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書法中的絞轉筆法?

陋齋書法


知道這個問題也就知道書法中的方筆與圓筆的筆法:

絞轉筆法與翻轉筆法是相濟的筆法,會用絞轉與翻轉的筆法使可充分發揮書法中的方與圓的變化,絞轉與翻轉的筆法特點如下:

一、絞轉筆法寫出筆畫多以圓筆為主,多體現在常用裹鋒入筆的篆書,大篆中的石鼓文與小篆多是以絞轉的筆法,隸書與草書也會頻繁出現絞轉筆法,流暢的筆畫與形質多有書卷氣……轉絞過多的書法作品會有“胡絞蠻纏”的俗氣……

二、翻轉筆法寫出的筆畫多以方筆為主,多體現在隸書與楷中(魏碑),草書行書中也會出很大部分的轉折方筆,篆書中很少方筆,不是沒有,比如《天發神讖碑》就是以翻轉筆法。好多隸書中的筆畫使用翻轉筆法更顯方圓變化的沉穩,極富金石氣……











白銀山翠雲齋


感悟深與淺而已,沒有那麼玄。



蘭齋之後


筆法在空間的運動形式包括三種,即平動、提按、絞轉。

平動是筆桿到紙面距離不變的運動,是所有書法作品中最常見的基本的一種運動形式。

提按,則為毛筆在垂直紙面上的運動。

絞轉,是筆毫以錐面的形式在紙面的旋轉運動,運行時筆毫在紙面不停的變化。

而後兩者的運動形式,提按、絞轉給線條帶來無窮無盡的變化。

觀察線條之邊廓,平行的是平動產生的;大致對稱的漸變邊廓是擺動或者提按造成的;非對稱的曲線邊廓為絞轉使然。絞轉筆法產生的是一種複合鋒,並非單純的中鋒或側鋒,是點畫邊廓產生豐富變化的原因。

楷書形成以前,筆法多是以絞轉為主,隨著楷書的出現,提按漸漸佔據了筆法的主導地位,到了唐代楷書的出現使這種現象達到了頂峰。至唐以後,絞轉缺失,而提按的弊端顯露,那就是線條中斷的“中怯”現象。人們更多的是在筆畫的兩端做文章,提按之間完成筆畫,使得筆畫中斷軟弱無力。到了清朝館閣體的出現,只有提按帶來的弊端到了極致。

《書法有法》中做了大量考證,說明了絞轉筆法的存在以及對於書法來說的重要性。孫過庭時期,絞轉尚未缺失,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他的《書譜》中大量使用絞轉,使得給人的感覺線條很厚實,書寫很入墨,有晉人風采。《書譜》至今仍被看作學習王羲之筆法的最好的過度範本。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282, "group_id": 6478907513994478093, "media_id": 1566260417866754, "vname": "16.mp4\

專業書畫定製


個人認為顏真卿行書最能說明問題!絞轉筆法初學者是不能體會到的!須有較好基礎者才能體會並運用絞轉筆法。簡言之是一種裹鋒中鋒運筆之法,毛筆在紙上運行時筆鋒隨線條的走向自然運轉扭曲後產生的筆鋒以筆尖為中心的絞轉(旋轉)現象則是絞鋒,此書寫狀態則是絞轉筆法的體現,表現的線條有殺紙澀感,稱錐畫沙或屋漏痕。


五美軒十三紅


歡迎關注交流,更多高質量內容等著你!


孫過庭《書譜》曰:"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意思是:楷書以點畫組成形體,靠使轉表現情感;草書用點畫顯露性靈,靠使轉構成形體。草書用不好使轉筆法,便寫不成樣子。

"使轉"大致有兩種寫法,一種是通過毛筆與紙的接觸角度變化來營造中鋒和側鋒的變化,從而在變化中使轉出不同的轉折線條,即所謂的"變鋒法";一種是在不改變毛筆與紙接觸角度的前提下,用手指輕微轉動毛筆來完成使轉,這種寫法叫"捻管法"。

而"絞轉"筆法,即是"使轉"的第二種寫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使轉"也就是"絞轉"。這種筆法,是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多用於草書,通過筆畫的靈動轉變可以有效營造出草書的獨特美感。

"絞轉"這種筆法尤以王羲之書法為最,他將"絞轉"筆法推向巔峰,特別是他的《姨母帖》,我們來看一下:

這幅作品中,涉及到橫折的字,如"月"、"自"等都使用了絞轉筆法,使得線條飽滿、厚重而有質感。

歡迎關注交流,更多高質量內容等著你!


陳海良書法藝術


絞轉是書法中的一種筆法,這個名字很形象。相信很多人看過《哪吒鬧海》吧,龍在雲中翻轉絞動,折過來折過去,連續不斷。絞轉主要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王羲之的行草書多用比筆法。絞轉主要用於行草書,在書寫時,筆豪如蛟龍出海,作用翻轉絞折書寫筆畫的連續動作。尤其是兩個字,或多個字牽帶一起書寫時,絞轉發揮了很大作用。絞轉具有很強的線條書寫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觀上書苑


圓轉用筆,弧線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