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有限時間內,通過書籍,搭建出自己感興趣領域的知識體系呢?

二醬雜談


分析題目,我們獲得了3個關鍵字:(1)短時間(2)新領域(3)知識體系,要短時間內通過系統學習建立一個新領域的知識體系,最適合的方法恐怕就是思維導圖拆書了。


一、思維導圖拆書,拆的是純乾貨,解決了“短時間”的問題

一本書,真正的觀點或重點部分,不超過20%,剩餘80%都是論據或示例,如果一本書全是重點或乾貨,那麼只能說明這本書沒有重點。上學時老師告訴我們,到處都是重點就是沒有重點,所以,要想快速掌握一個新領域知識,最高效的讀書方法就是思維導圖。


比如下面是《學的少,考的好》的拆書筆記。

第一步,我們將書的核心主線畫出導圖,通過制定目標、培養習慣、克服障礙、學習方法4個維度,給出書中精髓,回答了為什麼學的少反而考的好。

第二步,我們梳理所有二級觀點的支持或進一步展開,比如,定期總結回顧的方法和好處,通過這樣進一步的知識點延伸,整本書的核心內容就差不多瞭解了。

第三步,補全、完善,形成整本書的關鍵點的導圖結構,進一步確認書中的邏輯(有些內容,書中的邏輯未必正確),通過這種批判性思維,對一本書其實至少閱讀了2到3遍,而且是快速閱讀,是基於關鍵點的閱讀。


二、思維導圖的結構化特點,適合解決“新領域”問題

我們要學習一個新領域的知識,期初的重點不是在於“精”而在於“廣”,所以,可以用思維導圖快速繪製新領域的方方面面知識點,從而實現新領域知識的快速學習。

比如我們想研究麥肯錫諮詢方法,第一步,我們將麥肯錫的相關書籍和方法分為“極品”、“指導書”、“必備寶典”、“精品”四類。

第二步,我們按自己的分類將所有書籍和方法歸類,比如:

(1)極品

(2)指導書

(3)麥肯錫諮詢顧問必備寶典

(4)麥肯錫諮詢顧問必備寶典2

(5)精品

第三步,基於上述結構化思維,找齊相互書籍教程,然後利用思維導圖拆書的方法,快速學習、快速入門新領域。


三、思維導圖的發散性,適合解決“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問題

思維導圖的本質是發散思維,表現形式是樹形化、圖形化,知識節點就像一個神經元,每個節點可以生出更多神經元。


發散性思維非常重要,這是完善我們知識體系的關鍵,否則,我們所知的知識點會比較孤立,相互之間缺乏關聯,而通過關聯,我們很容易識別出知識點之間的衝突部分和遺漏部分,從而優化和完善我們的知識體系。


四、簡單回顧一下

(1)利用思維導圖拆書,解決了“短時間”的問題

(2)利用思維導圖的結構化特點,解決“新領域”的學習需求問題。

(3)利用思維導圖的發散性,確保知識體系的深度和廣度。


五、工具分享

我分享了一個2G的資源包,包括工具、教程、模板,獲取方法:

(1)點贊 + 轉發 + 關注 (關注是方便你獲得後續更多幹貨)。

(2)私信發:思維導圖大禮包。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關注【思維導圖PPT】,每天分享一篇思維導圖、PPT、職場技巧幹貨,希望你的每次來訪都有所收穫,助您早日升職加薪!

思維導圖PPT


我是一名青年教師,工作之餘閱讀已經成為了我的生活方式。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十分重要,它可以協助我們構建一個更加全面、美好的自己,那具體應該怎樣做呢?我們應該通過哪些書籍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一、底層知識類書籍。

首先,我建議你閱讀具有底層知識類的書籍。我所認為的底層知識就包含了所有我們所應該掌握的基礎性的知識,它包括時間管理、學習能力管理、溝通能力……

這種底層知識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學習效率、加深我們對書籍內容的理解、提升個人能力,為後面的所有學習提供最基礎的支撐,也是無論你學什麼知識都應該最先掌握的內容,所以我推薦你在最開始的時候進行閱讀:

