殘酷,親歷生離死別的悲慟,讓青海省第五人民醫院護士朱婭婷常常夜裡情緒波動,輾轉反側。但第二天她繼續堅守在武漢市新洲區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我們生在長江源頭,武漢人民在長江中游,共飲一江水,一直心連心,搶救患者就如幫助家人”。

“這11萬元的特殊黨費,請替我交給武漢。”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柯生鄉共產黨員索南和妻子商量著從省吃儉用的積蓄中,用特殊黨費表達自己支援武漢的心願:“這不僅僅是武漢的事情,更是關乎全國各族人民的大事。我們應該攜手共渡難關”。

全省只有10個呼吸治療師,5個前往武漢救助重症患者;玉樹藏族自治州牧民群眾自發組織,捐獻冬蟲夏草;冷鏈貨車搭載牛羊肉、犛牛肉乾、酸奶,馳騁30多個小時運抵武漢。青海各族群眾發自內心、質樸表達的這份溫暖,被網友稱為:“有一種支援叫‘把最好的都給你’”。

救死扶傷

鑄就“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開放氣道、插入套管、連接機器……不到30秒,一名危重患者完成緊急氣管插管。青海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石青軍與隊友密切配合,對這類高暴露、高風險操作早習以為常。

“插管過程中,病人可能嗆咳。我們和患者臉跟臉挨著,防護稍有漏洞就容易被感染。”石青軍說,但搶救過程中根本不會顧慮這些,“就是想解決患者的困難,把管子順利插上,讓他們更好呼吸”。

懸壺入荊楚,白衣作戰袍。青海醫療隊醫務人員千里馳援、不畏生死、英勇奮戰。他們越是艱險越向前,以醫者仁心的大愛,鑄就一個個“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一次醫護轉運中,一名女患者因呼吸困難,全身蜷曲。這個特別無助的場景,讓參加過汶川和玉樹地震、菲律賓海嘯、古巴颶風救災的青藏高原漢子王海濤,一個人偷偷地待在車裡流淚、哽咽。

“那麼多患者需要幫助,那麼多家庭都在等待,必須咬緊牙關,豁出去!”青海省紅十字會赴武漢救護轉運隊隊長王海濤和隊員們,挺過適應期後,堅守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累計轉運超過2000名患者。

捨生忘死,不負重託。“媽媽要去打‘怪獸’,把它們消滅完,媽媽就回來了。”告別懵懂的兒子,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護士俞鳳琴參加醫療隊前往武漢,一直堅守在重症監護室,護理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每天裹著笨重的防護服,在病區內都是緩慢挪動,怕走得太快帶起灰塵,引起患者不適。”俞鳳琴說,每次看到與病魔抗爭的患者,讓她深感肩上責任重大,“武漢人民太不容易了,我們全力以赴,就能帶給患者更多康復希望”。

安排心理諮詢師為援鄂隊員們開展心理疏導,細化醫護人員職稱評聘傾斜措施,年內將組織為期15天的休養活動,組織隊員家屬接受免費綜合體檢……青海省出臺多項政策,解決援鄂醫務工作者的後顧之憂,支持他們在一線全身心開展救治。

一個多月的生死救援中,青海醫療隊累計收治確診病例346例,護理住院患者328人,全體醫務人員實現“零感染”。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治醫師沈軍回憶說,看著病患治癒出院,“我們付出有回報,再苦再累都值得!”

這段戰“疫”經歷,讓很多醫護人員擁有更強大的內心和勇氣。“之前一直覺得護士就是份普通的工作。”朱婭婷說,現在對自己的崗位、工作都有了全新的認識,遇到啥困難都能勇敢面對,“往後回想起這段時光,都能自豪地說:我們戰鬥過,凱旋了”。

同舟共濟

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在這個難忘的春天裡,來自青海的不同民族醫護人員奔赴武漢,和當地患者、群眾和睦相處、親如一家,成為疫情中鼓舞人心、激勵前行的動人場景。

2月24日,藏曆新年初一。45歲的羊贊措一大早來到方艙醫院開始忙碌。往年的這天,她和家人會穿上節日盛裝,互道吉祥語,敬酒、唱歌。但一整天的工作讓她第二天打開朋友圈,才想起這個特殊的日子。

“家人怕影響我工作,從不主動給我打電話,我都沒和他們說聲‘洛薩桑’(藏語新年快樂),但這是最難忘的藏曆新年。”羊贊措說。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省份,少數民族佔全省總人口的47.7%,民族區域自治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98%。千百年來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各民族在青海這片熱土上休慼與共、水乳交融、和衷共濟。

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在戰“疫”一線。據統計,青海支援湖北的醫務工作者中,共有少數民族隊員41人。跳鍋莊、吃肉乾、喝酸奶……來自青海各民族的醫護人員全力投入抗疫,同時也把青藏高原的風情帶到湖北,為病人帶來溫情與歡樂。

38歲的馬怡睿是撒拉族,他是青海省第一批赴湖北醫療隊的聯絡員。青海省支援物資運抵武漢後,他將這些辣醬、牛羊肉、青稞酸奶等青海風味美食,分享給病區的患者們,“在武漢,我們沒有民族、語言之分,大家都是中華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全力以赴”。

在醫院裡,隊員與患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現一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畫卷。“謝謝你們!青海的姑娘,我一輩子都忘不了你們的精心照顧,希望疫情結束後你們還來武漢。”聽到一名女患者出院前對自己說的這番話,蒙古族姑娘馬振華難掩淚水。

青海醫療隊領隊劉建華介紹,醫療隊到達武漢市新洲區後,當地指定專門的酒店和廚師,保障隊員的住宿和每日三餐。此外,還經常收到當地政府部門發放、愛心企業捐贈的羽絨服、保暖內衣、草莓、蜂蜜、奶茶,“大家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無處不在。”

回到西寧,沈軍腦海中依舊是武漢查房巡診的日夜。“看著患者出院,就像是我們青海枯黃的草原上,長出了綠草,整個草原逐漸由枯黃變成翠綠。”沈軍說,患者都希望醫療隊員能再回武漢,我們也邀請他們來大美青海看看,“這是春天的約定”。(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