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影片發展史,動畫片地位是如何從影院配角轉變為主角的?

shamrocker


動畫電影並不等同於卡通片,我們在電影院看到的動畫電影通常是以動畫形式製作的大電影。下面就簡單說說動畫的發展史。

1.美國動畫

美國是世界的動畫大國,自1911至1998年,美國共生產動畫片2286部。主要畫家溫莎·麥克凱,華特.迪斯尼,漢納一芭芭拉,凱利·艾西貝瑞等知名人物。代表性的製作公司有迪斯尼、華納等公司。

美國動畫以數字化的電腦製作為主,其特點是誇張的人物形象和動作,且節奏較快,體現了美國人的直率,爽快的性格。

開創時期(1907年―1937年)

這一時期的動畫影片製作比較簡單粗糙,只有短短的5分鐘左右,用於正式電影前的加演。1907年,第一部動畫片《一張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態》代表美國動畫史正式開始。此後還出現《恐龍》《露斯坦尼亞號的沉沒》《蓓蒂·波普》《大力水手》等作品。

華特·迪斯尼在1928年推出第一部有聲動畫片《汽船威利號》,1932年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動畫片《花與樹》,代表著動畫巨無霸迪士尼的崛起。

初步發展(1937年―1949年)

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白雪公主》,片長達74分鐘,這在美國動畫片史上是個史無前例的創舉,繼而推出《木偶奇遇記》《幻想曲》《小鹿班比》等動畫長片。另外,查克·瓊斯創作的動畫短片如《兔八哥》《戴飛鴨》等在戰爭期間也非常受歡迎。

一次繁榮(1950年—1966年)

這個時期,迪斯尼公司正式確立霸主地位,其他的動畫製作公司紛紛關門停業。這期間迪士尼每年都推出一部經典動畫片,《仙履奇緣》《愛麗斯夢遊仙境》《小姐與流氓》《睡美人》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蟄伏期(1967年—1988年)

隨著華特·迪斯尼去世,迪斯尼公司陷入困境,美國動畫業也進入蕭條時期。整個70年代,只有數部動畫片,質量也平平。80年代初,迪斯尼公司處於新舊結合時期,拍出了頗有爭議的動畫電影 《黑神鍋傳奇》。80年代後期,迪斯尼公司開始嘗試著利用電腦製作動畫,1986年的《妙妙探》,第一次用電腦動畫製作了倫敦鐘樓的場面。

再次繁榮(1989年至今)

迪斯尼公司推出《小美人魚》標誌著美國動畫片又一次進入繁榮時期,一直持續今。20世紀90年代末期,各個大製片公司紛紛涉足動畫界,使這一時期的美國動畫異彩紛呈。這個時期出現了創造票房奇蹟的 《獅子王》,第一部全電腦製作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以及可以亂真的《恐龍》,獲奧斯卡大獎《怪物史萊克》等等。

美國動畫片以劇情片為主,情節生動有趣,人物性格鮮明,音樂優美動聽,注重細節的刻畫,做到了雅俗共賞,適合絕大多數觀眾的審美口味。到了20世紀末,大量運用數字技術與電影技術結合,使畫面更趨逼真形象,達到完美的畫面效果。美國為世界動畫藝術寶庫推出了難以計數的具有各種造型和各種鮮明性格的為全球人稔熟和喜愛的動畫明星,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與之比肩的,一直引領著發展方向和潮流。

2.日本動畫

日本的動畫以賽璐璐和噴筆繪製為主,體現的是一種唯美的風格。特點是以優美的人物造型,內涵豐富的對白及劇情吸引觀眾,相對的定格畫面就較多,節奏也較慢。代表GAINAX、SUNRISE、吉卜力、東映等公司。

第一階段:玩具時代,漫畫只是供孩子娛樂的道具。

第二階段:清除時代,漫畫被視為低俗淺薄的讀物。

第三階段:點心時代,父母和教師勉強允許孩子可以在不妨礙學習的條件下看一點漫畫。

第四階段:主食時代,1963年TV動畫《鐵臂阿童木》在電視上連續放映,許多家庭中的大人和孩子一起觀看,漫畫得到社會肯定。

第五階段(70~80年代中期):空氣時代,漫畫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階段(80年代中期以後):記號時”,漫畫成為青少年之間相互溝通的記號。

3.中國動畫

中國動畫曾無比地輝煌過,這也證明中國動畫是有實力的。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在國內外引起廣泛影響,發行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地區,打響了中國動畫片對外輸出的第一炮。可是從21世紀的90年代至今,中國動畫片沒有了以前的繁榮。

創始時期

萬氏兄弟可謂中國動畫的鼻祖,他們於1926年攝製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1930年又攝製出《紙人搗亂記》,直至20世紀40年代,萬氏兄弟創作了中國動畫第一部長片《鐵扇公主》,發行到東南亞和日本地區,並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為中國動畫走向國際作了很好的鋪墊。

探索期

1947年,陳波兒和日本動畫專家方明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和動畫片《甕中捉鱉》。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建立,主要學習蘇聯和南斯拉夫畫風,出現《小貓釣魚》(1952)、《小梅的夢》(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1956年《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在國際動畫節上獲獎。

1957年動畫片《驕傲的將軍》採取了京戲的風格,運用民樂,民族特色十足,充溢著濃郁的民族化氣息,對民族化探索起了極大的鼓舞作用。

在1958年中國動畫人研製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中國動畫增添一個新品種。20世紀80年代的剪紙片《鷸蚌相爭》《草人》,都曾在國際上獲獎。

此外,摺紙片《聰明的鴨子》,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牧笛》是最具中國風格的動畫片,使動畫藝術也達到一種審美的境界。

高潮期

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國動畫的一個高潮。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1961、1964)不但具有一般美國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又是迪斯尼式的美術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是動畫片的真正傑作。

1979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問世,深受國內外好評。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三個和尚》《雪孩子》《南郭先生》《火童》等一批優秀作品。

1984年的大型動畫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將孫悟空搬上了動畫銀幕,塑造了一個感人的孫悟空形象;《夾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畫的古樸風格。此外《女媧補天》《水鹿》、《偷東西的驢》《巫婆、鱷魚和小姑娘》等,也都富於民族風情

低迷期

20世紀90年代至今,在美日動畫的衝擊下,缺乏市場化操作,從而導致動畫者的流失和中國動畫業的發展緩慢。但這一時期也不乏《寶蓮燈》《秦時明月》《大魚海棠》《大聖歸來》這樣的佳作,尤其是還在上映的《哪吒》高居中國電影票房第2位,不僅讓投資動畫受益成為可能,也很為國產動畫提了一口士氣。相信未來中國動畫還將再次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