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威力巨大的54手槍被淘汰?

hh0423


落後了就被淘汰了,太重了,使用不方便。


大好河山153770896


談談我的親身使用體會

很多人都是從技術參數方面來回答的,因為那是絕大多數沒有真正使用過54手槍。我結合我親身使用的體會(在部隊使用過大概10年的54手槍)。

第一,重。54手槍比所有手槍都要重,64也好,92也好,54手槍就重多了。因此用起來感覺很沉。瞄準時間久了,手臂感覺累。

第二,扳機太緊(沉或者重),扣扳機的時候,很不順手,有時候還扣不動(特別是女兵),用力過猛,槍身就會晃動,自然影響射擊準確度。這一點,特別重要。

第三,保險不太安全,容易發生走火。

第四,裝彈量稍微少了一點(不過這個不是主要原因。)

第五,92式基本上解決了所有問題,不過92的握把太寬了一點,握在手裡感覺太滿,有點過於飽滿(期待改進型)





長作閒人


54式手槍是我國生產和裝備量最大的手槍,它的特點是結構簡單、緊湊,便於大量生產,是世界上7.62毫米口徑槍彈中威力最大的手槍。該型手槍自1954年定型批量生產並裝備部隊以來,參加了除朝鮮戰爭以外的所有共和國戰爭,截止1987年,54式手槍的總產量已經達到3500萬支,是我國產量最大的槍械。該槍除了大量裝備我國軍隊、警察、民兵和預備役部隊以外還大量援助其他友好國家,54式手槍目前已經被92式手槍取代,這款經典手槍正式退出現役。

▼下圖為外貿版的54式手槍以及51式7.62×25mm全銅背甲手槍彈

54式手槍的“威力巨大”特點主要體現在穿透力上

54式手槍口徑7.62毫米,使用51式7.62×25mm手槍彈,槍械全長196毫米,重量分別為0.85千克/0.94千克(空彈匣重量/壓彈後的重量),容彈8發,戰鬥射速為25發/分,有效射程50米,自動方式採用槍管短後座復進原理,閉鎖方式為槍管起落式,擊發機構為擊錘迴轉式,發射機構為單髮式,全槍由槍管、上節套、下節套、復進裝置、板機部、彈匣所組成。

▼下圖為54式手槍的蘇聯原裝版——TT33型卡託列夫手槍,製造工藝遠比國產版的54式精湛得多

該槍在使用51式手槍彈射擊時子彈初速為420米/秒,子彈出口計算動能約為486J;51式手槍彈全彈重10.7克,其中彈頭重5.52克,彈頭採用鉛芯全銅被甲工藝製造,可殺傷50m內的有生目標,50米處射擊精度R50不大於5.0cm,25米處不大於3.0cm,射擊100米目標時R100不大於15cm。54式手槍在使用51式普通彈時可在25米的距離上擊穿厚2.5mm、傾斜30度的鋼板,穿透率不小於80%,普通鋼盔帽和複合材料頭盔在這個距離上對該槍起不到任何防護作用;在使用51式鋼珠彈(彈頭頂端加裝一顆鋼珠用於增加穿甲能力)時能在50米的距離上擊穿3mm厚的鋼板和三層10mm厚的松木板,ⅢA級以下防護等級的防彈衣在這個距離上對54式手槍所發射的51式鋼珠彈不具備防護效果。

▼下圖為廣州槍戰案中被悍匪使用54式手槍擊穿的警用ⅢA級防彈衣

超強的穿透力是54式手槍被淘汰的主要原因

其實大家在使用“威力巨大”來形容54式手槍是比較片面的,因為54式手槍只是穿透力強,而威力並不算巨大。手槍畢竟是一種以殺傷敵人為目的的武器,如果不能保證一槍斃命,那麼這款手槍就稱不上“威力巨大”。那麼手槍的威力究竟表現在哪裡呢?

