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節氣到,俗語“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無雨鬧瘟疫”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呢?

農夫也瘋狂


俗語說:"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無雨鬧溫疫"。是說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在我們人類的發展史中,歷史發生過許多疾病,如:痢疾、霍亂、天花、鼠疫等等,而對於家畜疾病疫情發生更是較多,如,豬肺疫,豬丹毒,豬瘟等等。因此在人們與疫情的長期抗爭過程中,也觀察出許多現象,傳染病和自然界的氣候有關係。春分前晝夜平,今起晝夜不再平,白日見長夜見短,花開草萌春來頻。瘟疫隨春漸北去,春暖復甦出家門,芽菜上市可以啖,春寒未暖緩脫衣。


置信542


又是一年春暖時,今天是2020年的春分節氣,關於春分節氣諺語: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無雨鬧瘟疫。今日算是被徹底證實了,此時此刻瘟疫還沒有完全結束,而今天春分的日子,陽光明媚、天空晴朗。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天氣候乾燥,春風特別多,空氣中經常會瀰漫著花粉和灰塵,如果能夠經常下雨的話,雨水會把空氣裡的雜質給洗刷乾淨,這樣才是保證我們身體健康的主要條件。

春分有雨病人稀的意思就是,春分這天如果下了雨,那麼春季很可能會經常下雨,說明這個春天氣候適宜,空氣溼度會很好,人們的呼吸系統不會出現各種疾病,所以就有春分有雨病人稀的說法。

而春分無雨鬧瘟疫,就是說春分這天不下雨,那麼說明這個春天是乾旱春天,大旱會導致農作物無法播種,最起碼今年收穫減少,而往往大旱之年有時候也會跟著出現瘟疫。

據記載:咸陽十一年,從春天開始,山東就發生大旱,農村收穫大大減少。一些地區瘟疫也伴隨著出現,如滕縣“疫大作,損口不勝其計”。

我們此時已經處在疫情期間,據說出現瘟疫是因為從去年冬天到現在,該冷的冬天不冷,氣候反常和有些人食用帶病毒野生動物引起來的,多虧國家採取了正確的疫情抗戰行動,才在短期內控制住了疫情發展。



看著明媚的陽光,農民們的心情卻燦爛不了,大家一方面擔心這樣的氣候會讓人們的身體健康有損,一方面卻更擔心乾旱的氣候怎麼進行春播?去年秋天小麥沒能種上,今年買來了很多花生種和玉米種子,準備把沒能種小麥的土地給種上花生或者玉米,如果因為大旱在不能正常春播的話,那就是今年啥都沒得種沒得收了。

不管怎樣,我們目前都把春播工作準備的很充足,只等雨水降下來,農民們就會忙碌起來,種下一年的希望,等待金秋十月收穫滿滿。

既然春分節氣無雨,那麼大家需要注意好好養生,疫情已經讓我們習慣了出門戴口罩,那就繼續戴口罩,不管有沒有瘟疫我們都要戴口罩,用來遮擋空氣裡的灰塵和花粉,以及病毒,減少生病幾率。


悠然見東山


今天是2020年的春分節氣,春分之後,全國各地的春天都會如期而至,到處都是陽光明媚,春暖花開的景象,我們豫南地區今天的天氣非常好,最高氣溫已經達到了28度,似乎有了夏天的味道,這樣的好天氣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很多方便,但是農村老人說“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無雨鬧瘟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呢?

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春分節氣下雨生病的人就少,如果春分不下雨,就有可能出現瘟疫等流行病,為什麼這麼說呢?古代的人們沒有天氣預報,人們判斷天氣情況就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判斷的,春分這天如果下雨,就預示著以後風調雨順,雨水較多,空氣比較溼潤,人們就不易患病。如果春分不下雨,以後的天氣乾燥,各種病菌就會通過空氣進行傳播,導致疾病的蔓延和流行。

正常的天氣是該冷的時候冷,該熱的時候熱,也就是風調雨順的天氣,不僅對農業生產有好處,還有利於人體健康。去年冬天氣溫偏高,很多病菌和病毒就沒有被凍死,這場疫情的發生和天氣也是有一定關係的。現在全球也在抗拒疫情,也驗證了春分無雨鬧瘟疫的說法。



感謝閱讀,我是豫南小平,喜歡我的分享別忘了關注我哦!