時間管理類:《把時間當做朋友》《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

溝通類:《高效溝通》《橫向領導力》;

提高工作效率:《深度工作》《零秒工作》《零秒思考》;

其他:《天天向上》。

……

二、提高閱讀能力的書籍。

無論你後期要如何通過書籍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閱讀能力是必須的。他可以讓你同樣閱讀一本書,比別人多吸收知識點,效率更高,所以我推薦你閱讀提高閱讀能力的書籍:《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如何閱讀一本書》《高效能閱讀》……

不僅如此,我還希望你能夠學會製作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是提高閱讀效率最最最重要得多一個方面,為此 我推薦:《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實用性閱讀指南》《麥肯錫筆記思考法》……

三、專業類書籍。

當你做好以上這兩點準備之後,這時候再閱讀專業書籍就會輕鬆很多。因為這時候無論是你的閱讀效率、還是工作效率、還是時間管理能力都已經提升很大一步,這時候你再去學習專業知識,你就會發現格外輕鬆。

但是專業知識實際上我也推薦你閱讀兩種,一種是傳統的理論書籍,一種是趣味性的專業書籍。比如我是學音樂的,《中國音樂史》對我來說就是傳統理論書籍,《與小澤征爾共讀的午後音樂時光》就屬於趣味性的專業書籍。

傳統的理論書籍,系統卻很枯燥,趣味性的專業書籍,有意思卻不繫統,兩者合在一起既是對系統知識的補充,又不會讀起來十分枯燥,讀不下去。十分相得益彰。

四、進行主題閱讀。

最後還想補充一點,如果自己喜歡的書籍內容很多,建議進行主題閱讀。主題閱讀的相當於同樣的時間閱讀了多本書籍,既節約了時間,還能橫向對比比較,博採眾長,效率會提高很多。

以上四點就是我的一點小小的分享。

建構系統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掌握多方面的知識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想要成為職場上具有競爭力的人群,首先要保證有一個特別拿的出手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你要對某個領域的內容做到非常精通。在這基礎上,廣泛的涉獵其他領域的內容,也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的進行交叉學科的學習,有的時候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是一名青年教師,專注閱讀和寫作,歡迎關注~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

小小一座山


知識,是很難通過短時間突擊獲得的,尤其是形成體系的知識系統,需要足夠時間的努力獲得和積累的。構建知識體系,通過對書籍的閱讀是一種方法,可以解決問題,提升認知,陶冶情操。但有些人看了很多書後仍然感覺收穫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未能理解知識發生效用的前提是讓知識發生聯繫。

可採用"標記-重述-行動"的三階段讀書法較高效地構建知識體系。

1.標記。在閱讀時,在書上把第一次接觸的概念、與自己有共鳴、不贊成的觀點、能指導行動的建議等標記。如果是電子書,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截屏。 標記後,需要再找一個時間,把標記內容抄錄到word文檔或者PPT文檔中。

2.重述。抄錄之後要做的第二步是至關重要的,很多人的知識體系構建都敗在這一步。這一步的重要工作是把點變成線,重點不只是用自己的話重新闡述一遍,而是把現在抄錄的知識與之前積累的知識體系建立關聯。

3.行動。輸出經過優化了的知識,發揮知識的價值是我們讀書的目的。這一步的原則是: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的學習是一種浪費。 如果工作能用上所學內容是最好了,如果沒有,那就想著去把所學教給其他人,學以致用,教學相長,在這一過程中重新梳理知識點本身和知識間的關係,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體系。


丁瑞虎老師


要通過書籍搭建一個領域的知識體系,就是想自學一樣技能嘛。不知道你說的有限時間是什麼個概念。搭建一個體系本身要花費的時間就不會短,首先是要從理論知識著手吧。學基本概念,技巧,方法論,還得反覆實踐最後經過長期的積累,才能夠成為一個體系。