手槍屬於自衛型近戰武器,如果在戰鬥已經發展到可以使用手槍交戰時程度,說明敵人已經近在咫尺,此時如若手槍所發射的子彈不能將命中的敵人一槍放倒,那麼自己將會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這就要求槍彈具備強大的停止作用,而停止作用就是手槍威力的體現形式。

▼下圖為9mm手槍達姆彈,為了增強停止作用,達姆彈在飛離槍口瞬間彈頭在空氣阻力的作用下變成“開花彈”,達姆彈“開花”後在降低初速的同時能對目標造成重大殺傷,使目標在中彈瞬間便失去行動能力

停止作用(stopping power)簡單地講,就是彈頭使敵對者喪失反抗能力的作用,現代戰爭中各型槍彈都要求強大的停止作用,尤其是手槍,其戰術指標要求的首位就是停止作用。槍彈停止作用的機理是:當肌體被槍彈彈擊中後,彈頭在肌體內翻滾能造成成很嚴重的空腔創傷,其最大的永久空腔可達到槍彈口徑的3倍以上,傷者會因為劇烈的疼痛和大量失血而快速的失去行動能力,如不及時搶救,很快會因失血過多和臟器衰竭而死亡,而且被槍彈彈擊中後即使搶救過來,傷口也要長時間才能癒合,如擊中小腿,手臂等部位可造成粉碎性骨折,極易致殘。

▼下圖為不同口徑的槍彈所造成的不同空腔創傷,簡單來講,空腔創傷就是入口小,出口大

54式手槍所發射的7.62×25mm手槍彈初速高達420米/秒,在擊中生動目標時穿透力強勁的彈頭還來不及翻滾就已經飛出目標體外,被命中的目標只在軀體上留下一個眼對眼的貫穿傷而非空腔創傷,目標仍然具有一定的行動能力,倘若搶救及時,目標的生存幾率時非常高的,因此為了達到擊斃效果,在命中後還需要再次補槍。如果交戰環境為空間狹窄的室內,穿透過目標軀體的彈頭仍然擁有非常高的動能,存在極高的附加傷亡風險,因此這款穿透力過於強大的手槍越來越不適應現代戰爭的需求,被淘汰也在情理之中。

▼下圖為頭部被鋼筋貫穿的女性工人的X光照片,眼對眼貫穿傷只要救助及時,存活率是非常高的,即便受傷部位是頭部也同樣如此,倘若所受傷害是子彈翻滾造成的空腔創傷,那就100%的回天乏術了


很多讀者喜歡用百年老槍柯爾特1911手槍來與咱們的54式手槍作對比,認為既然美軍至今仍然有柯爾特1911手槍在服役,因此同為大威力手槍的54式也不應從我軍撤裝。其實這樣的看法是錯誤的,因為柯爾特1911手槍與54式手槍根本就是兩種不同性能的槍械,柯爾特1911手槍是為停止作用而生,它的口徑為11.43毫米,是現代手槍中口徑最大的一款,一發11.43毫米子彈打到目標軀體上能保證起到100%的停止作用,因此它的性能至今依舊不落後;而54式強調的是穿透力,使用7.62毫米的小口徑子彈,這種穿透力對於早年間用慣了駁殼槍的我國軍人而言則剛剛好好,因為艱苦樸素的老一輩革命家早已習慣拿手槍當步槍用。然而現代戰爭以及現代執法的條件已經發生改變,我國士兵和警察不再需要用慘重的傷亡代價去換取戰鬥的勝利,因此對手槍性能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我們與發達國家一樣需要的是一種能一槍放倒一個敵人的手槍,至於一槍穿兩個的54式手槍就讓它安然地躺在功勳簿上吧。

▼下圖為不同口徑的三種手槍子彈,從左至右分別為11.43毫米手槍彈、10.16毫米手槍彈、9毫米手槍彈,11.43毫米手槍彈的彈頭幾乎與成年男性的食指一樣粗,它的停止作用是隻有成年女性小拇指那麼粗的7.62毫米手槍彈所不能比擬的


