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能在手機設計如此厲害?

“我把我做的每一件事,都當做解決問題的機會……我希望我能使人們變得更好。”

去年vivo X30宣佈和Alexander Wang聯名限量款手機後,後者曾經這樣表達對於跨界捉刀外觀設計的初衷。作為國際頂級的時尚設計師,這是他第一次操刀手機的設計,最終的鏡面效果,也堪稱驚豔。

中國為何能在手機設計如此厲害?

vivo X30和Alexander Wang聯名限量款手機


作為世界上最流行的電子產品,iPhone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掌握了功能和美學設計上的話語權,至今智能手機依然沒有能完全擺脫喬布斯手上初代iPhone的基本形態,而早些年,幾乎只有蘋果每年“科技春晚”上的新手機,和抄作業的其它廠商。

但今天,我們已經似乎習慣了安卓陣營和蘋果的分道揚鑣,儘管仍然存在著技術基礎上的一致,然而無論是谷歌、三星還是vivo、華為和小米等國產手機廠商,都擁有了各自設計趨勢,甚至很多時候會認為蘋果保守和落伍。

很顯然,手機設計的話語權發生了變化,而讓變化發生的,是來自2018年的一次革新,在這次革新中,國產廠商就像Alexander Wang說的那樣,以設計創新和行動力解決了某些問題,並將手機帶入了一個更好、更新、更有活力的新階段。

從概念到量產

2018年2月26日,巴塞羅那MWC2018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vivo推出了初代APEX概念機,通過升降式攝像頭方式將前攝隱藏,並採用了屏下指紋技術,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全面屏。

中國為何能在手機設計如此厲害?

vivo APEX 2018


隨後兩年間,各家旗艦機的設計之爭,其實就是圍繞全面屏解決方案的競爭。

保羅·格拉漢姆在《黑客與畫家》一書中所說,真正的好設計,應當有可複製性。APEX雖然驚豔,但當時大家都認為這仍然是一款參展概念機,量產仍然離普通用戶很遠。

此前一年9月發佈的iPhone X採用了劉海屏設計方案,雖然遭遇了很多吐槽,但其代表的“異形屏”的方案依舊是當時一段時間之中的首選,只是迎來了不同類型的美化與變種。佔比更小的水滴屏、挖孔屏相繼出現在不同廠商的量產手機上,並帶動了大眾整體對於全面屏概念的理解和普及。

然而他們並沒有解決最終的問題:佔用屏幕空間的前攝,始終如白紙上的墨跡,是消費者對全面屏渴望中的瑕疵。

當大家以為要再需要忍受這種瑕疵1到2年的時候,等待前攝部件在技術上的徹底革新時。6月12日,vivo發佈了量產旗艦品牌NEX的初代產品,雖然在許多方面做了妥協,但依然驚喜的保留了APEX的升降攝像頭和屏下指紋的方案,普通消費者第一次有機會用上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屏”。

今天回頭看,機械式的升降攝像頭也許並非一種“完美”的設計方案,由於無法保證手機的密閉性,它衍生出進灰等客觀問題。但它證明了,憑藉精巧的設計,真正的全面屏可以實現。最終NEX初代成為了當年熱度、好評率最高的手機之一。

當時vivo之所能夠如此快的實現量產,除了設計部門的努力,也憑藉了與供應商的良好關係。業界周知的事情是,vivo一直是手機廠商中對供應商最友好的一個,而且很多時候針對新技術,願意與廠商共同分攤成本和風險,因此供應商也就更樂於將最新的技術和最大的產能提供給vivo。比如正是因為和匯頂的良好關係,他們最早實現屏下指紋手機的量產。

對於工業產品來說,

設計不僅僅比拼巧思,同樣比拼資源和整合。

這之後,跟隨著NEX的思路,OPPO Find X採取了相同的升降式方案,換來一張乾淨的“正臉”,而小米、榮耀之後推出的滑蓋式設計,同樣是機械結構的變種。可以說這一時期,國產廠商的敢為人先和快速響應,第一次讓全球的手機消費者意識到,中國手機設計可以做出讓人信服的產品。

中國為何能在手機設計如此厲害?