豫南小平


今天3月20日,到了春分節氣,而我們這邊天氣是陽光明媚,並伴隨大風天氣,不太熱,也不太冷,非常適宜外出活動,也利於農戶下地幹活,尤其是我們這邊正值澆灌冬小麥返青水之際,河水或井水還是比較冰涼的,如果天氣能暖和一些,下地澆水也會比較舒服一些,畢竟穿雨靴時間久了也會腿腳發寒而疼痛不已!而至於題主說到的這句農諺說法,下面結合所瞭解情況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



春分有雨病人稀。意思是說:到了春分節氣時如果下雨的話,就會很少有人得病了!至於為何這麼說,我感覺可能與氣候變化和人們防備措施有一定關聯。要知道,到了春分節氣前後,我國華北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已經步入陽光明媚的春天,氣溫回升明顯,人們也會漸漸脫掉厚衣服,但這時氣候變化並不穩定,很容易因空氣乾燥、塵土飛揚、天氣冷暖反覆而得病,而如果春分前後降雨的話,可以淨化空氣,也可以因降雨降溫而促使人們延遲更換衣服,並積極做好保暖措施,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人們身體健康而很少得病!

事實上,到了春分節氣前後,冷暖氣流非常活躍,使得各地颳風、陰雨天氣較多,而風雨均可以改善空氣質量,並帶來風和日麗的溫和氣候,再加上萬物復甦生長,使得空氣中清新四溢、呼吸舒暢而身心愉悅,賞心悅目並令人心安神怡,在這種營造絕佳的生活環境中自然很少得病了!



春分無雨鬧瘟疫。一般到了春分節氣後,春天已經過去一半了,而此時萬物復甦生長,各種動物也可以活躍,而細菌、病毒作為這些動物的寄存生物也會活躍,有些可能會存在空氣中並肆意傳播,若是沒有雨水淨化,可能就會容易引起呼吸道等疾病。另外,春分時暖溼氣流開始活躍,遇到北方冷空氣活動就會交匯而形成雨水過程,若是無雨則說明冷空氣影響較大且異常,使得人們到了春分後因氣溫回升而更換薄衣服,卻因冷空氣突然來襲而準備不足,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得病幾率大,也會因空氣乾燥,雜質較多而傳播其他地方,故而容易造成流感等傳染病高發。

另外,老話常說“春分無雨到清明”,在過去靠天吃飯的年代,如果趕上長時間無雨,農戶無法正常進行春灌、春耕而身心焦慮不安,也會加重春忙負擔,進而身心疲憊不堪,因此,當人們遭受天氣異常、精神壓力、身體疲憊等多方面打擊後,自然容易病倒,並在乾燥空氣中利於細菌、病毒的傳播,進而影響更多人的身體健康!

不過,隨著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改變和生活條件提高,春分是否下雨已經無所謂了,人們依舊可以正常生活生產,不過,對於春分前後的氣候變化反覆無常,大家也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增減衣服,並有備無患,最好堅持老人經驗“春捂秋凍”,儘量避免出現春季感冒等流行病發生!(以上為個人見解)


龍百曉生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節。二十四節是我們祖先通千百萬年時間摸索,制訂出來指導農業生產和區分四季用的一套曆法,也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二十四節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最被重視,特別是“春分”。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分”兆示著一年的希望。我們的祖先經過幾千年的觀察,留傳下了有關“春分”的很多諺語、俗語,象“春分有雨是豐年,春分無雨到處幹”等等。

至於“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無雨鬧瘟疫”是什麼意思,本人理解如下:

"春分“這天如果下雨,那麼這一整年都是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人、畜糧食充足,能吃好喝穿好住好,那麼人和親密接觸的六畜就都有強大的抵抗力,就不會生病,就不會發生畜、人傳染病。風調雨順也使山林茂盛,雜草繁生,野生動物食鏈充足,使攜帶有病菌、病毒的野生動物不至於串到人、畜居地去覓食,減少了傳播傳染病的途徑。

“春分”這天無雨,可能或預示著大旱的可能。一旦大面積旱災發生後,河、塘、湖泊乾涸無水,農村農田顆粒無收,造成嚴重饑荒,人、畜不僅缺食,更缺乾淨衛生的飲用水,也更談不上勤洗澡。在古時饑荒最嚴重的時侯,人們把野菜、野果、樹皮、觀音土以及大、小野生動物和蛇、蛙、鼠、蟲都當作食物,甚至還發生人食人的現象,而被食的野生動物和被食的人都是病死了的啊!在這種喝不上乾淨水,吃不上乾淨食物的情況下,人怎能不得病?怎能不形成瘟疫?縱觀歷上國內、國外的每次大饑荒後,接踵而來的就是瘟疫大流行。

所以,“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無雨鬧瘟疫”是有科學依據的。


曉岸漫步2018


農諺“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無雨鬧瘟疫。”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春天下雨可以疏通地氣,可以滋潤天地萬物。而雨水不足的話,地氣悶著,容易產生疫病。古語老話“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瘟疫在雨水著地後,其勢頭會開始弱,一年中的降雨通常也是始於驚蟄,從驚蟄開始後,雨水漸漸頻繁,而春分時節的雨水較驚蟄要為多。