兵器知識譜


對於54式手槍,本文作者真的非常熟悉,包括拆解再裝配,基本上都能一氣呵成了,但這把當年仿製蘇制託卡列夫的軍用手槍,裝上一隻8發實彈匣時,足有2斤重量,射手真的感到很沉,使用起來不方便,特別是女同志打靶時,普遍手臂痠麻非常累。

用54式手槍射擊,基本上都打不出好成績,單位每年組織打靶時,25米立姿射擊時,滿彈匣8發子彈,剃光頭的往往是女同志。

男同志一般也夠嗆,8發子彈能上3-5發的,都是頂尖高手了,可見此槍真不好打,還是和平年代瞄準了慢慢打,實戰狀態時的命中率,54式手槍就可想而知了。

54式手槍,結構簡單,且設置有空倉掛機機構,口徑7.62毫米,發射全名為“1951年式7.62mm手槍彈”,初速高達430m/S左右,可有效殺傷50米內的有生目標,彈丸威力大,穿透力很強,且生產成本較低。

作為建國以後,我軍裝備的第一款制式槍械,54式手槍無疑是一款比較實用的近距離自衛武器,一般配備排長以上的軍官,我軍士兵普遍不配備軍用手槍,當然特勤人員包括偵察兵、醫務人員等除外。

但實戰中,54式手槍依然暴露出了相當多的卡殼現象,是此槍在軍中基層軍官中遭詬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作戰時連排級軍官都喜歡背一支56式衝鋒槍作戰,影視劇《高山下的花環》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現象。

這把30年代初研發成功的軍用手槍,由於槍沉、射擊時不易上靶,且8發子彈火力明顯稀薄,蘇俄軍隊早就將其淘汰了,我軍曾想以64式、77式手槍等取而代之,但都未能如願以償,54式這把老槍在軍中地位竟然毫不動搖。

一直到92式手槍橫空出世時,9毫米配15發彈匣,5.8毫米配20發彈匣,強大的火力和漂亮的外觀設計,舒適的握持,才讓軍隊將54式手槍徹底淘汰。

不僅軍隊,就是警察也用9毫米左輪手槍,取代了54式手槍在警察內部長達50年以上的裝備歷史,功名成就的54式手槍終於退休了。


國平軍史


幹啥不淘汰,這玩意的前身託卡列夫手槍是三十年代的玩意了。


但我也不是說老東西就一定沒用,畢竟你看人家1911都一百多年了還好著。但54式的彈種有點問題。

7.62x25mm託卡列夫手槍彈在一杆手槍彈裡頭算是口徑較小的一種(它抄7.63毛瑟手槍彈的)

但裝藥量又比較大,它的初衷是作為一種有效射程比較遠,穿透比較強手槍彈設計。而在二戰中,蘇軍發現這種彈的雖然射程比9mm、.45之類的遠,但彈頭質量輕、口徑小,往往一穿而過,彈道殺傷不咋地,停止作用也小。

而且手槍在作戰中利用率低,如果僅作為軍官手槍的話,拿用小點的自衛型就可以了,所以戰後他們開發了9x18mm的馬卡洛夫手槍。

穿透過度,停止效率差的特點也讓54不適合警用,畢竟過穿容易傷人,停止力差不適合直接制服罪犯。所以說,所謂54的威力巨大隻是相對64小砸炮而言。一定要說巨♂大的話...估計是槍口噪音....不過確實挺有震懾力的


另外54的彈容太小,而且結構雖然傳承自1911,但減少了一些必要的保險機構。材料也是鋼,比較重,與現代手槍沒有可比性,早該淘汰它了。


瘋狗的輕武


我國淘汰了,別人沒淘汰啊。自衛還擊戰之後中國的軍用手槍五四式手槍受到世界黑社會的青睞走向了世界。五四式手槍優點還是很多的粗老笨壯,好維修。穿透力強能打穿前面的人而打死後面的人。要是警察用這槍歹徒打打死了後面的人質也打死了還用嗎。黑社會卻樣中了這一點視覺效果好威懾力夠強。