1、從思維方式上入手


我們學習一個新的東西,首先要學會那種思維方式。比如說剛進入職場的同學們,先要從學生思維轉換到職場思維。職場思維最重要的是:主動思維。主動解決問題的思維,主動學習的思維、主動幹活的思維。


學習某種思維除了在職場上看別人的言行,還可以看職場思維方面的書比如《高緯度思考法》、《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零秒思考》、《麥肯錫筆記思考法》、《極簡思考》都是從主動解決問題的角度,分析職場上是如何思考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的。

2、具體技能+實踐


瞭解了基本的某種思維,還需要學習具體的技能,然後去實踐才能夠學的更快。


拿職場領域來說,職場領域很大無從下手,所以還要分解一個領域的體系是由哪些技能構成的。

職場領域:包括人際溝通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前提假設能力運營能力等等方面。

這些能力例如人際溝通能力,又可以分解成:人際影響能力,日常溝通啊,彙報能力之類的。

先深耕一個技能比如說自己的職場專業技能。再以此為圓心,日常擴大能力圈。

有了專長以後還再從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去了解職場別的技能,最後融會貫通。打造一個能力網絡,形成自己的能力護城河。

3、反覆打磨


構建知識體系,不是說你看了這個領域的很多書,也做出了一些成績就止步的。還需要不斷的更新迭代。


我們知道現在的社會變化的特別快。昨天還是真理的說不定明天就被證明是無用了。所以我們要鞏固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就得經常去修修補補。


帽帽的小宣園


首先感謝題主的邀請!一不小心碼了近1500字,所以回覆時間也長了些。
歡迎關注我,每天一點知識,每天KEEP精進!
我把你的問題分成了四個部分來一一回答。按照從因到果,由裡及表,層層遞進的順序:
(1)感興趣。它是因,決定了你是不是在做對的事兒;
(2)有限的時間。它決定了你的時間如何分配和使用。順便提一句,時間是不可再生資源,而且一去不復返;
(3)通過書籍。它決定了你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來源。如果可能的話,建議來源可以更加豐富一些;
(4)搭建知識體系。它是果,是你的目的所在。

下面我們逐個看一下:


(1)感興趣。


我不是要跟你討論什麼是你感興趣的領域。

我要討論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感興趣?

不要驚訝,對於這個問題,很多朋友是言行不一致的。比如你的個人年度計劃列出的那些諸如跑步、健身、減肥、旅遊、讀書等等,都應該是你感興趣的項目吧?現在半年就要過去了,請問你們執行的怎麼樣呢?堅持下來了嗎?有多少已經半途而廢了?

那麼什麼是真正感興趣的呢?就是那些你會一心一意,義無反顧,不惜投入想要做下去的事兒。一般環境的干擾對你是不起作用的,除非遭遇不可抗力。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從事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更容易產生“心流”。通俗的說,心流就是一種忘我的狀態。相信任正非,巴菲特和孫正義都有過心流的經歷。限於篇幅,這裡就不贅述了。
如何判斷一件事情,是不是真正感興趣呢?

我的建議是,多問自己幾遍為什麼感興趣?你每次的答案不可以是一樣的,而且理想狀態是層層遞進的。


(2)有限的時間。


要解決有限的時間的問題,你需要聚焦。這可以通過下面的兩個方法實現:

1、當你能夠確認你真正的興趣所在時,當然這些興趣應該是有限的,你就能夠聚焦在這一個或者僅有的幾個有限的真正的興趣上。相對於廣泛的興趣,這會節省你大量的時間。

2、在做這些你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儘量做到心無旁騖。這樣,你的思路才清晰連貫,你的效率就會有所保證。


(3)通過書籍。


書籍是獲取信息,構建知識體系的一個來源。該如何選擇適合的書籍呢?有以下幾個途徑:

1、老師、專家和朋友的推薦。最好是他們已經讀過的,可以問問他們的收穫,總結和感受。

2、可靠的推薦書單。這裡“可靠的”意思是說,有出處的,權威的,經過驗證的,可以信賴的。舉幾個例子,比如說,《得到》裡面的書,《樊登讀書會》裡面的書,中信出版社推薦的書單,比爾蓋茨推薦的書單,等等。


