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必敗之因:從培養人才角度來看清日兩國的不同

甲午戰爭,又稱為“日清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這是一場發生於十九世紀末的圍繞朝鮮半島問題爆發的國際戰爭,交戰範圍涉及朝鮮、遼東、山東以及中國東面的黃海。

彼時的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後的蓬勃發展時期,而清朝也因為洋務運動等等出現了一絲難得的生機,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曾經稱霸東亞的大清帝國戰敗,屈辱地與小國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地賠款。

清朝與日本的軍事實力相差並不像與歐美那般巨大,尤其是海軍,清朝的發展甚至一度領先於日本。那麼,為什麼看似佔據天時地利的清朝會如此屈辱地敗給日本呢?正所謂前車之鑑後事之師,今天我們就從清日兩國人才培育的角度來簡單分析一下,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必敗原因之一。

甲午戰爭必敗之因:從培養人才角度來看清日兩國的不同

甲午海戰


陸軍出身的門外漢

大約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左右,清朝為了自強發起了洋務運動。1875年(光緒元年),因為前一年日本以保護僑民為理由入侵臺灣,清朝深知自身海軍實力的不足,於是慈禧太后下令讓李鴻章著手創建北洋水師。

李鴻章是科舉出身,在鎮壓太平天國之亂時起家,後來又組建了淮軍,成為晚清時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李鴻章本人的能力自然不用說,是一個非常強悍的人,但是陸軍出身他雖然在鎮壓太平天國時曾統領過淮揚水師,對近代海軍卻是一個完完全全的門外漢。

在甲午戰爭時期,李鴻章不斷地試圖向國外購買戰艦,尤其是一些已經下水的戰艦,或者是正在別國服役的戰艦。雖然李鴻章想要增強北洋水師的實力,打贏甲午戰爭的想法無可厚非,但是海軍的戰艦卻與陸軍的單兵武器不同,要想戰艦發揮實力,就必須有一批熟練的海軍士兵,再加上開船、操作武器都需要長時間的學習與磨合,所以即便李鴻章能夠買到次日即達的戰艦,也難以投入戰場,即便投入戰場,也註定逃不掉成為炮靶的命運。

甲午戰爭必敗之因:從培養人才角度來看清日兩國的不同

李鴻章


而在北洋水師成立之後,李鴻章委派自己的心腹小弟丁汝昌出任北洋水師的水師提督。丁汝昌也是淮軍出身,能在那個年代冒頭,個人能力自不必說。可是問題在於,這個統領北洋水師的提督卻也是陸軍出身,李鴻章委派其出任提督並不是因為丁汝昌熟悉近代海軍,僅僅是因為丁汝昌是“自己人”而已。

可以看出,科舉出身、陸軍發家的李鴻章掌管北洋水師這樣一支近代海軍部隊時,採用的仍然是統領陸軍的思維,甚至想將北洋水師發展成由自己一手掌控的私軍,這不免讓人覺得有些尷尬。李鴻章本人對近代海軍一竅不通,他認為只要招聘了洋人教官、送軍官留洋學習,就可以打造出一支近代海軍艦隊。當時世界上有許多軍事專家都在研究近代海軍的發展,以李鴻章的能力與實力,從英國等國家引進一些相關研究書籍並不是難事,但是北洋水師似乎完全忽略了紙面上的內容,單純地認為只要船堅炮利就是強大的海軍。反觀日本,雖然當時在世界上並不被各國待見,但是決心發展海軍的日本海軍將領們卻有長期閱讀歐美軍事書籍的習慣,緊跟著時代的步伐,僅在這一層面上,日本就甩出大清好幾條街。

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北洋水師即便是清朝的神兵利器,掌握在一個門外漢的手中,也難免是一個悲劇。

北洋水師的艦長們

洋務運動時期的清朝與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都敏銳地察覺到了近代海軍的重要性,為了培養海軍人才,清朝和日本都向歐美派出了大量留學生學習。

1877年(清光緒三年,日本明治十年),清朝向英國派遣了第一批共十二人的留學生。當時的英國雖然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並與清朝發生了兩次鴉片戰爭,但是對於英國來說,扶持一個聽話的清朝才是維護英國在東亞利益的明智之舉,所以他們也非常樂於協助清朝組建新式海軍。

按照原本的計劃,第一批清朝留學生抵達英國後就會進入當時世界聞名的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中學習。當然,雖然是清朝官方外派的留學生,這些人想要進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也是需要通過學校的考試的。而在這十二名留學生中,嚴復、方伯謙、何心川、林永升、葉祖珪、薩鎮冰六人通過考試,順利進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黃建勳、林穎啟、江懋祉三人落榜,而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三人甚至連入學考試都不敢參加。

甲午戰爭必敗之因:從培養人才角度來看清日兩國的不同

嚴復


儘管如此,當時外派留學生也不容易,在清朝駐英大使的幫忙下,落榜以及未去考試的劉步蟾等六人雖然沒能進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就讀,但是也獲得了在英國軍艦上實習的機會。

兩年之後,嚴復等六人從學校畢業,劉步蟾等人也結束了自己的實習生涯,學成歸國。但是,當時的留學生監督官李鳳苞卻在向李鴻章報告十二名留學生的狀況時,卻是這樣:

甲等: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嚴復

乙等:薩鎮冰、方伯謙、何心川、葉祖珪

丙等:林永升、林穎啟、江懋祉、黃建勳

大家可能看得不夠直觀,那讓我們再加上他們實際學習情況來看看:

甲等:劉步蟾(沒考)、林泰曾(沒考)、嚴復(畢業)、蔣超英(沒考)

乙等:薩鎮冰(畢業)、方伯謙(畢業)、何心川(畢業)、葉祖珪(畢業)

丙等:林永升(畢業)、林穎啟(落榜)、江懋祉(落榜)、黃建勳(落榜)

看出問題來了吧,連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的入學考試都未參加的劉步蟾等三人竟然位列甲等留學生,而順利在學校完成學業並畢業的林永升卻淪為丙等,與落榜生並列。

靠著李鳳苞的欺瞞,劉步蟾等人回國後就被委以重任,其中劉步蟾甚至出任鎮北號與定遠號的艦長,反觀成績最好的嚴復,只被聘請為福建船政學堂的教習。

甲午戰爭必敗之因:從培養人才角度來看清日兩國的不同

定遠號


按照近現代的軍事思維,為了防止軍官在軍隊里拉山頭,軍官時不時就會被輪換,可是劉步蟾出任定遠號管帶(艦長)以後,直至甲午戰爭定遠號沉沒為止,都未換過艦長,不僅如此,北洋水師其餘的許多戰艦也都是默認“終身制”管帶,從加入水師至沉沒為止,都是由同一人出任艦長。

日本的海軍軍官們

日本早在1871年就派出留學生前往歐美留學,其中十二人前往英國,三人前往美國。但是因為日本國力孱弱,不入英國的法眼,英國人不允許日本人進入專業的海軍學校學習,和清朝留學生相比他們連考試的機會都沒有。

包括後來日本的海軍名將東鄉平八郎在內的許多日本留學生無法進入軍校學習,只得考入泰晤士航海訓練學院,也就是商船學院。儘管如此,明治政府在留學期間直接就淘汰了六名他們認為不合格的留學生,最終學成歸來的留學生只有當年派出的一半,而順利畢業的更只有東鄉平八郎一人。

甲午戰爭必敗之因:從培養人才角度來看清日兩國的不同

東鄉平八郎


而在這六名海龜中,有四人進入了後勤部門,進入海軍一線服役的只有東鄉平八郎與伊地知弘一。理論上來說,這進入一線部隊的東鄉平八郎二人應該算是當時日本的天之驕子,說是國家級保護動物也不為過。但是與劉步蟾等人歸國後直接出任艦長不同,明治政府根本不吃這一套,為了歷練這些人才,日本留學生回國後依舊只能從基層幹起,東鄉平八郎這樣的優秀學子畢業後依舊是見習士官,後來也僅被授予海軍中尉的軍銜。

東鄉平八郎在這之後雖然不斷升官,但是他不像北洋水師的艦長們那樣只在一艘軍艦上任職,在歸國至甲午戰爭截止的十多年間,東鄉平八郎在共計九艘不同噸位、不同種類的戰艦上服役,其中既有歐美生產的先進戰艦,也有日本仿製的低配版國產戰艦,並且這十多年來還有數年東鄉平八郎因病未上船服役。

可以看出,與北洋水師的艦長們比起來,東鄉平八郎所受的軍事訓練可能遠不及他們,但是其對指揮軍艦的經驗之深度與廣度,都不是劉步蟾們可以相提並論的。


那麼,為什麼北洋水師不學習日本培養海軍將領那樣輪調軍官呢?

其一,李鴻章並不重視輪調海軍軍官這件事。其二,如果讓北洋水師的軍官們前往南洋水師等的質量較差的戰艦進行輪調學習的話,那北洋水師就也不得不接受由其他水師派來的軍官,那麼自己辛苦購買的先進戰艦就將落入他人手中,即便是暫時的,這也對想一手掌控北洋水師的李鴻章來說,並不算是什麼好事。

說到底,在於胸懷,在於政治。

甲午戰爭必敗之因:從培養人才角度來看清日兩國的不同

於甲午海戰中戰死的民族英雄鄧世昌


自認為是嫡系出身的劉步蟾等人在北洋水師自成一系,不但逼走了英國人教官琅威理,還惹得英國大怒,撤回對清朝的軍事建設支援。不僅如此,像在甲午戰爭中戰死的真正的民族英雄鄧世昌由於不是留學系出身,在北洋水師中也經常被劉步蟾等人欺負。

在北洋水師戰敗以後,北洋水師的一把手丁汝昌、二把手劉步蟾引咎自盡,但是身為一個近代海軍的將領,二人自盡的方式既不是隨戰艦沉沒,也不是飲彈自盡,而是服鴉片自盡。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不抽鴉片的人,身邊會帶著鴉片嗎?在戰場上,為什麼這兩位北洋水師的高層軍官都隨身帶著鴉片呢?真相自然一目瞭然。

李鴻章一手建立的北洋水師只重視硬件(雖然也被洋人坑了),忽視了軟件配置,這才是導致北洋水師悲劇結局的重要原因。

甲午戰爭必敗之因:從培養人才角度來看清日兩國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