天馬行空177483496


淘汰是否可以理解成全面退役了?實際上54手槍目前還在服役,我軍二線部隊和公安機關仍然在使用它。

54式軍用手槍可能是我國群眾最熟悉的槍械之一,它的知名度僅次於“盒子炮”戰鬥手槍(C96),它是在蘇聯託卡列夫TT33手槍的基礎上改進的,1954年定型後開始生產,所以叫做:54式手槍。
54式手槍是軍警兩用手槍,也就是說不但大量裝備到解放軍,當時是人民公安機關也裝備該槍,甚至是民兵基幹組織、大型企事業單位、銀行...等單位的保衛科室也裝備過該槍,當年它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象徵,由於裝備數量大、使用單位多,所以群眾們才對它非常的熟悉。

54式手槍和它的原型槍托卡列夫TT34一樣都使用7.62×25毫米子彈(我軍仿製型號51式手槍子彈),該子彈是大威力尖頭彈槍口初速420米/秒、槍口動能486焦耳,這兩個指標均超過美製M1911手槍的初速和槍口動能,在10米距離內可以擊穿高錳鋼頭盔,這在沒有芳綸纖維頭盔和防彈背心的年代侵徹能力是很大的。
54式手槍目前仍在我軍服役,由於92式手槍裝備量不足以全面替代它,部隊還要存留一定數量的54式手槍,作為日常訓練和裝備數量的補充。

但包括54式手槍在內,手槍的射擊是一門技術含量很高的技能,因為手槍的槍管很短,使子彈在槍管內停留時間很短,不能充分的利用發射藥的推力,使彈頭出槍口後飛行彈道不是很平直,加之彈頭質量很輕受橫風影響散佈面積較大,受這兩個主要因素的影響,一般人拿手槍擊中5米外的目標就算合格了,在10米外需要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30米外還能上靶已經是特種部隊的水平了。


我軍最近一次較大規模戰爭就是對越自衛反擊戰,54式手槍雖然裝備給營連級指揮員,但是這些指揮員參加戰鬥時都會使用一支56式衝鋒槍或者81–1式突擊步槍。

原因就是不論5米或者30米的射擊距離,到了戰場上就非常危險了,一般來說在野戰條件下與敵最接近的距離最好是在30米之外,在這個距離短時間內可以有效的組織反擊或者迅速出擊,這個時候就凸顯了突擊步槍的可靠性,不論是威力還是準確的射擊精度,而手槍威力和射程、射擊精度...等,在野戰條件都有極大的不足,包括營連級指揮員在內幾乎沒有人去使用,即便軍官要去衝鋒陷陣手裡也會拿一支突擊步槍防身,遠比手槍可靠的多...正是54式手槍在戰場上使用的概率太小,所以它在軍隊當中的地位越來越低,加之我國又研製出92式手槍,它也就從一線部隊當中被封存了。


雖然54式手槍在部隊當中退居二線甚至三線了,但是作為武器它的使用年限未到,就不能退役甚至銷燬,那將是極大的浪費,另外老裝備經過幾十年的使用,性能上是非常成熟和可靠的,機械故障概率很低,保存一些老裝備在戰時是非常管用的。

總之,54式手槍在我國服役了將近70年的時間,製造量可能超過300萬支,這樣大的生產量肯定還會有大量沒有啟封的新槍庫存,不能隨意的退役乃至淘汰,即便是有新槍大量的服役,也只是接替它的位置,但這不意味著它就馬上退役了。


皇家橡樹1972


因為過時了,性能上已經遠遠落後於現代手槍。首先,54式手槍是在51式手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而51式手槍則是通過對蘇聯TT-33手槍圖紙測繪會後生產的(也就是直接照搬,與原版之間基本上沒有任何的改動),即54式其實也可以說是蘇聯TT-33手槍的一個變種,而TT-33手槍又是上世紀30年代生產的,並且在二戰期間被廣泛使用,所以,對於我們來說,54式是50年代生產的一款手槍,而從“血統”上看,這玩意的歷史則是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54式在TT-33的基礎上改進並不是很大)。