(4)搭建知識體系。


可以考慮沿著這樣一個路徑:

閱讀->理解->消化->吸收->重構->輸出->完善。如此反覆並最後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裡想重點說明一下關於重構,輸出和完善這三步。

重構,是一個將你學習到的知識集成,編織進你自己已有知識當中去的一個過程。就像下邊的圖片中顯示的,我們原有的知識點,一個一個是孤立的。這些知識點可能是我們從書中學到的,從文章中讀到的,或者是聽別人說過的,然而他們的原始狀態是孤立的,遊離的,無法真正有效應用的。



重構,會幫你形成自己初步的知識體系。


輸出,是檢驗你構建的初步知識體系的過程。表現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溝通、演講、寫作、培訓、問答,生活中的,工作中的等等等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輸出這個過程,你會發現你構建的初步知識體系中的種種不足。
完善,是讓你構建的知識體系走向成熟的第一步。完善是根據你在輸出過程中發現的不足之處不斷優化的過程。
不管是輸出還是完善,都既可以是內求的過程,也可以是外求的過程,或者兩者結合的過程。內求的過程是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發現不足並且加以完善。外求是指可以藉助外部的力量來幫助你找出輸出過程中的不足,並且提供不斷優化的完善的建議。
這次的分享就到這裡了。祝好!
原創:KEEP精進

KEEP精進


試著回答一下這個朋友的問題。

如果您喜歡某一領域,想迅速地由小白成為知道分子,而後成為研究專家,需要下些功夫。

在書籍的選擇上,我推薦的是——教材。

如果是純小白,那就看給少兒編寫的教材。如果你有一定的積累,那就看給大學生編寫的教材。

其實教材能夠完整的勾畫出一門課程和領域的知識結構,給自己瞎琢磨剩下不少時間。

而且教材也不要只看一種,至少買三種教材,在相互比較中加深印象,偶爾還能看到不同教材的作者觀點的交鋒,這時候你就像看吵架一樣,看熱鬧不嫌事兒大,只不過作者是用說理的方式吵架。你的思路會更開闊。

當教材看得差不多了,接下來你就要去看這一領域的論文了。找自己感興趣的,同一主題不同論文,多看一些,試著用自己的經驗去判斷,人家水平高就修正自己的觀點。

論文看的差不多,您就可以去看這一領域的專著了,這個時候由於前期的知識積累和觀點磨練都比較成熟了,你也容易看進去了。

如此反覆,鍥而不捨,一年半載就能成個小專家咯!



左山堂


首先

你這位前輩很到位給你點評很到位,

他可以說是你生命當中的貴人,指路人!

其次,就是說如何在短期內,把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迅速成為一個高手甚至是專家?這是個技術活需要智慧和堅定的執行力!

這個不難,但是不容易,結合我自己的一個實踐吧,給你講解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先確定領域,您感興趣的領域是什麼?找到這個點,不能是大的領域,而是要細分領域,比如我是易經風水行業,範圍太廣了,就再聚焦,到陽宅風水,再聚焦到城市商品房風水……,越細化特好!因此所有的時間裡都是關於這個內容的書籍課程資料,其他所有非相關內容全部下課啦,這一點別人幫不了你,就你自己來定,關鍵是找到你要聚焦的那一個,越細化,就利於你實現你最終的目標。

第二 就是堅持,你在這個地方不斷的聚焦,無限的聚焦,聚焦到一定層次很快你就是高手專家,權威。我目前的易經陽臺風水行業我聚焦,到現在為止兩年多不到三年,已經超越了很多做20年乃至於30年的人。2~3年時間太長,因為我做了三個月的時候,已經超越了很多10年20年。這是什麼?我三個月之內又讀了100多本關於這方面的書籍,做寫了30多本筆記。每天堅持把自己所學的內容寫在微信公眾平臺裡,到目前為止已經超過1000篇。就是我們概念在學習的同時,把這些東西進行了嗎?梳理總理,細化然後進行輸出,這個過程是吸收最好也是最有結果的。

