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國運的超級工程:從白宮信息高速到中國新基建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在宏大的科技與經濟敘事裡,國家資本與意志只需點燃火種,鋪平道路,企業和企業家就會蓬勃而出,讓星星之火燎原。

從信息公路到產業大爆炸

1992年春天,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1992年春天,一位美國“候選幹部”也在描繪著未來新畫卷:

當年2月,克林頓在他的競選文件《復興美國的設想》中,旗幟鮮明地提出——

50年代建立的高速公路網,使美國實現了飛速的經濟發展。在人類將要邁入信息時代的21世紀,美國若要繼續繁榮,就必須建設通往未來的新“道路”。

改變國運的超級工程:從白宮信息高速到中國新基建

入主白宮之後,克林頓將自己的設想變成了總統國情諮文中的行動綱領:計劃用20年,耗資2000億-4000億美元,建設美國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

NII就是後來震動全球的美國信息高速公路建設計劃。目標是,搭建貫通全美的高速計算機通訊網絡及相關係統,推動美國進入信息化生活、工作乃至生產的新時代。

為推動工程實施,1996年,美國政府頒佈了《1996電信法》,打破傳統通訊商的壁壘,鼓勵私人資本參與電信業,並強制傳統通訊服務商扶持互聯網發展。

立法開道的同時,美國政府大手筆推動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礎設施建設。僅1996年到2001年,全美就建設了1.3億公里光纜,佔全球光纜總長的40%。

政府推動之下,社會資本大量湧入信息產業,一批批新技術與新公司應運而生,風險資本從1995的40億美元激增到2000年的超過1000億美元,超過60%都投向了以信息高速公路為利基的互聯網產業。

被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信息科技革命,由此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加速發展。

1999年7月,白宮出臺《面向21世紀的信息技術研發戰略》,進一步加大力度推動信息技術的基礎研究與產業發展。即便隨後互聯網泡沫破滅,克林頓政府的步伐也沒有停止,而且還增撥了18%的政府預算,強力扶持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

在美國影響下,全球掀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潮,這讓他國得以分享美國親手締造的信息革命紅利,也為美國信息科技產業鋪設了收割全球財富的黃金大道。

馬雲就是在這期間跑到美國目睹了互聯網,然後才有“西雅圖是我創業夢想開始的地方,互聯網啟發了我”。騰訊、百度等中國互聯網公司也在此間相繼望洋而生。

此後短短20多年,經由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由此產生的催化與推動,美國再一次引領了全球經濟潮流。一家家起於微末的美國科技公司,前赴後繼地踏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把logo張貼到世界各大城市,也讓美國把世界握在手中。

1994年從零開始的亞馬遜,2018年全球銷售額高達2329億美元。當年,中國有近10個省市全年的GDP,不及這一數字;

1998年成立的谷歌,母公司Alphabet 2019年運營利潤342.3億美元,規模超過中國2018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5%;

寡佔全球的蘋果、微軟、英特爾等巨頭的關鍵爆發,也都起始於這條信息公路。

2012年,美股迎來史上第三大新股上市公司Facebook。它一出手就融資184億美元,並很快突破3000億美元市值。

改變國運的超級工程:從白宮信息高速到中國新基建

有估算顯示,公元1500年時,全人類財富才值2500億美元;而這家創造了相當於人類幾千年財富積累的公司,成立才8年。

這就是信息科技的力量,也是美國帶頭,全球參與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人類第三次工業革命所爆發的力量。

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這一次,中國人沒再旁觀,而且大有作為。

Facebook上市2年後,在西雅圖被啟發的馬雲,帶著他的阿里巴巴到了美國紐交所。

首次融資超過200多億美元的規模,刷新了Facebook此前的紀錄,也刷新了整個美國資本市場的歷史紀錄。

馬雲的自豪,同樣建立在中國基礎設施的一日千里之上。從電燈電話到寬帶中國,從2G到3G到4G,從互聯網到互聯網+……一直到今天的5G開啟新時代:

中國一直在披星戴月的追趕。

中國數字基礎設施的勝利

2020年2月28日,大部分城市居民依然還“宅居”,舉國上下為抗疫和經濟復甦焦心之際,阿里巴巴推出了中國新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市場活動——

天貓“38女王節”。

對當下的中國來說,打贏抗疫和經濟發展這兩場硬仗都是至關重要。打贏經濟仗最重要的就是消費和生產復甦,甚至消費復甦比復產都更為重要。

沒有消費,生產有什麼意義?