▲1937年生產的TT-33手槍(注意握柄底部的圓環)

託卡列夫的TT系列手槍從結構上看,其實“借鑑”了不少勃朗寧手槍上的結構設計,比如M1911上的槍管偏移閉鎖、槍管短後坐等(M1911的設計者就是勃朗寧),與此同時在設計上也做了一定的簡化,使得結構更加簡單、更易於生產。所以,戰後我們對TT-33手槍的仿製也是非常符合當時那個時代背景的,不管是51式還是後面改進的54式,突出的特點都是“結構簡單、容易生產”,但也正是因為結構上做了簡化的原因,導致54式的缺點也很明顯,比如跟TT-33一樣都沒有手動保險裝置,安全性能較差,只能通過手動控制擊錘的位置來對槍械進行上“保險”(後面有手動保險的是外貿版)。

▲7.62×25mm手槍彈

然後還有尺寸和重量的問題,跟現代手槍相比,54式不管是重量還是尺寸,都沒有什麼優勢,戰後蘇聯自己也換裝了更加輕便的馬卡洛夫手槍(59式手槍的仿製原型),而我們到了後面也陸續推出了59式、64式和77式手槍等,還有一點就是54式的彈容量太小,採用的是8發容量的單排彈匣,同時由於54式的握把過於垂直,角度太小,導致人機功效很差,握槍時的槍口容易下垂,最後,關於54式威力的問題,54式手槍使用的彈藥是7.62×25mm手槍彈,而根據蘇聯在二戰中對同樣使用這種彈藥的TT手槍的反映來看,該子彈的侵徹力太強,動能的釋放效率過低,容易對目標造成貫穿傷,簡單來說就是不容易打死人,所以,說54式的威力大更多的是體現在穿透性上面,當然,比起64式小砸炮和使用9x18mm彈藥的馬卡洛夫手槍,54式的威力確實是不小了。

▲54-1式手槍(外貿版)

因此,以今天的眼光來看,54式是缺點真的不少,所以被淘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現代手槍不管從哪方面看,都不會比半個多世紀前的54式更差,當然了,不管怎麼說,“大黑星”也可以稱得上是一代傳奇了,即使大部分都已經退役,但是因為曾經的產量大,並且又曾大量流出海外,所以,即使是今天也還是可以見到“大黑星”的身影的。


哨兵ZH


五四式手槍是我國在一九五四年定型生產的一種軍用手槍。它的前身是仿製原蘇聯託卡列夫手槍為參照版。7.62毫米口徑,槍身長250毫米,由於俄羅斯軍人的手掌相比中國軍人手掌要大些,所以該槍俄軍還是很應手的,而中國人用起來稍顯笨重。五四槍誕生以來,在我國大量的裝備了部隊的指揮官、各級軍官、警衛人員等。由於便於攜帶,逐步又裝備了公安隊伍。

五四式雖具有殺傷力強便於攜帶等優點,但是經過實戰使用時其缺點也暴露出來了。主要有以下幾點;1槍身太重,導致出槍太慢,射擊時後座力太大,槍身跳動幅度大。2,裝彈量少(5發),3,保險性能較差,使用磨損時間久了易走火。4,做軍用還可以,而作警用手槍有點‘大材小用`,因射程遠、穿透力強,在擊斃罪犯的同時也會誤傷過路群眾。


山鄉逸夫


個人使用體驗,一是太重,射擊時臂力不足就難把控,掛在腰間皮帶上一天下來真的腰疼;二是威力過大,警用與軍用還是有所區別的;三是槍型過老,源自蘇聯TT34型手槍,人機工效,裝彈量以及保險裝置都落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