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海外留学生的自述:戴口罩会被歧视,有人回国也有人坚守

大众网·海报新闻3月19日报道

见习记者 文露漪 邓波

“幸亏回来了!”3月17日,看到英国政府推出“群体免疫”的策略,从英国回国不久,正在江西隔离的留学生王雨薇十分感慨。

3月初,新冠肺炎疫情相继在多国爆发,留学异国的中国留学生们遇到了难题。他们当中,有人选择返回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国内,有人选择相信所在地的政府,继续留在学校;有人举起手机记录疫情下的生活,有人则为未来的学业担忧。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了4名在不同国家念书的留学生,通过他们的讲述,一窥各国普通民众的“疫情生活”。

在国外戴口罩是个挑战

今年1月底,得知国内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读研的张瑞阳立刻在亚马逊购物网站上下单了200个一次性口罩。“当时10美元能买100个口罩,我觉得疫情肯定会蔓延到美国的,也提醒身边的同学买口罩。但当时没人在意也没人买,我只能送了几十个口罩给身边的中国留学生。”

很快,张瑞阳发现,即使有了口罩,在美国想把它戴上也是一个挑战。“在美国,一般只有生病的人才会戴口罩。”他所就读的大学位于纽约州的小镇宾汉姆顿,民风相对淳朴,饶是如此,戴口罩坐校车还是会引来注目。“我妈妈也打电话过来让我戴口罩,可在这里戴口罩就会被歧视,还好小镇疫情不严重。”张瑞阳只能默默安慰自己。

在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国际媒体与传播专业读研的王雨薇就没这么幸运了。她尝试戴口罩在伦敦乘坐地铁,在地铁上,曾有当地人故意朝她大声咳嗽。

由于父母住在武汉,早在去年12月下旬,王雨薇就关注到了“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一开始,她和父母都以为这种肺炎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者食用了不干净的海鲜导致的。直到今年1月下旬,王雨薇看到英国也出现4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新闻,才觉察出情况不妙。

当时伦敦很多地方都买不到口罩,她赶紧通过购物网站下单预约,结果等了一个月都没发货。“那时候亚马逊上的口罩是每30片卖8英镑,现在涨到每10片卖9英镑。”她发现,英国人也开始关注新冠肺炎了。

那段时间,王雨薇每天打开手机里,当地媒体“怪腔怪调”地有关中国的疫情的报道,都让她又生气又无语。“这是西方媒体的日常操作,渲染得很严重。”

王雨薇每天上午需要出行,她特意选择了感染风险较低的公交车。“伦敦有的地铁站和火车站在一起,人更多,风险更高。”

直到2月下旬,王雨薇顾不上戴口罩是否会引来奇怪目光了,她感觉已经到了不得不戴的地步。“那时意大利已经有上百例感染,英国那么大,流通性那么强,英国人也很喜欢去意大利旅游,可是报道出来的数字显示英国只有20例感染,这非常不科学。我和其他留学生同学推测,英国3月初一定会开始爆发疫情。”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在伦敦的大街上,她几乎没见过有西方面孔是戴着口罩的。

在被王雨薇认为是“欧洲重灾区”的意大利,正在摩德纳攻读博士学位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法意语系老师陈慧,也从意大利1号病例的报道中感觉到情况不乐观。“这一例1号病例的社交生活广泛,参考国内疫情发展经过,我觉得很不乐观。”2月21日,意大利爆发疫情,在之后的2天,陈慧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口罩和消毒水、采购食物、去邮局办理事务。第3天,摩德纳省出现了第一例感染病例,陈慧开始在家隔离。

“我认识的华人留学生,在意大利疫情爆发之初就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各个大区的华人很快建立了微信群共享信息,特别是有关口罩等防疫物资信息,以及疫情发展情况等。”陈慧说。

相比之下,陈慧身边的意大利朋友绝大多数并没把疫情当回事。在政府颁布相关法令,关闭部分疫情严重大区的学校和公共场所时,她周围的意大利朋友和同事还认为政府“小题大做”:这样太夸张了,确诊的病人都是和米兰有关的,摩德纳的生活还是正常的。

“他们太在意个人自由,所以还意识不到疫情的严重性。直到意大利确诊病例超过了2000例,我才看到媒体上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人群避免聚集,外出佩戴口罩等等。有些意大利人开始重视了,但是不上课的学生仍然会聚会,家长们带着停课的孩子到公园去玩,也没见他们戴口罩。”陈慧的住处位于闹市区,尽管疫情严重,晚上她还是能够听到室外热闹的喧哗声、唱歌声。

接下来的几天,随着当地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越来越多,意大利人仿佛才真正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大部分人开始减少出门或去公共场所的次数。孔特政府3月9日晚出台了全国封锁令:除了工作,健康或别的特殊原因外,民众不得外出。3月10日后,陈慧身边越来越多的意大利民众开始居家隔离。