大彭論語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無雨鬧瘟疫。

如果春分時節下雨的話,那麼生病的人就比較少;而春分時節不下雨的話,那麼極有可能會鬧瘟疫。

其實老一輩人傳下來的經驗,相當的有道理。按照萬物的生長規律來說,春天下雨可以疏通地氣,可以滋潤天地萬物。而雨水不足的話,地氣悶著出不來,對莊稼、對人體而言都是不利的。


長春翟國軍


險惡用心


一個烏鴉x


俗語“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無雨鬧瘟疫”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呢?

俗語說:“春分有雨是豐年,春分無雨劃耕田”,古人通過觀察發現,春分節氣這天的天氣可以預測後面雨水的多少,降雨的多少也是關乎秋天的收成。

降雨頻繁是好現象,如果沒有出現降水,這個春季以及後續的一段時間裡,出現降水的頻率會減少,天氣都會比較的乾旱。

在人們與疫情的長期戰鬥過程中,總結出了許許多多的經驗。有種說法就是:

“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完於春分,滅於清明”。

不難發現,瘟疫在雨水著地後,其勢頭會開始減弱。

而春分時節如果幹旱少雨,則有利於細菌和病毒的傳播,那麼極有可能會造成瘟疫橫行的局面。

也可以理解為,春分時節下雨多,那麼人畜患染疾病的現象就會比較少;而春分時節降雨少的話,那麼人畜染病的現象相較就會多些,也是疾病的多發期。

古人從多年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易於記憶的農諺,並對未來的農事與天氣進行預測,是具有一定參考意義的。


我是青鳥


3月20日,今日春分。“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無雨鬧瘟疫”,這句農村俗語真的能夠預見疫情麼?

春分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春分春分,將春平分。這一天意味著白天的時間和黑夜的時間是完全一樣的。一年中這樣的日子只有兩天,還有一個是秋分節氣。

“春分有雨家家忙”,“春分有雨是豐年”。春分盼下雨,是春雨貴如油這個道理在農業生產中的又一個個具體體現。這個農民們已經習慣了,認可了。春分麥起身,有雨始生長。

可是春分節氣是否下雨,真的會與疫情有關係嗎?

這句話從字面上我們能夠很好的可以理解,如果春分時節下雨的話,那麼生病的人就比較少;而春分時節不下雨的話,因為一般是乾旱少雨,給細菌和病毒的傳播帶來了先天條件,那麼極有可能會鬧瘟疫。

我們知道古人說過,“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亡於清明”,在我們人類的發展史中,歷史發生過許多疾病,如:痢疾、霍亂、天花、鼠疫等等都是在遵循這麼個規律。而對於人們離不開的家畜,疾病疫情發生好像也是這麼的。

在人們與疫情的長期戰鬥過程中,從人們的體感和呼吸中也能感覺到,北方人講究春季吃梨潤肺,氣候溼潤些對人的健康有利。

研究老話也不難發現,瘟疫在雨水滋潤大地後,其勢頭會開始弱。而一年中的降雨從驚蟄開始後,會漸漸頻繁,而春分時節的雨水較驚蟄來說,正常年景下都會越來越多。

因此,春分時節的降雨十分重要。不僅事關農事生產,老輩人傳下來的疫病流行和防控經驗也令人沉思。

當下國內疫情明顯好轉,連續清零已多日。可是國外疫情卻在嚴重蔓延。境外各國確診病例超過了13萬例!意大利,伊朗,酉班牙,德國,美國些國家都已破萬!我國輸入性病例持續增加,連續多天國內確診病例都屬於境外輸入型。

再看看今日的天氣預報,我們這裡晴空萬里,3-4級西北風,4到25度;森林火險天氣等級四級,高度危險,容易燃燒。北方多地火災頻發,提醒人們十分注意。

好在長江中下游將有強降水和強對流。3月19日20時開始,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西北部、新疆北部、西藏中東部、青海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西藏東南部、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和東南部、華南大部、臺灣島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小到中雨。

這樣看的話,咱們的春分節氣,有的地方下雨,有的地方無雨,那今年的疫情會不會得到控制?看來這句老話已經說不清了!

我們還是聽聽鍾南山院士預測的話,新冠肺炎疫苗疫苗預計將於今年9月份可用於人體!哪麼疫情應該不會跨年!

但是與疫情的鬥爭不可絲毫鬆懈。當下正在發生的輸入性病例提醒我們萬分小心,對回國人員,外國來華人員務必嚴格執行無條件14天集中隔離觀察!

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