OPPO Find X


至此,iPhone誕生11年之後,蘋果對於手機設計的話語權第一次出現了鬆動,初代iPhone定義的外觀樣式開始瓦解,home鍵漸漸離開歷史舞臺,前置攝像頭微型化乃至隱藏,屏佔比成為了接下來兩年間最為用戶熱衷的話題。從概念、供應鏈到量產乃至營銷層面,國產眾廠商都展示出各自的能力與優勢,“國產沒有設計”的偏見作古,曾經的學徒,開始出師。

國產廠商定義手機未來?

2018年之所以如此重要,除了完成全面屏的革新,還在於正是從這一年開始,終於有真正意義上面向未來的量產機型出現,為手機的下一輪設計革命打下基礎。

全面屏雖然讓“屏佔比”成為了這兩年的時髦詞彙,但其本質上,依然是在傳統智能手機的框架下,放進更大屏幕。如今主流的旗艦機屏佔比起碼都已經突破了90%,這個賽道的競爭依然還會延續,但每次進步幾個百分點的數字遊戲,既刺激不了消費者,手機廠商想要突破也愈發困難。

這也是為何,以國產廠商為首的手機大廠們,正在一些新的概念上不斷嘗試,目前在量產機中,最常見的兩種突破方案,是雙面屏(摺疊屏)和曲面屏。

雙面屏方面,2018年底,vivo推出了NEX Dual Display,推出了更為激進的正反面雙屏設計,彷彿不約而同的,努比亞X也推出了同樣結構的手機,次年,Galaxy Fold和華為Mate X這樣摺疊屏產品的出現,則是拓展屏幕空間的另一種嘗試。


中國為何能在手機設計如此厲害?

vivo NEX Dual Display


曲面屏方面,2019年開始,vivo NEX 3、華為Mate 30 Pro、OPPO Find X 等產品都不約而同的採用了“瀑布屏”方案,除了從正面追求屏佔比,同時也將屏幕向兩側延伸向邊框,並隨之拿掉了“祖傳”的側邊按鍵,使機身變得更加一體化。

先說結論,嚴格意義上來說,二者都並不算突如其來,而是歷經了多年的技術打磨和試錯。如今雙屏和摺疊屏依然無法成為主流,更多作為概念存在,價格也普遍比較昂貴。而“瀑布屏”方案則將曲面屏幕帶入主流,並正在成為承上啟下的重要存在。箇中核心,在於柔性屏幕的發展機遇,以及軟件生態的適應能力。

一直以來,柔性屏幕始終是對於未來手機形態想象的重要載體,無論想象中將手機卷軸化,和手機摺疊化,都需要一塊成熟而柔軟的柔性屏幕——而要將這種想象化為實際,依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實現這種彎曲屏幕的漸進。

雙屏幕是在可彎曲屏幕出現之前較為常見的設計解決方案,大家最先嚐試類似於任天堂NDS的可摺疊方案,早在2010年,富士通就已經推出了可旋轉的雙屏概念機,次年索尼Xperia Tablet P 和京瓷Kyocera Echo也紛紛跟進,但手機廠商並不如任天堂一樣可以實現軟硬件的一體控制,真正能夠完美支持雙屏的軟件很少,這種嘗試也就無疾而終。

中國為何能在手機設計如此厲害?

任天堂NDS


有類似境遇的是今天的摺疊屏,合起來是手機打開是平板的想法很美,但安卓系統的軟件生態,是其普及的真正制約。

於是一些折中方案就漸漸產生,2012年的YotaPhone曾經引領一時的話題,其正反設計樣式(當時採用的是E-ink+電容屏的方案)也啟發瞭如今的雙面屏。但這一設計方案雖然解決了軟件適配的問題,但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並不算實用,依然沒有很好地普及。

中國為何能在手機設計如此厲害?

YotaPhone的雙面屏


隨著屏幕的可彎曲程度不斷加強,曲面屏的應用逐漸豐富了起來,不說實驗性的三星Galaxy Round和LG G Flex,早在2016年,Galaxy S6 Edge的出現就曾經引領過一波類似於今天瀑布屏的設計風潮(當時前攝和Home鍵還是擠佔了大量上下空間),但除了“好看”之外,並沒有真正打入市場。

中國為何能在手機設計如此厲害?