陈慧还发现,因为中国政府捐赠抗疫物资并派遣医疗专家团队到意大利支援,意大利人对华人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总体上来说,大多数意大利人对华人的态度还是很友好的,但是也有少数人对华人不满。在疫情爆发初期,当华人戴口罩出门时,会遭到歧视,因为意大利人认为,只有病人才需要戴口罩。”陈慧无奈地说。

回国还是坚守,这是个问题

从2月24日到现在,孙一然已经在韩国的家中办公4周了。从第1周开始,她在网上买了足够用一个月的各种物资,包括给宠物猫的猫罐头、猫粮、猫砂等等。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在当地已经很难买到口罩了,幸好有朋友分了一些给孙一然。

“韩国专门针对购买口罩作了规定。比如说我是1993年出生的,我只有在周三这一天可以去买口罩,而且一周只能买两个。价格倒是蛮便宜的,但实际上我一个口罩都没有买到过。”孙一然说,根据规定,购买者需要去政府指定的地方买,而且得早晨去,她能腾出来的时间通常在下午两点以后,每次去买的时候,口罩都已经卖完了。偶尔碰上能早去的时间,但一看到药店门口长长的队伍,她就觉得担心,最终放弃了“扎堆”购买。实际上,在当地出台“买口罩”政策之前,孙一然也尝试过网购预约,但每次都是付了钱,最终因货源不足被迫取消了。

为了避免感染风险,孙一然一度两个星期没出过门。“后来觉得老在家呆着也不行,太闷了,我就等到晚上人少的时候出门散步。”不过,即使是这样的夜间散步,她也是戴着口罩出门的。

最近两天,孙一然出门时发现,街上的大部分人都开始戴口罩了。她还注意到,公交车、电梯、地铁站、便利店等公共场所都配了免洗消毒液,搭乘公交车时,乘客们也很注意拉开距离。“不过到了吃饭时间,人还是挺多的,可能因为忙着上班不方便自己带饭吧。”

这段时间,孙一然觉得对于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来说,精神上的焦虑甚至抑郁可能是个问题。比如,她不喜欢宅在家,但眼下不能去看电影、健身,以前十分期待的周末放松,如今几乎成了煎熬。她开始拍摄疫情下的韩国生活,并把视频发给了国内的媒体朋友,视频被多家平台转发。

几位海外留学生的自述:戴口罩会被歧视,有人回国也有人坚守

“总体来看,到现在为止我觉得韩国政府做的一些努力还是让人安心的,呆在这里还算安全。”孙一然说,韩国的学校也开始推行网课、延迟开学等。此外,韩国专门为从中国来的游客开发了一个APP,赴韩留学生在14天隔离期内,需要每天在APP上签到报告个人身体状况。

3月12日,张瑞阳所在的纽约州宾汉姆顿大学发布通知,从最初的“校内不出现新冠肺炎患者就不停课”改为“3月19日后停止线下上课”。“这几天上课的老师也通知我们,往后一段时间不要到校上课,改为上网课了。”张瑞阳终于能戴着2个月前就买好的口罩,坦然地去超市囤积生活物资了。

几位海外留学生的自述:戴口罩会被歧视,有人回国也有人坚守

陈慧身边的意大利华人在疫情爆发后的第一周,除了必要的工作之外,大多都隔离在家,观察疫情发展。3月1日,当地疫情爆发第二周,随着感染人数的不断上涨,当地华人几乎都选择居家隔离,也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回国。

陈慧觉得,目前的情况下,呆在家里是最安全的。“目前我处于博士阶段的最后几个月,就是在家码字。但我以前会在晚上去剧院做兼职,现在剧院关闭了,我不仅‘失业’了,生活上也失去了看剧的乐趣。”

王雨薇则和男友一起,于3月8日返回了中国。“我回国前,在伦敦已经买不到消毒水和洗手液了,而且当地人完全不做防护,英国国民保健制度(NHS)应对突发性疾病的能力也不足。我和同学都觉得英国处于疫情爆发边缘,一旦爆发,伦敦差不多就是瘫痪状态。”权衡之下,她觉得回国是最安全的。

不过,回到国内的王雨薇暂时没办法回武汉,只能投奔朋友。一路上经历多次测温和登记,下飞机后,她和男友被集中隔离。“我们要在这里隔离14天。虽然挺冷的,不过相比之下感觉好多了,我已经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了。”

几位海外留学生的自述:戴口罩会被歧视,有人回国也有人坚守

3月12日,英国针对新冠肺炎提出“群体免疫”概念,虽然在英国买了保险,治疗费用不愁,远在中国的王雨薇仍然感慨,“幸亏回来了。”

但她仍然为国外的学业担心。“我的签证5月份过期,国内的签证中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门,9月份伦敦那边就要开学了,不知道疫情会发展成什么样,如果不去上学,学位就被取消了。”

(王雨薇、张瑞阳、陈慧均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