國家高層會議也多次強調,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阿里力推天貓“3·8”活動,目的正在於此——恢復消費,提振信心,從消費側反向拉動供給側。

這在非常時刻意義重大,但困難重重。

最終的數據卻大大超出絕大多數人,包括阿里巴巴的內部預期:不但不比去年差,而且比去年好;不但好,而且好很多。

參與商家規模達到去年天貓“3.8”活動的2倍,參與商品總量增加了60%。

美妝行業開業頭天就突破去年3天的銷售額,小家電的三明治機首小時同比增長1500%。進口廚電、美容儀、寵物零食和保健品,統統成為搶手的熱門商品。

最終,超過2萬個品牌同比實現翻倍的銷售增長,大快消整體增長超過去年雙11、雙12,包括名錶、名包也都同比增長;今年最被企業重視、也被消費者熱捧的淘寶直播,更實現同比264%的銷售增長。

春江水暖鴨先知。水暖的天貓“3·8”活動,讓人們看到經濟復甦的希望和信心。

信心來自強大的內需市場,也來自以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在今天的非常時刻,可對推動市場復甦起到巨大支撐作用。

這得益於阿里20年的創新積累,也得益於中國20來年迅速崛起的商業基礎設施。

今年1月,阿里萃取20年的商業能力,發佈了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

該系統集成了菜鳥、蜂鳥配送、阿里媽媽、螞蟻金服、釘釘和阿里雲構成的物流、數字營銷和雲計算、支付和金融服務、企業數字化管理運營和數據技術等基礎設施,可一站式幫助企業對品牌、商品、銷售、營銷、渠道、製造、金融、物流供應鏈、組織、信息管理系統等11大商業要素進行線上數字化變革。

疫情期間,阿里將商業操作系統進一步開放給商家,幫助其快速升級線上系統,並豐富全域運營工具與手段,進而快速以數字化方式復工復銷。很多企業,甚至緊急以全員在家上淘寶直播帶貨,把業績做得比平時還要好。

阿里聯合螞蟻金服啟動的大規模中小商家扶持計劃,從六個方面展開對中小商家的20項扶助措施,比如減免商家平臺經營費用、推出“0賬期”、提供總計200億元的低息甚至免息貸款、幫助企業遠程辦公和管理、設立10億元專項基金補貼供應鏈和物流等等,也讓商家贏得了應變之機。

阿里這套商業操作系統能夠高效運轉,依靠的則是中國今天已經建立起來的全球最大交通物流網與數字化大網的融合。

線上數字化大網與線下交通物流網的融合,讓無數商家與網民能在特殊時刻,通過一線相連實現供需匹配,讓中國經濟的每個神經末梢都融入到現代與高效的互聯互通之中,也讓整個生活與生產方式,經濟和產業形態都在被重新塑造。

這兩張網的融合,還讓阿里不但可以拉動與激活供需,而且能將平臺的數字化設施與能力,超越電商、超越消費,在更多領域推動中國經濟社會更快破冰、回暖。

這兩張網與更多要素的融合,也讓一場影響全球經濟未來的新競賽,正在世界各主要國家明爭暗奪地激烈展開

站在下半場的分水嶺上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經濟增長方式就已越來越依賴於科技創新的驅動。

演化經濟學家卡蘿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認為,每次以技術為主導的產業週期變革,其週期大約在50-60年:

前30年為基礎技術的發明階段,後30年為技術加速應用階段。

如果說美國信息高速公路以來的30年,是信息科技基礎技術發明的階段,那現在,我們則已步入信息技術加速應用的階段。人們普遍將這一新階段稱為——

數字經濟時代。

人類將在此全面踏入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新時代,人們的生活與生產方式、經濟和產業方式,將再一次被重新塑形。

觀察家們預計,數字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與國家競爭力的又一個分水嶺。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則在加速這一進程。

以中國為例,如果說2003年的“非典”推動了數字化對生活與消費方式的重塑,新冠疫情則將推動數字化對工作與產業方式的重塑,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

這不是遙遠未來,而是正快速發生的事。

比如,眾多商家除了依靠淘寶、天貓線上銷售,也正依託阿里雲、釘釘等革新內部管理與生產等方方面面;無數個人也在疫情中選擇並習慣了數字化的工作方式。

作為數字平臺的阿里,則正加速於更多領域、更廣區域,成為新的社會基礎設施。

改變國運的超級工程:從白宮信息高速到中國新基建

抗疫期間,阿里雲與全國28個省市合作建設了數字防疫系統,在200多個城市上線了健康碼,併為1.8億學生在家上課、2億上班族在家辦公提供支持;