三星Galaxy Round


為什麼當年沒做到的事情,今天的“瀑布屏”可以做到呢?重點在於曲面屏的再次進步,以及廠商優化的問題。以剛剛發佈的vivo NEX 3S為例,其屏幕弧度接近90度,覆蓋了整個手機兩側,同時完全使用屏幕覆蓋了實體按鍵,配合X軸線性馬達來完成反饋,並且加入了防誤觸優化。當年糟糕用戶體驗成為曲面屏的死穴,而今天隨著技術進步,體驗完善,同時和普通手機能夠共用一套軟件生態的“瀑布屏”,自然成為了新的審美風向標。


如果說全面屏的設計之爭,是面向手機正面面積的存量競爭,那麼“瀑布屏”就已經開始爭奪屏幕顯示的增量部分。如果手機的側面也可以變成屏幕,那麼更具有想象力的屏幕拓展方式,也並非不可能。

“瀑布屏”的出現預示著“屏佔比”概念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手機設計的競爭將迎來一個階段,完全突破iPhone式智能手機掣肘的全新形態,以及全新體驗終於有了一絲曙光。而目前已經拿到了參與這場角逐的入場券的中國廠商,則

第一次有機會和蘋果、三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他們對於設計的重視,得到了回報。

設計維艱


設計這件事情,雖然有時候被看作玄學,但真的不做,可以參考許多年前山寨機時代的風評。而真要做好,則需要巨大的投入,包括但不限於資本、人力、營銷和對於時代的審時度勢——即使在一些有時候不為消費者所注意的方面。

比如NEX 3S產品線中,有一則配色是“琥珀醇”,有顏色從淺至深的漸變。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只需要作出好看或不好看的二元判斷即可。但對於設計師而言,則需要考慮:在當下推出暖色系產品是否為人喜歡?從工藝上來說是否可行,成本是否可控?在顏色細節上,能否呈現如想象般的效果?

中國為何能在手機設計如此厲害?

vivo NEX 3S


vivo單是為了在手機上呈現“琥珀醇”的顏色,就動用了四個設計部門的力量,在設想出“陳釀被光穿過那一瞬”這個概念後,先是消費者趨勢研究創新技術預研團隊進行市場調研並提供報告,然後ID 部門(工業設計部門)著手進行整體設計,接著CMF 部門(Color、Material & Finishing)會針對顏色質感進行具體研究,再由3D 部門做整體調整,才有目前我們看到的量產成品。

顏色作為手機設計的冰山一角,僅此一項就如此複雜,更何況整體設計的成形。vivo的設計總監蕭銘楷這樣形容其中的工作量:

設計理念出現,經過一步步的驗證,一版版的設計手稿,期間轉換成一個又一個的手板模型,到最終定版,一共經歷了 286 個手板模型。

令人欣喜的是,國產廠商經過了山寨時代,經過了模仿時代之後,終於逐漸擁有了這種完整的工業設計能力,並且在手機產品上一步步將能力展現出來,並得到了更加廣泛的認可。這些年可以頻繁的看到中國廠商的手機設計向外“破圈”的趨勢,諸如vivo X30和alexanderwang的聯名限量這些案例,已經在逐漸證明國產廠商帶來的審美趨勢,漸漸得到時尚圈和消費者的青睞。

但也必須看到,雖然從視覺、外觀層面,中國廠商已經具有了相應的實力,技術與審美的結合也能遊刃有餘。但如果細究軟硬件一體化和操作體驗來說,依然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蘋果作為終極Boss,即使外觀設計上飽受詬病,但依然能夠憑藉生態和體驗,佔據高端市場。這引出了所有國產廠商,乃至所有安卓陣營廠商的下一個命題:

能否在不久之後到來的,更加徹底的外觀革命機遇中,實現對智能手機體驗的重新定義。

這種定義將最終影響到那些手機市場上,國產廠商無解的問題:如何賣出更高的單價?如何解決消費者換手機的遷移成本?以及如何脫離性價比魔咒,塑造獨一無二的國產品牌?

自智能手機出現以來,設計美學始終是穿針引線,為整個手機產業鏈找到未來出口的重要一環。而今後,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在每個設計師的筆下,在每一個創新的設計概念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