第三 那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可以給自己設定一下目標,你比如說我要在三個月之內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半年之內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一年內實現目標,三年內要達到什麼樣的成果?當你有這樣階段性目標的時候呢,你就不會感覺到你枯燥,唉,沒完全走一步就很開心,相當於你走馬拉松一樣,唉,我走了5公里,一個階段走了10公里,一個階段走了30公里,一個階段你會非常開心,就會有目標感,這也是讓我們能夠迅速成長的一個思路和方法。

總結一下有兩個字:定和專

定:定的意思呢,就相當於比如說你今天想成為參天大樹,明天又想成為稻穀,後天又想成為蒲公英,那這樣的話你就亂了,對吧,這是很多人的現狀,也是目前你的現狀,所以說謹記,你是一顆種子,如果一直在飄,你就無法扎個根,就是在你即使你的太聰明,你的天賦再好,也沒有辦法接觸到大自然的養分,更沒有辦法成長,那一個人內心定到自己的目標之後呢,你就OK, 因為你已經確定了,不管這個環境如何順序完畢,我們就確定我的定性是什麼,唉,比如說我就成為一個易經風水高手,這就是我的,我就堅持在這個地方紮根!所以此時你要思考你到底要成為什麼,或者說你到底要定位在什麼地方。

專:但定好了,那剩下的就是磚磚,就是你成長的速度。那麼速度怎麼來定的就是說工匠精神就是一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也就是說假如說啊,你說我這一輩子就想做一件事,那你就把這一件事情做好,就是一個領域做好做一個,甚至說傳承一門技術成功一門手藝,做到極致這個時候,你就是嘛高手,專家名家。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會遇到太多的壓力,甚至說別人的反對,別人的不理解,乃至你自己的心靈的掙扎,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要有一顆堅定的心來實現周圍太多的誘惑。

定:就是尋找一個領域,尋找一塊土壤來紮根發展。

專:就是破除心中的雜念,扛住各種壓力,來對風雨無阻指揮長大而前進。

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也歡迎各位交流。








雨凡說易學


感謝頭條號【鍾二醬】的邀請,認知框架君挑戰一下這個問題。

先搭建知識體系,其實是要界定範圍的呢,自己要在哪個範圍搭建知識體系,儘量收窄範圍,在收窄的範圍內,可以選擇某個局部搭建知識體系。

怎麼理解呢,比如選擇了思維領域,這是一個比較泛的範圍,但基本也對範圍做了一個簡單的界定,就是跟思維領域相關,但這樣的一個範圍還是太大,我們要儘量收窄範圍,在思維領域的某個局部開始,比如從邏輯思維開始,亦或者從系統思維開始,亦或者其它。

批量篩選書籍

在界定完範圍,並預先設定了某個局部,就要批量掃描這個局部所涉及的一些比較經典的書籍。書籍的選擇,就是要經典,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一句話就得從這個領域的數一數二里邊挑選出來。

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基於認知的學習方法論

在選擇完書籍以後,就是一個如何學習的問題,要建立知識體系,最好對如何學習要有比較深入的認知。懂得如何學習,才能把各種學習的方法應用於相關書籍的學習。沒有形成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論,要去建立知識體系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針對建立知識體系來說,是要讀很多書的,如果沒有很好的學習方法論,那麼多書的閱讀,就會成為建立知識體系的絆腳石。

輸出知識、輸出知識體系

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論,就可以通過學習方法論應用於自己所篩選的書籍,任何學習,最終都是要以輸出知識為導向。

要建立知識體系,不僅僅只是輸出知識,而且要做到有框架的去輸出知識,而這個框架需要自己去構建,構建框架聯繫知識,最終通過框架有序的輸出知識。

應用所學的知識

大腦裡形成對所構建知識體系的整體認知,這個認知貫徹在心理表徵,最終組織成組塊、形成長時記憶,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去應用。再應用知識體系之時,其實是在應用大腦裡構建的對知識體系的認知。通過對知識體系的認知把自己構建的框架所聯繫的知識應用起來。透過知識的應用,是整頓知識體系的最有效手段。讀書是建立知識體系的手段,知識體系是應用知識的手段,一切還是要能應用起來。