達摩院免費給政府及防疫機構提供了疫情防控智能呼叫平臺……眾多工業企業,藉助阿里的數字化設施更快復工復產,創造出疫情下的經濟熱點和亮點。

阿里只是中國數字化進程的一個典型。

阿里之外,華為、騰訊、百度、京東、美團、字節跳動,包括海爾、平安等所謂傳統行業企業,也都已在數字化有著深厚的積累。這為中國贏得數字時代打下基礎,也讓數字經濟成為中國的巨大機遇。

對國家而言,數字化不只是關乎經濟,關乎民生,也同樣關乎國家戰略。

目前,全球各主要國家都在加速發展數字經濟。德國工業4.0、美國《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新工業法國》,美國《聯邦政府雲戰略》、德國《雲計算行動計劃》、日本《智能雲計算戰略》等國際行動早已相繼出臺,在被快速推進中。

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的首份《2019數字經濟報告》顯示,全球數字經濟的財富及創造力已高度集中在美國和中國。兩組關鍵數據是,美國和中國已佔全球網購總額的50%,佔全球雲計算市場的75%以上。

這表明,數字經濟將主要是兩大選手的賽跑:美國和中國。

而中國將有機會跑出嶄新的優勢。因為,如今的中國已與30年前信息爭跑時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甚至,中國已和美國差不多站在了數字經濟的相同起跑線上。

這既包括中國已在市場成熟的信息科技領域迎頭趕上,如華為、阿里、騰訊之於思科、蘋果、亞馬遜等;也更包括在新興科技,如5G、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中國已和美國越來越接近,甚至還在一些領域走在了前頭,如華為5G、阿里與騰訊的移動支付等等。

這也讓信息科技革命的下半場,極有可能成為中美科技強弱更替的分水嶺,甚至是大國經濟位次更替的大時代分水嶺。

如同美國過去30年以科技驅動經濟一樣,這同樣將是一場政府、企業,乃至全民參與的新賽跑。而且,政府的眼光與行動,將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

自1930年代羅斯福新政以來,通過政府投資克服經濟挑戰,乃至應對經濟蕭條與危機,已是世界各國的基本動作。

美國的鐵路、高速、信息公路建設,成就了第一大經濟體;中國飛速趕超的大基建與信息網絡建設,快速成就了世界第二經濟體,則進一步證明,政府投資不但是解決老問題,更是創造新機會的必須。

過去兩個世紀,為持續引領科技驅動經濟的潮流,美國政府除了推動類似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基礎設施投資之外,還以國家計劃性投資押注於尖端科技領域,並以此撬動社會資本,啟示和鼓舞產業方向。

改變國運的超級工程:從白宮信息高速到中國新基建

《紐約時報》曾於2014年發表社論,評價美國聯邦政府為“被低估了的企業家”。

“美國聯邦政府——而不是私人部門——是經濟活動的不可或缺的企業家。”《紐約時報》認為,美國聯邦政府投資前沿科學和技術,“既有能力也有意願承擔風險,面對重大不確定性仍然能夠持之以恆。”

在宏大的科技與經濟敘事裡,國家資本與意志只需點燃火種,鋪平道路,企業和企業家就會蓬勃而出,讓星星之火燎原。

已有資格同步跑的中國,自然會在這場新的賽跑裡當仁不讓。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加碼著信息科技的發展,出臺了諸多政策措施。這次疫情以來,政府更在短時間內,多次重申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的立場。

3月4日的中央最高層會議,更進一步明確了要將5G網絡、數據中心等作為新型基礎設施的大方略,要求加快建設進度。

企業界也在快速行動。

改變國運的超級工程:從白宮信息高速到中國新基建

▲阿里張北超級數據中心

在這分水嶺時刻,加大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但可以拉動當前經濟發展,護航非常時期的經濟平穩運行,更是對未來大時代的投資——

中國今天的數字化新基建之於未來,就如同30年前的美國信息基建之於今天。

事實上,美國推動信息高速公路的30年前,我國也曾將諸如計算機操作系統、CPU等列入重點發展領域,但最終未能如願以償。30來年過去——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