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農技員在忙啥?

20日就是春分,各地農民大多已下田忙活起來。我國有規模龐大的農民群體,也有人數世界第一的農技推廣隊伍——全國有51萬名服務農業生產一線的農技員。春耕大忙時節,廣大農技員怎麼在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

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夏橋鎮的種糧大戶李文清,幾天前碰上了一件煩心事:受暖冬天氣影響,今年部分小麥拔節期提前。他為施肥這件事犯了難。

“怎麼判斷施肥時間?”“施肥量該怎麼把握?”在自家田塊邊,李文清向專程趕來的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推廣研究員王冠軍接連發問。

“你從麥苗頂部往下看展開的第一葉片和第三葉片顏色差異。如果第三葉片顏色比第一葉片黃就說明缺肥了,要趕緊施。黃得越‘狠’、施肥量越大。”王冠軍一邊比劃一邊說,“要是顏色差異不大,就可以推遲施肥時間,或施肥量小些。”

李文清根據專家建議確定了施肥時機和用量,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數以萬計像王冠軍這樣的農技員正活躍在各地,查農情、解疑慮,指導春耕生產。

草地貪夜蛾是去年進入我國的一種農業重大有害生物,已在雲南等地“安家落戶”,近期在南方8省份農田裡查見幼蟲,境外蟲源遷入量也逐步增大。同時,一些國家的沙漠蝗災情會不會影響我國,也是讓人高度關注的事。

本月初,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的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對防控重大病蟲害、搞好技術指導培訓等提出明確要求,成為農技員們的行動指南和一項重點工作。

手機如今成了農民的新農具,微信群和客戶端就是農技推廣的新途徑。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除了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戶,各地農技員更多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線上”答疑,農民的問題也是五花八門。

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主辦的“中國農技推廣信息平臺”上,常見提問是這樣——

“小麥發生凍害怎麼辦?”

“水稻缺磷會怎樣?”

“如何預防大棚甜瓜出現畸形瓜?”

……

而讓人撓頭的問題是這樣——

“肉鵝大約多少斤左右出售最佳?”

“莧菜可以清熱解毒是真的嗎?”

“生豬現在能跨省調運了嗎?”

“五行在中獸醫學上的應用如何?”

“高速路邊種地汙染大嗎?”

“玉蘭花的花語和寓意是什麼?”

……

要答上來這些問題可不容易。農技員們不但得懂技術,還要了解市場行情、知曉傳統文化、掌握政策動態、涉獵跨界知識等。

在這個信息平臺上,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6000多名專家教授、38萬名農技員,通過視頻互動、遠程診斷、在線答疑等方式為全國農民提供技術指導。這個全國最大的農技服務網絡匯聚了2萬多個農業生產實用技術、15萬多個春耕視頻、1000多萬張農情圖譜,今春以來已累計解答了580多萬個技術問題,農技員們的日服務軌跡達252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63圈。

在一對一解答問題的同時,農技推廣體系還通過開設網絡課程廣泛傳播春耕時期的農業生產知識。幾天前,全國農技中心的“農藥科學安全使用技術培訓”課程上線直播。全國各地植保植檢系統的技術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工作人員等5萬多人觀看了培訓視頻。

他們還開辦了“戰疫情保春耕農業技術講座”,以專家授課、在線互動等方式開展培訓,手機掃二維碼就可以進入課程學習,到現在已開設了21個課件。

春耕生產的一個重點工作是夏糧,而夏糧的主體是冬小麥。眼下正是麥苗長得好不好、能形成多大產量的關鍵期。農業農村部已啟動“奮戰100天奪夏糧豐收行動”,要求各地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強化技術指導服務,落實防病治蟲、防災減災各項措施。

在農村廣闊天地間,全國農技隊伍正合力唱出一曲豐收的希望之歌!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