認知框架


看到題主面臨和自己當時相同的困擾,忍不住來獻醜分享分享經驗吧。

首先在日本的七年生活裡,經常驚訝於他們對於古代中國文化的研究之深,對於國學的興趣緣起便是當年東亞文化選修課上日本教授的一句:“這種觀點你們的莊子幾千年前就寫過了”。

有了興趣,又沒門道,當時也非常苦惱,完全不知道從何入手。有幸的是我還記得這位教授經常提出的一句話:多跟偉人學學。倒沒和偉人學什麼處事,那時候就靈機一動:自己不知道從何入手,何不學學那些大師怎麼入手的呢?就這樣,我先是去找國學領域那些大拿們的生平介紹啊、成長經歷啊、愛讀書目啊等等,當然了,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有人專門流傳下類似“推薦書目”、“讀書筆記”之類的記錄,只是會有些軼事記載的文章。不過這些也夠了,因為只要有個門能踏進去,自然後面的景物會紛至沓來。

於是我就找到了介紹陳寅恪怎麼讀書的記述。國學嘛,談到國學近代大師也就那幾位。陳老的觀點也很簡單:讀原典。他的原話是“中國真正的經典也只不過一百多部,其餘的都是在這基礎上互為引述參照”。好了,有了陳老這句話,起碼我知道構建國學知識體系的關鍵之一就在於得先了解咱們炎黃文化一脈相承的思想基點。四書五經之類不求全懂吧,好歹各自說了些什麼得清楚。

從何入手的門就這麼有了。先不論別人是怎麼進的門,在當時這就是我的開始。有一句話很重要:與其感慨路難行,不如馬上出發。就現在來說,無論是後來看陳鼓應的老子注,還是王國維的觀堂集林等等,能夠對他們考據論述的一些經典作品的思想探討響起共鳴,或者是寫齊物論相關論文時能夠流暢地找到各種佐證,全是承蒙當初跟著這一領域的偉人們找到了走進去的門路。

所以題主說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我的建議也很簡單,就是找到你感興趣的那一領域的大拿,學學他們當初是怎麼做的。或者直接學學陳老的觀點,從“原典”開始讀,原典讀完了自然會了解到它後來的發展軌跡、時至今日的變化,然後從旁又可以延伸出去,就像枝椏似的,這就是一張知識網絡的鋪展過程。


堯小蹲


很開心回答這個問題,也許回答的不夠好,但是我就是比較喜歡通過書籍閱讀增加知識的人。

題主的問題可能問的也不是太清楚,那就問題來回答一下。

有限時間,我不知道多有限,暫定半年吧,半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怎樣才能讓自己通過書籍構造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不知道是哪一領域,但是無論哪個領域,首先你要知道這個領域的意思吧,比如想了解中國,那麼一本中國通史是要有的,這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要有一本可以大概通讀這個領域的書籍。

其實一個領域也細分好多種,比如文化領域,有飲食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等等,細分到某一領域,你是不是要有一本這個領域的書,這本書就要那種詳細解讀的書,只有這一本還不夠,你還要了解這個領域所涉及的周邊領域吧。

給你建個框架吧,首先,畫一個十字,十字中心代表你所感興趣的領域,上下左右代表這個領域比較深度的涉及領域,然後圍繞這個十字畫個圈,這個圈代表你感興趣的領域所有涉及到的東西。

這樣是不是一目瞭然了,或者還有點懵,不要緊,先看十字的上下左右,再看中心,然後看這個圈,這個順序看,這樣會簡單一點。

那麼你所要了解的書籍就不少了,瞭解很簡單,但是既然是感興趣的,那你肯定也要精通啊,半年時間夠你摸清興趣領域的彎彎繞繞,想要精通,有限時間改成無限時間就可以了,誰還不是活到老學到老呢。

加油吧,望持之以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